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罪与罚”虽迟但到,瑞信终到崩溃边缘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tech.sina.com.cn/csj/2023-03-21/doc-imymrhnz2852915.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罪与罚”虽迟但到,瑞信终到崩溃边缘

8aaa-aa027a61cd458e520d73580c8d69632a.png

  全球银行业危机继续蔓延

  文/何伊然

  编辑/王芳洁

  3月20日,瑞士信贷欧股盘初下挫63%,而在上一周,这支股票的累计跌幅达到了21%。

  而这一天,本是瑞士央行提出的,瑞银和瑞信“达成一个简单直接并购方案”的日子。

  一家闻名全球的老牌资本主义银行就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急速缩水,并非常公开的陷入泥沼当中。

  显然,全球范围内,围绕银行业的风险阴云正在升级过程中,瑞信CEO克尔纳承认,在硅谷银行破产后,全球银行业经历了艰难的一周。

  这种说法似乎是将危机的源头锚定硅谷银行,就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样,危机首先发酵于美国,然后再全球蔓延。

  但它也许并不准确,实际上,早在2022年10月,一位澳洲广播公司记者推特发文称:“据可靠信源透露,一家主要的国际投行在崩溃边缘。”这一消息获得了多位投资人士的转发和全球媒体的广泛报道,各类猜测都指向了近两年持续亏损的瑞信。

  成立于1856年,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瑞信,是瑞士第二大银行,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5万名员工。传闻发酵后,瑞信向大客户及投资者重申公司有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表处于健康水平,市场波动均在掌握之中。

  “大而不倒”是商界生存信条之一。

  瑞士的银行业一向以优质服务、可靠保密闻名于世。若是瑞信“暴雷”,产生的连锁反应必将波及全球金融市场,也会损害以金融为支柱产业的瑞士在全球的地位,瑞士政府不得不站出来替瑞信抚平信任危机。

  彼时,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正在密切关注瑞信的情况,会确保其处在稳定运转状态。同月,瑞士央行与美联储紧急签订了总额高达110亿美元的流动性货币互换协议。

  然而,深陷高风险逐利、内控缺失、帮毒贩洗钱等惊天丑闻当中,瑞信给银行业埋下的信用危机,却未必是通过短期注入流动性就能解决的。

d9ee-6260e7aec9d8094996ed9a7e51b6285e.png

  瑞士央行力挺之下,瑞信近几个月来表面维持着平静。然而客户们的行动表明了真实的态度——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做赌注。

  2022年,瑞信银行共流失了1230亿瑞郎的存款。其中,四季度资金净流出达到了惊人的1105亿瑞士法郎。根据年报,2022年瑞信税前损失为32.58亿瑞郎,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72.93亿瑞郎,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年度亏损。

  据外媒报道,为了留住客户,2023年瑞信开展史无前例的拓客活动,向500万美元以上的亚洲账户推出远超行业均值的定存产品,1年期存款利率达7%。在“不择手段”的努力下,2023年1月瑞信的存款终于恢复为“净正”。

  如此高的利息不由得担忧瑞信该如何维持住运转,会不会再次采取冒进的投资策略。当然,要直接赖账,“利息差”也可以迎刃而解。

  瑞信濒临崩溃的直接原因正是盲目的高风险策略和内部风险控制的缺失。

  2021年3月,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破产。瑞信旗下投资基金是Greensill发行的一系列证券的主要买家,规模超过100亿美元。事发后,瑞信宣称追回了70亿美元,还有30亿美元的损失待处置。

  同月,对冲基金经理Bill Hwang管理的基金Archegos爆仓,创下了单个投资者单日亏损超100亿美元的历史记录,瑞信在这次惊天爆仓中损失54亿美元。

  巨雷引爆后,Bill Hwang因涉及一系列违规操作被逮捕。瑞信则在报告中承认并未充分落实内部监控系统,公司高管甚至是在爆仓前几天才了解到该基金一些存在极大风险隐患的关键信息。

  投资失败对瑞信的客户而言或许还算不上大问题,随后的泄密事件让瑞信的处境更加恶化。

  2022年2月,在民间反贪腐组织OCCRP的筹划下,瑞信逾1.8万个账户信息被匿名信源泄露给《南德意志报》,并扩散到46家西方主流媒体,一系列揭露“瑞信秘密”呈现在大众面前。

  一方面,瑞信被指控长期纵容并帮助贩毒、洗钱、腐败和其他严重犯罪活动,备受舆论谴责。2022年6月,瑞士最高刑事法庭裁定瑞信未能尽责履职,纵容保加利亚毒贩在2007年利用该行洗钱。

  至此,瑞信成为瑞士历史上第一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定有罪的大型银行。

  另一方面,泄密事件击垮了瑞信在高端金融服务业保持私密性的口碑,造成了一定的程度的客户流失。为了稳住客户,瑞信表示泄密事件中涉及的账号近九成已经被关闭或即将锁定,暗指泄密信息陈旧过时,同时,瑞信斥责刊发报道的媒体诋毁名誉,并试图抹黑整个瑞士金融市场。

  为给瑞信挽回颜面,也是保住国家的经济命脉,2023年瑞士检察机构以“违反瑞士银行保密法”“对瑞信造成损害”“向外国组织或其代理人提供机密商业信息”的理由对泄密肇事者启动刑事调查和诉讼。

