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日本半导体“背水一战”的赌注,都押在这座工厂里

 7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awtmt.com/articles/369866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日本半导体“背水一战”的赌注,都押在这座工厂里

王眉 发表于 2023年09月27日 09:47
7495人阅读
摘要:复刻当年“日之丸半导体”的神话,还是重演“尔必达失败”的悲剧?

日本,正在试图打造一家能够在短短四年时间内,赶上台积电和三星等巨头的半导体公司。

2022年8月,丰田、索尼、铠侠、NEC等8家日本公司共同成立了日本新一代半导体国家队Rapidus。日本政府慷慨解囊,提供3300亿日元补贴。

Rapidus一出生便肩负着复兴日本半导体产业的使命——该公司的目标是和台积电并驾齐驱,在2027年实现2nm逻辑芯片的国产化,重现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半导体荣光。

2023年9月1月,Rapidus在北海道千岁市的工厂正式动工开建。

Rapidus的诞生及其与IBM合作,被认为是日本重返尖端半导体制造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机会”,而日本半导体“背水一战”的赌注,也被认为押在了这座工厂里。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称霸全球,但因挤占美国市场被美打压后走入低谷,韩国企业借此获得翻盘机会。上一个肩负着重振日本半导体使命的尔必达,也在三星的步步紧逼下节节败退,直至破产。

目前日本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上仍然具备主导性的优势,但落后了数十年的半导体制造环节能否在短期内补完功课?

Rapidus能否复刻当年“日之丸半导体”的神话?还是重演“尔必达失败”的悲剧?

日本半导体发展兴衰史

上世纪60年代,靠着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技术扶持(向日本转让了包括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在内的数百项技术),加上日本人独特的工匠精神,以及日本当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日本制造开始在国际上高歌猛进。

然而,伴随着半导体技术从晶体管过渡到集成电路,日本的半导体企业依旧比美国落后整整一代。

为了追赶美国,日本政府一边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一边动用举国体制,于1976-1979年牵头发起“VLSI联合研发计划”。

这套“官产学”的模式,最终发挥出了惊人的效率,日本半导体产业突飞猛进,生产的DRAM芯片,不仅性能出众,报价还比美国低10%,从而迅速占领了市场。

80年代的日本电子产业有多辉煌:

上游的材料与设备,有东京应化和JSR的光刻胶,有尼康光刻机的孤独求败。中游的DRAM坐拥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全部自己研发、自己制造、自己封测,属于正宗的“全产业链自主”,打得美国DRAM企业倒闭了8成。

当时,DRAM市场排名前五的是日本的五巨头:NEC、日立、东芝、富士通、三菱电机,英特尔则濒临倒闭,被迫退出存储芯片市场,转型发展CPU。

在下游的终端产品,日本当时也如日中天:夏普的面板和索尼的电视两手抓两手硬,Walkman与富士的胶卷统治了家门外的世界,索尼的特丽珑(Trinitron)则是全球高端电视的代名词,1994年,索尼彩电出货量高达一亿台。

但没过多久,美国人也开始反击。幸免于难的最后几家美国芯片公司,暂时搁置了各自的利益分歧,成立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开始了举国体制和举国体制的对决。

SIA通过媒体在舆论上造势,渲染日本科技威胁论,引导民间的反日情绪,还游说国会:日本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全面领先,将严重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先在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让日元急剧升值,1986年又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半导体协议》,被要求开放半导体市场,保证5年内国外公司获得20%市场份额;期间美国不断对日本发起“301调查”,并对日半导体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1991年,日美之间又缔结了《第二次半导体协议》。

在前后好几轮半导体协议和惩罚性关税下来,日本半导体产业逐渐丧失技术和成本优势。

更关键在于,此后,在美国的扶持下,韩国三星迅速崛起。

美国像当年给日本输血一样,马力全开给三星输血,美国工程师不止给三星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和市场分析也帮忙解决。

1982年,韩国政府颁布类似日本VLSI计划的“半导体产业振兴计划”。1983年,三星建立半导体工厂,在美国的帮助下,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一口气掌握了16K到256K DRAM的关键技术。

为了建立日本的先进生产线,三星疯狂从日本企业挖人挖设备,对日本半导体公司的高管猛轰糖衣炮弹,并且花高价组织了一个近百人的日本顾问团。

面对三星的追赶,日本有些着急,日本企业开始以三星成本的一半,低价抛售内存芯片,跟三星打价格战。

价格战一开打,芯片价格直接跳水,美国企业也扛不住了。于是,美国对日本和三星同时发起了反倾销诉讼。然而,美国对日本企业征收了100%的反倾销税,而对韩国只征收0.74%!

