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大系,正排队宣布融资

 7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lieyunpro.com/archives/49010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本文转载自: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岳笑笑。猎云网已获授权。

一笔笔浙大系融资来了。

最新一笔来自森美协尔,近日宣布完成本年度第二轮超亿元融资,投资方为深创投、兴橙资本和老股东华登国际。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创始人刘世文是一位浙大校友,本科毕业于浙大竺可桢学院。

几乎同一时间,川土微电子引入了多家投资机构,公司掌门人同样来自浙大。

而今年以来,镓仁半导体、乾晶半导体、鲲游光电、进迭时空……这些浙大系半导体创业公司不约而同地完成了融资。梳理下来,这些公司大多活跃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背后鲜为人知的是,浙大早在1958年就成为我国首批设立半导体专业的六所工科院校之一,专业历史悠久。

以往,投资界梳理过AI圈的清华系、机器人圈的哈工大系、新能源圈的中南系。悄然间,半导体圈正崛起一支浙大系。

最新一幕:两位浙大校友刚融资了

先从一笔不起眼的融资说起。

主角是森美协尔掌门人刘世文,一位妥妥的学霸。2003年,他因物理奥赛被长沙一中保送到赫赫有名的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这里曾走出拼多多黄峥、光启技术刘若鹏、酷家乐黄晓煌和陈航、飞步科技何晓飞等一众知名创业者,被誉为浙大“最牛学院”。

在浙大里,刘世文选择专修微电子专业,由此与半导体结缘。他曾在采访时表示,“我认为科技会往极大+极小(微纳)两个极致的方向并行发展。“因此自己选择往极小的方向去探索,这也为日后创业埋下一颗种子。

2007年毕业后,刘世文选择南下深圳工作,误打误撞进入探针台领域。经过一番历练,他在2010年成立了森美协尔,专注于先进晶圆探针台赛道。

创业初期,刘世文曾焦虑地睡不着觉。他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当初森美协尔在进入量产型探针台领域时,遭遇规模和影响力不足的困难,即便如此,团队还是一点点熬了下来。

从2018年起,森美协尔开始引进战略股东,开启了融资之路。其中在2019年、2020年,森美协尔先后接受了投资机构的A、B轮融资。今年2月,森美协尔又完成了一轮近亿元融资,由紫金港资本领投,前海嘉翔、深圳高新投等多家机构参与,主要用于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和拓展国际市场。

直至这一次,森美协尔不仅获得今年第二次超亿元融资,更是迎来重量级股东——深创投。

无独有偶,在此一周前,另一家浙大校友芯片企业也获得了融资:川土微电子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吉利共创捌号投资(天津)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有限合伙)、重庆长信智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股东,前者正是吉利旗下私募基金。

这笔融资背后同样站着一位浙大校友——陈东坡。毕业于浙大电路与系统专业,陈东坡拥有着十几年经验的芯片研发经验。2016年,他辞去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副教授职位,投身创业,成立了川土微电子,专注于高端模拟芯片研发设计。企查查显示,川土微电子此前已完成8轮融资,背后聚集豪华投资天团:比亚迪、上汽投资、尚颀资本、长安汽车、元禾控股等知名机构位列其中。

相隔一周,两家浙大系半导体公司完成融资,而这只不过是浙大系半导体军团的冰山一角。

半导体崛起一支浙大系

如你所见,浙大系半导体公司正在排队完成融资。

这里补充一个重要背景:伴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2020年,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建立起来,由杨德仁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专注于打造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的新格局,与浙大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配合,孵化项目、联合研制第三代半导体。

同年,一家专注于氧化镓的企业——镓仁半导体,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支持下孵化。创始人张辉是浙大博士,2018年在杨德仁院士的指导下开始研究氧化镓材料。在实验室内,他始终坚持一个想法:氧化镓材料的研发必须走出去,实现产业化。今年4月,镓仁半导体完成由蓝驰创投领投,禹泉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天使轮融资。

同样脱胎于先进半导体研究院的乾晶半导体,也在今年1月完成了亿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元禾原点和紫金港资本等知名机构。成立于2020年,乾晶半导体所研究的是碳化硅衬底,也是一种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今年5月,乾晶半导体跻身8英寸碳化硅俱乐部,为浙大系半导体军团再下一城。

