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习惯下的思维方式初探(非论文)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depm.com/?p=81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习惯下的思维方式初探(非论文) - 产品人生跳至内容

找什么东西吗?

产品人生

大家一起终身成长,提升思维认知,变得更加幸福

107-840x473.jpg

你是不是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情况出现:

1. 做事情希望计划的很好在执行;

2. 按照计划执行的事情如果出了问题,计划就会停滞不前;

3. 接下来就会不断的抱怨和埋怨,甚至会出现“ダメ人間”的判断和结论;

4. 然后计划可不是停滞了,而是面临或者变成废弃的状态;

5. 当想再次启动的时候,之前的抱怨、埋冤,判断和结论就会涌入脑海;

6. 重新计划,或者改变计划,甚至废弃不再做。

其实,改变这种情况的方式很简单,简单到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做。比如:

1. 走路。从出生到爬,从爬到站立,从站立到迈出第一步,从第一步到可以走几步……

2. 说话。从只能听,到咿呀学语,到会喊出爸爸妈妈,到叠词,再到多字,再到能讲很多,甚至和人辩论……

会发现什么呢?

是在实践中获得经验,然后不断调整,再去实践,再去调整……不断循环的一个过程。(库伯学习圈,随后补充)

不难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场景,也是有类似的逻辑的。比如:

1. 骑自行车。学会几乎不太可能忘记的。

2. 开车。(同自行车)

3. 用另外一只手是用筷子(我能左右手同时用筷子),这个能力时高中新增的,因为同桌的人都是右手,总打架夹不到菜,或者夹到会碰掉。

4. 制作表情包(微信表情包)。

5. 运动。

再比如学习中的场景:

1. 读书。

2. 写文章。

3. 学外语。

4. 编程。

很多情况下,自己总会是被“快餐式”的思路影响到,希望有了计划,做了就拿到相应的结果,但是总会事与愿违。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上面说的停滞不前,甚至放弃的情况了。

这时候,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个人认为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是因为自己不认为思维方式是会渐近的,从而影响了行动,进而让习惯无法养成。反过来又回影响这个循环。

这种情况变多了,那做什么事都会有这个恶性的过程了。

除非,你自己意识到,如果破除这个怪圈。

《微习惯》有个有趣的开始,就是从一个俯卧撑开始。但是我觉得这个开始,有个不好的情况——计划性太差。和前面提到的计划性太强,是两个极端。

折中取舍,就会变成这样:

在计划和执行之间,形成不断的自我反馈回路。这个自我反馈回路会在计划、执行、思考之间不断的穿插进来。说的简单些就是,不断的调整计划、不断的调整行为,以及不断的思考。

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我的运动方面的事情。今年4-6月份,就在断断续续运动了,比如跳绳跑步。但这种情况是没有计划性的。7月份,我开始尝试规定每天的运动时间和运动消耗。开始的时候都太高了,比如每天运动60分钟,消耗500千卡。最前面一两天,还是可以的,但是后面就完全不行了。于是,我降低了目标,不过降的不多,也出现了搞不定的局面。经过几次调整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稍微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注意,是一定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有适合的方式。

第二个是写文章(论文)。和运动的思路很像,但又不太一样。我具体讲一下。写文章是有结束的状态的,运动没有。所以在对待事情的时候要有个大致的区分:什么事需要持之以恒的,什么事需要阶段性的。写文章定个大目标,每天完成一点,是肯定能完成的。定方向、找文献、整理文献、整理思路、整理框架、开始写,写的时候每天完成一段、两段……这些其实都是可以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的。最近一次修改,在憋了(思考)十天左右,用一天时间调整完了。

其实这篇文章也是,至少有3个多月了,那时候我还没搬家。这篇文章动手前,我想过很多个框架,很多个形式,很多个标题,也去查找和读了一些文献(文献感觉没找对方向)和书籍。

第三个是读书。最近微信读书里,同步在读的书有12本,每天大致是3-4页,多一点的话是一个小节,或者一章。因为这种,是自己舒服的状态(不累、不消耗太多精力,但有收获),也能有比较好的结果。

其实还有很多个,用类似的方式去思考、养成习惯,比如我最近在练习滑板用另外一只脚发力练习平衡,继续画表情包(一套还没完成)。

有几个重要的点,觉得有必要拎出来说一下:

1. 一定要去执行、去做。不做就没有调整和优化的机会。

2. 一定要让计划变得可调整。不要固化计划,其实固化计划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所以这两个要一起都变的可调整。

3. 在计划和执行之间建立起一套可变更的、有明确的自我反馈的路径。可以用目标驱动,可以在过程中驱动,甚至可以用身心状态驱动(感觉不OK了就停一停,没关系的)。

4. 找到适合自己的状态。我自己的状态是,努力一下就能完成的状态;或者自己愿意还会多做一点的状态。

补充 1:库伯学习圈

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卫·库伯(David Kolb)在综合了杜威、⽪亚杰等⼈的思维模式之后,提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理论,即:从行动归纳出经验,把经验升华为规律,再用规律指导行动。

– 学习的起点,⾸先来⾃于经验,亦即体验。通过经验,我们积累了⼤量的原始素材,

– 下⼀步,再对这些素材进⾏ 「反思性观察」 ——回想,思考,反省,整合,从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收获和⼼得。

– 再把这些⼼得进⾏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使之形成⼀个系统,这就是「概念化」的过程。

– 再把这些已经成型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把知识进⾏巩固和迁移,检验⾃⼰是否真的学以致⽤。

在这个巩固和迁移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新的问题,发现新的情境,获得新的经验,那么,再对这些新的经验,进⾏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不断向上总结,这就构成了⼀个循环——整个学习的循环过程。

补充2:较早的思考整理

IMG_3161.jpg
IMG_3162.jpg
IMG_3163.jpg
IMG_3164.jpg
IMG_3165.jpg
IMG_3166.jpg
IMG_3167.jp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