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新的窘境、解答和基因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zhichang/581183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创新的窘境、解答和基因

2023-04-23
0 评论 358 浏览 0 收藏 11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无论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在个人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创新这个命题,大多数人都会碰见,因为它关系到企业或个人发展瓶颈的突破。那么对个体创新者而言,什么样的窘境可能是需要在过程中被突破的?想突破窘境,又该遵循什么样的策略?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85970002-d9ea-11ed-889f-00163e0b5ff3.jpg

本文想分享和探讨一个老生常谈,却历久弥新的话题:创新。

起因和背景是作者面临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双重需求:我的经历是先做C端用户侧产品(创业公司),再做策略和商业产品(所谓“大厂”),由于策略和商业产品已经做了超过5年,因而基于以上两项诉求,以及面对市场大环境的发展趋势,迫切的需要变局和创新。

此处的创新偏向个体创新,而并非引领团体或企业变革,更多的是从个人出发所做的改变。创新者往往面临什么样的窘境:是做破坏性创新还是延续性创新。

简单总结便是,破坏性创新意味着做全新产品以及脱离对现有基础、路径和资源的依赖,需要魄力、勇气以及对现有业务的挑战,而这样的契机往往出现在组织变革或者现有主流业务面临压力时,但毫不避讳的说,在这样形态下出现的破坏性创新往往带有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压力。正如前述提到,站在个人层面上,在现有业务上已经有超过5年的沉淀,确实需要破坏性的方向变局才能唤醒个人兴趣以及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

回过头来,再回答以上的问题,破坏性创新者所面临的窘境:即面临既有利益者(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的承压,因为你的创新很可能分走既有的资源、收益甚至替代,这叫动了别人的蛋糕;另一层面,破坏性创新面临高风险,ROI可能高,但往往意味着九死一生,失败所带来的损失可能是你或者你的团队、组织所无法承受的。基于以上,破坏性创新必须等待时机,但却得时刻准备。

那延续性创新的理解就相对简单了:基于现有的业务做加法,继续在已有的经验上持续精益求精,榨取每一个量变的最后价值。

延续性创新往往意味着有路径可循,有方法可依,但同样意味着在存量市场里面找结果。

是否要做?要做,大多数持续性创新都会产生增量的结果,给人信心和安全感。每一个产品、业务、模式,大多数情况下除了开创的那一段属于破坏性创新以外,其他的增长和完善往往都是持续性创新的结果。破坏性创新和持续性创新正如1和0一样,没有1,则拥有无数的0也终归是无用功,但如果没有后面不断增加的0,1也终归只是孤零零的存在,因而,对于完整的个体来说,破坏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本不易,对于以上两种创新模式而言,只有困难程度的不同,本质上没有区别,而这便是创新面临的窘境:放弃或者对抗既有利益(者),走出舒适区

仍以作者为例,我所处的行业为在线大文娱,目前的业务和商业模式也非常清晰,但正因为清晰,所以也一眼看得到头,回顾这几年,整个行业对于产品的模式创新也有,但称得上是破坏性创新的,乏善可陈(或者叫做几乎没有),正因为这样,对于公司和个人来说,更加迫切的需要创新,这样的压力由公司层面传导至每一个员工。

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做既有业务的延续性创新还是进行颠覆性的破坏性创新,这一选择便摆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

对比延续性创新来说,破坏性创新往往意味着开辟新的业务,产品或者商业模式。因而作者选择尝试在主APP的框架内做非直接商业化导向的产品和项目(社区类、游戏化互动),或是DAU导向,或是与现有的主营业务有延展性,却并无直接关联的产品(当然仍不避讳有商业化的角度),站在整个公司的层面,破坏性创新的业务也开始延伸至垂类电商、线下垂类文娱以及游戏业务,形式上,这些和目前的线上文娱毫无联系,但本质上,却拥有殊途同归的内在关联。

站在回顾的角度看待这些创新业务,用波士顿矩阵进行归类,目前来看没有一个业务能够从“问题产品”过渡到“明星产品”(甚至有些连问题产品都称不上),更不用说“现金牛产品”了。

那么这些创新和孵化值得吗?或者说现阶段需要吗?

答案是值得、需要,每个业务都逃不过波士顿矩阵的轮回,当公司还拥有现金牛产品,并且能够从容的发展创新业务时,是其最佳的孵化期,因为在这样阶段的创新业务,还能拥有最为宝贵的时间窗口,而不是在公司业务进入瘦狗产品时(市场萎缩,利润降低甚至亏损),对新业务的态度便是揠苗助长、病急乱投医或者毕其功于一役,此时,背负高负荷压力的创新业务,大抵是无法成功的。

对于个人而言,亦是如此,当我们还能处在成熟/平稳的生活/工作阶段时,正是居安思危,及时创新的黄金时期,此时的时间账户最为充裕,所面临的的压力相对较小。此时尽可以更多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结识新的人际关系,并且在这些尝试中,不断发现新的机会。

套用来看,为什么会有35岁危机,便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大概率下你的人生开始进入“瘦狗产品”阶段(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无法满足下一阶段的人生和岗位要求),而符合新阶段要求的知识/经验体系尚未形成,由此便出现了人生中断危机。即使临时抱佛脚,也大抵是无法成功的。

因而正确的应对策略便是你在30岁,甚至20多岁时,不断打造“问题产品”(新知识/新技能/新人际关系),并使其过渡到“明星产品”(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35岁软着陆。以上便是对创新窘境的解答:早做打算,早有预谋,跳出舒适区,拥抱求变

最后还想探讨另外一个话题:创新者的基因。

最近听说一句话“我想在宇宙间留一点儿声响”(没错,就是乔帮主说的,也是羞愧现在才听说),初听到时觉得没啥,但细品觉得很伟大甚至感动。

宇宙因无边际而令人敬畏,能在其间留一点儿声响,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和能力。乔帮主算是近代毋庸置疑的创新领袖了,然而如他一样的创新者是天生的吗?不尽然,创新者的基因是否可以后天补全?答案也是可以的。

创新者有哪些创新技能可以在后天习得,归纳起来有四项:提问、观察、交际、实验

提问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那样?如果……会怎样?保持空杯心态的看世界,是创新的基础;观察是思考的前提,冷静的观察者往往能够站在上帝的世界勘破事物的本质,创新者永远都是优秀的观察者;交际是创新的思维源泉,一个重要的观念便是创新并不意味着绝无仅有,它可能不在你的业务领域,但是在其他领域早已出现,甚至司空见惯,因而不断的和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不同观念的人交流,往往能给予你更多的创新思路;最后是实验,也就是不断尝试,边看边做,检验新知,永远记得做总比不做强,敢想敢做,实验是创新落地的第一脚!

以上四项创新技能(或者叫“后天基因”)也是作者目前正在学习和践行的,权当与大家共勉。

当然,本文所讨论的创新的窘境、解答和基因,于作者本身而言,是对当前时代趋势和职业环境下的应对思考,或者本质上也是“焦虑”和“卷”出来的思考,不一定对,或者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但“远离多巴胺,拥抱内啡肽”是每一个职场人最后的倔强了!

PS:在此也推荐大家阅读一下创新三部曲《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基因》。对于创新本身,相信也会有进一步的思考和解读。

本文由 @产品小纸条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