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三十岁,在某公司 - 夏大师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nblogs.com/xiahj/p/my30th.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我三十岁,在某公司

在某公司五年了。

2022年的工作,分成两个阶段。四月份之前,我还在py小分队,四月份之后,风云大变,整个中心分崩离析,人员结构大幅变化。

外包人员大部分都被辞退,近百人的部门缩减到了三十人左右,当然也有很多正式员工跳槽,当然这部分人显然是大佬,去了更好的公司。不过什么算更好的公司呢?或许不那么卷,行政效率没有那么低的公司吧。外企可能是最佳选择,或者还是更卷的互联网公司,谁知道呢。

留下的,有能力的人为自己找了最好的退路,其余的人随遇而安了。我算哪种呢,当时自以为能力很强,于是在两个部门之间纠结:一个是很卷但是项目很多能锻炼能力的部门,我本来就会被组织分到这个部门;另一个是挣钱能力公司最强,但是技术和产品单一的“养老”部门,想进这个部门还要凭点努力。

我很纠结,于是和大老板聊了聊。大老板说:“你能力挺强的,但是总感觉没有那么强的上进心,而且还年轻,多挑战一下总是好的”。我想了想,我纠结的是,我想要挑战,但是不想加班。不加班是我的标签,在这个卷死人的环境里,我因为不加班,在部门出名。

其实我找大老板也是为了调薪的事,因为我已经三年没涨薪了。老板的意思是公司最近的状况,暂时不可能有调薪了。

在一个公司呆太久,其实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的体现,因为改变总是反人性的,需要勇气的。慢慢地,你会失去竞争力。有一点应该是大家都懂的,就是跳槽,对比的是你在市场的价格,而在公司内部,对比的是你在公司的价格(一句实话是老板总会用最低的成本留住你),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完善有利的晋升体系,在舒适区里安分守己是一件坏事,至少对年轻人来说是这样的。

想到此,一股热血涌上来,我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笔记和文章,开源了一些小玩意。然而放眼望去,整个行业一片哀嚎,此时动身或许不太明智。真实原因其实是,我怂了,因为我在这里沉寂了太久,埋头于业务,近几年来进步微弱,不再是当年靠自己的技术就能碾压的毛头小子了。

我留在了那个很卷的部门,我的直属领导是做技术的,不善言辞但是工作上细致入微,眼中只有工作的那种。管理风格教条化,行事严格,整个部门像一台不断运转,永不停歇的机器。和之前在py小分队的体验完全相反。

我从离职的前端手中接过了项目,直白地说,很难维护,项目不知转手了几次,留下了多种DNA痕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重构。重构或许是我做过最多也是最拿手的事情之一,但是这种事情其实是不讨好的,因为不会产生kpi,对产品没有影响。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还是做了重构,一劳永逸。

后面的工作没什么可说的了,因为项目不是纯软件方向,前端工作量很小,每次都是我很快地做完了,然后看着他们火热地加班。我在这个大家都在努力加班,积极表现自我的团队中,成为了一个异类。

于是才有了今天的一幕,大老板找我谈话,一脸严肃:“你觉得自己今年怎么样?”,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便说“还行”。“你对自己的工作怎么评价?”,我答曰“挺好的”。完了,我已经心虚了。老板接下来说:“几个领导对你的评价都不高啊。感觉你今年没有发挥出来,工作量不饱和,你应该主动找领导谈啊”。

其实三十岁,我心态变了很多。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在中上游的“好孩子”,听到这样的评价,还是十分难受的。仿佛就好像自己堕落了很久,旁人突然点醒你一样。但是细想,不加班就是堕落吗,为什么整个环境变成了这样子,为什么要被这种道德枷锁束缚。

或许在我们的认知中,每个人都有原罪,只有努力才能化解这种业障,于是我们为所有的事情定下意义,做“有意义”的事情,不断地自我感动,成为了我们活下去的动力。有多少人在牢笼中却不自知,自诩人生已然这样,然后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看着自己的身体缓缓倒下去,新生儿踩着它慢慢地站起来。这台庞然大物,不知道还要碾碎多少肢体,作为前进的动力,我们竟如此伟大。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