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五家大厂瓜分春节流量:谁赔本?谁赢了?

 4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40131-37955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五家大厂瓜分春节流量:谁赔本?谁赢了?

不发红包,只想赚钱。

春节历来是互联网公司的超级战场,2024年龙年春节的过节氛围里,已经透出了互联网大厂的火药味。

如果把镜头拉高拉远,我们可以看到剑拔弩张的两大战场:

第一个战场,也是龙年春节最大战场——春晚。这一届,砸钱派的代表是京东和小红书。

京东作为重返春晚“舞台”的老面孔,重金拿下春晚独家互动权。春晚“新人”小红书也是央视春晚合作方,以笔记和直播分享的形式参与春晚互动。除了直接合作,阿里派出的支付宝也不甘示弱,把走到第八个年头的“集五福”活动升级为“五福节”,试图吸引一波春节流量,花小钱办大事。

另一场春节流量战,发生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过去是美团、饿了么两家对弈,今年又多了搅局者抖音。“美饿抖”三个平台是拼资源和能力的代表,都号称给商家补贴、向用户让利。

老大哥美团选择到店、到家和到店综合业务三线同时作战;阿里让饿了么打头阵,在到家、到店两条线备战,与飞猪、高德“打配合”。抖音则避开了壁垒更高的到家场景,把火力集中在到店。

互联网圈,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和2023年互联网大厂集体缺席春晚招商相比,如今,深陷流量焦虑的各家重启了春节流量争夺战。

除了阿里系、美团、京东、抖音、小红书之外,必然还有更多互联网大厂将行动起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增加用户、提高活跃度的机会。毕竟在注意力不断被分流的当下,春节依然是年度最大流量入口,而且,这个营销场正在急剧变化,它不再是账面投入和实际回报对等的战场,砸钱最多、看起来攻势最猛的,不一定收益最大。

最终,谁的春节账本更划算?谁会是2024年春节的互联网顶流?一场大戏,正在上演。

京东、小红书和支付宝,抢着砸钱

历年春节营销最大的战场,莫过于春晚,今年也不例外。这届春晚营销战,是京东和小红书两个平台“共享”流量蛋糕。

最先放出消息的是小红书。1月19日,小红书宣布与央视春晚达成合作,成为春晚的笔记与直播分享平台。

互联网运营人士王鹤分析,春晚赞助搞了这么多年,小红书这种合作方式还是第一次见。按照官方的说法,小红书想做陪伴式直播,除夕当天,在春晚演播厅旁搭一间直播间,播报幕后故事,和明星实时互动,用户可以发笔记,也可以到直播间买春晚明星同款。

在王鹤看来,小红书第一次参加春晚,选了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方式。笔记+直播的玩法,符合平台特性,但商业化气息也着实浓厚——小红书一面想通过笔记曝光,拉高用户活跃度、丰富内容生态,尤其是带动用户池的泛化和下沉;一面让用户“边看边买”,把用户转化为消费者,撬动平台的电商交易。

从小红书的现状出发,内容、电商两手抓的谋划,又着实迫切。王鹤对「定焦」表示,频传要上市的小红书,急需发力用户新增与留存,提速商业化变现、做高估值。

据媒体报道,2023年初小红书平台日活跃用户数量突破1亿大关,原计划至2023年末平台日活跃用户规模将增长至1.4亿,但目标并未实现。不过小红书方面未予回应。

小红书的算盘打得很精细,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原因除了此前没有参照之外,京东是最大变量。

在小红书放出与春晚合作的消息5天后,京东官宣成为2024央视春晚的独家互动合作平台,讨论度瞬间盖过小红书,不但是因为砸下重金拿到了独家互动权,还因为玩法颇有噱头。

图片

图源 / 京东、小红书、支付宝APP截图

京东喊出了“一分钱”的口号,将在APP上设置春晚主会场,送一亿份实物商品,这其中还包括汽车在内的大件。奖品以抽奖互动的形式送出,用户只需要支付一分钱。和之前春晚赞助的传统玩法直接瓜分现金红包相比,京东这次的送礼活动,多了支付环节。

曾参与过春晚合作的互联网人士周谦表示,京东两年前没有用好春晚,玩法过于复杂,红包得变为京东消费券或开通支付,只能转化一时。这次“二战”春晚,京东打算充分挖掘春晚流量,一分钱的噱头也比红包有新意。

