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气象学者发出警示:2022后半场或许更难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90442624282867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气象学者发出警示:2022后半场或许更难

一条·2022-09-07 02:44
升温在加速,这就意味着迎面而来的灾害的强度和种类会越来越多, 这就好比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大家各自要系好安全带了。

今年的夏天是异常残酷的,

长江流域持续2个多月的高温和干旱,

川渝地区的居民经历缺水、断电、热射病,

重庆漫山的野火烧了1周,

与此同时的我国东北洪涝成灾,

刚进入9月,北京暴雨雷电冰雹齐发,

南方的龙卷风又在虎视眈眈。

v2_98f46523cbc24538a38b5e163e559148_img_000

摄影:留野锦里烧 ▲ 四川达州限电后,居民夜里去河里消暑

v2_4246ea7a6d2f4b7cb85228e319a7547d_img_000

摄影:海青 ▲ 9月5日晚,北京突降冰雹

我们以后每年都会经历极端高温吗?

今年各种异常气候的原因是什么?

全球升温1℃,怎么影响这么剧烈?

30年后海平面上升,

会影响到中国哪些城市?

一条采访了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魏科博士,

聊聊这一切极端天气背后的根源,

以及我们该如何做好准备。

2022,极夏之年

v2_457ad0f3508442aca5abfd54d138ab45_img_000

▲ 魏科,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

以下是一条与魏科的采访精选。

Q:一条

A:魏科

Q:今年为什么这么热?以后每年夏天都会这样吗?

A:往年也有极端热的区域,每年出现的地方不一定相同,大部分人经历了也就忘记了。

你像2018年我去大连,火车上遇到一个乘客,回大连奔丧的,说老爷子去世了,是热死的。

大连是比较凉爽的城市,夏季平均也就20多度,但那年最高温超过了30℃,老爷子还像往年一样去楼下遛弯、晒太阳,结果生病,最后就走了。

我们今年高温范围太大了,尤其是一线城市受影响,所有人都感觉到了。

v2_31bc1af7ecae4584bec25545b21120bd_img_000

摄影:程雪力 ▲ 重庆的消防员和衣而睡,不远处是蔓延的山火

v2_09c203fa54cb446abab5f1110fddb181_img_000

摄影:John Locher ▲ 今年5月美国米德湖,干涸后原本沉没的渔船显现出来

最直接的原因,是今年的“副高”(副热带高压)非常强盛,它笼罩之下的地区,晴热,下沉气流没法形成降雨,上海今年降雨量比正常少70%,其他地方可能少40%左右。

而且持续了2个多月时间,尤其是长江流域,上海、武汉、重庆、成都,都超过了40℃,让本来在汛期的地区,都旱得一塌糊涂。

持续的干旱,影响到水利发电,造成电力紧缺,还有山火、热射病等等,一个气象灾害,就演变成复杂的社会性灾害。

其实今年不光我们这边,欧洲、南亚和北美也高温,都严重,法国因为干旱,大部分的城市喷泉都停了。

这种全球异常高温跟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造成我国夏热冬冷)有关,但往深了说,跟全球变暖脱不开干系。

所以,极端高温天,今年不会是最后一年,未来还会反复出现,只是说出现在哪一年,哪个地方,我们目前还没法准确预估。

v2_63390bfe65944e17861cbebe2231a438_img_000

图源:央视新闻 ▲ 今年8月初,辽宁地区被洪水淹没的房屋和街道

Q:旱了这么久,水都跑去哪里了?

A:水分蒸发后会进入大气环流中,然后落在其它地区。

很多人不知道,重庆那边干得快要死的时候,东北正在一轮一轮下雨,辽河都起洪涝了。

这么多雨,使得东北温度偏低,长春真的是“春”了一整年,整个夏天的温度没有超过28℃。

但东北作为我们国家的大粮仓,作物是需要高温来生长的,所以今年秋天的粮食丰收,要比往年更加艰难。

Q:今年好像很多专家都在担忧粮食问题?

A:因为今年的粮食危机,是全球性的,欧洲、北美和印度的干旱都非常严重,主产区粮食减产,所以现在就不是说死不死人的问题,而是死多少人的问题。

联合国发了报告,估计今年可能会死1000万人。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讲,未来粮食都会有危机,因为主产粮区一般在中纬度地区,那么这些区域温度升高变热,尤其小麦,它是喜欢比较低温的环境,就会受影响。

制作巧克力的原材料,可可豆树,只生长在赤道附近的雨林区,温度升高对其生长不利,咖啡豆也会受影响,是一样的道理。

全球升温,人类开启“乱纪元”

v2_ef0caa14bfaa49e08d2fa7379aac47f4_img_000

摄影:Thibault Camus果农在田里燃烧蜡油,给葡萄藤幼苗保温 ▲ 2022年4月法国南部遭遇极寒天气

Q:为什么只升高1℃,就带来这么剧烈的气候异常?

