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厂都在学小红书,为何小红书成不了大厂?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77059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大厂都在学小红书,为何小红书成不了大厂?

2023-03-02
0 评论 3443 浏览 10 收藏 26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小红书似乎成为了许多互联网大厂们争相研究的对象,比如前些时间微信上线的“微信派”,再到其他电商平台对“种草”模式的借鉴,这其中,我们都不难看出小红书的影子。那么,出现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在哪里?小红书自身的社区运营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

MwEDtl4Xy19gqidVagkA.jpg

互联网大厂的小红书“模仿秀”又有了重量级玩家。

2月下旬,微信更新公众号图文消息功能,创作者最多可以发布9张图片,搭配最多1000字。“组图+小作文”的展现形式与小红书颇为神似,许多人将其戏称为“小绿书”。

大厂都在学小红书,为何小红书成不了大厂?

尽管内部人士随后否认微信要做自己的小红书,但张小龙从不掩饰对于多元化内容的兴趣。在2020年的微信公开课上,他表示短内容是微信一直要发力的方向,群发功能应当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态囊括在内。

如今,微信的最新动作进一步消解了两者的形态差异,引发外界更多遐想。至少在功能层面上,微信公众号距离小红书仅仅隔了一层窗户纸。

对小红书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微信。过去两三年,中国互联网的顶级掠食者纷纷把小红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产品、运营等诸多层面进行模仿,以期孵化出自己的“种草”生态。

抖音在学习小红书的道路上走得最远。2021年初,在CEO张楠的督促下,抖音专门调拨人手研究小红书,当年底上线图文功能,并向该板块注入亿级流量。到了2022年中,抖音又做了一款种草APP“可颂”,只不过短短两个月后就无疾而终。

阿里则把宝押在自家内容社区“逛逛”上。从2020年底起,“逛逛”在淘宝APP的底部tab栏拿到固定入口;次年8月,淘宝又启用新slogan“太好逛了吧”,进一步加大对逛逛的流量倾斜。

其他次一级的大公司也不甘落后,尤其是与种草关系密切的电商平台。京东在APP底部增加了“逛”入口,拼多多则在APP顶部的醒目位置增添“拼小圈”。在大促及日常营销节点,种草玩法和场景几乎成为各大电商的标配。

小红书几乎是被巨头研究得最透彻、模仿得最彻底的一家公司。这给小红书的长期价值和成长空间提供了行业背书,但也引申出另一个问题:被大厂竞相模仿的小红书,自己却没有成长为大厂。

从用户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底,小红书的MAU(月活跃用户)约为2.6亿。这一数字远不及微信的12亿、抖音的7亿,甚至比不上B站的3亿。

小红书的商业化盘子也并不大。它主要靠广告和电商业务赚钱,2022年收入预计为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大致与爱奇艺相当。相比之下,抖音、阿里和腾讯三大巨头的年营收都在数千亿量级,收入渠道也丰富得多。

估值方面,小红书在2021年的融资中拿到200亿美元的估值,随后有所回落。即便按高点计算,小红书也仅仅相当于1/20个腾讯、1/10个阿里;这一差距明显要高于两者用户体量的差别。

除了业务指标的数量级差距外,小红书的核心业务也显得单薄。它从未真正走出种草及其衍生的流量售卖生意,也没有通过内部孵化或外部投资等方式,拓宽业务边界,进而构建一个横跨不同业态、足以与其他大厂扳手腕的新山头。

过去十年间,小红书虽然跑得比较快,但似乎难以打破向上跃升的玻璃天花板。就算被大厂奉为学习对象,也很少会有人觉得,有朝一日小红书能够取而代之,成为中国互联网江湖的新晋“带头大哥”。

小红书的这块天花板,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小红书没能成长为大厂,产品创新的停滞是直接原因。

在走过诞生之初的海淘攻略阶段后,小红书确立以购物笔记为核心的社区型产品方向。2013年至今,小红书的产品和功能历经无数次升级,相比最初版本有了长足进步。但遗憾的是,小红书的升级迭代集中在种草及相关功能方面,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少之又少。

时至今日,打开小红书APP,可以发现主要功能仍然围绕笔记的发布、浏览和互动等展开,并没有跨出种草边界。它并没有在种草社区的基础上,搭建出一套或多套能够自成体系的子功能或产品。

KvHVjOIQtHp4IBYHc1RY.png
大厂都在学小红书,为何小红书成不了大厂?

