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变化中的互联网中层:“一切都恢复了,但一切也都变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82205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变化中的互联网中层:“一切都恢复了,但一切也都变了”

2023-05-09
0 评论 4089 浏览 2 收藏 18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互联网公司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的消息频繁传出,不少人也嗅到了氛围变化。那么,身处大厂中高层管理职位的这些人,又有着怎样的境遇和心境?本篇文章就讲述了这些人的故事,不妨一起来看一下。

d34a618a-d9e1-11ed-9d7a-00163e0b5ff3.jpg

在刚刚过去的Q1,几乎每一个大厂人都有相似的感觉。

“忙,但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啥”。

不停的见人、开会、跟进新项目,但似乎又没有任何可喜的进展。

更让大厂人感到焦虑的是,在第一季度的每个月,几乎都有一个BAT级别的集团对外宣布,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架构调整”。

相比中小微企业,人数庞大的互联网大厂在应对新的市场环境时,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无论是尝试新业务、调整非盈利业务、抑或是提高内部效率,都是动辄上百成千人职场命运的改变。

本期显微故事找了一群正在互联网大厂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的人,他们之中:

有的人遭遇了集团“成立以来最大的组织机构变革”,他终于意识到“再也无法愉快地摸鱼了”;

有的人在集团宣布架构调整之前,提前嗅到了氛围变化,在被优化前寻找好下家;

有的人所在的企业尽管已经是行业龙头,但他却因内部“卷”得厉害,三年没有升职,自觉寻找新的机会。

但更多的人则和我们反馈,如今工作不好找,跳槽也很难涨薪,大部分人只能一边忍受着变化,一边煎熬。

疫情结束,市场也恢复活力,但三年间所带来的影响,远比我们任何人想象的深远。

身处时代洪流,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个体,还能做些什么?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一、阿里“去中台”后,我再也不能愉快的摸鱼了

黎子清 36岁 男阿里P8

今年年初,我收到了内部邮件,“阿里迎来成立以来最大的组织机构变革”。

邮件里说,新一轮的公司治理改革把原有架构变成1+6+N,即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6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

阿里集团CEO逍遥子不再管全集团的业务管理,六家独立子公司自负盈亏。

按逍遥子的话来说,“多样性的业务,与其放在一个锅里、一个上市载体里端出去,还不如到了市场接受的条件,就果断地让他们单独面对资本市场,成熟一个,上市一个。”

这意味着阿里要变小,要变轻,要从一个巨大的集团列变成多个小集团,每个“新阿里集团”下都有独立的运行逻辑和产业体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再也没办法愉快的摸鱼了”。

原本的架构,其实阿里内部就挺卷的,自负盈亏以后会带来新一轮的绩效考核,卷上加卷。

原本熟悉的工作状态要变化,甚至职位、职级变化,也有可能是被动离职的开始,或者迎来一波大裁员。

以往前端岗位P7-P8喜欢把一一些代码任务给到外包公司。为开源节流,后来这些外包业务都被叫停。

有些部门为了自保,在年前就开始了新的布局和研发争取调整后的生存几率。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位置感到岌岌可危,势必有一些人会因此而成为炮灰。

