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已经有人在问“李开复和王慧文谁估值更贵”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30320-37422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已经有人在问“李开复和王慧文谁估值更贵”了

他们的每一条官宣都能让人嗅到“亢奋”的气味。

李开复果然下场了。

就在昨天下午,李开复发布一条朋友圈,官宣正在“亲自筹组”一个名为Project AI 2.0的新项目,定位是AI 2.0全新平台和AI-first生产力应用的世界级公司。

图片

洋洋洒洒几百字,重点信息主要有四个。

首先,李开复亮明了姿态——亲自下场,以创新工场的“塔尖孵化”来切入;

其次,广招人才,列出大模型、多模态、NLP、AI算法等一串具体的岗位需求;

再来,关于业务,虽没明确对标,但给出了一个非常高的下限——中文版ChatGPT、图文AIGC、类微软Copolit和当下应用都只是起点。

最后,亮出愿景,李开复直接拿出40年前自己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申请信的一段话:

“AI是对人类学习历程的阐释,对人类思维过程的量化,对人类行为的澄清,以及对人类智能的理解...AI是人类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最后一公里,我希望加入这个全新绽放、充满前景的未来科学领域”。

坦白讲,这段话放到现在,很难说有什么特别,但若穿越回40年前讲,是极具前瞻性的。这大概也是李开复想强调的——与半路杀进来的人不一样,AI已是他长达40年的主场,一流学院派,苗正根红,而且长期主义。

其实从时机来看,李开复宣布入场不算早,难免失掉一些先机,也难怪有同行总用“终于等到李开复”为题。ChatGPT发布于2022年底,在国内大面积爆火在今年2月左右,王慧文就是在那一时间点入局,之后这一战场又陆续迎来前京东AI掌门人周伯文、清华计算机教授唐杰等各界企业高管和学术人士。

向来以AI为主线的李开复一直按兵不动,除了表态过“不可错过”,影响力最大的发声是两篇带有科普色彩的文章,一篇讲的是ChatGPT可能引发失业的20种工作,另一篇是面对ChatGPT最能打的20个“金饭碗”。这两篇其实算是“半成品”,主要内容取自于李开复近年新书《AI·未来》。

显然,在AI大潮来临之际,李开复不可能只做人工智能的公知。相比王慧文毫无征兆甚至带些率性色彩的官宣,李开复的一系列动作显然更有计划,更有策略。

时间往前推一周,李开复做了几件事:先举办了一场颇具规模的“AI趋势分享会”,会上李开复做了一个关于AI2.0浪潮的全面而细致的分享;之后,数篇以“李开复最新万字演讲”、“AI 2.0是不可错过的革命”等为卖点的的文章开始在朋友圈大面积流传;办了会,发了稿,起了势,李开复发出了那条朋友圈。下一步动作,大概不是官宣融资,就是宣布大牛入局,按部就班,稳稳当当。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几个目标同时得以实现——对普罗大众做了公知发言,对业内人才发出英雄帖,对潜在资方亮出了BP。

这波操作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两点。一是李开复对于这波机会的描述是“AI 2.0”,这似乎是个独创概念,既标志AI进入了新的技术阶段,也标记了一个新的投资和创业故事,而且这个新故事太诱人,因为“给的实在太多了”。

李开复亮出了一个相对具体的天花板——AI 2.0,会诞生比移动互联网大10倍的机会,所有应用都会被重写一遍。“所有xxx都会被重做一遍”,多么眼熟的话术!懂的都懂,尤其资本市场的投资人。

这句话堪称IC通行证啊同志们,这是标准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遗留话术,有了它,GP那里再也没有“看不懂”了。

中国的VC行业得以高速发展,短短20几年就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核心要得益于国内移动互联网的这波机会,它造就了无数的经典案例,闪亮的明星投资人,难以置信的财富神话。那么“大10倍”意味着什么?不可能拒绝,不可能错过。

另外一点,李开复对AI 1.0的痛点和瓶颈,AI 2.0的机会、特质和未来预测,当下招什么人,接下来怎么管理,通盘比任何一位已经入局的创业者都要具体。这里不做赘述,各位自行参照。

李开复说,AI 2.0是AI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已为AI奔走40年的李开复,这次是深思熟虑,他是玩真的。

这时主编问了我一个问题:王慧文和李开复,谁的估值更高?

我心说这个问题太不不严肃了。谁叫价更高,肯定要让市场说话啊。

但是,两人创业各有优势是真的,比较不为比高低,而是为了看懂差别。

王慧文不是AI出身,但论过去十年的商业成绩,王慧文更硬气,虽然是二把手,但毕竟也是个千亿美元巨头的二把手啊。

王慧文姿态低,但人气高涨,一开始就带钱来的,资本动作也快,心无芥蒂。王慧文的光年之外从一开始就要排队拿号,再谈估值,VC都抢疯了,听说源码追着组了专门的团队做服务。王慧文也在积极招兵买马,听闻近期还和陆奇的奇绩创坛积极互动,做了一番宣讲。

而李开复显然更懂人工智能,四十年的功力,更显水到渠成,这种时候画“饼”,没人强得过他。

王慧文剑指“中国的OpenAI”,这放李开复那里只是个开头。

这些年来,李开复的主要身份是投资人,他创办的创新工场一直定位科技VC,人工智能也是不变主题,李开复发的声、出的书也都围绕着AI。此外,李开复刚刚带队孵化了一个“AI+制造”IPO创新奇智,虽然是个“小玩意”,但也亮了手段,如今再做Project AI,就是标准的、最顶级的“连续创业者”。

从人生阶段来看,王慧文已从美团退休,财富自由、时间自由,可以心无旁骛all in光年之外。李开复年长一些,需要平衡好创业和投资的精力分配,但只要能找准角色定位,想必也没问题。

说到投资,还有一点微妙的地方。李开复在上周的演讲,曾经从创新工场的角度谈到了AI 2.0,当时他强调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AI 1.0时代,创新工场投出了10家独角兽,2.0相关投资正在布局,主要关注三大方向;

2、相比其他VC,创新工场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做“塔尖孵化”;

3、平台公司将诞生,但不会多,因为门槛高。

也就是说,李开复当时这番发言的视角仍是投资人,在强调自身能力在投资当中的优势。但在短短几天之后,李开复就宣布自己下场。从朋友圈的内容看,李开复瞄准的恐怕正是上述第三点:要自己做那个“为数不多”、“门槛极高”、“世界级”的AI2.0平台公司,但同时也没放弃投资这个手段,要继续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面对一个巨大浪潮,下一个可能winner takes all的超级机会。想必李开复、王慧文,甚至其他还没站出来的大腕儿企业家们的体感是一致的。他们的每一条官宣都能让人嗅到“亢奋”的气味。至于具体的路径,投资还是创业,手段还是目标,也都不拘着了,进场再说。

突然就有一种回到了“大时代”的感觉。(文/曹玮钰,来源/投中网)

网站编辑: 郭靖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