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们调研了50位创业者:2023年到底怎么干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encilnews.cn/p/40751.html?from=article_lis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们调研了50位创业者:2023年到底怎么干

915066f6768fc04d0a0011193ab58477.png

2022年给创业者留下了哪些教训?2023年创业者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创业?

创始人的精力应该花在事上,还是应该花在人上?

每一位去年都盲目扩张过的创业者,今年应该怎么防止犯错?

... ...

近期就以上话题,铅笔道创始人王方与天使投资人徐勇进行了一场视频号直播对话。

铅笔道是不说谎的创新创业媒体,过去7年获得了主流资本的极度青睐:打破了同行业过去7年的融资记录——是融资金额最多的同类公司之一,也是资方阵容最强的同类公司之一。

徐勇是天使成长营、AC加速器、进化家创始人,是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创业导师,此前曾投资星站TV、老路识堂、米画师、谛声科技等。

以下为二人讨论的部分精华。

1、琢磨人重要还是琢磨事重要?

琢磨人重要。 

2、琢磨人的准则是什么?

认识很多人不如认识很多种人,认识很多种人不如认识很多明白人。

3、创业者为什么要注重人效?

2021-2022年盲目扩张的人,多数是在人效上犯了错。

4、大家都说“不讲出身讲基因”,创业基因具体指什么?

第一基因是热爱,第二基因是擅长。

5、创业失败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从重要性排序,天时、赛道、团队、商业模式。

6、视频号与抖音的差异化会在哪里?

腾讯没有电商/区域电商基因,而抖音有。

7、00后创业者登场了吗?

登场了。但拿到大结果的创业者,还不在这类群体里。

8、2023年大家干点什么好?

攻坚各个领域里的“芯片”环节,提升企业价值的首要是增加科技含量。

- 01 -

徐勇:你说2023年要多琢磨人,少琢磨事,而且你说琢磨人是创始人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在2023年要琢磨人,你所谓的琢磨人指哪些方面?

王方:我总结过往三年所踩过的大坑,分析背后的根本原因,发现都是在人的环节掉了大的链子。

我把人的背景分为研发、设计、生产、产品、运营、销售和售后,发现从研发到运营这部分背景的人,特别擅长研究事儿,但不是特别擅长琢磨人。从运营到销售这个背景的人,比较擅长研究人,但可能不那么爱琢磨事。

“琢磨人”的含义我认为有2层:从外部讲,是不惜一切代价,最早最充分地去感知客户群体的需求(及变化),创始人要把这件事做到极致——把产品做到极致是次要的;从内部讲,要把“打造地表最强团队”这件事做到极致,这个事做好了,公司核心竞争力就有了。

我和做技术的人很像,我创业的时候也喜欢琢磨事,比如用逻辑思考战略,用逻辑思考市场,但是我发现喜欢琢磨事的创业者,很容易把公司做成一个“很热闹但商业化不一定成功”的公司,比如它会有流量、有人气、有影响力,但是“成交”这件事并不一定做得好。

如果成交没做好,那就意味着:这个事做得好,但是事没做对。

把事情做对的标准是什么:做客户需要的事情。

在最近两年,我一直在补短板,虽然我也有很强的合伙人团队,但是在商业化的时候我没有办法给团队更多支持,所以我决定今年多拿出时间来“服务人”——研究人的需求,怎么用公司的产品去解决人家的需求。

我也有一个问题要问徐老师。在研究人需求的过程中遇到很多苦恼,我可能对人很木讷,(对别人的需求)有的人5分钟就搞懂了,我可能需要5个小时,具体的需求我老是搞不清楚。

徐老师你作为投资人,阅人无数,创业者怎么把“琢磨人”这件事做到极致?

徐勇:确实,人这件事特别重要,尤其是在中国。在国内,坦率的讲,在人前人后有不同表达习惯的人比比皆是。除开用户,身边的合伙人、同事要不要琢磨一下?当经济形势高歌猛进、机会唾手可得的时候,可以主要琢磨事,在这个时候大家更有契约精神,更容易去把一个事往好了做。但是当市场形势机会变少,不是满大街都飘着钱,可能琢磨人就变得很重要了——这个人有没有契约精神,是不是靠谱的人。

刚才王方用了特别棒的一个词,人商。就像情商智商一样,这是一个人在看人方面体现的综合水平。比如说一个女孩特别漂亮,有两个人想追她,一个人是渣男,一个人是特别清纯、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小伙子,这两个人哪个人追这个女孩更容易成功?

王方:渣男,我猜对了吗?