我也开始了二手准备,四处投简历,留意合适的新职务,稍微高一点点的薪水,也许我就跳槽了。

都说金三银四,但是,很可惜,各处发出来的招聘信息就像是个虚假的幌子,聊了几个都没有进展,很多HR只是为了自己的KPI任务发布信息,公司未必真的有位置等着你。

大部分人面对这个情况,也是不敢轻易主动离职。尤其是疫情过后,大家发现工作不好找,恨不得降低薪水也干,实在不行也要忍到n+6,或争取更多的赔偿。

当然,集团太大,在大环境变化时候,通过拆分谋求业务调整和增长,也很正常。

目前所有大厂都在变革,腾讯、字节、百度、京东所有互联网大厂都在走拆分的路。

独立运营是必要的。集团就像一台庞大的机器,当业务变多,变重,公司难免会变得笨重和官僚化,有些业务伙伴变成了卡脖子的合作,业务还得哄着他们才能换来生存空间。

我觉得目前增长点确实困难,但这一举措,对互联网公司而言,意味着可以拥有6家上市的公司,有所期待。

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对幸运者和被需要的员工来说,是新的起航。

二、在“5年最大架构调整”前,我感到氛围不对,提前离职

姚文宇 41岁 男 某电商互联网大厂总监级

我曾在某电商互联网大厂负责总监级工作,上个月刚那儿离职。

这次离职算是我主动离职的,离职后,集团就宣布了“五年来最大的一次架构调整”。

这次调整,事业群改回为事业部,打通了自营电商和第三方入驻电商业务,实现了两个业务之间的“流量平权”。

零售部分,原事业群负责人变成事业部负责人,事业部下按经营品类分为若干模块,品类负责人将获得更大权力。

此后没有C-4,而C-2、C-3管理者的数量会激增,另外招商客服采销会放在同一个部门里。

物流方面,取消了原来的七大区域划分,把省份作为具体的经营单位,各个省份的负责人直接向总部汇报。

这意味着管理层进一步精简,集团架构也更加扁平,调整后,普通员工到CEO之间的汇报等级不超过三级。

对管理者来说,架构调整似乎更加合理,减少冗杂流程。但实际上对于很多高层的职场规划却喜忧参半。

有人在职场擅长表演和邀功,凭借这次机会,摇身一跃,反而一些勤恳工作的人并没有被看到。

中高层管理者都面临着——把高级总监、VP、以及区域职能部门负责人强行洗牌,原有工作职能、职级被迫被重新定义的变相“削藩”。

同时,我也听到很多同事吐槽的声音,什么“架构变动跟逼迫裁员没有什么区别”,“强制安排、分配岗位”。

人力资源在这方面煞费苦心,不断因为“n+?”和各个部门的员工去讨价还价。

其实,变革本身就需要适应的过程,但员工自身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如果被强行割裂,只会让一些表演者上位,失去原本的初心和干劲,导致真正可用之人失望离开。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在精简中高层管理团队。但在此之前,我已收到“风声”,也就不再跟着调整做无意义的抵抗了。

如今的公司和我当时刚入职时,早已今非昔比。人越来越多,业务也越来越稳定,反而失去了最初和大家一起开疆拓土的激情。

入职这家集团前,我在政府部门工作过,凭借之前的一些人脉关系,也整合了京东现有的资源,开始了新的创业。

早在半前前,我就因为氛围的改变预判了苗头,开始了前期准备,当到达无法承受的顶点时,正好无缝衔接。

现在,我仍旧关注前东家的新动向,我也依然对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有很深的情感。

我们之间就是换了一种新的合作的方式,希望在我们在彼此的路上我们都能走的更好,彼此成就。

三、三年不晋升,哪怕在头部大厂也要准备“被优化”

邱安麟37岁 女某短视频大厂职级3-1

我在一家以短视频为主的大厂工作了近3年时间,目前管理着一个团队,算个小中层。

虽然集团的业务越来越好,但这三年我一直都没有晋升,绩效和年终奖都在逐年走低,只靠着每年一次的调薪保持收入。

我们集团每年有两次绩效考核,分别在3月和9月,一共8级,由低到高对应着年终奖和月薪的涨薪比例,只要评级在中上等就有涨薪机会。

但我今年的绩效不太好,如果再不晋升就有些危险了。

未来公司一旦优化,就会有限考虑大龄且长久未晋升的管理层员工,也鼓励这些员工看看外面的机会。

目前我手里还有一些期权,这也成为大部分内部员工眼前的吊着的那根胡萝卜——“万不得已,绝不轻易离开”。

最近公司开启了新一轮的期权回购,首个期权归属日期在2022年4月1日前的价格为税前每股155美元,和上次持平。

离职日在2022年10月1日之前的按照税前每股124美元计算,但是要在基础上有折扣,不管怎么说,可以踏实的回购套现。

未雨绸缪,我打算如果今年还不晋升,我就要试试看跳槽了。但今年虽然疫情放开,互联网大厂却普遍在招人这件事上更谨慎了。

我去聊的很多企业,都正在以内部调整为由进行架构优化,其中还包括很多总监级以上的管理层,真是卷到不行。

在外界看来,我们集团的短视频可能算得上“一家独大”,但疫情后,公司内部还是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成本限制。