放眼第三代半导体战场,浙大系悄然崛起。

比如今年5月,晶圆级光学领军企业鲲游光电宣布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英特尔资本、长三角数文基金等领投,老股东中信、明势资本、晨晖创投、海望文化科技基金等跟投。公司创始人林涛从浙大竺可桢学院工高班毕业后赴英留学, 2016年归国创业。此前,鲲游光电已经集结了元禾控股、哈勃投资、源码资本。

两个月后,由浙大博士陈志坚创立的进迭时空,宣布完成数亿元融资,联想创投与君联资本领投,北京国管顺禧基金和一众老股东跟投。陈志杰师从集成电路专家严晓浪,研究国产CPU十几年,最终于2021年成立了进迭时空,不到两年完成4轮融资,不仅汇聚君联资本、经纬创投等一线创投机构,还获得了高秉强教授、唐立华、严晓浪教授等行业和投资大咖支持。

当然,这一份名单还很长很长:90后浙大学霸黄锦熙成立的的视光半导体、电气工程学院校友杨浩创办的的青芯半导体、浙大博士倪炜江成立的芯塔电子、以及浙大硕士刘波的悉智科技.....他们纷纷在今年完成融资,蔚为壮观。

值得一提的是,仅仅今年8月,三家浙大系半导体企业接连IPO,累计缔造了1500亿市值——圆代工厂华虹半导体登陆科创板,市值超过910亿;华勤技术在上交所敲钟,市值超过530亿;泰凌微也登陆上交所,首日大涨30%,市值接近80亿。

这些年,无数校友从浙大半导体专业中走出:矽力杰创始人陈伟和游步东、晶盛机电创始人曹建伟、长川科技创始人赵轶、 晶丰明源创始人胡黎强、瑞芯微联合创始人黄旭和励民、杰华特联合创始人周逊伟……据不完全统计,浙大校友已经创造了超过7000亿人民币的市值,撑起半导体的半边江湖。

为何是浙大?

背后是一段长达70年的开拓史。

时间拉回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半导体产业才刚刚起步。1953年,浙大迎来了半导体学科开拓者——阙端麟院士。最初,阙端麟在浙大电机系任职,后来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半导体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科研发展方向,从此与半导体材料结缘,成为我国较早开始研究半导体的学者之一。

1957年,“发展半导体事业”被列入新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国内不少高校开始设立半导体方面的专业,浙大也不例外。正是这一年,浙大半导体的另一位开山人——陈启秀,刚从浙大电机系毕业不久,于是与阙端麟一起参与浙大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建设。在两人的带领下,浙大在1958年成为我国首批设立半导体专业的六所工科院校之一。

那时,国内半导体几乎没有参考书。阙端麟大量收集资料,带领众人为浙大半导体专业开设了十多门课程,浙大半导体教育系统就这样建立起来。1960年,浙江大学撤销了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将其三届学生全部并入半导体专业。

此外,阙端麟还规划了实验室建设。早在1959年,阙端麟带领课题组探索提纯硅烷及制备高纯硅技术。当时,硅材料是半导体材料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却深陷研发技术瓶颈。面对资金紧张、设备简陋、硅烷易爆炸等重重困难,课题组一步步改进实验方法,终于在1964年取得高纯硅单晶,后来不仅创造了我国生产高纯硅烷的主要方法,还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浙江大学半导体厂。

1987年,浙大获批建成了高纯硅及硅烷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浙大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在此基础上,浙大半导体材料学科先后成为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和第一个半导体材料工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在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15年,浙大还将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等方向的研究所整合为微纳电子学院,成为第一批九所“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一路走来,浙大的半导体研究始终坚持着 “产学研”模式。典型代表是1997年,浙大半导体厂与校友企业浙大中控、浙大快威股份制改制,整合成浙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浙大海纳,并在1999年成功上市深交所。次年,海纳在宁波成立了基地,两年后被阙端麟改造为大名鼎鼎的立昂微,专注于集成电路用半导体材料研发,已经于2020年在上交所敲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顾近几年,硬科技创业大潮兴起。过往交流中,不少投资人都提起过,学校背景是衡量创始人方向的重要标准,正如最近AI有一个清华派;造车有一个华南理工派;新能源有一个中南派;机器人有一个哈工大派;如今,第三代半导体的浙大派正在崛起。

眼下,中国迎来一个技术派创业的黄金时代,来自那些硬核985的创业传奇正在继续着。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