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科学家找来几万蝗虫,给它们VR造了个虚拟世界!这就能阻止蝗灾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redian.news/news/6896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科学家找来几万蝗虫,给它们VR造了个虚拟世界!这就能阻止蝗灾吗?

7 小时前

自人类进入农耕时代起,蝗虫就是最被痛恨的害虫。
在暴雨过后,它们就像乌压压的黑云一般聚集起来,席卷每寸土地。路过的蝗虫都会加入其中,数量从百万、千万,变成数十亿只,浩浩荡荡无人可挡。

Powered By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Loaded: 0.00%

636f5a0a-d8e3-4cd3-aeed-69c3944d26ce.jpg
与区域性害虫不同,蝗虫可以轻易跨越边境,消灭沿途所有的农作物。
1988年,一群蝗虫从西非来到加勒比海,仅用10天飞越5000公里。
2003年,西非再次出现可怕的沙漠蝗虫灾害,影响了22个国家,摧毁80%以上的农作物。人类用了两年时间去消灭蝗灾,等蝗虫们终于消失时,控制成本达到50亿美元。
2019年,东非出现数十年一遇的蝗灾,蝗虫以每平方公里8000万只的密度横扫大地,每天吃掉180万吨的植物。这场灾难直到现在还没完全结束。

b8cc2063-2a49-432d-96ba-61d961cd0a51.jpg

历史上的大灾年,蝗虫甚至侵袭过地球表面五分之一的土地。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就算只计算沙漠蝗虫这一科,它们造成的粮食危害也危及了全球10%的人,其中苏丹和尼日尔两国最为严重。
76810192-4136-488d-907e-1643e680fd26.jpg
为什么蝗虫会突然聚集成群,形成蝗灾呢?
这个问题乍一看有点怪,好像在问为什么会有鸟群、鱼群一样。
但放在蝗虫身上却是合理的,因为它们本身是孤僻的、喜好独居的动物。
8ef9ce81-65e1-48bc-940d-b3fc898af687.jpg
最近,油管博主汤姆·斯科特(Tom Scott,也许你还记得他,他去年给自己整了个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就找到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动物集体行为学专家做采访。
1aa2726a-e695-421e-8b0b-97e198a5ad6f.jpg
莱恩·楚金(Iain Couzin)教授研究集体行为很多年,他对蝗虫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的危害很大,但全球搞蝗虫研究的人却不过100多人。
“蝗群是很可怕的,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它们就突然出现。数以百万计的蝗虫以相同的速度,朝着相同的方向飞行,好像共用一个大脑。”
b1ff3669-c1ff-4c2b-8a04-94d16ffce512.jpg
“但蝗虫并不总是这样。与主流的看法相反,蝗虫是害羞、神秘又孤独的虫子,它们通常会避免和彼此接触。但是当区域内的蝗虫密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蝗虫之间的排斥力下降了。它们开始向同类靠近,然后形成移动的群落。”
也就是说,蝗虫有两种状态,一种叫“独居态”,一种叫“群居态”。
d3a020c5-074a-4540-98b6-b8f0c89a0c92.jpg
在独居态时,蝗虫通常身体呈淡绿色,性格胆小,不喜同类;在群居态时,蝗虫会变成鲜亮的颜色,性格张扬。这是蝗虫的表型可塑性,在外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它的外形、神经活动和行为也发生改变。
fedede90-e2c7-4d89-a048-aaf5a8fa1f20.jpg
其中,蝗虫的行为是转变速度最快的,只要密度够高,它能在几个小时内从孤僻变为外向。
楚金教授对这种转变非常好奇。但蝗虫的集体行为很难研究,因为互动太复杂,很多细节都看不到。
“于是我们想,也许可以把单个蝗虫拿出来,让它和虚拟的蝗群互动呢?”
f90bf7c3-c43e-4a7f-a3b2-fd382e4a6fa9.jpg
就这样,楚金教授做出了斯科特口中的蝗虫版“黑客帝国”,营造出一个虚假的蝗虫世界。
这没有特别难,楚金和他的学生们做了一个大圆球,把单个蝗虫放在球上。当蝗虫走路时,球会随之而动,蝗虫永远处于最顶端。
30abdcad-56ec-42af-84b4-9b5e4fe08819.jpg
在圆球周围是白色屏幕,上面播放录制好的蝗群视频。
蝗虫的眼睛位于头两侧,没有深度知觉(也就是看不出东西的远近),因此不需要很好的成像效果就能骗过它们。
2036a84e-6ef0-4107-bcdb-28e3803ba193.jpg
“我们只需要对蝗虫的眼睛进行追踪,在它眼球转时以足够快的速度更换视频内容,这样就能骗过去。” 楚金说,“它以为周围的蝗虫是真实的,总是和其他虫保持一致的前进方向。它以为自己身处真实的蝗群中。”
大圆球上摆的是还不会飞的小蝗虫,会飞的成年蝗虫放在另一个小球上。
6681aa9e-c602-4f64-96e6-296e3dc269cf.jpg
“如果我们想了解庞大的蝗群,就必须看看它们的大脑如何处理信息。所以,我们把大蝗虫固定住,将电极插入它的嵴髓,把它放进虚拟的环境里。”
c264ce26-ecca-4135-ab69-94f68b65e996.jpg
“它被固定在同一个地方,但仍然可以在球上自由行走。因为球是被空气抬起来的,没有摩擦力,蝗虫可以轻松移动,甚至和虚拟的蝗群一起飞。”
“这样,我们可以掌握蝗虫做出的所有反应,也可以解码它做决定时的神经信号。”
fe6c020d-d2d0-4f80-8593-3caf06d72c8b.jpg
ed2b4e99-aa9f-40a7-ae7d-fddd955ad07b.jpg
楚金已经掌握了蝗虫密度的大概临界值。当密度低于临界值时,蝗虫会避免和其他蝗虫主动接触,当高于临界值时,它们会远离接近自己的蝗虫,同时向离自己远的蝗虫靠近。这种行为导致蝗群中出现“高密度带”,也就是人类目睹到的蝗虫大军。
967b67ec-70d0-4401-87fc-dc0f5e6b9096.jpg
蝗虫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感知到周围密度变高,它们的血清素因此提升,情绪发生变化。抑制群居态的基因被打开,维持独居态的基因被关闭,由此,蝗虫变成了热爱集体的动物。

