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22 年,在记录中感受混乱与秩序之美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764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2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今年我们采用了更加依赖用户反馈数据的奖金结算机制,充电、收藏和阅读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最终排名与稿酬倍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内容对你帮助,请尽量通过充电、收藏或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支持与赞赏。


2022 年已经结束,端坐在电脑前做总结的我,比往年多了一分自在,也拥有了更深层的宁静和安定。持续记录的一整年,我切身感受到了写作和输出的好处。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从中感受到了混乱与秩序之美。

热情中走向混乱

今年初,由于阅读量的增加,我对写笔记有了更多的要求。我从充满热情出发,逐渐走向难以收拾的混乱。

闪念和混乱

机缘巧合,我了解并尝试了 Logseq 这款笔记应用。Logseq 记录笔记的方式更低阻力,与传统的笔记软件相比,更加自由和灵活,不需要提前考虑分类。未曾想过,记录想法到了每天停不下来的地步。

1

当时也说不清是对 Logseq 的热情,还是真的喜欢记录,每天我都会在笔记里面写下大量的想法和思考。低阻力的记录,让我充分享受了记录的快乐和纯粹。那时候,可以说是我在记录笔记的初期,最单纯最快乐的时光。

快乐的时光很短暂,在我想要从笔记里面找灵感的时候,我发现笔记已经走向混乱。最初,我还抱着一丝侥幸心理,想着有记录总比没有好,慢慢翻阅和搜索,一定可以找到我想要的内容。过了几天,我终于承认,笔记系统已经失控。

1

整理和混乱

由于尝到了低阻力记录的甜头,面对混乱的笔记,我想,要不自己简单整理一下吧。打败混乱,不就是整理吗?简单,说干就干,我开始梳理笔记。我尝试写出更方便查找的分类目录。

梳理过程的难受,在非常短的时间里,抵消了我低阻力记录的快乐。面对每一页笔记,我都要问问自己,这个应该放在什么分类之下呢?如果适合两个分类,我是要只放在一个分类之下,还是不同分类下都有呢?等一下,分类名是什么,我还没想好,这个笔记要先放在哪里呢?分类名要以什么维度来设计呢?在数不清的问题面前,我疲惫不堪。

1

整理的过程,使我感到不对劲,这不是又回到了文件夹的方式组织笔记吗?所谓的低阻力输入,是不是只是把整理的阻力推迟,掩盖了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呢?更不愉悦的体验在于,我的笔记也并没有因为分类而变得更清晰,因为怎么分类也是个大问题,我设计的分类过于脆弱且不可靠,随时可能要重新调整。

尝鲜和混乱

笔记如何清晰分类的问题,卡住我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我没有停下探索的兴趣,一边绞尽脑汁思考笔记分类优化的问题,一边上网搜索其他笔记应用,试图找到更易用的软件帮助我组织笔记。

1

我尝试了 Heptabase,感受到在白板上视觉化思考的魅力。我尝试了 Craft,感受到编辑体验带来的愉悦。我还尝试了 iA Writer,感受到专注写作的高效。不过,它们都各有优缺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很难享受到「重器轻用」的好处,面对的反而是分心的挑战和选择的烦恼。尝鲜各种应用,终于还是给我的记录历程,带来了更大的混乱。

混乱中寻找秩序

Let chaos reign, then rein in chaos. 

― Andrew S. Grove

笔记的混乱,并没有让我气馁。我知道,勇敢面对问题,会带来成长和进步。我接受了混乱的事实和挑战,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开始了寻找秩序的探索。

模板和秩序

我察觉到,笔记混乱来源之一,是每天在日记入口的大量闪念笔记记录。这些闪念笔记很难被凝练和复用。时间一长,很自然,就成为了整理的负担。一旦问题被说清楚,那么离解决问题,很可能就差临门一脚。对于闪念笔记的混乱,我的临门一脚,是用模板来约束过度发散的想法。

我根据自己的关注点,慢慢梳理出来每天要关注的重点事项。我设计了一个每日汇总模板,汇总一天的健康,学习,写作,社交等重点。经过这样的模板梳理,我每一天的笔记,开始逐渐收敛到自己的关注重点。除此之外,我也多了一个周末复盘的好机会。周末晚上,打开笔记软件,查询出一周的各项重点事项列表,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各个领域的一些进展和情况。

1

通过模板的束缚,让每一天的关注点更加聚焦,这个细微的改变,让我躁动不安的心慢慢平静下来,笔记也从没有重点,渐渐过度到重点清晰。小小的优化行动,给了我不小的鼓励,让我有了更进一步梳理分类的信心。

