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拼多多百亿补贴再加码,电商造节成为历史?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81229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拼多多百亿补贴再加码,电商造节成为历史?

2023-04-23
0 评论 899 浏览 1 收藏 18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3月、4月以来,曾经热衷于“造节”的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地卷入了一个新战场:京东版“百亿补贴”上线,淘宝99特卖频道推出,和拼多多一样,杀入日常补贴赛道。而最近,这场补贴大战进入了第二回合。在新一轮的中国电商战中,各家比拼的是什么呢?

89a386c0-da9e-11ed-aaf8-00163e0b5ff3.png

2023年,或许是中国电商史上特殊的一年。

进入今年的3月、4月以来,曾经热衷于“造节”的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卷进了一个新战场:京东版“百亿补贴”上线,淘宝99特卖频道推出,和拼多多一样,杀入日常补贴赛道。

这场电商补贴大战最近进入了第二回合,4月,百亿补贴大战的发起人拼多多,再投10亿,补贴数码家电。在距离618还有两个月的时间点,启动“数码家电消费季”,拼多多下场的时机和选择的品类都相当微妙。

在外需降温、出口承压的背景下,拼多多、京东和淘宝同时加入价格补贴战,是电商这类商业基础设施带动需求释放以促消费的表现。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4.5%,表明消费市场开局良好。不过,距离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还有提振空间。

电商是观察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晴雨表,宏观消费环境的变化也直接左右着电商平台的竞争逻辑。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决策成本更高、比价意识更强的消费者,价格力就是电商平台始终绕不开的竞争关键。

2023年,电商平台开卷日常补贴大战,一定程度喻示着,陪伴我们走过十几个年头的618、双11购物节越来越淡化,也意味着,更为焦灼的新一轮中国电商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01 补贴大战,进入第二回合

4月,李睿在北京的婚房终于进入装修收尾阶段,她和爱人开始讨论网购家电。两人达成一致,没必要太买贵的,首选一线品牌的热门款,因为总预算有限,一定要多平台比价。

“那是不是要等到618,在购物节买更划算?”听到爱人这番话,身处互联网行业的江睿摇摇头,“电商平台已经不卷定期的大促了,现在天天都有‘百亿补贴’。”

电商平台卷起来,对消费者自然是件好事。这次家电大采购,是李睿多年网购生涯中最干脆利索的一次。比来比去,两人最终在拼多多下单买齐了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烘干机,还有一些小家电,包括咖啡机、烧水壶……

“过去大促节点得靠抢,现在不用等、不用抢,也不用担心‘物流拥堵’。”李睿掌管着家庭财政大权,最让她满意的是,最后买的都是大品牌,也没有超预算。

今年3月以来的电商补贴大战中,数码家电这类可选消费品,的确是头部电商平台不谋而合的重点之一。

从竞争策略看,电商平台引导手机、电脑、家电类公司以价换量,再配以平台补贴,既能刺激消费者在疫情后释放出的“买大件”需求,也是因为这类商品价格贵、决策成本高,如果消费者在一个平台买齐了全套,那换来的平台信任和消费心智肯定更强。

但难度也不小。价格补贴能一定程度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但可选消费品的消费升级还在继续,消费者尤其对数码家电的品牌、质量、功能的标准更高,对用户体验、物流体验的预期也更高。江睿和爱人就提到,只认品牌旗舰店,正品有保障,价格要全网最低,供货要足、送货要快,还得保证上门安装。

电商平台的另一个补贴战场是必需消费品。不过,不同平台的竞争策略有差异,例如京东侧重家庭日用品、食品,拼多多主打农产品、生鲜。

为什么必需消费品的价格力,在今年更受重视了?疫后消费复苏,是一个市场选择、逐步传导的过程,一般是从必需消费品逐步传导到可选消费品,报复性消费会率先出现在必需消费品中。

也就是说,不论什么情况下,必需消费品都是最坚挺的,因为它解决的是基本需求,且消费高频,在消费品行业中市场占比较高。因此,这次电商补贴大战,必需消费品是绕不开的品类。