即便是视频化的时代风口,小红书在产品侧的动作也显得有些迟缓。它直到2020年8月才上线了自己的视频号,而彼时抖音DAU已经突破6亿;视频内容拿到APP首页一级入口,更是要等到2023年1月。

与小红书相比,那些最终成长为超级APP的互联网产品,一直在不断向其他领域伸出触角,并在捕捉到机会后全力出击。

将这套打法做到极致的当属微信。它在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的基础上,先后衍生出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视频号等功能,并依靠庞大的用户体量迅速成为各条赛道的巨无霸,最终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强大的超级APP。

相比之下,小红书坐拥数亿用户,却没能像微信那样,从用户需求出发,发掘更多服务场景、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功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是两家公司的产品能力差距所致,但也无可强求;毕竟,并不是每个产品经理都能拥有张小龙那样敏锐的洞察力。

更底层的因素在于,小红书的基因是社区而非平台。这或许是它无法成为大厂的真正阻碍。

大厂之“大”,首先在于用户体量。国内拥有上亿乃至数亿用户的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但要想配得上大厂的名头,起码需要拥有一款平台级的APP,能够吸引并留住大多数网民。以此来衡量,符合这一标准的只有抖音、阿里和腾讯三巨头。抖音、淘宝、微信等平台的国内网民渗透率都在70%以上,其中微信甚至接近100%。

新BAT之所以能够聚拢如此多的用户,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更关键的是产品本身具有强烈的平台属性。他们依靠基础功能——比如即时通讯、线上消费和视频分发——吸引和聚拢用户,但留住用户靠的是不断搭建“上层建筑”,最终进化为囊括众多自家和第三方应用的平台级产品。

例如,微信从即时通讯功能起步,但真正让它击败一众对手、成为国民APP的,是生态内不断扩充的产品服务矩阵。无论是自家的朋友圈、微信支付、公众号、视频号等功能,还是打通了万千商家和机构的小程序生态,都在不断扩充微信的适用人群和应用场景,从而最大程度揽入并留住网民。

抖音也走过了类似的路径。它很早就推出了自己的小程序,并在去年9月正式公布开放平台,宣称将把小程序作为主要容器。

小红书却做不到这一点。它是社区而非平台,尽管也陆续开设了自家的账号体系,并引入了不少品牌商家,但由于底层基础设施的差异,小红书从来都不具备显著的平台属性。新用户加入小红书,天然包含着是否喜欢平台内容的价值判断;而非像平台型APP那样,只与是否需要使用平台提供的某一项功能或产品相关。

其结果是,小红书在圈入新一批用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另一批网民挡在了社区之外。任何一个社区在不断膨胀的过程中,都会随着不同思想的碰撞激荡,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氛围,并在用户彼此的惺惺相惜中融入社区基因。这既是获取新用户的过程,同时也是逆向筛选社区参与者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发生并非人力所能干预,而是所有社区的天然缺陷:小红书的精致女性,B站的二次元玩家,知乎的高知精英,乃至豆瓣的文艺青年,虎扑的钢铁直男,都是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逐渐演化为社区的主流人群画像,并在未来成为社区打破圈层的严重阻碍。

与之呼应的是,“破圈”成为小红书们近年来最头疼的难题。小红书要解“男”题,B站不想被视为小孩子的玩具,知乎则要竭力避免“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曲高和寡。但目前来看,他们尚未从根源上完成转身。

社区的另一重隐藏挑战在于,它会导致内容的逆向淘汰,难以满足更广泛光谱的用户的需求。

人性天然喜欢“俗”,缺少现实规则约束的网民则把这一人性展现到了极致,美女大胸、屌丝逆袭、一夜暴富之类的内容从来都是最有效的流量密码。从眼下火热的微短剧的创作生态可管窥一斑:各大平台排名靠前的剧集,集中在那些屡遭批评的“霸总”、逆袭、狗血伦理题材,大量出品方仍然喜欢在灰色地带疯狂试探。

对于这类内容,微信、抖音等平台型APP只需要守住合法合规的底线即可,并不需要主动出击、强力禁绝。其中要害在于,平台型APP的用户缺乏社区互动,对于内容好坏并无统一的审美趣味,而是更关注丰富度,且不会因为看到某些不符合口味的内容就退出。

但小红书在遭遇类似内容时,在沉淀已久、深入骨髓的社区口味驱动下,往往需要祭出更强力手段进行规制。炫富、色情擦边球内容固然不能出现,一些相对温和的内容,比如过分修图的景点照片等,也在外界舆论的纷纷扰扰中,逐渐被平台列入了打击对象。

