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马化腾称要“收紧队形”?腾讯回应:非内部讲话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718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马化腾称要“收紧队形”?腾讯回应:非内部讲话

2023-6-3 17:48:16 | 作者: 投稿 | 分类: 业界动态 | 评论: 0 | 浏览:

6月2日,有流传截图显示,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微信聊天中分享了一篇名为《聊聊裁员的事》的文章,并表示:“后续环境挑战目前看还挺大。你们要收紧队形,做一些余量考虑,应对一些突发的挑战,不可过于乐观。”

这一截图引起外界新一轮的猜测,腾讯是不是要裁员了?

对此,腾讯公关总监在朋友圈发文称,该聊天记录为马化腾在外部聊天群发送的内容,“本意是跟一家投资公司管理层做一些居安思危和降本增效的探讨,没想到流传出来,越说越歪,以为是内部讲话。”

上述《聊聊裁员的事》发布于微信公众号“九边”,发布时间为5月27日。

该文提及互联网行业的工资状况,指出此前行业有许多投资和项目,彼时招聘的员工工资都处于较高位置,但近两年开始过“紧日子”,于是就有通过裁高薪员工,再招薪资相对较低的员工的现象。

此外,该文称,互联网该做的应用都做出来了,叠加预期减弱,大量的“预研项目”已被砍掉,目前“大厂”主要方向已经不是传统的互联网,而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并不需要过多人力,而更需要科研人才。

以下为《聊聊裁员的事》的全文。

聊聊裁员的事

来源:九边

文章是一口气写成的,比较意识流,想到啥说啥。先说一句,后台天天有小伙伴问我微博上某个号是不是我的小号,微博上我已经没有号在更新了,现在那几十个高仿都是假的。

根源还是在房地产

中国近四十年来的事,几乎都跟三件事有关:

因为改开,有了外贸。有了外贸,赚到了钱。把手里的钱,叠加银行借出来的三十年的钱,催生出来了这些年的大繁荣。

大家买房花出去的每一个钢镚,最后都变成了上游水泥建材工厂的收入、房产销售的收入、还有政府的收入。大家有了钱,继续消费,这也是为啥甚至汽车行业,都和房地产周期有关,比如房地产繁荣的时候,上游那些人赚到钱,才会去买车什么的。

房地产就跟个印钞机一样,印了天量的货币出来,这些货币分配到了各种领域,那些领域的人有了钱就会消费,互联网的崛起,其实依赖的就是这部分的增量。

有人可能要说,市场上钱多了,经济就能繁华?

债务就有这个特点,借钱花的时候超级爽,不仅爽,而且预期好。比如前些年深圳有人月供三万,周围的人说你这太疯了吧,他说没啥事,等过几年年入两百万的时候就好了。当时很多消费其实就是建立在这种"越来越好"的预期之上,房价一直涨,也是因为杠杆越加越高。

如今房地产走低,对市场有两个明显作用,作为这么多年最大的发动机,它不行,几乎涉及所有除外贸以外的行业,房地产的从业者还有关联从业者收入都不行,大家都比较消极。

举个例子,房子卖不出去,土地就卖不出去,政府收入,公务员收入就受影响,房地产的上下游无数企业都受影响,那么多员工的收入也都受影响,最后几乎会扩散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而且很多城市,包括天津、南京,都是公务员城市,也就是最有购买力那群人就是公务员。他们的收入直接影响市场的状态。

而互联网公司,本质都是广告公司和销售公司,他们不创造产品,他们只转移产品,如今消费不振,转移变少了,他们也不行了。

但是我还是那个思路,2016年之前的房地产尽管也很疯,但是它是正常的,后来这几年就不正常了。发展到现在,它催生出来的是一种畸形繁荣。类似一个人过得很好,你很羡慕,但是有天跟你说是刷信用卡才过这么好。你是不是直摇头?觉得没必要,粗茶淡饭也比这种借钱胡吃海塞强。

所以很多人说接下来要进入通缩周期,这个不对,应该是还债周期。还债就必然意味着节衣缩食,而且是所有行业的节衣缩食。借钱消费的时候有多爽,还钱的时候就有多痛苦。不过这种转型痛苦是必须的,毕竟咱们不可能一直依靠房地产混下去。

