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一位GP的苦衷:LP不满意,老婆也不满意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21224-37283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一位GP的苦衷:LP不满意,老婆也不满意

当下GP的处境被理解得不够。

一个月前,我写了一篇《DPI的奥秘》,分析了这个指标为何在当下火热,现实之中不同人如何使用它,它的影响因素,以及背后LP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心态。不过DPI以及围绕它的重重博弈是个复杂的议题,即使我做了很多努力,赘述近万字,也很难在一篇文章里谈得全面。

文章发表后,某一线投资机构的合伙人Kevin 找到我,寒暄几句后,他提出了对文章的看法。他认为那篇文章更多是从LP和IR的角度展开分析,建议我找GP谈谈观点,以加深行业间的相互理解。

我很认同Kevin的理念,认为在一个日渐割裂的舆论场中,媒体理应起到促进沟通的作用。我们已经看过太多讲述GP和LP尖锐矛盾的文章,但简单地各执己见只会让裂痕加深,双方都充分阐述,了解各自的困境,才是走向相互理解的第一步。

Kevin负责某头部基金的医疗健康行业组,经历了多年的周期起伏,现在又负责新基金募资等工作,对行业处境感受颇深。在Kevin看来,讨论所有问题的一个大前提是,中国的GP和LP其实都不太成熟。从GP的角度看,很多客观的情况使他们束手束脚,只能带着镣铐跳舞,而在框框里面做事情,不自觉地就会导致动作变形。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去年投半导体,今年投新能源,这在国内投资圈似乎是必然的趋势。更早之前投资人一窝蜂投消费,今年结果有多惨淡已经不消说。但目之所及,我几乎没看到有人谈到,为何明知眼前的是泡沫,这批聪明人还要纵身一跃,投入热浪之中?

Kevin无奈地阐述了其中一重逻辑。“作为投资人,我们难道真不知道今年新能源处于高点?明年就会泡沫破裂,一地鸡毛,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明白,但并不影响大家在今年必须投新能源。因为你就是要投在热点上,才能说给别人听。当别人都在说我今天投了新能源,有什么项目能落地,你说今年高风险,我不投,那你怎么募资?”

于是,这某种程度上又变成了我在上篇文章里谈到的那个问题。即使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在现实的相互掣肘中,还是很难将正确的原则贯彻到底,真正把事情做对。

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也意识到,当下GP的处境被理解得不够。以Kevin来说,他作为一个个体的责任关系也很微妙。LP会对基金回报、退出数字不满意,但同时,GP的身份又要求他持续投入,从业这么久,投出去的钱比赚回来的多,GP的责任和家庭的责任都扛在他身上,其实他才是最渴望退出的那个人。

以下是Kevin的自述,投中网略作编辑: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每读一段话,我都觉得这说得对,从LP的角度来讲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换到GP的角度来看,这当中其实也有很多无奈和不得已而为之。

第一,从理论上说,MOC、IRR和DPI或者TVPI,构成投资的不可能三角。

从单个项目看,是有可能在不可能三角当中全线开花的,比如单个项目可以一年赚10倍,公司还能上市,股票还能在合适的时间卖掉,MOC 、IRR和DPI都可以很高。但对于有着既定策略的成熟基金,上述三个指标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这也是当下很多基金觉得委屈的地方。比如,如果是做早期的基金,理论上它的倍数就应该很高,前几年的IRR也应该很高,但是DPI一定是低的。而如果是主投Pre-IPO的基金,DPI很容易就到1,但它的苦恼是倍数不高。

第二,中国的资本退出市场跟国外天然不一样。中国的股权转让市场不成熟,还在一个慢慢孕育的过程中。当初某并购大佬自己创业的时候,一心想在国内做并购整合类的基金,结果这几年做下来,反而变成了在一级市场跟大家一起做投资,是她没有能力吗?绝对不是。是她不想吗?她离职的初衷就是做并购,但最终她败给了市场的现实 ,或者说市场让她不得不做了一些调整。