其实,必需消费品中的农产品、生鲜还有一项优势,那就是,能提高用户的消费黏度。例如,拼多多在启动百亿补贴的第二年,也就是2020年,就开始把补贴重点转移到生鲜这类农产业上,并从中吃到了甜头。

作为水果爱好者,林谦就是从那时候起,听说不少朋友在拼多多买水果。她起初很纳闷,“从原产地发快递要好几天,水果还能保证新鲜吗?”到后来,她网购水果基本都选拼多多,不光是价格够便宜,还因为试错成本低。有一次收到有坏果的包裹后,她在和客服沟通时,被对话框里自动弹出的“仅退款”选项震惊到了。

很多消费者都是像林谦这样,原本对网购生鲜的疑虑很深,一旦发现某个平台的试错风险很低,购买习惯一点点强化,慢慢就习惯成自然了。

02 电商平台的竞争逻辑,变了?

无论是三大电商平台的竞争策略,从造购物节“卷”到日常补贴,还是消费大类方面,从必需消费品“打”到可选消费品,都说明着同一件事情:电商平台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2008年、2009年左右,兴起618、双11等电商购物节,某种程度说明了线上电商平台在零售业中的独领风骚。本质上,是电商平台能够把稀缺的购买力,从空间上、时间上收集起来,把大量消费者一年的购买力,集中在一天内释放,因此能对卖家形成巨大的议价权。

“双11”走过了2014年、2015年的鼎盛时期,在2016年的成交额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下滑严重。电商平台开始热衷于造更多新的节日,“两天一小节,三天一大促”。最夸张的是2017年,全年的促销节点达到100多个。

2019年、2020年,“双11”的玩法变了,电商平台试图用更长的促销时间、更多的游戏玩法,留住主力消费群体的热情。与此同时,直播带货出现了,主播以粉丝体量为筹码,同样对卖家形成了议价权。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陈姝称,回过头去看,即便不是直播带货,也必然会出现其他集中稀缺购买力的方式。

反映在数据上,2021年的“双11”全网交易额,创造了这个购物节诞生1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直到2022年的“双11”,电商平台不再用数据“说话”。

经历了消费增速放缓的2022年,时间来到2023年,电商平台作为社会总需求的晴雨表,受到的冲击巨大。

此时,电商交易市场中的需求一端,也就是消费者,决策成本已经变得极高,可花可不花的开支都尽量减少,如果电商平台继续将几个月的购买力集中在几天,大搞电商购物节,又是抢优惠券,又是定点秒杀,必然不符合当下的消费环境了。

事实上,拼多多更早适应这种消费趋势的变化。2018年二季度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明显放缓。第二年也就是2019年的618,拼多多启动了“百亿补贴”,并将其固定为常规频道。

促消费,一定是供给和需求两端的良性循环。消费品公司创始人姚江称,近几年,一些公司对电商购物节的热情已经减退了不少,前期要悉数掌握每年都在调整的平台规则,购物节当天不能退货、几天后退货率高企,公司各个支持体系的压力犹大,整体来说,投入大收益小。

在卖家侧,电商平台今年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陈姝称,越来越多品牌商家选择多平台运营,尤其重视降本增效,哪个平台能让自己尽快“回血”就去哪儿。

需求和供给都在急剧变化,这两条线的交叉点是同一个问题——怎么让消费者放心花钱。

精打细算满减凑券的购物节过时了,简单直接的低价补贴,才是能拉动他们消费最直接的因素。于是,电商平台的竞争逻辑被改变了——把过去只属于618、双11那一天甚至第一个小时的折扣力度,搬到了日常。

2023年开年,“猫狗拼”杀进了同一个战场,都在告诉消费者:我的东西更便宜,天天都有百亿补贴。

那我们还需要购物节吗?“终有一天,电商平台创造的618、双11等概念,会慢慢淡化,最后只成为我们电商人的纪念日。”姚江感叹道。当补贴天天都有,谁还会苦等购物节,参与让人眼花缭乱的定金+尾款?