新业务的调整会让很多员工感觉“自己做的事儿和刚入职承诺的完全不同了”,但如果这时候你主动离职,拿不到赔偿,只能忍气吞声,一边干着一边骑驴找马。

有次业务缩减,被砍掉的部门甚至和HR部门掐架了,这件事的结果是,最后该业务的HR部门自己也被连带着优化掉了。

在我们内网的论坛上,曾有个HR留言的帖子被多人点赞:

“不干实事的员工,往往偷奸耍滑,满嘴忽悠。反而,做事认真且踏实的员工,大多不善言辞,对于公司老板或者同事的不公平对待,能忍则忍,忍不了就走人,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现象。“

这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路在公司摸爬滚打上升的管理层员工,我们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伞,有次有个认真干活的下属被优化,我也想帮他争取一下,但还是没什么办法,毕竟我现在都自身难保。

所以,有些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员工离职后,我们大多和他们都会吃个散伙饭,祝福他未来的路越走越宽,优秀踏实的人不会被埋没。

我现在也只能选择“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发展一下新副业。这样,万一优化轮到我头上,短期内找不到合适薪水的工作,我也有个地方兜底。

四、00后员工期待“优化”,我频繁收到“贪腐”内部通告

俞蒙 34岁 女某BAT大厂销售副总

我在一家以游戏、社交为主的BAT大厂工作负责销售。

我们集团有万人级别,这也意味着每次市场出现变动时,我们的每一次架构调整都要更谨慎,也更“痛”。

去年,集团就推进了一次架构调整,涉及两个事业群、一个子公司和五位集团副总裁,主要的方向就是降本增效,将图文内容和媒体的权重降低,集中发力短视频领域。

优化往往意味着,一些人走,一些人转岗,大部分人的工作都变得变动不安。

当时我就听说,媒体那块有不少编辑、记者可能面临自寻门路的情况。幸运的是,我所在的业务部门业绩还行,广告收入甚至比预期还好。

相较于其他部门,业务是带来业绩的,只要用业绩说话,就能挺直腰板。业务管理者对业务销售人员也相对会宽容,就是这么现实。

但身在集团之中,哪怕自己的业务变化不大,依然会感觉到大家紧张不安的气氛。

其实我也好几次接到领导的要求,对我的部门进行优化调整。但我开始找下属谈话时却发现,其实大部分中层和基层的员工都已经收到风声,甚至准备好被优化。

对一些员工来说,优化意味着拿到补偿,不失为一个短期内增加收入的方法。

此外,有些“老油条”在岗位上呆久了,也对工作热情不高,拿一笔补偿再去寻觅新的机会,也未尝不可。

有些和我同级的员工还没看明白形势。他们觉得,优化算是PUA下属,刺激在职员工的某种形式,杀鸡儆猴,让下属有紧迫感。

没想到,那次他去谈优化时,很多00后员工直接在面谈时呛声,“不满意就快赶紧把我们大家都优化掉吧。”

除了减少人员,集团也开始把更多人往视频业务、AI业务上转移,合适的留下,不合适的就招新的人才,增加新鲜血液。

在这种大环境下,内部贪腐的问题也开始被重视了。

外界看起来,我们一片祥和,但实际上我们近几年经常在内部邮件里收到“XXX违规用外部公司走账、XXX因贪腐禁止录用”等全员通告。

经常收到这样的邮件,难免会感到唏嘘和恐慌。一些平常打交道的熟悉同事,可能突然就被“离职”不见了。

如果把去年整年计算下来,人员的流动差不多也要8000以上了,人力资源不断的招聘,又不断的流失掉。

看来,今年还要进行几轮的优化,降本增效将成为常态化了。

作者:蜜斯桃,编辑:卓然

原文标题:动荡中的互联网中层:“一切都恢复了,但一切也都变了”

来源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大时代下,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看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显微故事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