京东的意图在于拉高电商交易,更确切的说,是希望借助春晚的流量高峰,给平台导流,争取更多对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用户。不过,是否需要用户支付运费、是否要开通京东支付等,还不确定,冲着薅羊毛而来的用户会留存多少,更是关键。

较之阿里、拼多多,京东的用户规模仍有差距,而广阔的下沉市场,是京东电商业务渗透率较低、新增用户潜力最大的地盘。京东过去一年的诸多动作,包括百亿补贴、低价心智、直播促销等,以及如今砸钱赞助春晚,都是剑指下沉市场。结合多位人士的说法,赞助春晚至少要花费上亿元。

除了“砸钱派”京东、小红书刷足了存在感,还有支付宝这个水面下的玩家。今年春节,支付宝把“集五福”活动升级为“五福节”,设立了5亿奖金池、3亿红包,并推出了AI玩法。

虽然与央视春晚没有合作,但相比京东、小红书,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在春节这个场景下,和亲朋好友通过交换集五福、赢红包,已经成了一种带有社交意味的线上民俗活动。

支付宝的“集五福”已经不再需要砸重金靠春晚造势,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审美疲劳。支付宝“集五福”活动进行到了第八年,这一次的升级看起来也是“新瓶装旧酒”,成本不高,但到底能吸引多少春节流量,帮阿里在社交版图上换取多少用户,有待观察。

美团、抖音和饿了么,大战本地生活

在央视春晚这个流量争夺的第一窗口之外,春节假期,还是国人一年中的消费旺季,各大平台自然不会错过这个万众关注的流量入口。

除了携程、飞猪、同程旅行等OTA平台,面对旅游业的复苏比往年春节更拼之外,普通人更有感知的,还是“美饿抖”三大平台掀起的本地生活大战。

本地生活是当前互联网诸多细分赛道里最热闹的一个,过去一年,这个赛道尤为拥挤。从团购、外卖到酒旅、打车,都成了美团、抖音与阿里系竞争的主战场。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月时,三大平台已经相继放出大招。

国内互联网平台善用造节促销策略,打开这几个APP,无一例外都在给用户推送春节活动,而且都举着“给商家补贴、向用户让利”的大旗。不过,对比后不难发现,三家争夺节日流量的方式各有侧重。

第一个出招的是美团,它也是最高调、最忙碌的一家。对于本地生活的到家、到店、到店综合(酒旅、休闲娱乐等)三大版块,美团是雨露均沾的导流打法。

到家方面,除了美团强势的外卖业务之外,美团闪购、美团优选以及前段时间升级的小象超市(原美团买菜),都早早启动了年货节活动;到店版块,美团上线了“岁末团圆夜家宴提前订”专区,在预订业务之外,还主攻团购,给商家流量倾斜的同时,向用户推出大量折扣套餐。

酒旅、娱乐等也是春节消费的大头,美团在到综业务的打法是,向热门旅游城市的商家倾斜流量曝光和补贴优惠。

图片

图源 / 美团、抖音、饿了么APP截图

相比美团的三箭齐发,饿了么更侧重到家和到店两个版块,上线的龙年年货节专区,主要覆盖即时零售、餐饮两大品类,和美团一样,方式都是给用户发券,向头部品牌倾斜流量。

饿了么的优势在于,有阿里系的盒马鲜生加持,拉拢了包括联合利华、星巴克在内的头部商家参与,不过,和美团对比,参与年货节活动的商家数量整体较少。

至于到店综合版块的酒旅,阿里则安排飞猪、高德应战,并和支付宝的五福活动联动。

阿里和美团在本地生活相争多年,这个春节的一大变量是,拥有流量优势的抖音加入战局。

不同于过去一年的高举高打,抖音推出的“新春吃喝玩乐节”,看起来热闹,但实际主打到店,即包括到店场景的餐饮、休闲娱乐、亲子等,用户可以下单各种团购套餐。对比美团和饿了么,抖音中小体量的商家资源更丰富一些。

接近抖音的服务商刘历对「定焦」分析,到店餐饮和到店综合是抖音相对占优的版块,整体的商业模式不复杂,平台手握C端流量以及商家供给,从中撮合交易,赚佣金或广告费。

这个春节,抖音主攻到店,实际是放大自己作为流量型内容平台的优势,避开了壁垒更高的到家场景。到家业务除了前端要有足够大的流量平台,中端需要物流配送调度体系和门店数据管理工具,后端还要有商家服务和支持体系。