03 “补贴大战”,拼的是什么?

疫情影响逐渐缓和,消费市场加速复苏,哪家平台最先为行业的通关复常做好准备,谁就占得先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家在新一轮的中国电商战中比拼的是什么?

首先是价格竞争。除了极少数特殊品类,价格在绝大多数零售商品中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在目前的消费大环境中更是如此。

这种价格力的竞争,必然是长期的。因为比价往往是没有尽头的,从消费者角度看,哪一家能在一次次价格力比拼中表现突出,给自己形成便宜、低价的心智,在这个平台上消费的决策成本就会大大降低。换言之,比拼的是低价心智。

近两年的消费趋势下,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而且在选购更多品类时都开始注重比价。举个例子,有的消费者以前只有在购买高价的3C产品时,才会多平台对比价格,现在,比价的习惯已经渗透到了食品、日用品的网购中。

这会带来一种变化,低价心智强于品类心智。过去,消费者习惯去淘宝买衣服,上京东买家电,到拼多多买日用品和农产品;现在,电商平台苦心经营多年的品类心智,可能会慢慢被低价心智所取代。现在的消费者普遍是,哪个平台便宜,就去哪里下单。这或许也是今年加入百亿补贴大战的平台,选择全品类参战的原因。

从“猫狗拼”的竞争格局来看,谁更早开始重视低价,在消费者中最早形成低价心智,就赢得了开局。可以说,持续四年“百亿补贴”的拼多多,一路从苹果手机,到美妆、母婴、百货、农产品等等,已经完成了第一轮低价心智的抢夺。

低价,绝不是一门容易的生意,常态化的补贴,是对电商平台综合能力的一场大考。

从商家角度看,首先考验的是平台对供需两侧的把控力。如果低价,是靠一味压缩商家利润换来的,那很容易就会出现“买家开心卖家哭”的结果。

因此,头部电商平台需要针对不同商品品类,调配供需两侧的矛盾,必要的时候,还得下场进行资源配置,才能巩固平台低价心智、帮助商家降本增效两不误。

从拼多多近期投入10亿,继续补贴数码家电的动作来看,强化低价心智的同时,也给商家创造了更多增长机会。数据显示,拼多多百亿补贴“数码家电消费季”,4000元以上的高价位手机环比增幅接近2倍,家电类目全品类销量增长了3倍。

在行业主流的认知中,拼多多百亿补贴的品类丰富,而且能从竞争白热化的3C数码中突出重围,实属不易。但要论电商平台最“啃”的骨头,有一个产业很容易被忽视。它就是传统农业。

在我国,多数消费品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传统农业是个例外。不同于工业制品,农产品、生鲜类是典型的非标品,因为损耗高、季节性生产、产业链条长等等因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因此更需要线上化的改造,但难度的确很大。

爱吃水果的林谦知道,云南深山里的雪莲果、人参果,最早就是通过拼多多卖爆,成为网红水果的。但行外人不知道的是,一家电商平台要想真正线上化、产业化改造农业,需要在技术、渠道、资金、人才上,保持相当长时间的投入。

拼多多有两个100亿,第一个100亿,是外界熟知的百亿补贴,用于补贴多个品类;第二个100亿是百亿农研,一个专门用于农业的100亿元科技研究专项,资金来自当季及以后任何季度的利润。投入方向主要是乡村社区市场的农产品上行,以及提高农产品供应链效率。

说到底,补贴大战是一场真刀真枪的市场博弈。从竞争维度看,哪家电商平台的补贴大战坚决而深入,谁就能赢得移动互联网时代可能是最为焦灼的一场中国电商战。

站在更高的视角看,电商平台在百亿补贴的基础上,继续真金白银双重补贴,既是促消费政策引导下,对供需两端的提振,实体经济也将受益。拼多多拉动数码家电、农产品的下游需求复苏,将会传导至制造业、传统农业,推动这些实体产业加速回暖。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睿、林谦、陈姝、姚江为化名。

作者:金玙璠;编辑:魏佳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