33b3bfda-0b36-4ca7-990b-7f7e5cf68004.jpg
蝗虫会随着同类密度来改变自身,是千万年来进化出的特点。
不过,为什么当密度高的时候,蝗虫会对同类嫌近喜远呢?
为了进一步研究,楚金教授做了一个大型蝗虫实验盘。
26fd83c0-a84d-490a-8d72-2f898491fee5.jpg
他和学生将10000多只小蝗虫放到里面,每只贴着反光标签。实验室里有30个摄像头,全天无死角盯着蝗虫,每秒拍摄100帧,精度达到亚毫米级别。
为了让蝗虫们茁壮成长,楚金把温度调到最佳的27至28度。
0fbfb05a-d4c5-4c45-b6b1-941bd023887c.jpg
e9128570-c1cb-451c-a845-3cbca862bd95.jpg

7d746641-4ad4-44c2-9a16-e41b1687d1ee.jpg
“我们的实验室是模拟蝗虫的生长环境。首先,我们观察不同密度下的蝗虫,看看它们形成的结构和模式。然后,我们把食物整齐地倒在盘上,看它们如何贪婪地吃粮食。”
“我们还会带来袭击者,其实就是一个球,看看蝗虫如何反应。”
dd24d125-9cb1-4ebf-948b-be97f6244897.jpg
盘子里的都是不会飞的小蝗虫,选它们是因为更好控制。
在长出翅膀前,小蝗虫们也有集体行为,它们会形成“行军队”(marching band),跟着集体走来走去。
“这些不会飞的小蝗虫是了解蝗群成形的关键。在长出翅膀后,它们会一起飞走。”
b9603a2a-663f-43b8-88f5-d0b4f629acdd.jpg
小蝗虫们刚开始的行为是完全无序的,它们就像气体中的粒子,随机相互碰撞,没有连贯的运动。但渐渐的,它们的行为从无序变成有序,看上去很像来回流动的液体。
ed7cd252-ca2a-4d5f-b7d5-61f6098b8f83.jpg
楚金发现,这种集体行动并不是出于合作精神,而是……不想被同伴吃掉。
“蝗虫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同的方向行走,理由很简单,这是为了避免自己被同类吃掉。我们通过研究蝗虫的触觉、视觉和营养状态,发现集体行动是被同类相食的欲望驱动的。”
“我们还进一步发现,当蝗群失去统一行动时,蝗虫会增加运动的随机性。虽然很反直觉,但这是为了让群体更快地进入整齐状态,也为了降低同类相食的风险。”
2da83353-83d9-49d0-a4ae-62c8370a8c13.jpg
同类相食理论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蝗虫会远离靠近自己的同类(不想被吃),而要接近远处的同类(想吃别人)。为了减少自相残杀,蝗虫进化出统一步调的行动,引导自身向资源丰富的地带飞去。
楚金还发现蝗虫成群后,它们拥有了集体智慧。
f58c278c-c5f3-4b1d-9e4a-43a301ffe64c.jpg
“我们最近开始了解到,动物成群能做出集体决策。我们看到了在做集体决策时,神经是如何交流的;社交活动又如何把它们的头脑连接起来。”
“蝗虫成群后,集体的智慧高于每一个体的智慧。我们可以利用这点来学习蝗群如何出现,以及如何降低它对人类的影响。”
虽然蝗灾的危害极大,但人类目前想出来的办法只有喷洒农药。
楚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帮忙预测蝗灾,农民不会再束手无策。
a6842ed1-51e9-4ce0-8c09-857a8eca4a13.jpg
研究还在进行中。斯科特的采访快结束时,蝗虫盘里出现前所未有的、类似野外蝗虫的行动,让科学家们相当兴奋。
“短短十分钟时间,他们就提出了十几个新的实验想法。” 斯科特感叹,“这一切太棒啦。”
a8cb1c12-e99d-4e4f-acd5-0de96fb11b71.jpg
楚金的实验被一些人吐槽残忍,连斯科特都大开脑洞,猜测人类是否也置身于虚拟的环境里,被高智商生物随意操弄。
f49398a6-d3f3-4a9b-ae41-ae3204d671cb.jpg
虽然,被愚弄的一生是很惨,但蝗虫只是蝗虫,
就算不用来做实验,它们本来的命运就是被家禽吃掉。
既然这样,还是希望科学家们多多做实验,
消灭未来的蝗灾吧……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