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6氪专访|硅谷资深投资人:Web3不等于区块链,也和“币”没关系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10875616945984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36氪专访|硅谷资深投资人:Web3不等于区块链,也和“币”没关系

苏子华·2023-01-30 00:50
“人工智能是Web3的基石。如果 AI 没有进步到一定程度,Web3也繁荣不起来。”

文|苏子华

编辑|乔芊

“Web3和区块链不是等号。”Draper Dragon合伙人王岳华对36氪表示。

Draper Dragon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活跃于中美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领域涵盖智能制造、生物医疗以及区块链与Web3领域。

从2015年开始,Draper Dragon已在Web3.0赛道投资了100多个项目,其中2022年投了30多个项目。投资案例包括数字资产交易所Coinbase、NFT交易市场MakersPlace、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HKbitEX等等。

根据调研机构Gartner分析,Web3会在2024年真正迎来爆发。然而,残酷地说,当下依旧没有一个能被大众熟知的Web3应用,但国内关于Web3的争论却不少。比如是否需要有“币”,“去中心化”是否为目标,区块链该用在哪里等等。

那么,硅谷如何理解Web3?

王岳华的职业轨迹活跃于硅谷和亚洲,在成为投资人之前,工程师出身的王岳华做过研发、技术支持、销售、职业经理人,2011年曾在硅谷创办OLEA Network研发无线心电传感器,在半导体领域打拼了近20年。

从硅谷到中国,从半导体到人工智能和Web3,王岳华认为行业内对Web3.0的理解仍旧存在不少误区。

为此,他参与撰写了一本科普书籍《读懂Web3.0》,以创业和投资的视角,帮读者理解互联网的演进逻辑。以此为契机,我们和他聊了聊Web3.0的“误区”和新趋势。

以下为对话内容:

人工智能是Web3的基石,区块链可用可不用”

36氪:区块链技术这些年似乎没有什么大的进步。

王岳华:确实。比如,去年新出的两条很火热的公链Sui和Aptos,团队都是从Facebook的Libra 项目(2019年发布的项目)里出来的,但在公链性能上其实没什么大的进步。

不过,我还是比较乐观,在未来的一两年内应该能够看到有比较进步的公链出来。

36氪:你认为做新的公链仍有机会?

王岳华:如果你知道现在的公链有多糟糕,就知道公链中的机会有多大。

36氪:有的web3项目会发币,有的不发,做web3项目一定要发币吗?

王岳华:web3和币没什么关系。

很多web3的项目都是围绕币的概念。我们在这个领域很多年了,觉得大家对这方面的理解不论是存在误解,还是被刻意引导的,这其实对整个市场发展是不好的。

一些web3项目与区块链有关,它可以发币,也可以选择不发币。而且,web3项目不一定非要用区块链技术。

36氪:web3不用区块链技术也行?

王岳华:用来实现分布式存储的IPFS协议,用的就不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本来就是一个可用可不用的东西。

36氪:那么,您认为web3包含哪些关键技术?

王岳华:有三个基本要素驱动着Web3演进:人工智能与智能合约技术、边缘计算(或说成分布式计算)、分布式数据网络。

他们之间都是相关的。比如,人工智能是web3的基石。如果 AI 没有进步到一定程度,web3也繁荣不起来。

欧美常说的语义互联网、空间互联网,这些都是基于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才能成型。其实现在所有的Web3 应用场景里,数据都会经过算法处理,越强的人工智能越能带来更好体验。

对于边缘计算,因为每个分布式的节点担负的计算跟存储功能必须完善,一个Web3系统的数据才能被有效的处理,因此边缘计算也是一个重要基础。

v2_d26e80974e61472aa08c06c695d8280e_oswg314891oswg2118oswg1208_img_jpeg

不同技术Web3.0图景里的角色|图源:Draper Dragon

“用户自主才是web3的核心,去中心化不是”

36氪:现在人们一讲到Web3必提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反倒成了一种终极目的。

王岳华:那是个误区。Web3可以是部分中心化的,并不一定非要“去中心化”。

Web3的核心应该是“用户自主”。因为web3的基础是“去中心化”的数据。数据来源必须是去中心化的,所谓“去中心化”,指这个数据是用户自己能够掌控授权与管理的,也就是用户自主。

“中心化”的服务想要实现“用户自主”,难点不在于技术,而是如何让用户相信你,你会听用户的?这个很难说服用户相信。

但如果你技术层面上是去中心化的,本质上就达到了要求,不需要去说服了。显然,“去中心化”是达到“用户自主”最便捷的路径。大家都挑好走的路走。

36氪:在中国能实现用户自主”吗?

王岳华:完全的“用户自主”不太可能。但这里面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比如是实现1%的用户自主还是99%的用户自主。

这取决于政府部门。数据权涉及很多维度,比如分红权、经营权、管理权等等,可以分出上百种。如果其中有涉及国家安全、机构隐私的,就不可能会允许用户使用。

36氪:既然web3并不一定要去中心化”,怎么理解web3和web2的关系?