徐勇:肯定是。为啥女孩喜欢渣男,渣男谈恋爱经验丰富,经验丰富的人往往水平就高,所以看人这个方面第一你要认识很多人,你要跟很多人聊。

第二要认识很多种人,因为不同人的风格,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展示状态。南方人、北方人,律师、记者、老师、科学家等等,认识很多人不如认识很多种人。

第三认识很多种人不如认识明白人。琢磨人这件事,不同的人重视程度不够,今天我看到你要琢磨人了,我内心地为你开心,因为我一直觉得你是一个特别纯良的创业者。

要提高自己的人商,更要找到明白人,明白人能够对我们有指导,有一些提醒。还有要归纳总结,最好能归纳成一个对人的评价打分表。把看人这件事情,感性的感觉、理性的分析、科学的手段就结合在一起了。

- 02 -

徐勇:你在开年的文章里,提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一个叫做人效,一个叫做行业平均人数,这两个概念我也想请你来解读一下。

王方:所有的行业我会去研究标杆上市公司,大概会统计八个十个,统计他们的人效,把他们的平均数或者中位数当成这个行业里面的一个平均人效,这里面能得到一些结果,比如说做媒体的人效,每年创造的人均收入大概是在50万;做培训的公司人效平均大概是在80万;做SaaS的可能是40万到50万;做公关的、做营销的可能就是30万、40万。

然后我会把这个数字跟我自己做一个对比,它里面有很多共性,当一个公司的平均人效没有超过30万的时候,这个公司肯定是赔钱的,超过30万的时候这个公司刚刚可以活下来,再往下一步走,就会有一点利润。我会把这些数字当成一个公司经营效率的核心理念。

此外,抛出融资等因素,人效是判断公司是否扩张的核心依据。

我也有一个问题要问徐老师。投资人眼中非常优秀的一些公司,估值非常高,也融了非常多钱,但是仔细研究他们的人效其实并不太高,刚刚过30万,如果把融资钱刨掉的话,业务其实是刚刚在生死线上,但是往往这样的公司能成为投资人眼中非常优秀的公司,徐老师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徐勇:为什么在大城市人效30万以下,你就赔钱了,是因为在大城市的用工成本再加上房租等等比较高。刚才王方说的人效都不足30万为什么还能获得投资,可能是因为项目还是偏中长期,可能是B轮之前的,B轮之前的企业是在积累、完善自己的产品,积累自己的势能,寻求未来的爆发,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时候,人效低是特别普遍的现象,因为产品要完善,还要有巨额的研发费用。但如果公司到了中后期人效还是这么低,那就真的要从企业身上找原因了。

- 03 -

徐勇:我们做投资会说一句话:不讲出身讲基因。你在文章里也特别提到,把基因作为长期能否成事的关键因素。我想请你来说一下,创始人有哪些哪些特点,可以把它归纳到基因这个层面?基因是一成不变,还是有可能通过学习发生改变?

王方:我之前在做科技记者的时候,那时候跑电商、移动互联网,大家就常常跟我讲基因,但是我比较喜欢质疑,不喜欢这个词,我认为一切都是可以变的,所以别人讲基因,我就偏偏不信基因。但是后来这十几年,观察了身边很多创业者,我真的发现基因是客观存在的。

或者说,我是用了13年的时间验证了“基因”问题的客观存在。

创始人的第一基因是他热爱做的事情,第二基因是他擅长做的事情,如果两个都有,当然最好的。如果二选一,我认为拥有第一基因很难得,即他现在做的事情是他内心无厘头热爱的。如果他没那么热爱,却特别擅长,那也OK。但是我认为拥有第一基因的人,他的成功概率会比第二基因的人稍微大一点。

基因可以改变,但是很漫长,至少5年以上——你要问问自己,这个行业还有没有这么长的红利窗口。

比如说我是记者出身,曾经离经营是非常远的,一下子要出来创业,要带领公司实现盈利,把我自己培养成一个有销售天赋的人是很难的,但即便如此,我要知道销售大概是怎么回事。我的第一任务不是去卖东西,而是从老板角度出发,利用组织协助销售卖东西——这个起码领悟必须有。

但即便是这么不高的要求,我花了6-7年去领悟,现在只能说是刚刚上道。每位创业者身上都有类似的“超明显短板”:从企业的终局看,创始人要选择最有基因的领域;但从竞争格局看,短板补得越好的创业者,最容易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徐勇:王方用了两个词超级精准,叫做热爱和擅长。还有特别重要的一面叫做反叛,反叛意味着创新、不走寻常路,铅笔道也是不走寻常路,开创了一个不说谎话的媒体,不拿车马费。

- 04 -

徐勇:你看了那么多的失败的企业,你觉得这些企业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王方:过去几年写了15000家公司,曾经都是把它们当成非常正面的报道,但是后来就陷入悖论了,因为这些公司99%都死掉了。总结失败经验是因为,既然还没有那么长远和精准的眼光去总结别人真正做对的事情,至少要把别人明显没有做对的事情,把它的启发告诉大家。

我们统计下来,从原因的角度看,大家最容易犯的错误有4个,也是我认为创始人在经营企业中最应该抓大放小的。

第一个叫做天时,创业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机,错过就要再等10年。第二个是赛道,第三是团队,第四才是商业模式。

在这里面,最不重要的就是商业模式。在平时,我也最不热爱与创业者聊商业模式,因为这个东西可以调整,边走边干就行了,但是时机选错就没办法了。

再比如在团队上,我曾经是不太能接受花一年时间去挖一个人,但是我现在很乐意接受这件事情,花一年的时间去找到我认为眼中那个最优秀的人。

- 05 -

徐勇:你说2022年很多创业者的业绩不佳是因为盲目扩张,但是大家感觉挺难的,真的有那么多的扩张吗?另外你觉得2023是一个合理的扩张年份吗?

