0

北京上海只剩三家店,这个服装品牌顶不住了

 1 week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74733432813875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北京上海只剩三家店,这个服装品牌顶不住了

壹览商业·2024-04-24 11:24
不做线上渠道,C&A放弃了一半中国市场。
interlace,1

又一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危机。

4月16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信息网新增一条公开案件。被申请人为服饰品牌C&A的关联公司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显示,该案件的申请人为上海金衡法律咨询有限公司,办理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壹览商业统计发现,目前大众点评上仍有26家C&A门店,其中有3家已暂停营业。

C&A是谁?

公开资料显示,C&A隶属于荷兰BRENNINKMEIJER家族,品牌名取自其两位创始人Clemens和August名字的首字母,是一个有着184年历史的老牌服饰品牌。

在欧洲的快时尚圈,C&A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早在20世纪后期,位于欧洲的C&A就已经开始使用自助服务收款机、自动扶梯等现在连锁快消品牌门店常见的设施,还创建了当时少有的购物概念品牌零售店。到2007年底,C&A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中国拥有超过1400家专卖店。

正是在2007年,C&A进入了中国市场,诸多一二线城市均能看见其身影。在许多80后、90后眼里,C&A便宜好穿,折扣力度相当大,是“时代的眼泪”。

壹览商业发现,C&A天猫旗舰店目前以卖短袖及裤子为主,价格多位于100-220区间。

虽同是国际快时尚品牌,C&A在中国的热度与同定位的ZARA、H&M等品牌并不在一个量级,在一线核心商区的“存在感”有限。2020年,C&A决定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科通融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科通融”)。收购达成后,C&A中国将公司名称由西雅衣家(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变更为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

企查查显示,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法定代表人为吕瑞龙,注册资本约24.13亿人民币,由中科通融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新疆融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南和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持股。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存在多条被执行人、限制消费令及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据多个媒体报道,出售中国业务与公司的整体战略收缩调整有关。在出售中国业务时,中国市场已是C&A欧洲本土外的最后一个国际业务。近些年来,C&A开始专注于欧洲本土业务,2019年10月取消了巴西业务的上市计划,2020年年初则把在墨西哥的77家门店出售给了当地贸易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线上销售方面,南极电商(002127.SZ)在2021年公司与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双方拟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其中南极电商占注册资本60%;C&A(中国)占注册资本40%,合资公司将享有C&A商标在中国地区的线上商标。

南极电商方面称,南极电商将拥有C&A商标(中国区)线上使用权,并全盘接收、重新再造C&A线上旗舰店。

壹览商业发现,C&A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8月后再未更新。

C&A品牌天猫旗舰店客服告知壹览商业:“我们的线上和门店分开运营,我们暂时也没有门店的信息。”品牌抖音旗舰店上线时间较短,目前仅有7款围绕户外防晒的SKU,粉丝数仅2262位。

国际快时尚们怎么了?

响彻欧美的国际快时尚品牌,近年在中国的生意却不好做。常驻一线商圈,存在感与奢侈品牌相当的H&M、ZARA,在内地业绩同样承压。

H&M集团发布的2022年财报显示,H&M2022财年净销售额以当地货币(瑞典克朗)计同比增长6%,净利润则暴跌68%。此外,H&M集团于去年11月30日宣布将裁减1500名员工以削减成本。

2021年开始,H&M旗下子品牌Monki先后关闭了中国香港和大陆地区的所有线下门店。2022年3月31日,Monki的天猫旗舰店正式闭店,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2022年,H&M关闭了上海淮海中路旗舰店,这家店是H&M在中国内地市场开出的第一家店,开业时间长达十五年。据悉,这家店开业首日就创下了200万元的惊人销售额。

去年6月,H&M北京三里屯店将正式关店。这家开业于2014年6月的旗舰店至今已营业9年。

据媒体报道,自2020-2022年,H&M在中国的门店已累计减少了100多家。壹览商业统计发现,H&M在杭州的线下门店也已从巅峰时期的数十家缩减至5家。

本月初,#西班牙品牌ZARA多城大面积闭店#话题也登上了热搜。虽然对于“ZARA将逐步撤出中国市场”这一传闻,品牌方对多个媒体回应称:“正常优化与升级门店。”母公司Inditex集团的财报数据却一定程度反映其颓势。

据Inditex集团最新财报,其在2023年财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0.4%,达到359亿欧元,净利润增长30.3%至54亿欧元。其中,增速最快的三个品牌分别为由内衣品牌转型为运动品牌的Oysho、走高端路线的Massimo Dutti和年轻化品牌Stradivarius,三者分别增长19%、15%和13%。其他品牌,包括Zara、Pull&Bear和Bershka,均录得10%的增幅。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及其他地区”占比下滑,为16.9%,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为23.2%。

壹览商业此前在《大规模闭店,粉丝紧急扫货,ZARA输给了不够“快”?》提到,定位于快时尚,产品本身性价比缺乏竞争力,国内线上快时尚带来的冲击都是ZARA等品牌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

回归C&A本身。首先,相较ZARA,C&A在价格上显然更具优势。然而,C&A在中国铺开门店的几年,又正好是电商渠道正在以“消费升级”为主旋律的几年。性价比没能踩中时代的鼓点,市场竞争力也就没能完全释放。

其次,本土快时尚依托线上渠道已经崛起,国际快时尚开始“快”不过中国快时尚。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吴先明教授曾对媒体分析,中国本土很多品牌都可以做到“快”,早年间凭此开拓市场的快时尚品牌,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吴先明表示,随着中国供应链的崛起和新技术的发展,很多本土品牌可以做到平均出货周期不到1周,甚至更快。比如希音(SHEIN),可以在3天内完成从设计到上架的全过程。

最后,和同行相比,C&A在线上渠道的布局堪称是“摆烂”式的。壹览商业发现,除了天猫旗舰店,C&A没有在更多渠道进行运营,线上放弃大部分电商渠道,线下业绩又在疫情三年遭到重创,成为中国消费者“时代的眼泪”,C&A并不冤枉。

国际快时尚品牌,来到了在中国的十字路口。要和中国的企业竞争,“快”显然已经不够用了。如何在抓住线上的流量的同时,提升服务力,做好线下消费场景打造、产品的迭代,成为了新的命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览商业”(ID:yilanshangye),作者:李彦,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