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大外资银行渣打中国被指39项违规,月均投诉上百件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14384907843943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第二大外资银行渣打中国被指39项违规,月均投诉上百件

全球财说·2023-02-23 07:53
息差收入地位远超中间业务

2月17日晚间,中国银保监会网站公开一系列大额罚单,涉及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渣打银行(中国)(简称“渣打中国”)5家银行,罚款总额超3.8亿元,另有14名相关责任人一并被罚。据了解,此次处罚源自2019年银保监会对前述银行此前年度的业务专项检查。

渣打中国是所涉受罚银行中唯一一家外资银行,其因39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被中国银保监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4965.94万元。其中,总行3625.94万元,分支机构1340万元。

尽管疫情三年,渣打中国在渣打集团业绩贡献地位仍然不低,持续保持渣打集团网络收入贡献最大的市场地位。得益于渣打集团的国际化网络和品牌,该行在国际贸易和跨境银行业务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但与主流中资银行相比,该行规模仍然偏小。

此轮受罚事项最多

在此次处罚批次名单中,渣打中国不仅是唯一一家受罚外资银行,还是违法违规事实项目最多的银行,高达39项。

此次渣打中国涉及的违法违规事实主要围绕制度管理、信息披露、信贷业务、同业业务等方面。

其中制度管理方面主要涉及四项违规,分别包括部分高级管理人员未经核准履职、行内部分重要政策制度未附有中文译本、与渣打集团的职责边界不清晰,管理独立性不足、绩效薪酬延期支付不合规、董事会未按监管规定履职。

在该行2019年报中,对当年薪酬总额和薪酬递延支付情况表述为“渣打中国董事会成员于2019年度的薪酬总额为人民币2375.17万元,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额(除董事会成员外)为人民币4095.28万元,其他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除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外)的薪酬总额为人民币8946.56万元。根据集团绩效薪酬递延机制以及《渣打中国关键风险承担者绩效奖金递延指引》的规定,共计有63名员工的绩效薪酬达到递延要求。其未需递延的绩效薪酬在2020年3月发放,而需延期支付的绩效薪酬则将在未来按照上述递延支付政策循序发放。”

其2020年此部分表述内容除了数字的变化外,结构均类似,没有太大变动,不过2021年有所变动,在披露了绩效薪酬达到递延要求的员工数后,又进一步披露了这些员工的构成情况,其他仍然沿袭了过往表述。

在符合法律法规方面,该行2019-2021年表述基本一致,认为自己薪酬政策合法合规,具体表述为“渣打集团及本行的薪酬政策符合中国银保监会、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审慎监管局(PRA)有关薪酬的规定,并达到高标准的合规要求”。

信息披露方面的违规包括年报披露不合规、未按监管要求披露股东变更信息等。因为具体的不合规在哪里并没有完整对外公布,外界不好揣测。根据当前渣打中国披露情况,其每年仅披露当年年报,外界可参考的也为过往年报,比如标普信评在2022年12月29日评定的渣打中国主题评级报告中,所参考的数据主要为2021年报数据,未涉及到2022年季度或半年度的数据。

实际上,现在的评级依靠一年前的数据是否还能真实反映评级对象当前现状,评级内容是否存在滞后性,在投资者及业内也有所争议。

《全球财说》对比该行2019年以来年报变化,发现最大的变化是2021年该行年报增加了董监高简历信息披露。

2019年该行股权发生重大变动,该行对此在年报中的披露内容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9年5月21日批准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受让英国渣打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渣打中国100%股权。变更后,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持有本行100%股权。本行已于2019年6月1日完成股权变更,并于2019年6月5日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完成了变更登记。”

对于此次的罚单,渣打中国发布回应表示,公告提及的相关问题,源自监管部门开展的现场检查,所涉及问题均发生在多年以前,不影响现有客户目前的业务。渣打高度重视监管部门在相关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根据要求进行整改并已取得良好进展。

是否整改完成,目前在其回应中没有看到明确的答案。

“入乡随俗”吃息差

根据渣打中国官网介绍,其是扎根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性银行之一,渣打从1858年在上海设立首家分行开始,在华业务从未间断。2007年4月,渣打中国成为第一批本地法人化的国际银行。目前,渣打中国的营业网点已覆盖近30个沿海和内陆城市。

作为国内第二大外资银行,渣打中国业务特点也和内资行趋向类似。

和发达国家相比,内地财富管理业务起步相对较晚,内资行尽管在努力改善中间业务状况,提高中间业务能力,但目前为止仍处于吃息差的阶段。

渣打中国虽然财富管理业务的名声也比较大,但其当前业务特点同样为息差收入为主流。

《全球财说》统计发现2019-2021年间该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65.84%、62.75%、56.49%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8.35%、19.72%、19.23%。显然息差收入占比有绝对优势。

不过近年来内资银行息差收入持续吃紧,渣打中国也不例外。2019、2020年利息收入和利息净收入均下降,2021年利息收入仍呈下降趋势,不过因利息支出的下降,保证了利息净收入与微增。

值得注意的是,该行2020年营业收入是下降的,对下降原因该行将之归结为净息差收窄影响。足见得该行也具有了“靠天吃饭”的特点。

值得欣慰的一点是2019-2021年,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实现了持续增长,且其中理财产品手续费收入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构成的主要部分。

既然渣打中国“吃上了息差饭”,那么其客户结构中重视对公业务也就不奇怪了。该行对公业务贷款占比较高,在8成左右,个贷在2成左右。同时在个贷中,个人住房贷款是构成个贷的主要内容。

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也高于外资银行平均水平。在标普信评出具的该行主体评级报告中显示,截至 2021 年末,该行对公房地产行业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比例为 6.12%,敞口占比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高于外资银行平均水平。

对公存款也在存款中占比近9成。评级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末,该行客户存款(含结构性存款)1585 亿元, 其中 4.07%为结构性存款。该行存款 88.04%为对公存款,11.81%为个人存款。不过标普信评表示,由于对公客户在该行开立的账户以企业经营账户为主,存款黏性好,对存款利率的敏感度不高。

资产质量方面,整体表现稳定。近三年不良贷款率最高的年份是2019年,超过了1%,且当年信用减值损失增幅也较大,逾期核销也较上年增长,其后就出现回落,2020年和2021年不良贷款率均低于1%,逾期和重组贷款均下降,信用减值损失也在下降。拨备覆盖率水平也均处于适当水平。

服务行业经常会面临大量投诉,金融服务机构也不例外,渣打中国2021年全年共受理个人客户及中小企业客户月均投诉161件,其中个人贷款业务占比约31%,信用卡投诉占比约30%,分支行账户服务业务占比约18%,经调查核实的有效投诉率占全部投诉的5%,年度内办结率为98%。

2021年受理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客户月均投诉7件,渣打中国称所有这类投诉均快速有效地完成了内部调查,并积极与客户达成谅解,办结率10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球财说”(ID:GlobalFinance1),作者:王莉,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