除了股权转让之外,剩下的就只能说说IPO了。我们先对比一下,国外的话,纳斯达克也好,纽交所也好,正常情况下上市没有硬性的条件,它有一些软的或者很低的门槛,港股的标准都比美股要高,那就意味着一个项目不管好坏,你想让它上市,它基本都能上,无非就是市值低一点,几乎不存在退出通道性的问题。

再看国内,好不容易港股跟国外开始接轨了,结果它作为一个对外窗口,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反观A股,门槛确实是逐渐在降,但是它降的时间、力度和标准都不及预期。从以前的IPO的堰塞湖,到现在科创板一系列举措下来,上市仍然对利润、发展阶段等等有要求,甚至有时候还会踩一踩倒车,比如明面上要求什么标准,实际上满足了那个标准也上不了,这都是中国特色的问题。

现实状况就是这样,一方面,股转跟并购在中国不可行,另一方面,上市通道又受强政策监管,所以,很多项目投资人并不是不想退,而是跟国外天然的就不太一样,难不成真逼着公司去破产清算,然后把钱拿回来。如果真这么做了,可能又有人要找你们写文章,说你看嗜血的投资人不顾公司死活。

再看时间上,我们人民币跟美元基金都有,所以很清楚国内外LP的差异上。我们跟美元LP说我们做10年周期,他们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们知道股权投资就是长周期的,到了国内,恨不得大家都是3+3或者是5+2。我们因为是头部机构,勉强能够争取到4+4,已经算是LP比较给面子了。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跟国外不一样的地方。

第三,我们虽说是GP,但其实只有极个别的人是纯GP,能收到管理费,大多数情况下,GP也是LP。以我们基金为例,我现在做到了基金的管理合伙人,合伙人在基金层面是要跟投的。我来这家机构近十年的时间,如果说拿了100块钱的工资,那么我现在投进公司的加起来得有200块钱,这是为什么我父母家人意见很大,觉得我这么多年都在给公司白干活。

所以GP的合伙人非常理解LP的心理,毕竟我们自己的钱在里面。真正拿到2%管理费,最后分的只是极个别的老大,甚至每一只基金这样的人可能不超过5个,剩下的很多合伙人都是靠业绩,靠carry来谋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希望项目好,也希望项目能快点推进,这样我们自己投在里面的钱才能拿回来。

第四,您文章里面还提到有的LP自己做投资,对此我想表达的一点是,投资是看上去简单,但又很难的事情。简单来讲,找个项目把钱投出去,好像投资就完成了,其实在中间你要挑项目,做行业研究,甚至你在投了之后需要花费多年的时间,帮它克服各种障碍,还要选择好的时间退出,再把钱用合理的方式拿回来。现在一部分LP的心理是,我觉得你做的不好,我一定能比你做得好,但是上手之后,发现实际上自己做得更糟糕,只是因为是自己做的,苦果也只能咽下去。

很多LP说,我很喜欢单项目基金,不喜欢盲池基金,因为这样子我可以知道钱进什么项目了,一开始嘴上说的好好的,说没事,我们和GP风险共担,我看好这个项目了,我就要投。但是这么多年我所看到的事实是,当年信誓旦旦地发表类似言论的人,如果后来项目发展不好了,最后没有一个心甘情愿地认栽,一定是把责任都怪在GP身上。

第五,中国的GP和LP其实都不太成熟。我们机构做了十多年,穿越了中国经济的主要周期,所以我们知道怎么去穿越周期,在年景好的时候,我们也不会过于激进地开疆扩土,在年景差的时候,我们也不会龟缩着什么都不做,反而会去寻找一些抄底的机会。

我自己在过去近十年的投资生涯里,参与过多期基金募集过程。这些年里,人民币LP基本上都换了一遍,但是美元LP几乎一个没换,他们只要觉得你好就不会走,比如,我们曾经有美元基金的复投率达到百分之百。