其结果是,小红书以远低于抖音的体量,出台了远多于后者的内容规范,并耗费大量精力推动落地。习惯了岁月静好的社区老用户或许对此深感赞同;但过于紧绷的平台治理体系,也会导致更多用户对社区敬而远之。

用户侧的逆向筛选,叠加内容侧的逆向淘汰,最终形成了小红书今天的样貌,也让它在向大厂跃进时,总是会有一股来自基因深处的力不从心之感。

在公司发展的垂直维度上,小红书受到社区基因的天然制约,无法覆盖绝大多数网民,难以飞得更高;而在水平维度上,社区特性同样是小红书扩展边界的一大阻碍。

抖音、阿里、腾讯等大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涉猎极广、盟友众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他们通过内部孵化新的业务板块,或是对外收购、投资等方式,逐渐构建庞大的帝国版图。在中国互联网的大大小小赛道中,几乎总是能够找到新BAT的身影。

即使在反垄断重锤落地、平台经济受到严格监管的新形势下,巨头虽然开始收缩战线,却也并不甘心偏居一隅。

以抖音为例,它在核心的视频和图文内容分发之外,还先后落子办公、游戏、云计算等领域,过去一年又把触角伸入货架电商和本地生活,直接切入阿里、腾讯、美团等公司的腹地。

相比之下,小红书的横向扩张要少得多。历经十年发展,它的业务主线仍然围绕种草展开,极少涉足那些偏离主业的未知领域。

小红书并非不知道多元化经营的好处。它很早就试图把电商培育为种草之外的第二增长引擎,最终成效却差强人意。

早在2014年,小红书上线跨境电商服务“福利社”;两年后又在自营之外开放了第三方商家入驻。2019年之后,小红书电商业务开始加速,先后推出号店一体、直播带货等新服务,甚至在2021年切断淘宝外链,意欲在平台内部打造电商闭环。

但截至目前,小红书的电商业务虽有不小进展,却始终未能挑起公司大梁。它在公司长期战略中的地位起起伏伏,打法也常常调整。比如,去年双11期间,小红书出人意料地与天猫合作,给后者导流并开放外链——这显然与一年前的壮士断腕之姿截然不同。

背靠种草生态的小红书电商在兜兜转转中蹉跎岁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行业环境的变化、自身实力有限等。但从战略层面上来看,小红书从上至下背负着社区基因的包袱,发展电商时瞻前顾后,或许是这块极具潜力的业务未能起飞的根本原因。

以直播电商为例,小红书在2019年就进入这一热门领域。但直至今天,这块业务仍然没有太多响动,难以比肩抖快、淘宝直播等大玩家,也没能跑出自己的顶级大主播。

管理者的“佛系”心态,或许能够给出答案。小红书创始人瞿芳曾在2020年与真格基金CEO方爱之进行了一场对话。在瞿芳看来,小红书的电商直播不是叫卖式的带货逻辑,而是“互动直播电商”。

但大大小小的带货主播已经探明,吆喝叫卖虽然观感不佳,却是转化效率最高的带货方式。尽管也有东方甄选这样的知识带货另类玩法,但李佳琦、辛巴们的“OMG”仍然是绝对主流,直播间GMV也比董宇辉等人高得多。

在行业路径早已清晰的情况下,小红书却试图摒弃叫卖式带货,固然有助于社区内容生态的雅致,却未必算得上最明智的商业决策。

此外,在瞿芳的设想中,小红书希望搭建一个品牌与用户良性互动的平台,品牌除了营销获客,还可以讲品牌故事、组织话题和活动等。简而言之,平台内的品牌和用户进行柔性互动,站着把钱挣了,同时又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社区氛围。

这样的策略看似不错,但在实际落地中,未必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疫情期间,消费者纷纷捂紧口袋,商家必须把每一分钱的营销费用花在刀刃上,格外看重能够换回多少客户和销售额。小红书以社区为中心、润物细无声的营销方法论,愈发显得阳春白雪。

其实,小红书已经在调整方向。在2月底的一场活动上,小红书推出了“种草值”,将更多用户动作纳入监测,比如笔记页面的截图次数、浏览多篇笔记搜索关键词的次数等,进而生成一个量化指标。