框架和秩序

每天的闪念笔记整理,是寻找秩序的第一步。当然,更棘手的问题,还是对于笔记的分类困难问题。直觉告诉我,问题棘手背后,除了其本身的复杂度之外,更大的可能性是认知或相关领域的知识没有跟上。

有一次我和同事聊天,谈到了关于处理笔记分类的棘手问题。同事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建议我参考一下图书馆对图书的分类。个人的笔记,或者知识库,充其量只是人类知识库中,微不足道的子集。这个思路大大启发了我,我确实对图书如何分类了解甚少。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干就干,我找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学习和了解了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也翻阅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了方便自己的查找,我把杜威十进制的具体分类,全部记录在 Heptabase 中。我在探索杜威十进制分类的时候,大受震撼,第一次在视觉层面上,直观感受到知识的广阔,要知道,这仅仅是分类。

1

图书分类,这个更宏观的视角,并没有直接给我具体的笔记分类方法。不过,站在更高的层面俯瞰,我释怀了。我内心对知识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也放下了自己对笔记分类的无畏纠结。毕竟,无论这辈子学到什么知识和挑战,我永远有人类的知识地图作为指引。图书分类的大框架,就像北极星,让我在学习和探索的时候,少了纠结,多了从容。

了解图书馆分类法的过程中,我还学习了 P.A.R.A. 架构,也整理和记录了少数派的标签,试图找到一些分类的启发。最后,我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分类方式。分类的不同框架,让我慢慢找到了笔记系统的秩序。

1

初心和秩序

笔记软件功日益丰富,无论是新软件也好,旧软件的新功能也罢,我在反复折腾之后,终于明白,最后还是要回归到记录这件朴实又考验人的事情上。随着分类问题的逐渐明朗,我也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回自己的初心,记录和思考。

注意力在哪里,哪里就会生长。纯粹的记录,让我的日常生活充实起来。为了学习和阅读更有恒心,我开始了每天的学习和读书笔记分享。身边部分朋友,已经看完了我两本书的完整读书笔记。

1

每一天的分享,让我意识到,记录的价值可以放大,同时也能让我在一天的时间里,更好地关注自己的成长,并分享给朋友。每日分享的习惯,也让我在疫情最难受的日子里,更加积极地活在当下。我和朋友开玩笑说,如果哪一天我不分享笔记,应该是我快不行了。或许就是这句玩笑话,让我在身体不适期间,顽强又骄傲,一边照顾自己,一边持续做笔记分享。除了每天的例行分享,我还尝试在竹白上,每周写一些近期的思考。

持续记录和输出,让我感受到了源于内心的秩序。每一天都不后悔,因为我在尽我所能,去学习,去生活,文字就是最好的见证。

秩序中创造混乱

我原本以为,笔记的记录,慢慢走向了秩序,就可以让我一直开心地记录,纯粹地分享。直到一些问题,慢慢浮出水面。

我面对着每日固定的模板,少了填写的欲望,开始机械地坚持。我面对着看上去井井有条的笔记分类,想到的更多的是分类过程的繁琐。专注记录和写作,却总觉得日常使用的大纲笔记限制很多,让我束手束脚。难道我又做错了吗?为什么秩序之下,如此烦恼?这些是必要的代价,还是有更好的选择?

当学生准备好的时候,教师自然会出现。

——《与神对话》

在这个时期,我刚好阅读了《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这本书。记录笔记的经历,我知道混乱给我带来的困扰,因此我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完这本书。书中提到,研究发现,循规蹈矩的生活效率更低。看来秩序之下,也有不少困扰,要不,我重新给混乱一次机会?

对话和疗愈

我始终相信实践出真知。近期,我放弃了每天的日记模板,开始放飞自己的思绪。我会在笔记的日记面板,写下任何我想说的话,记录下任何我觉得重要的事情。

起初,我还是隐隐担心后续整理的压力。直到有一天,在我情绪低落的时候,我在日记面板下记录下自己混乱的思绪,自说自话,并给自己提了很多问题。在键盘声中,我慢慢放下了焦虑,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自我对话的日记笔记,帮我缓解那个当下的焦虑。

1

这则笔记,我早已经忘了是哪一天所写,更不要提有没有进一步做分类。它混乱,但是它实实在在帮助到我。在每日模板的秩序之下,我只想关注自己每天的重点,不会考虑把自己混乱的思绪写进结构分明的模板之中。小心翼翼放下秩序的执念之后,混乱但有效的自我对话笔记,让我找回了呼吸的感觉。

无序和演化

这里不得不说回分类这件事。虽然我在学习 P.A.R.A. 架构之后,慢慢学会了如何更好去分类笔记,但是分类本身的阻力还是存在。前期我是在每记录完一个相对独立的笔记之后,就着手放进我的索引页。我在想,混乱有没有什么魔力可以帮到我缓解压力呢?就像自我对话日记一样,有没有可能找到混乱但有用的方式呢?