再来看人民币,很多年前募资的时候,很多LP属于“三类股东”,还有一些保险公司,到了募下一期时,“三类股东”被政策禁止了,险资也不能投了,所以我们当时找了很多社会资本和央企国资。现在我们在募又下一期基金了,从募资情况来看,基本上只能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占大头,而险资又可以投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除了高净值群体LP一直在,当然里面的人也不是同一波人了,其他的LP换了一茬又一茬。你就知道,大家在市场上都不成熟,真正的职业化做LP的也没怎么经历过周期。大家很多都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之后,或者2015年资产市场繁荣之后,开始涌进来做LP的。GP也是类似的,我记得大概2018 、2019年时一下子涌现了将近18000家投资机构,所以大部分GP也都是只走过上行的周期。

这就是一级市场现状:LP是新的,GP也是新的,觉得走上坡路谁不会。好了,现在到了经济下行周期,潮水退去,两方人都没经验了,所以你说谁不好,他也会觉得挺委屈,其实这就是市场扩张之后必然有的大浪淘沙的过程。

第六,前面说到业绩的问题,国内其实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你的业绩其实和行业的氛围有一定关系。比如说,你这个行业在机构的业绩不错,有的LP就问,为什么不能在你这个行业多投点项目。但实际上不能这么处理,一方面,国内的基金一定是在各个合伙人之间做一定的平衡,不同于国外。国外基金大家的利益共享机制更完善,只要你投的项目好,其他合伙人都能分到收益,所以大家奔着多赚钱去,不太会有太多人为的干扰因素。另一方面,从综合基金的角度,每个合伙人有他的局限性,比如我只负责医疗行业,在我负责的行业里我能抓住机会,但毕竟行业有周期,医疗行业今年在调整期,所以我主要的精力就放在了募资上,项目方面不可能说完全不投,但明显比去年少了50%。

但即使投医疗也只能悄悄地投,很多时候不太能大张旗鼓地宣传,因为LP希望看到的是我们公司投了很牛的新能源明星项目,特别是在国资占到50%以上的时候。你想今年他们跟领导汇报的时候,最希望讲的是什么?肯定是引进新能源的项目,要是GP都没投,他们怎么跟上面汇报?

去年投半导体,今年投新能源,这是必然的趋势,你如果不投,LP就会觉得GP怎么在这么热的领域没有布局。但是作为投资人,我们难道真不知道今年新能源处于高点?明年很可能泡沫破裂,一地鸡毛,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明白,但并不影响大家在今年必须投新能源。因为你就是要投在热点上,才能说给别人听。当别人都在说我今天投了新能源,有什么项目能落地,你说今年高风险,我不投,那你怎么募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金的业绩一定会受影响。这也是国内和国外投资生态的区别:国内,大家有时候不是奔着业务本身去使劲。国外,GP很少受到此类干扰因素的影响。我们接触了这么多年美元LP,除了给资金,他们从来没有在方向上做过任何的干扰,也没有任何的返投要求,无非要求ESG。如果我今年跟他们讲哪个赛道今年不会投,只要逻辑是清晰的,他们会觉得很合理,就是应该做错位的投资。

如上所述,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了现在LP和GP间的困境。从GP的角度看,很多客观的情况导致我们束手束脚。我们都是带着镣铐跳舞,在框框里面做事情,这就导致一些动作会变形,但没办法,为了五斗米,你总得折腰。

一级市场的投资是个生态圈,不管是以中国独特的方式,还是照着美国的那种方式,大家都得一环连一环才能运转起来。过去,我也会花很多的精力跟创业者解释对赌条款,面对美国投资人时也会跟他们解释中国的情况。我相信,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才能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如果你不愿意做长周期的投资,就应该选个Pre-IPO的基金,但那样你就别追求高倍数。既要又要还要,这不现实。

(根据受访者要求,Kevin为化名)

网站编辑: 小川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