而就在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之时,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经济崩盘了。

日本人终于撑不下去了。1992年,三星首次领先日本,率先推出世界第一个64M DRAM产品。1993年,东芝储存半导体生产量被三星超越,从储存半导体第一的位置跌落。1996年,三星开发出世界第一个1GB DRAM。

尔必达——90年代末日本半导体的背水一战

在日本半导体风雨飘摇之际,1999年,日本将日立、NEC的储存芯片业务整合到一起,组成了新公司尔必达(Elpida),联合对抗韩国,2004年三菱电机的DRAM业务也被并入。

尔必达,在希腊语中是“希望”的意思,它的诞生,实际上是日本半导体的背水一战,希望拥有强大新技术研发能力的日立,与拥有强大生产技术能力的NEC合二为一,能够诞生世界上最强大的DRAM内存制造商。

这是日本半导体最后的希望了。

因有政府资金和政策的保驾护航,尔必达的产品被打上了“日本制造”的烙印,也被称为“日之丸半导体”,一度在全球DRAM领域掌握近2成份额。

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合并完成的两年后,尔必达在DRAM市场中的份额就从17%跌到4%。

个中原因在分析人士看来,其实早在尔必达成立之前,日本半导体就已经失势了,加上美国企业都选择跟韩国合作,把日本孤立起来,尔必达的成立不过是最后的负隅顽抗。

一直以来,日本半导体企业在芯片良品率上采取的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从思考设计制造过程出发,以不生产有缺陷的产品为前提。这套方法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提高了成品率,也最终促进了生产效率提升,让日本半导体企业得以源源不断地输出廉价的DRAM产品。

但随着PC时代的到来,日本引以为傲的良品率和可靠性早已没有之前那么重要了。大型机可能需要能用25年的DRAM,还会考虑持续性和稳定性,但个人电脑往往5年就会更新换代,更强调的是快速更新和成本可控。

但一直到尔必达成立,日本人也从未放弃对高品质的极致追求。尔必达也充分暴露了重组型企业的弊端:日立系擅长新技术研发,NEC系擅长高成品率的量产,三菱系则擅长集成统筹。派系斗争中NEC系最终占据了上风,之后一直停留在日本半导体“技术第一”的自满循环里面,无心于DRAM的低成本生产技术。

为了达到DRAM的高良率,尔必达延续了日本半导体企业昂贵的设备使用习惯,每道工序都设置了专用设备,用着同一台设备,尔必达的晶圆吞吐量只有三星的一半。而即使尔必达的良品率再高,也无法达到三星电子的两倍。

最终,技术水平更高的尔必达的利润率仅为3%,而三星电子高达30%。于是,日本人眼中属于山寨货的三星DRAM,依靠性价比快速扩张,伴随PC市场的繁荣跑马圈地。

另一方面,尔必达成立之初,芯片产业已经出现研发底层IP、设计、制造三者分开的趋势,而日本企业没能跟上这个趋势。

随着摩尔定律稳步推进,只有三星和英特尔这样的公司,能够依靠下游终端产品的份额支撑制造端的技术投入。而失去了PC和智能手机终端地位的日本IDM(垂直整合模式)企业,越来越难以承受制造与设计两端大规模的投资,最终在设计和制造两端双双落后。

2008年前后,由于Windows Vista销量低迷,DRAM供过于求价格狂跌,随后金融危机过境,半导体市场需求萎靡,尔必达眼睁睁看着DRAM价格跌破1美元。

此时已经家大业大的三星,在DRAM价格下跌、尔必达产能过剩的时期大举扩产,顶住亏损挤压尔必达的份额。积累了巨量亏损和负债的尔必达节节败退,即使日本政府极力扶持,仍回天无力。

2012年,尔必达走向破产,被美光以20亿美元的白菜价打包带走。

至此,日本存储芯片最后的希望覆灭,一个支柱产业在日本坍塌,两个东亚国家也结下了历史恩仇。

蛰伏的十年

伴随着尔必达破产,日本半导体产业全线崩溃,松下、索尼、夏普三大巨头制造了创纪录的亏损,瑞萨电子(2003年由日立和三菱电机半导体事业部合并成立)走向破产边缘。

这场破产引发的剧震,也给日本产业界带来了影响深远的次生灾害:

其一是终端品牌的衰落。夏普的电视、东芝的空调、松下的洗衣机和索尼的手机关的关卖的卖,消费电子巨头几乎都收缩成了零部件供应商。最惨的是索尼,照相机、walkman、音响影视这些优势项目,一个接一个撞在了iPhone的枪口上。

其二是上游产业链的坍塌。从面板、内存,到芯片制造,能输给韩国人的仗基本都输了。曾经大杀四方的日本存储芯片,只剩下东芝闪存一颗独苗,结果由于东芝转型核电受阻加之财务造假影响,闪存业务改名铠侠,挥泪甩卖给了贝恩资本。