A:相对于工业革命前(1900年),全球温度大概增加了1.1℃,你别看这个数字不多,整个气候系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会加剧大气水循环,结果是很难预测的,给一个地区带来的有可能是“极热”,也有可能是“极寒”。

像今年4月份,法国遭受了极寒气候,普罗旺斯等地区到了零下5℃,农户在田里燃起熊熊烈火,给葡萄藤幼苗保温,谁知道,夏天又遭遇极端高温与干旱。

从降雨方面来讲,它的“极端”体现在不下雨则已,一下全是暴雨。

比如去年郑州特大暴雨,一小时201毫米,一天下了一年的降雨量,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那年秋天山西的暴雨也是。原本比较旱的地方,暴雨来不及往下渗,直接就流走了,就成洪水。

台风路径会北移,所以2020年在半个月之内,有三个台风直接到了哈尔滨,这在历史上基本没有出现过。

所以很多人觉得不要关心外界,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日子就会越来越好,可是气候危机不是这样。

哪怕你把工作做得再好,房子建得再漂亮,你觉得你是村里面最靓的仔,一场洪水过来,它不区别谁是最靓的、谁是不靓的,一样都会带走的。

v2_d3ccedd4ae8a4e929197730c7d7d15e7_img_000

摄影:苏镝坷 它最终让我国东部地区482万人受灾 ▲ 2021年6月台风“烟花”生成前云系图

从更长的时间来看,全球变暖带来的是一个“干变干”和“湿变湿”效应,这会使得干旱的地区变得更加干旱(比如我国北方地区),多雨的湿润地区则会更容易受洪涝影响。

科学家做了研究,每升1℃,雷电发生的可能性增加12%左右,那么人们被闪电劈死的概率也会增加。

我就感觉,好像我们生活在《三体》里的“乱纪元”时代,随时要准备应对不同的极端天气。

v2_6a35bc7325ef4bf3a678acff15c5ef15_img_000

摄影:苏镝坷▲2021年吉林通辽交界处云墙,孕育着超级雷暴

Q:全球会变温暖,那我们往北移居不就好了?

A:北方会变暖,同时也会变得更为干旱,可能更加不适宜人生存。

的确,地球上会有一些地区会因为全球升温而变得温暖湿润,但可能是南北纬五六十度和一些原本的高寒地区,在俄罗斯、加拿大等地,不在我国境内了。

我国西北部最近几年出现了“暖湿化”,好像是变得湿润了,能种蔬菜了,其实也只是小部分地区,大部分地区反倒因为升温,地表水份蒸发加速,变得更加干旱。

比如敦煌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0毫米,就算降水翻倍到80毫米,它潜在蒸发量可能在2000毫米,一会儿就没了,也依然是极旱,没法缓解。

所以如果要等西北变成鱼米之乡,这条路还有十万八千里。在我看来,变好的、更宜居的地方会很少。

v2_67767e4b3d884771b7be276f3afaf7ad_img_000

Q:对于人体健康,全球变暖会有哪些直接的危害?

A:热射病我们今年已经见过了,高温致命,毋庸置疑。

另外更严重的,是热带地区的蚊虫会慢慢向两边中纬度地区扩散,那么热带病毒就来了,像我们听说过的黄热病、寨卡病毒,已经来了。

蚊虫活动时间延长,活动范围更广更猖獗,以后还能不能带小朋友出来玩?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暴雨之后,洪涝会造成水资源污染,衍生一些传染性疾病,痢疾、霍乱等等,都是很严重的。

我个人的话,有切肤的体会,就是我花粉过敏,以往每年第一次打喷嚏大概在3月15号左右,可能再过几年,这个时间会提前到3月10号、3月1号,我们花粉过敏人群的难受时间会整个延长。

30年之后的气候是怎样的?

v2_df703121984c437597dbc98b79639820_img_000

呼吁关注全球变暖,表示“我的国家快要被淹没了”▲ 2021年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外长Simon Kofe站在水中

Q:未来30年内海平面升高,我国哪些沿海城市会受到波及?

A:根据海洋资源部《2021年中国海平面公报》里面的数据,预计未来 30 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 6.8-17厘米,不同机构预估不一样,也有可能会超过17厘米。

不要觉得17厘米是一个特别小的数字,它的影响非常大。

很多人买的海景房,特别靠近海的,风险会增大。极端天气下,天文大潮叠加,台风一来,海浪高,涨水就非常厉害。我们现在买房,还贷是30年,这个就需要考虑一下了。

v2_f309e88f9d0c4d25ac2262f99336bff9_img_000

▲ 上海外滩

我们国家海拔最低的城市是天津,平均3.5米,总体上是安全,不会被淹。

受影响比较大的区域,主要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黄河入海口,所以上海也在内,尤其浦东一些地方,是填海造的地,假如说台风来了,海水一下子上来4、5米,它淹过来又回落,反复侵蚀好几次之后,地基就会不稳固。

另外最重要的是海水会入侵污染地下水,它会使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

总体上来讲,未来30年海边的建筑应该不至于被淹得很严重,但是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要发展,就不仅仅30年,而是未来100年、1000年。

一旦一个新城市落地,它就动不了了。是不是要给城市建筑设定更高标准?防海浪的设施是不是要增强?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v2_68c9874ae7da4c47a4f1568f43935df2_img_000

▲ 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

Q:2015年《巴黎协定》希望把升温控制在2℃以内,假如达到这个目标,意味着什么?