“种草值”其实是把营销效果ROI化,以更直观的数据吸引商家在平台内进行投放。这种以商家为中心的思维范式,与两三年前的以社区为中心存在显著差别。

但整体来看,小红书始终把社区价值视为重中之重,任何可能偏离这一主旨的动作都会格外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小红书避坑,却也在扩展边界时自我设限,难以跳脱种草社区的内涵与外延,进而限制了整个公司的成长半径。

迟迟无法再进一步、与新BAT比肩而立,是小红书长期面临的战略难题。

在2021年左右,小红书一度显露出成为大厂的某些迹象。彼时在一系列运营举措的拉动下,小红书各项指标增长迅猛,大有挑战互联网旧秩序的势头。

这一年,小红书MAU突破2亿。根据市场研究公司QuestMobile的测算,在用户破亿的APP中,小红书的MAU增速排名第三,仅次于抖音极速版和快手极速版。

此外,小红书长期遭到诟病的男女失衡问题也得到改善。生活、数码、体育等内容品类的扩张,给平台注入了一大波男性用户。当年底,小红书的男性用户占比已升至33%。

用户停留在社区内的时间也在拉长。根据天风证券的一份研报,小红书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2018年的26.48分钟增至2021年的55.31分钟;作为对比,抖音彼时约为73.6分钟。以图文内容为主的小红书,用户使用时长已经相当于抖音的3/4。

也正是在此时,抖音开始高度重视这一对手。在2021年底的一份内部报告中,抖音的研究人员警告称许多用户开始“无目的刷小红书”。这一行为突破了社区型产品的旧范式,而是具备了平台型APP的泛用特征。

倘若小红书继续沿着这条惊人的曲线增长,它有可能完成从社区到平台的关键一跃,并在更广阔的赛道中释放用户势能,从此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头部玩家之一。而彼时抖音正陷入增长放缓的泥潭,不可能不产生危机感。

同样在2021年,抖音上线图文功能,与小红书正面竞争。随后一年多,微信、淘宝、快手等纷纷跟进,小红书成为大厂最主要的模仿目标。

但时至今日,小红书并没能逆天改命,社区基因依然醒目。巨头的阻击也发生作用,小红书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从2019年底至2021年,它的MAU从1亿增至2亿,年复合增长率在40%以上;但根据第三方数据,从2021年底至今,小红书的MAU增至2.6亿左右,年增速回落至30%。

如今,随着微信更新图文功能,小红书的强劲对手又多了一位。再加上阳谋已久的抖音、阿里等大公司,小红书的挑战者众多且实力不凡,想要成为大厂愈发困难。

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产业已经步入新阶段,增量竞争被存量竞争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格局的大体稳定,抖音、阿里和腾讯三巨头难觅对手。对小红书而言,成为大厂的时间窗口事实上已经关闭;无论是用户、收入还是业务范围,想要更进一步都并不轻松。

此外,在反垄断等监管政策渐次落地后,互联网公司的行为边界更加明晰,无节制的对外扩张并不受待见。再加上风投变得愈发谨慎,依靠外部输血攻城略地失去了条件。小红书就算有心杀敌,在时代变迁面前也终归无力回天。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红书做不成大厂,或许也并非坏事。

虽然流量规模赶不上顶级巨头,但小红书胜在人均消费能力更强、用户画像更加清晰和精准。在给淘系等第三方平台引流时,小红书的流量价值可以得到充分释放;只靠卖水生意,小红书就能够做到长时间的屹立不倒。

小红书也已经想明白了这一逻辑。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以双11给天猫导流为标志,小红书的许多动作都是围绕“站内种草、站外拔草”展开,不再强求自建电商闭环。

此外,小红书的社区基因既是突破自我的桎梏,也是抵御外部强敌的壁垒。社区自带留住用户的黏性,以及激励用户产出内容的自驱力;大厂纷纷学小红书,在功能和产品层面可以做到像素级复刻,却无法在用户活性和内容生态上迅速完成模仿,也就不可能真正取代小红书。

在种草社区的庇护下,尽管抖音、微信等来势汹汹,但小红书只要不犯大错,仍然能够获得很好。在下一波基础技术变革到来之前,无法成为大厂的小红书,安于“中厂”不失为一条平衡各方利益的自处之道。

参考资料:

  • 真格基金,《真格方爱之对话小红书创始人瞿芳:小红书没有边界》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3 次探索,看小红书的电商模式转变》
  • 新熵,《小红书电商又起风了》
  • 新榜,《小红书推出“种草值”,决心破解种草“玄学”》
  • 市界观察,《大厂偷袭小红书背后》

作者:彦飞;编辑:王靖

来源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让未来不止于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字母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