接下来的十年,日本半导体企业采取了“背后支援”策略,即避开“耀眼”的完成品市场,专注于设备、材料等“背后市场”。与此同时,瑞萨、索尼等半导体企业也逐渐收缩到了自己更擅长的领域。

瑞萨彻底退出智能手机市场,重新聚焦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MCU。MCU是俗称单片机,最大的应用场景是汽车。一直以来,汽车MCU都是瑞萨最赚钱也最有优势的业务,占据全球近四成市场。

索尼则是将有限的研发资源,投入到以CIS芯片为代表的数码影像业务,以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参与移动终端浪潮。

CIS芯片是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电子器件,是智能手机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也就是俗称的“底”。2011年,iPhone 4s首次采用索尼IMX145,CIS概念开始炙手可热。此后从三星的S7系列到华为的P8、P9系列,索尼的CIS芯片几乎成为旗舰机型标配。

从2016年开始,索尼逐渐将CIS的战略重心转向车载领域。CIS芯片在自动驾驶中负责对环境信息的捕捉,也就是汽车的眼睛,重要性不言而喻。到2017年,索尼携三层堆叠CMOS图像传感器亮相ISSCC会议,霸主地位已无可撼动。

与CPU、GPU这类依靠集成度提高计算能力的芯片不同,MCU和CIS作为“功能型芯片”,对先进制程要求不高,但对可靠性、耐用性的要求更高,非常依赖工匠精神。

比起索尼的高端CIS还需要台积电代工,瑞萨的MCU产品工艺制程大多停留在90nm甚至110nm,技术门槛不高、更新换代缓慢,但生命周期长,而且客户一旦选用不会轻易更换。

所以,虽然日本的存储芯片被韩国打得满地找牙,但在以模拟芯片为代表的产业话语权,日本几乎从未旁落。

曾经因为信仰技术第一,造就了日本半导体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但也因为依赖这套信仰,造成了后来的由盛转衰以及尔必达的破产,但最后还是因为这套信仰,从MCU、CIS、半导体材料再到半导体设备,日本半导体得以保存火种。

不过,这些领域和面板、存储相比,市场并不算大。这也是让日本官方和产业界难以介怀的地方:相比失去的传统优势项目,他们得到的实在太少了。

根据IC Insights数据,2021年半导体全球市场份额美国占据54%,韩国22%,中国台湾9%,日本仅为6%。

因此,日本官方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目标,这也是瞄准2nm工艺的Rapidus成立的重要背景。

Rapidus——“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机会”

过去三十年,美国的打压给日本留下了心理阴影,失去了东山再起的信心。

但如今,时代变迁,台积电、三星等企业相继“失宠”,日本又与美国在半导体领域携手同行。去年日本宣布将与美国共同投资1.3万亿日元用于联合开发下一代半导体,并成立国家队Rapidus。

2022年11月,Rapidus与美国IBM宣布建立伙伴关系,并于次月与IBM针对转移IBM的2nm技术达成合作。

IBM于2021年在全球率先试制出2nm制程的芯片。据报道,目前,Rapidus已向IBM派遣了100名技术人员,向IBM学习2nm制程所需的GAA(全环绕栅极)技术。

去年5月,日本时任经济产业大臣萩生田光一在访美时说出了心里话:

“在半导体领域与美国合作,感觉到了命运的奇异。”

日本政府将当下视为重振日本半导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机会”。

在过去三十年间,日本半导体制造业一路衰退,特别是在逻辑半导体领域,日本并不具备先进逻辑半导体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在生产方面也还停留在40nm制程及以上,且在40nm-90nm制程的产能占比仅为18%。日本产业界认为,日本半导体制造业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此外,尽管日本在半导体产业上游的半导体材料(市占率约50%)和设备(市占率约30%)上仍具备较强竞争力,但也面临着东亚邻居的竞争,不能说处于高枕无忧的状态。即便是MCU、CIS等最后的壁垒,也是如此。

日本一些分析称,日本政府和产业界人士之间正弥漫着这样一种紧迫感,即当前已经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振兴的“最后时机”,如果错过这一时机,日本国内的半导体制造业在2030年可能会完全丧失国际竞争力。

另外,日本半导体专家认为,当前半导体产业不再单纯遵循“摩尔定律”, 正在从日本起步较晚的“深度摩尔”(沿着摩尔定律继续推进平面方向微缩化)向3D封装等“超越摩尔”(跨越摩尔定律,通过堆叠和芯粒等先进封装技术谋求发展)的技术路线演进。日本半导体产业凭借在设备和材料等方面的竞争力,有望迎来重新崛起的最大机遇。

随着数字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半导体技术在其发展中的重要性凸显,日本希望在数据中心、自动驾驶、新一代通信标准6G和元宇宙等领域赢得竞争,因此亟需重塑产业链,研发先进芯片工艺,抢占未来数字化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复刻当年的模式