今后还是要依赖正常的消费来拉动经济,那种模式一方面大家体验好幸福感强,另一方面更加健康有可持续性。

货币的反向湮灭

房地产这些年创造了无数的货币,这个不多说了,这玩意不是啥蓄水池,就是个纯纯的超级印钞机。

而且这种印钞有"单向性"。房价上升的时候,大家都眼红资产升值,发了疯一样凑钱买房,每次购买,都从银行贷出来更多的钱,社会上的钱越来越多,所以经济烈火烹油。

但是这玩意是有尽头的,你不可能一直涨下去,迟早有一天到达边界,到时候大家意识到房地产可能今后不涨了,也就不买了,等着呗。然后市场上的资金存量开始掉头向下。

于是社会上的货币开始大规模缩水,这种缩水可能是房奴们把贷款还了,也可能是高价买了房,如今扛不住房贷,决定把房低价卖了。总之大家不借钱了,市场上的货币少了。这种"钱少了"有很多种表述,比如资产负债表的衰退也好,无债一身轻也罢,反正是市面上的钱变少了。形成了一个下行循环。

而且跟上文说到的"货币扩张周期大家预期好一样",货币收缩周期里大家的预期也不行。当时觉得等工资涨了,现在借再多的钱也能还上。如今大家的心态是赶紧还了,等到赚不到这么多钱的时候就惨了。

裁员潮可能会引发降薪潮

互联网行业习惯了很多年的一种模式,你只要跳槽,收入就能上升。今后这种模式可能要结束了。

为啥以前跳槽就能涨工资呢?因为那时候投资了无数的项目,各个公司都需要人,经常好几个公司抢一个计算机相关人才,可不是工资一直涨?

但是这种情况估计到头了。原因也是我去年就在说的那个逻辑,互联网领域该做的app已经基本都做出来了,叠加预期减弱,大量的"预研项目"被砍掉。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其实咱们自己想想,关于社交,吃饭,打车,外卖等等涉及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东西是不是都差不多了?你总不能为了上厕所也搞个app吧?其实上厕所也有app,只是需求太小,根本推广不开。这也侧面印证一件事,互联网产业已经渗透到尽头了。

我理解这也是为啥马斯克把推特裁的只剩下了维护人员,因为他作为外行反而看得很清楚,互联网企业就那样了,该有的都有了,没啥新东西可研究,需要的是其他领域的突破。脸书前几年就不咋折腾互联网,主要跑去搞那个元宇宙,小扎也知道互联网已经进入了收尾期。

再看看国内,互联网大厂现在主要发力方向都不是互联网,而是类似云计算,游戏,人工智能等新领域,这些领域其实都不算互联网行业,而且这些领域现在并不需要太多的人,需要的是顶级的大神,于是开始裁掉边缘部门,集中力量买显卡搞AI。

而且我这两年跟很多大厂HR聊,他们有个共同感触,就是前几年招聘进来的人工资给高了。尤其2020年之前的,那时候项目多,投资多,股价高,所以招聘的时候谈工资实在是太离谱。这两年开始过紧日子了,觉得给得实在是太高了,于是他们想把这些人的工资降下来。

怎么降呢?裁员呗,把那些一两百万一年的裁掉,换成五六十万的,反正能力也差不太多,甚至心态还要好一些。还有更离谱的,一个员工是2019年一百多万招到的 ,当时市场环境很好,都在抢人,所以就给了那么多。去年把他开掉后,今年再给他打电话,问他愿不愿意回来,只给之前的一半收入,对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因为他也找不到那么高的工作。

这也暴露了一个国内企业的麻烦问题,就是工资只能涨不能降,想降薪就得折腾一圈。不过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实现了动态工资。此外由于没法动态管理,大厂们都在使用外包,经常一个项目组,只有项目经理和几个骨干是自己人,其他的都是外包。如果预期不好,就果断把外包全部裁掉,骨干调入别的项目。

今后"跳槽涨工资"越来越成为了历史。如今你一旦失业,可能要跟你一起失业的小伙伴同在一个资源池竞争,可能还得跟那些已经在跑滴滴的同行竞争,还要跟刚毕业的大学生竞争。

企业也可能推动一波"性价比替换",也就是用高性价比的人替换掉低性价比的。

而且不要以为影响不到三、四线企业,都会影响,就跟波浪似的,一波又一波。

关键问题还是在投资侧

一直以来有个政治正确,大家都在骂资本寻求增值这一特性。

可是大家想想,如果你有几百万,你这几百万没法升值,你会拿出来投资饭店,商场,或者新科技吗?

你不投资,别人就没有工资,别人没工资,他就得下岗,他下岗了,没有购买力,新的投资风险就会变得很大,大家更不投资了。进一步想,我们社会就是由无数这种寻求升值的大小资本投资出来的。

所以说关键还是预期和信心,只要这两样稳定,大家才会投资,投资出来的钱会变成别人的工资,有了购买力,商家才有利润,有利润才会继续投,经济才会重新转起来。

总有人说,博主你咋又替资本说话?