王岳华:Web1时期,互联网不是中心化的,因为当时的基础设施不发达(比如没有云计算),因此“中心化”不起来,不可能形成规模垄断。

Web2的平台为了追求效率、降低成本,变成了中心化的。Web2无外乎是将用户账户、用户数据“中心化”了。现在,Web3技术完备了,又可以把中心化打破了。Web2企业可以将数据权还给用户,继续维持原有商业模式,这是没问题的。

从Web2到Web3,是过渡和迭代,它们不是割裂的。美国有很多项目是从Web2到Web3,可能国内不太关心。

36氪:Web3里常提到的“功能协议化”,怎么理解它的商业价值?

王岳华:Web3.0按照“功能”进行分层组合的架构意味着大量的、全新的商业机会。

原来归属于某家互联网公司的经济红利将按照功能上的组合性进行重新分配。各种协议不再可能通过某种资源的垄断,特别是数据资源的垄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只有通过功能的提升和优化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并实现更大的利益。这就意味着更加公平和开放。

更多属性不同且功能丰富的协议将获得进入服务链条参与利益分配的机会。对创业团队来说是巨大的机会。

此外,基于智能合约可以建立非常精细的激励制度,这种激励制度会对所有已经加入或者希望加入web3.0生态的团队和个人形成直接的激励。 

(编者注:智能合约相当于将一段协议编成代码,放到互联网上去执行。协议里可以包含应用玩法、股权分配、回购条款等等规则。)

 DAO并不适合所有工种

36氪:DAO似乎依旧没有办法摆脱组织是由少数人做决策的问题?

王岳华:DAO并不适合所有工种,也不是适用所有商业模式。它在某些情况是高效的,在某些情况是低效的,取决于你用它来实现什么目标。

DAO模式比较适合做工作协同。美国很多所谓的协会,比如电子协会、工业协会等早就用DAO的模式来运作了,只不过不叫DAO,也没用智能合约。

36氪:理想的DAO是怎样的?

王岳华:DAO的核心逻辑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它的功能和属性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部署实现,以及随着组织目标来变化。其中的智能合约就像堆乐高积木一样,DAO 的成员根据规则一个一个加起来。每个成员的权利则根据贡献、信用评比、参与度等等不同维度来建立。

36氪:社区成就的是人,公司追逐的才是利润。因此,DAO是永远无法赚大钱的,但其孵化但团队可以,你认同吗?

王岳华:DAO 是一个运行的机制,不是一个逐利的机构。适当的说,可以将DAO视为一个工具,一个平台来运用。

Web3行业重新洗牌

36氪:过去一年,Web3经历了从大热到进入熊市,您接触到的创业者画像有什么变化?

王岳华:前半年接触的很多创业者大多属于crypto native,后半年有很多创业者来自传统互联网,比如从蚂蚁、腾讯、阿里、百度出来的。这是较大的变化。

crypto native的人做法偏向于去抓币圈用户,他们做社区、做粉丝的方法比较草根,不太系统。从Web2转型的创业者,无论是做流量,还是产品设计之类,都比较有稳健的思考。

36氪:一年来,NFT交易额一直在下滑,NFT是否告别了天价时代?

王岳华:肯定是彻底告别。一直以来,提到的NFT基本都属于PFP(头像、图片类),PFP价值相对较小,具备功能性才能放大价值。

NFT应该有三种属性,资产性、收藏性、功能性。PFP类项目基本只有资产性,它只是寻求一个群体的认可来支持它的价值,它的资产性是被哄抬出来的。

未来NFT最大的市场是属于功能性的,它必须要有功能,要有用。重点在于要有用。

36氪:经过当下这轮加密熊市,您认为哪些项目会被洗牌掉,哪些项目会留下?

王岳华:做协议类的企业比较容易留下来,应用类的会被洗牌。

因为应用类的,他们的流量原本就是币圈的流量,熊市了,这些流量也会跑掉。

反而在Web2里面有流量的企业有机会了,因为他们有资金和流量等优势,比如它们可以把流量导到Web3来。美国有一些 Web2的项目转到 Web3,转的很快,因为它夹带着它原本的流量。

36氪:加密货币未来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吗?

王岳华:不,只会更好。一些央行发行了数字货币,它不一定叫作加密货币,但它们是同一类的,属于数字货币,体量会越来越大。一旦监管跟得上加密货币或数字资产的发展,政府就会鼓励其发展。

36氪:为什么加密一定是未来?最让你坚信的那个原因是什么?除了融资功能,对于Web3团队来说,token(代币)似乎没什么用?

王岳华:加密从根本上解读就是一个隐私保护。隐私保护是一个基本的需求,因为没有隐私就没有自由,那肯定是未来。Token 的作用其实是打开了另一个商业模式甚至商业业态的可能。简单如一个凭证,一个徽章,一个资产都可以用Token的形态来运行。 

本文由「苏子华」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寻求报道 。

本文图片来自:采访供图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