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汽车智能化:智能座舱加速,自动驾驶爬坡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eefocus.com/automobile-electronics/52746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行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升级,汽车行业也不例外。对比之前,汽车行业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汽车行业正在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即“新四化”方向发展。

另外,随着电动化的逐渐成熟,智能化更是成为了各方重点关注的领域。不过,在车企不断提升自身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也有不少其他领域巨头涌入汽车行业,其中更是不乏科技型厂商。而这些玩家的入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步伐。

智能化大潮来袭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300亿元,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上涨到1482亿元。现如今,智能化已经成为车企竞争的焦点,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纷纷开始在智能化方面下功夫。而汽车智能化之所以会愈演愈烈,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政策的支持,助推了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为了助推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智能驾驶汽车的发展,比如《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这些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智能汽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助推了整个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其次,车企的竞相加码,对汽车智能化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汽车行业,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基于此,各路车企都在提升自身竞争力、构建核心壁垒,以应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智能化就是车企构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小鹏汽车就坚持智能驾驶技术全栈自研,而得益于其在智能化方面的长期投入,智能化也成为了小鹏汽车的重要标签。

就目前情况而言,汽车智能化升级已经是大势所趋,而车企的智能化发力方向也主要聚焦在智能座舱领域和自动驾驶领域。不过,尽管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同为汽车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两者发展进度却并不相同。

智能座舱加速度

相比较而言,智能座舱的发展速度要比自动驾驶快一些。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0.6%,到2025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75%,届时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而智能座舱的发展如此之快,也自有其逻辑。

一来,智能座舱更容易落地。尽管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都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标志,并且不少车企也在这两个方面频频发力。但由于汽车的智能座舱并不涉及底盘控制方面,因此智能座舱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所面临的安全压力也较小,与自动驾驶相比,智能座舱也更容易实现落地。另外,智能座舱是能够与车主直接接触的,无论是显示屏还是交互方式,都是可以直接为消费者所感知到的。

二来,外来企业的积极布局,加速了智能座舱领域的爆发。在车企积极发力智能座舱之际,该领域也吸引了不少其他领域巨头布局,如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等等。这些玩家在技术、软件内容生态等方面都具备不小的优势,恰好可以弥补智能座舱在内容、应用、互通互联等方面的不足。

不过,尽管同样在布局智能座舱,这些企业的打法却并不趋同。比如,腾讯就专注内容与应用,将自家的内容和应用迁移至车载场景。据了解,此前腾讯发布的新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TAI4.0,不仅对多项基础连接能力进行了升级,还新增了腾讯爱趣听、全民K歌车载版、腾讯会议车载版等诸多应用。华为则是针对汽车座舱的使用场景、上层应用软件和底层硬件对接的需求,进行了定制化开发,打造了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

三来,汽车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关注度的提升,带动了智能座舱渗透率的提高。现如今,购车人群日益年轻化,其对智能化因素有着较高的关注度。据亿欧智库调研发现,在年龄位于25-35岁的年轻人当中,有51%的人表示将座舱的智能化水平作为其购车的重要参考因素,甚至有28%的人将座舱的智能化水平视为其购车时的首要参考因素。

自动驾驶正爬坡

除了智能座舱之外,自动驾驶也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代表,其热度也一度居高不下,不仅吸引了各行业参与者参与其中,还频频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自动驾驶赛道已经融资超过1500亿元,是2020年的三倍以上。尽管如此,与智能座舱相比,自动驾驶的发展进程却显得稍慢一些。

其一,自动驾驶仍有技术难题待攻克。据了解,自动驾驶可分为L0-L5六个等级,而当前的绝大部分汽车所搭载的自动驾驶技术都是L2级别的。尽管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迭代,但在环境感知、智能决策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距离达到L5级别的完全自动化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倘若自动驾驶余下的技术难题难以解决,自动驾驶的应用、普及也将受到一定限制。

其二,自动驾驶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安全问题对自动驾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自动驾驶系统组合颇为复杂,涉及感知、规划等多个方面,一旦做出错误决策,或将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受天气、路面突发状况等多重外界不利因素影响,驾驶情况会变得愈发复杂,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自动驾驶处理状况的难度,其安全性也就难以得到保障。

其三,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需时日。自动驾驶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投入,倘若无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后续的发展或将难以为继,因此商业化探索就成为了自动驾驶企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就目前而言,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了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探索,比如百度和小马智行就成为了首批获许开展商业化试点服务的企业。尽管开启商业化探索是一个好趋势,但自动驾驶企业同样面临运营、场景等诸多难题,要想成功商业化并不容易。

合作成破局关键?

事实上,汽车智能化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无论是智能座舱还是自动驾驶,都有着不低的门槛。而为了尽快推进汽车智能化进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启合作模式,而不是单打独斗了。比如,岚图汽车就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汽车智能化展开深度合作;腾讯也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达成合作,双方将建立自动驾驶联合实验室。而主机厂和科技厂商合作所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合作能够最大化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实现共赢。对主机厂而言,技术是汽车智能化的最大难题,而要想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便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但在资金投入之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也充满未知。而科技厂商则在技术层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在智能网联方面更是经验丰富,车企也能借助科技厂商的技术实力,补足智能化短板。

对科技厂商来说,尽管技术实力深厚,但造车并不容易,其入局汽车行业也面临着造车技术缺失、人才缺失、经验缺失等众多现实挑战。另外,汽车行业强者如云,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车企都有着过人之处,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倘若和主机厂达成合作,科技厂商也能以此为契机,向汽车领域延伸布局。

另一方面,主机厂和科技厂商合作既能够降低投入成本,同时也能缩短产品落地时间。无论是造车还是技术研发都需要资金支持,并且还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现如今,汽车智能化已成为下半场竞争焦点,但车企技术自研的话又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为了能够提前抢占市场,车企便选择和科技厂商合作的方式,以缩短产品落地时间。比如,由阿里巴巴、上汽集团和张江高科共同出资成立的智己汽车,从品牌成立到实现首款车型交付仅用了约16个月。

总而言之,汽车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而无论是智能座舱领域还是自动驾驶领域都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只是要想在这些领域站稳脚跟,在汽车智能化升级方面实现并保持领先并不容易。无论是车企,亦或是其他类型厂商,仍需步履不停。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