王方:2022年大家为什么难受?从企业内部讲,我大概调研了50个创业者,总结了四个字,盲目扩张,他们在2021年下半年盲目扩张,尤其是在2021年四季度。

2021年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讲,是过去三年收入最高的年份,就觉得2022年还会延续,在这个预判的基础下,很多人就盲目扩张。但是2022年四月份的时候,大家就懵了,形势不对,大家开始裁员。我认识的一个老板,去年裁人花掉的现金是1500万。

2023年适不适合扩张呢?我大概又调研了几十个创业者,做To B或者To C的大家都觉得2023年是一个积极的年份,大概会比2022年好20%。我的目标人员配备也是比2022年好20%左右来配备的。

TO C的创业者会更积极,收入目标基本是按照100%以上设定的,有的是200%,我调研的最积极的是500%。

- 06 -

徐勇:我观察到,你在2022年也花了更多时间做视频号、做直播。你觉得微信生态2023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公众号、视频号、直播大概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组合型安排?

王方:我对视频号和抖音的看法,这两年是摇摆的,有时候觉得这个好,有时候觉得那个好,抖音对于电商的人会比较友好,但是视频号跟抖音完全不一样,因为它没有电商的基因。

根据腾讯的基因,它赚钱主要靠流量广告这些东西——从过往20年历史看,腾讯在电商的探索大部分是失败的。所以我认为视频号不会去走电商和本地商户那条路。这个核心区别会决定视频号与抖音的核心区别。

视频号接下来对于做内容这类人是比较友好的,因为微信还是私域流量,但是公众号把私域流量之间的孤岛打通了,但是也需要另外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把私域流量打通,所以我认为视频号未来跟公众号的地位可能会不相上下。

- 07 -

徐勇: 近年创业者的年龄经历到背景有没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会不会带来一些新的影响?

王方:我记得在十年前,大家都提倡90后创业者,我是89年的,连接80后和90后,那时候感受特别明显,很多基金就是主投90后。资本周期十年一期,现在也快十年了,00后创业者也快登场了,估计2025年的时候,那个概念就会正式出来。

我当年采访的那些90后创业者,拿到大结果的不太多。所以创业拿到大结果,其实跟年龄关系还不是特别大。

但如果从创业者能力看,这三年下来,整个市场的创业者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15年是创业者追求融资能力的顶峰,2023年是大家追求赚钱能力的顶峰。

我把2015年到现在归结为这一代创业者,你看那时候融资形势多好,大家都要拼命找钱,那个时候稀缺能力是融资能力,大家对融资特别关注。但是经历疫情到现在,大家都想在2023年大干一场,但不是为了融资,是为了怎么搞出利润。

我也有一个问题要问徐老师。00后其实真的是马上要登场了,就像十年前90后登场一样。但我自己认为创业者40岁创业,40岁以后创业会更合适一点,而我自己创业就太早了,我25岁创业,现在33岁,我觉得20多岁的我不太具备一个创业者该有的综合能力。那你认为,什么样的年龄出来创业拿到大结果的可能性会更高一点呢?

徐勇:首先行业不同,比如说媒体文娱,我2015年开始管理自己的基金,也投了好几位90后,年轻真的是巨大的优势,年龄越老,越容易陷入到行业惯性里边,很难有创新,越年轻越有各种各样的创新能力。

第二,不同的家庭,商业训练的素养是不一样的,商业训练往往来自于家庭,如果你家里边特别有钱,耳熏目染就会受到一点商业素养。

第三,真的想把这个事做好的话,一个企业家一定得过两关,第一关叫做生死关,不为生存发愁。第二个,过周期关。当不管是整个的行业周期,还是外部的经济周期,或者自己企业的周期,遇到挑战的时候,特别年轻的创业者容易有点脆弱,心理上没办法抗压,比如说在科技领域,40岁左右的创业者年龄是相对合适的,因为有经验,并且经过多年的经营也有一些资源,心智相对成熟。

- 08 -

徐勇:如果给创业者建议的话,在这一年来干点什么好呢?

王方:我们统计,2022年80%的钱都涌入了四个赛道:产业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基本上投资圈都应该都共识了。

我很看好各个行业的“芯片”环节:它不一定叫芯片两个字,但一定是行业里技术难度最难攻克的。

我最近见了一些创业者,他把五年十年的时间用于一个行业里非常难攻克的环节。我认识一个创者就是做农产品的,但农产品的种子研发是很难的,一研发就得五年十年,他就用了十年的时间去研发种子,去育种。

再比如说养猪行业也非常难以攻克,比如公猪育种,我们国家很多公猪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在我们国家猪到处可见,但是育种要从澳大利亚、美国进口,所以很多人开始去拿钱拿时间去攻克猪育种,这个词叫猪芯片。我非常看好它们,而且从过往的案例来看,这些人,他拿大结果的概率会高一点。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