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OKR 落地困难的原因

 10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hiwannz.com/archives/83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OKR 落地困难的原因

true

根据经验总结了一下常见的“OKR 落地难”的问题。

之前经历的几家公司中都有尝试使用 OKR 激励产品部门输出,有几家公司也尝试过引入外部教练和 OKR 分析师来研究探讨“怎样的 OKR 是当前团队中所需要的”,但根据我的实际发现,好像我们在花费了漫长的时间之后,OKR 依然无法真正落地,甚至有一段时间老板都有一种“OKR 只是核心管理层在新年引入的管理工具,需要向投资人较差,我们无法落地就算了吧”的想法。

但让我以一个普通参与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看,我觉得 OKR 难以落地,可能就是这三个原因:

一、没有践行 OKR 的土壤

OKR 并不是所有团队改善当前工作方法与气质的灵丹妙药,引入 OKR 一定是有前提的。在我看来,这里的前提就是“团队中的所有人对当前的工作有足够的安全感,认同当前工作的价值与自己的身份,认可公司提供的管理制度与落地”,在满足这个条件的基础之上引入 OKR 才是合理的。如果团队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从工作中获得安全感,认为自己的收入薪资与自己的付出并不匹配,那引入 OKR 所想达成激励的难度就很高了。

这里的前提有一点像是管理逻辑中的“双因素理论”,一份能够提供足够吸引力的工作会由“保健因素(如前文所说)”与“激励因素(比如工作中有挑战性,能够获得成就感等等)”所构成,前者用来让人们能够稳定工作,后者用来让人们能更好工作。

在“保健因素”能够满足的情况下,再去进一步提升保健因素撑死也就是让大家以平常心去工作,并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这种时候再去引入 OKR 引导团队激励才有可能出现新的可能性。

同样,践行 OKR 的土壤还需要团队内部能够基于 OKR 在日常管理中进行落地,需要团队内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参与到 OKR 的设计与拆分之中,需要不同部门为了同样的目标提供支持与协助,仅在某几个部门中尝试 OKR 也难以落地 OKR。

二、把 OKR 与 KPI 混为一谈

很多时候,团队在落地 OKR 的时候也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本着“既然已经有 OKR 了,那咱还要啥 KPI”的想法设计部门的年度与计划目标。但是在制定了 OKR 之后很容易会发现随着外部的商业环境变化,以往设计的目标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需要了(有一部分原因也源于在制定 OKR 的时候并不合理)。

这就会导致在日常管理与周期末的评估时,我们发现 OKR 的目标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调整难以汇总,而管理层又会认为 OKR 没有办法很好的衡量当前周期的产出,也无法面对当前外部环境因素的挑战性。

实际上 OKR 与 KPI 应该是分别面对“明天”和“昨天”过程的衡量的。而当这种评价过程无法建立“正循环”时,就有可能不断出现“员工不愿意设定一些面对不确定性的创新探索”,“因为考核压力与成本导致员工和 leader 针对 OKR 进行不断博弈导致的内耗”这种类似的事情

最终的结果就会变成,一线的员工觉得公司管理制度频繁变更没有定数,考核周期结束后老板也经常改变,工作不开心;领导层觉得引入 OKR 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公司中的团队与组织花费了很多时间投入在 OKR 的管理之中,但最终获得的成效非常低,不愿意坚持推广 OKR。

三、拆分 OKR 没有章法

即使我们没有遇到前两者的困境,但仍然有可能在 OKR 拆分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我觉得主要的问题依然局限在“拆分 OKR”的这个层面,比如这几个问题:

  • Object 描述不清楚,只有一句大概的文字进行描述
  • Object 中包括了大量细节,罗列部门或个人的日常工作
  • Object 描述空洞,比如“让 XXX 变得更好”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觉得“问题主要局限在拆分 OKR”的层面,OKR 落地的效果是否足够好,除了团队中是否能够提供让 OKR 良好生存的土壤,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 Object 的 Owner 是否能够真的“思考拆分出清晰且明确的方向,并在在落地过程中以 OKR 为目标,在各种场合中进行目标管理”,在某一阶段的 OKR 完成之后,也能够基于完成情况进行合理的反思与总结,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帮助与引导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时候的 Object 会变成:

  • 针对不同的产品设立单独的 Object
  • 在 OKR 周会中描述很多“即使没有 OKR 自己/团队也需要完成的进度”
  • 缺少对于“更好”的定义

尤其是最后一点“对于更好的定义”,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是很多团队的通病。每一个人对于“更好”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角色不同团队评价“更好”的指标也都可能出现很大的区别。比如运维实施团队理解的可能是产品部署周期与成本的降低,研发团队理解的可能是出现的 bug 变少紧急发版的次数变低,销售团队理解的可能是客户主动愿意采购产品医院变强,产品团队理解的可能是能够帮助客户解决具体业务场景中的问题……

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更好”也是可以按照 MVP 的原则进行有序拆解的,并不需要让公司里的全部团队与组织为某个目标提供支持。比如像是“希望能够推动市场更好的了解产品”,我们实际是可以按照市场,推广,运营的层面先进行尝试,投入的成本有限且可控,当我们发现市场有明确的意向之后,再提供产品与研发资源进行支持。

当然,在实际的工作中,OKR 的设定肯定还需要因地制宜,也不存在说一定有“某一种完美的解法”可以搞定所有公司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OKR 并不是灵丹妙药,如果发现自己当前的公司与团队并不适合使用 OKR 进行管理,也不见得就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使用 KPI 或者已有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逐步调优,也可能是帮助自己对团队进行更好管理的方式之一。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