很快,我就想到了可以在 P.A.R.A. 之外,增加一个 Inbox,也就是收件箱。这个点子没有新意,但是帮了我大忙。我终于可以在分类之前稍微透透气,让笔记安静躺在收件箱里面。除了作为分类的缓冲区之外,增加的收件箱对我来说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沉淀我的想法,一段时间之后考虑分类的时候,很多笔记可能会被我移动到归档分类之下。二是可以让收件箱内的笔记自己慢慢生长出结构,当收件箱内的笔记越来越多的时候,很自然会演化出最近我关注的不同分类,我在收件箱内简单排序一下,就可以批量移动到对应的 Area 或 Resource 区域,整理的工作开始变得高效且愉悦。

随着收件箱页面的长期使用,我慢慢在收件箱内部,增加了几个分类,用来管理笔记的状态流转。比如,收件箱,待整理,整理中,待分类。冗长的状态分类,让我对分类笔记的压力进一步降低,因为一则笔记要走到待分类之前,还需要我的持续加工和处理。由于收件箱内部结构的改变,我也把收件箱的名字,改成了加工厂,代表这里是我笔记和想法的孵化基地。

1

加工厂,就像是笔记走向归类之前的混乱之地。这里的笔记和想法,不一定都能流转到待分类。很多笔记会在前面几个环节,就被我直接归档了。而流转到待分类的笔记,也不会马上做分类处理,我会安静等待这个列表自己生长出一定的结构再轻松批处理。或许,这个就是混乱和秩序有机结合之后的魔力,笔记分类的压力,被加工厂的流转过程和时间过滤的力量,慢慢化解。

定位和松弛

对于各式各样的笔记软件,我重新试着用更开放的心态去尝试。我尝试着退后半步,站在个人体验的角度,站在记录和输出的工作流角度,重新思考笔记软件和我的关系。

经过沉淀和梳理,我总结出记录或写作的三个关键阶段。分别是网状思考阶段,树状整理阶段,还有线性输出阶段。这三个阶段定位不一样,我想,或许不用在一个软件内部完成。在抓住关键之后,我对使用不同软件这件事,心态一下松弛下来。我会在网状思考阶段,使用白板软件去发散和头脑风暴。在树状整理阶段,我很喜欢使用大纲笔记去编辑。在线性输出阶段,我会选择专注的写作软件去输出。不同的软件,就像不同的房间,我进入其中,大脑自然清楚应该处理什么事情。

1

当然,用笔记软件记录,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受限于软件的框架设定,打字对我来说,也没有写字入神。同样地,重新给混乱一次机会。我没有想那么多,买了很多卡片纸和笔记本,尝试用纸和笔写笔记。我用心写下一张张卡片,好像这些卡片自带场景回放。我现在写作的时候,仍然能回忆起一些卡片,是在某间咖啡店内所写,有些日记,是在餐厅吃饭的时候随手记下。除此之外,翻看自己的笔记的时候,能感觉到更多情感的价值,因为纸张上的字迹潦草也好,清晰也好,全都是属于自己。用纸笔记录,稍微麻烦,但是体验极好,笔记软件无法替代。我现在看文学类的书籍,一定会随手抽取一叠卡片,摘录一些句子,写下一些感悟。

1

我对笔记工具的使用,从好奇尝鲜,慢慢到专注输出而相对固化,最后又终于开始学会欣赏和接受工具的百花齐放。弯弯绕绕的过程,使我明白,工具也好,方法论也罢,要站在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处于不同的阶段,必然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会带来不同的选择。抛开个体的特殊性,谈方法论的正确性,有可能走进削足适履的误区。用心感受自己的需求,用心体验工具的优缺点,最后忘记自己和工具的存在,方能更好回归到记录本身。

保持平衡的都正确的,破坏平衡的都错误的。但如果已经获得平衡,继续保持平衡就是错误的,破坏平衡就是正确的。

——《红书》

持续去记录,持续去思考,让我有幸观察到混乱与秩序之间的美。我的笔记体系,也在混乱与秩序之间,有机生长。在平衡和打破平衡之间,在混乱与秩序之中,系统仿佛有了心跳,有了张力,有了生命。

2023 年已经来到,我愿意拥抱生活中各个层面的混乱与秩序,继续学习和成长。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