这个问题如果在去年或者前年可能还是个问题,到了今年还用讨论吗?市场上80%的工作岗位都是民间资本投出来的,这些资本有的巨大无比,比如类似咱们平时说的那些有跨国背景的投资公司,还有无数普通老百姓攒了些钱想投资升值,有错吗?中国整个制造业,几乎都是无限细小的民间资本搞出来的。

资本一旦不投资了,不仅那些高薪工作岗位消失了,普通人的岗位也没了。

可能有小伙伴要说了,那就一直忍着资本的剥削?

这就回到了那个基本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底线?

只能是法律,如果各种观念都可以做底线,最后底线会高到所有人都啥也没法做。

之前讲印度的时候就讲过一个问题,印度最大的毛病,就是动态底线,你下场比赛的时候一个游戏规则,玩到一半又是另一个规则,导致大家没法玩,印度的投资环境一直不咋滴,也是这个原因。

可能大家不知道,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里,已经严格实行劳动法,只是实行的方式跟大家理解的不一致。

常见的操作是工资压着"法定最低工资"给,一个月两千来块,严格给加班费,而且是1.5倍工资,只是底薪有点低,加班费也就上不去。

经常出现一个情况,"工资2000,加班费5000",前段时间去杭州,我专门开车去了趟苏州,了解了下情况,一般说的制造业工人"预期工资7000",就是这么来的。懂了这个,就懂了为啥前段时间某新能源巨头企业发生了离职潮,因为他们加班变少了,员工没有加班费,那两千工资根本不够花。

码农还有前途吗?

很无奈的事情是,这些年程序员的待遇改善,导致大量的人才向这个行业集中。

而且程序员的门槛看着高,其实很低,以至于很多数学物理还有各种天坑专业都在往这里挤。程序员行业越来越卷几乎是必然。但是有一说一,计算机依旧比工地强太多太多。

总有小伙伴说,博主你成天挤兑土木行业干啥?

其实没有,你去问土木人,他们比我说得难听的多,主要是吧,年轻人去得少,他们才不那么卷。而且很多年轻人根本不适合工地,去了也是提桶跑路,不如提前思考下,如果不适合工地干脆别去了。

计算机领域在接下来很多年里,依旧天花板很高。可能有人说,博主你这不废话吗,哪个行业天花板不高?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计算机的技术人员的天花板很高,其他行业想多赚点,基本都得脱离技术。

码农在可预见的很长时间里,有点真功夫找工作应该是没啥问题,只是工资高低的事。

而且码农是严格分级的,入职三四天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咱们简单分成四级吧。

最差的那部分,也就是四级的,不只是技术不行,而是人不行,代码写得乱七八糟,文档写得一塌糊涂,不管多简单的工作,都没法一次性交付成功。这种人狗也嫌,但是在职场里占了至少30%,你只要工作带点责任心,就能超过这些人。

第三级的是中规中矩的,没啥明显优点也没啥明显缺点,复杂问题他也搞不定,但是简单问题不出错。占到50%。

第二级是团队核心,15%吧,一般每个项目组都有一个技术骨干,说的就是这种。好像啥技术难题他都能搞得定,而且责任心很强,项目经理们争着要,这种人只要工资要得不离谱,这辈子几乎都不用愁工作找不到。

这一级是绝大部分人能到达的天花板,需要巨大的责任心,潜心研究自己的领域,脑子中等偏上,细心一些,熬几年都能混到。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人非常少。别看很多人天天好像忙的跟个狗似的,可是不知道为啥,能力一直不提升,水平也一直那样。

最后是极少数的一部分,纯纯的技术大牛,行业翘楚,这种人往往聪明得很明显,而且跟其他人是有明显的代差的,他们能解决那种你这辈子都解决不了的难题。

经常有人说的那种"阿里高P",就有这种大神,当然也有混子,只是这类混子的"混功"也是高的没谱,屁也不会,却能通过揣摩上意一直混下去,还拿高薪,这比那些技术大牛更难一些。你说裁员是不是先裁这种人,真不一定,因为他们往往跟领导关系好,领导觉得技术骨干可以换,却离不开这种人。

文章就写到这里吧,最后,还是要讲那两个一直在说的事,均值回归和周期。

任何高薪,只要不是牌照生意,迟早给你打下来,互联网产业跟土木似的,也是迟早的。不过整体而言计算机行业不用风吹日晒,不用去住板房,技术上限高,在接下来很多年里依旧是普通家庭翻身的好行业。

一切都是周期。经济有周期,其他的也一样。顺风顺水的时候没人珍惜,觉得一切理所当然,然后玩坏了,开始反思,通过反思又能开启一个新的向上周期。

马化腾称要“收紧队形”?腾讯回应:非内部讲话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