A:《巴黎协定》里各个国家商定一个目标,把2100年升温控制在2℃,也就是在今年的基础上最多增加0.9℃。

就算所有的国家齐心协力,达到这个目标,升2℃的世界依然是很恐怖的。

很多地方人不能待了,前两天《自然通信》杂志上有篇文章就做了估算,说那时候印度、西亚、北非,每年极端高温日会将近200天,人不能通过自然的机能散热,房间里空调不能断,否则会出人命。

那么我们国家东部,那么多发达城市,致命高温天将会达到40、50天。

v2_6eb55809074d44e58a75e7ea58142b68_img_000

▲ 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独居老人

这对我们老人、小朋友和孕妇影响比较大。2003年的时候,西欧非常热,死了7万多人,其中很大部分是独居的老人,因为他们不跟孩子们一块住,不少人还是死后一个多月才被发现。

我也是很担心,以后温度越来越高,长辈日子会过得很痛苦,会不会某一天,他们熬不过某个夏天。

所以前几年就有一个“1.5度报告”,科学家说我们不能满足于2℃,把目标定在1.5℃可以避免巨量的损失。

普通人会更在意未来30年、50年是什么情况,那很多机构在做精确的计算,也有科学家说,未来10年之内,某一年的全球最高升温幅度可能蹿升到1.5℃,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避无可避,我们如何应对?

v2_ccffb31cd81d458b80e3eed1f52bcc3c_img_000

▲ 北极熊正在失去家园

Q:您为什么会提出把2020年作为“气候危机元年”?

A:把2020年作为“气候危机元年”,国内是我最早提,但是前两年提了之后也没啥声音,到今年,第三年了,大家好像才缓过神儿来。

为什么要提呢?

我们很多人记性都比较短,好了伤疤忘了疼。去年发生什么灾害我们今年就忘了,今年夏天痛苦了好几个月,喊得很厉害,说我们要做什么,可能到了秋高气爽的时候,又把这事儿忘了。

人是喜欢标志性的、仪式感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气候危机”也该有个起点,那么2020年是很合适的。

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呼吁全球进入“气候紧急”(Climate Emergency)状态,很多国家是响应的。

那一年的确发生了很多极端气候事件。

澳大利亚的山火失控,烧毁20%的森林,30多亿只野生动物死亡。2月份东非的蝗灾,它是因为异常气候导致更多降水,所以才爆发。还有大西洋破纪录的30场飓风。

那年我们国家也有很多灾害。南方夏季洪涝面积非常广,四川的乐山大佛脚趾被淹,因为洪水,安徽歙县高考生参加不了考试。

那么到2021年,首先是旱灾,宁波缺水,台湾日月潭都见底了,到了夏季,郑州特大暴雨、山西秋季暴雨、江浙沪台风……一直持续到现在,极端气候肉眼可见地变得频繁。

所以需要有个“时钟”摆在那里,提醒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气候时代。

v2_dd5601e695da48a9996a065823e6e6e1_img_000

图源:郑州交警 ▲ 2021年交警在郑州暴雨现场指挥交通

Q:面对这场空前的自然灾难,我们能做什么来应对?

A:以我个人的感觉,我们各个城市还没有做好准备。

好比说今年高温期间很多热射病死亡的个例,去年郑州暴雨灾害,说明各个城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不光是我们国内,全世界都这样。整个欧洲的空调装机率只有5%左右,一旦高温,就会热死很多人。

英国伦敦到了40多度,还有60%的地铁没有装空调。他们的房屋窗户小,墙壁厚,室内铺地毯,都是为了应对又冷又湿的天气,但是现在越来越热,就会很难受。

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做好关于极端天气的预测。比如以往四川为了迎接汛期,会提前把水库里的水都排掉,那今后是不是这个策略要改变了,这当然对我们科学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v2_6d580ea8be4948bbb5146453a855a81e_img_000
v2_6b54451f2c28454b9385849e3f467742_img_000

▲ 上海创智农园,居民们在种植和收获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事情,也是非常多的。

因为全球升温,跟我们人类碳排放是紧密相关的,只要你能节约能源,就是在做贡献。比如及时关灯、把泡澡改成淋浴、更多的骑行,以及避免不必要的消费。

像南美洲的车厘子、新西兰的奇异果,它跨洋运输的碳排放量很高的,可能口感上跟国内也没有那么大差别,我们去选择一些本地的水果和蔬菜,也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没有降下来,大家总觉得这事儿可以让别人来做,因为是共同的责任嘛,都这么想,都没有往前迈,总体的情况越来越糟糕。

升温在加速,这就意味着迎面而来的灾害的强度和种类会越来越多, 这就好比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大家各自要系好安全带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作者:刘亚萌,责编:倪楚娇,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