近两年多来,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的动作频频。

2021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设立“半导体和数字产业战略研究会”。

2021年6月,经产省公布了《半导体与数字产业战略》,指示“三步走”战略——恢复半导体产能、推动下一代半导体的发展、为未来技术“奠基”。

第一步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引入台积电。日本政府提供总额约4760亿日元的补贴,邀请台积电在熊本县建设半导体工厂。据悉,熊本新工厂将于2024年12月投入运营。

第二步采用“双轮驱动”的方式建构下一代半导体的量产体系。一个是2022年8月,八家日本公司成立合资企业Rapidus,承接半导体芯片生产业务,另一个是2022年11月,日本经产省牵头组建了“技术研究组合最先端半导体技术中心(LSTC)”,负责建立开放式的研发团队。

依旧是熟悉的味道,上世纪70年代“官产学”的配方。

最后的第三步,日本计划于2030年以后,凭借基于NTT的IOWN构想先行发展起来的光电融合技术来改变游戏规则。

能复刻当年的神话吗?

“Rapidus”的拉丁语含义为“快”,预示着日本将掀起一场速度战。

上一个代表“希望”的尔必达,最终让日本希望破灭。如今代表“快”的Rapidus,能否让日本如愿从2027年起实现尖端芯片量产,再现上世纪80年代的半导体产业荣光呢?

据分析,整体来看,日本已具备发展先进芯片工艺的产业基础,即使在半导体核心制造环节上,也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日本在半导体产业领域选择与美国加强合作,使其在材料、设备与设计领域均拥有较大的优势。可以说,美日两国除了光刻设备之外,几乎能全部自主生产供应,半导体材料、EDA设计软件则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不过,日本要想在数年之内填补过去近20年的先进半导体制造环节,仍需面对两大问题:人才和资金

据悉,2mn半导体的制造过程中大概有1000至2000个工序,普遍来说需要约1000名技术人员,而目前Rapidus只招聘了200多名员工,并且此前Rapidu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小池淳义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现有工程师大都超过50岁。不过,小池淳义却表示,将要在2mn半导体制造中,引入AI和自动化技术,可将人力需求减少到500人左右。

而资金方面,2nm芯片工艺的投资高得令人咂舌,比如台积电在美国的3nm芯片产线就投资400亿美元,这也是Rapidus董事长东哲郎为什么会提出540亿美元(约合7万亿日元)资金需求的原因。

此前小池淳义告诉媒体表示,Rapidus和台积电的商业模型不同,不担心人才荒议题。不过,他承认目前资金不足,解决选项之一是IPO。

另外,技术方面也存在隐忧。日本在半导体制造上仍落后中国台湾与韩国很多,台积电与三星现在已经开始量产3nm产品,并计划最早在2025年量产2nm产品。而目前日本主要的半导体生产线仍在40nm阶段,为升级半导体制造产业,还吸引台积电到熊本县建厂生产12-28nm的逻辑运算芯片。

因此,可以说,从“零”开始的Rapidus一步到位直接上线2nm芯片工艺是否是一场“技术大跃进”?即使是Rapidus有IBM的2nm芯片技术支持,打造出2nm的生产线,其也会大大落后于台积电、三星,而且也很大可能像如今三星低良率的3nm芯片工艺,成为商业化应用的致命关键。

IBM在2014年将旗下半导体部门出售给格芯之后,该公司就已经宣告退出芯片代工业务,只负责芯片技术研究、设计部分,这意味着IBM不可能像台积电那样一直在制造一线摸爬滚打,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技术落地能力也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除了技术、人才、资金,即使Rapidus在几年后真的发生神迹,搞定了2nm的量产,解决了良品率后,也面临如何获得国内外客户的问题。

在半导体代工领域,台积电拥有全球过半份额,韩国三星电子和美国英特尔也涉足代工,Rapidus面对巨型企业毫无胜算。

晶圆代工最重要的就是规模效应,没有苹果这样大规模采购先进制程芯片的终端客户,如果去依靠服务器和超级计算机的客户,所产生的收益能否带来盈利都存疑,之后的制程迭代更是无从保证。

还有,美国已经落地实施了芯片产业扶持政策,意图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回迁至美国本土,同时也将半导体技术竞争上升到国运的高度。如果IBM的2nm技术能顺利落地,美国会对Rapidus这个非本土企业承接先进芯片工艺视而不见吗?

当年,在击败了尔必达之后,韩国人庆祝了很久很久,他们为自己终于走到了世界巅峰而欢呼,为自己终于击败了日本而欢呼。

韩国人并没有想到,自己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美国从来没有忘记韩国的半导体企业。

结果是——如今三星有55%的股权是被外资控股的,其中大部分是美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