和直接真金白金参与春晚营销不同,本地生活这个流量战场,更拼资源和竞争壁垒。不但是因为市场的盘子够大,更在于春节期间,堂食需求、出行旅游、电影娱乐等各式消费的需求瞬间爆发,涉及到庞大的商家群体,以及从一线城市到下沉市场的广大用户。

换言之,“美饿抖”三个平台不是谁用户体量更大、线上造节最火热,就能赢家通吃。一场春节营销战,很难改变本地生活的竞争格局,但谁能多分一杯羹,突破用户增长瓶颈、能给市场和商家群体带去更多信心,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赚钱算盘,越打越响

不论是春晚冠名争夺战,还是春节流量抢夺赛,之所以关注度高居不下,除了在用户层面,“又可以参与几十亿的大项目”之外,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这本春节生意经,也是一部中国互联网流量变迁史。

互联网大厂盯上春晚这个流量窗口,是从2015年开始的。腾讯微信是第一个春晚试水者,微信支付通过5亿现金红包,绑定了2亿张个人银行卡,打破了当年支付宝对线上支付的垄断。

此后2016年-2018年,不服输的阿里,连续三年赞助春晚,通过“集五福”可以分钱的活动,给支付宝拉新的同时,强化社交属性。支付宝的活跃用户突破5亿,不过,因社交场景和内容属性不突出,后续用户留存不及对手。

虽然春晚营销产生了大幅开支,但它带来的流量效果、对互联网产品的规模放大效应,实在惊人,从此,一场由微信、支付宝引燃的春晚赞助大赛,成了大小巨头的必争节点。

2019年百度参战,砸下10亿现金红包,百度APP加入2亿日活俱乐部。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这一年的春节营销战,更是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电商和视频格局。快手独家冠名春晚,发放10亿春晚红包,为电商和支付业务导流;除了直接与春晚合作,抖音和微视也不甘示弱,分别发了20亿红包、10亿红包,前者意在拉动字节系其他产品的DAU,后者则集中在短视频用户的拉新上。

2021年到2022年,抖音、京东相继中标,但在春节假期短短7天内改变行业格局的“神话”已再难上演。2023年,互联网企业缺席春晚赞助,让位于传统企业,或许就是一种信号。

周谦站在互联网企业的角度分析,春晚营销一度被看作是互联网新产品弯道超车的机会,但这份机遇,已经随着失去新意的红包玩法、互联网用户增长见顶,不断被稀释。

虽然经历了兔年春晚互联网红包的熄火,但没有一家互联网大厂敢说春节流量不重要。从今年春晚,京东、小红书的回归,以及更注重对转化率的考量来看,互联网大厂参与春节流量争夺的逻辑变了,这背后是互联网的全面转型。

一个重要的信号是,尽管流量大战火药味不减,赞助龙年春晚的京东和小红书,官方都没有提及红包字眼。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相比赞助春晚获得的即时流量,互联网公司怎么玩转春节流量、用高黏性推动用户转化,变得更有意义。今年“美饿抖”在本地生活战场的厮杀,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们使出浑身解数,砸资源也好,拼创意也罢,目的都是先把流量导进站内,再通过产品本身的运营和留存能力,转化为“留量”。

关注互联网大厂的投资人杨东总结,过去,各大互联网企业走的是先烧钱再盈利的路线,但现在,纯靠营销驱动的互联网时代结束了。究其原因,除了流量红利消失之外,缺少资本支持也是重要因素,此外,业务增长放缓的局面,也很难通过赞助春晚来激活。

“消费者也越来越不看重营销,而是在意真正的产品体验。”杨东表示,赞助春晚的意义在于,可以短时间内让大众熟悉产品,可如果没有使用场景,或是使用体验跟不上,用户的习惯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得到赞助春晚的机会固然重要,但这绝不再是单一出路。

周谦对「定焦」表示,从春晚冠名、红包大战,到如今各种形式的内容促销,是中国互联网江湖视央视春晚为风向标到“祛魅”的过程,更可以从中窥见,互联网大厂用户增长的诉求、商业化变现之路,变得越发急迫。

大变局之下,今年这场春节流量战谁会是最大赢家,充满变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鹤、周谦、刘历、杨东为化名。

网站编辑: 郭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