  从目前来看,调查肇事者对挽救瑞信的口碑能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相比较资本代名词的银行,把见不得光的事情放到了大众面前的人,更容易得到舆论的支持。

a50e-4ac32d5c0e4ae1ab03634accbd53ad67.png

  棘手的形势让瑞信不得不大刀阔斧改革。

  2022年7月,瑞信进行管理层改组,克尔纳临危受命担任首席执行官,他多次表示:“我们正在从根本上重组投资银行,以创建一家更简单、更稳定、围绕建立的、更专注于客户需求的新银行。”

  简言之,瑞信将以财富管理、瑞士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为重心,精简结构,降低成本。

  投资银行业务进行深度重组,其证券化产品集团(SPG)和相关融资业务出售给受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和PIMCO的附属公司管理的投资平台;瑞信咨询和杠杆金融业务则拆成更名为“瑞信第一波士顿”,定位为从事资本市场和顾问业务的独立银行;同时,创建“资本释放部门”逐步关闭非战略、低回报和高风险业务。

  种种举措核心目的是降低反映承受财务压力并保持偿付的能力的CET1比率,既核心资产与其风险加权总资产的比率。

  在重组过程中,引入“不差钱”的资方垫背也是关键一环。想要扩大在全球金融领域影响力的中东国家自然成为了瑞信的合作者。

  沙特国家银行与合作伙伴投资最多15亿瑞郎,以9.9%的股权成为瑞信的第一大股东。2023年1月,卡塔尔投资局获准增资,在瑞信持股升至6.87%。

  考虑到瑞信的体量和瑞士在金融领域的独特地位,外界对瑞信的自我改革一直抱着相对宽容的态度。然而硅谷银行48小时闪电破产让资本市场不安情绪被无限放大,瑞信危机再次被放到了聚光灯下。

  硅谷银行破产以来,全球市场对银行业的高风险有了更真切的感受,银行股遭遇大幅看衰。既然一家业务模式备受认可的银行可以在挤兑中瞬间崩溃,本就岌岌可危的瑞信又为什么不能倒呢?

  当地时间3月14日,瑞信发布年度报告,称在2022财年和2021财年的报告程序中发现“重大缺陷”,未能在财务报表中设计和维持有效的风险评估。随后,沙特国家银行主席一边肯定瑞信转型方案,一边明确表示不会再出钱满足瑞信增加流动性的诉求。

  受此消息影响,瑞信一度暴跌接近30%,收盘价创下近年新低,约74亿瑞郎。

c1b9-cc06e156ec6f1aee6eba7c095cf4b467.png

  克尔纳承认,瑞信推迟发布年报“导致外界对瑞信的进一步关注”。不过,他让员工要继续对工作充满信心:“重要的是专注事实,并增强我行的实力。”

  “后爹”沙特靠不住,瑞信还是得指望“亲爹”瑞士央行出手。

  瑞士央行及瑞士市场监管局发布声明:将在必要时向拥有全球性活跃业务的银行提供流动性,将在必要时向瑞信提供流动性。当地时间3月16日,瑞信宣布获得了瑞士央行500亿瑞郎(约合540亿美元)的流动性支持,并提出回购30亿瑞郎的债务。

  当地时间3月18日,瑞士联邦委员会就瑞信问题举行了特别会议。据媒体估计,瑞士金融监管部门将公布救助瑞信的新计划。自瑞信陷入泥潭,瑞士央行就在撮合市值600亿瑞郎的瑞士第一大银行瑞士联合集团收购瑞信,关起门来解决问题。

  当然还有让瑞银并购瑞信的方案,只是目前来看,瑞银出于对业务风险的考虑,对收购没什么兴趣。

  据消息人士透露,瑞银不仅提出瑞士政府为其收购瑞信提供约60亿美元的担保,甚至只肯给出至高10亿美元的收购价,并且坚持要求设定“重大不利变化”条款,即如果其信用违约掉期(CDS)跃升100个基点以上,瑞银有权取消交易。瑞银的抵触态度显示出同行业对手对风险的排斥和担心,沾染上有不确定风险的业务,是改善对方还是被同化可真是说不好的事情。

  这一侮辱性报价遭到了瑞信的强烈抵制。虽深陷泥潭,瑞信仍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并非不能继续尝试依靠自身解决问题。同时,多个银行对瑞信旗下表现较好的资产表示出了兴趣,瑞信有很高可能性收到更具竞争力的报价。

  “瑞信不仅是瑞士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

  多国央行和监管机构都在密切关注瑞信的动向。从目前来看,欧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看到瑞士上演“雷曼时刻”,背靠瑞士政府的支持,瑞信尚有喘息调整的空间。

  只是,在瞬息万变、人力都可以被AI取代的时代,谈大而不倒有些过时了,永远有虎视眈眈的替代者,永远有想要割席的同行者。

  在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没什么是绝对安全的,本国央行终究也会有兜不住底的窟窿。参与者都在变得更精明,沙特介入但不多帮忙,无非也是在落实用可控成本管理,不好就撤,见好再收。

  寄希望于央行救市,还不如做好自身调整。

1.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