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在非洲寻找下一个“传音”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87699152965158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在非洲寻找下一个“传音”

志象网·2022-08-19 02:24
在非洲做品牌,有可能吗?

当志象网跟一个在非洲做投资的朋友聊起,想关注非洲的品牌趋势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很扯淡的话题。”在他看来,欧美大品牌真正打入非洲的都寥寥无几,这片土地不必谈品牌。

在这里有上百万的夫妻店、路边摊,它们是当地最主流的商业形态,安哥拉共和国的2020就业调查显示,该国有三分之一的商业活动、80%的就业来自于这种小商贩。一位在非洲尝试做卫生巾品牌的朋友描绘到,在非洲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辆大卡车犹如一个移动的商店,上面什么货物都有,人们一拥而上,一边交钱一边抢货。

听起来非洲人对商品的需求还处于最最原始,满足物质需求的阶段,无论你是白牌还是名牌,在他们眼里,都一样。

但随着志象网采访的深入,却听到了传音、博达、森大这些在非洲家喻户晓的名字,在一些特定的品类,手机、家电、3C,还有洗衣粉、卫生纸等生活用品上,已经出现品牌。

而它们的出现,自有其历史渊源,国内从改开初期的来料加工慢慢发展成世界工厂,这个过程同样哺育了最早进入非洲的外贸人,他们将中国丰富的产品带到了非洲。后来,完成原始积累的他们开始在当地建厂,依靠强大的供应链优势统治了当地的市场。

而传音的故事,更像是vivo、OPPO从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非洲翻版,它在非洲采取最原始的营销方式,大面积贴海报、刷墙,在非洲一些城镇里,随处可见“TECNO”的蓝色海报墙。

随着电商的崛起,供应链的建立,在新的机遇下的中国人能否在前辈们的经验下,复制出下一个博达、森大和传音呢?

01 从建材、五金到开厂做品牌

非洲约有13亿人口,与中国相当,而人均GDP超过5千美元的国家仅有6个,在2021年,大部分国家的人均GDP仅仅在1500美元左右,这个水平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在非洲人均GDP过五千的国家里,主要依赖的经济来源是能源开采。 

“非洲没有自己的供应链,一直以来商品都是依赖外国,尤其是中国。”一位在非洲工作多年的员工陈奇对志象网说,非洲物质匮乏,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都需要进口。 

这片未经开发的莽荒之地,吸引着大批企业家来这里“淘金”。在21世纪以前,非洲的中国企业并不多,以基建为例,欧美包揽了非洲八成的基建工程。随着商机被发现,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在非洲开启了业务。 

由于生产水平落后,中国企业一开始是从事五金、建材相关的行业。以广东的科达制造为例,在2015年前,科达制造已经成为全球陶机行业的龙头,全球占有率达到30%。在2015年,科达与森大集团合作,开始在非洲建设陶瓷厂,至今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建陶供应商之一。开展非洲业务后,科达在去年的营收达到23.45亿元。 

据麦肯锡在2017年的报告显示,非洲共有1万多家中国企业,其中90%是私营企业,有三分之一从事制造业。报告显示,非洲有5000亿美元的工业产值来自中国企业,占比高达12%。一位在尼日利亚做清关的朋友向志象网表示,在2000年左右,很多来自中国沿海城市,如福建、浙江、广东的中国企业开始在尼日利亚开设工厂,生产生活必需品,在尼日利亚基本成为了垄断企业。 

除了本地建厂外,外贸承载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的更大一部分商品份额。2021年,中国对非出口总额1483亿美元。由于非洲供应链水平较差,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规模,本地生产的成本更高,从中国走海运反而成为更优的选择。 

然而,一直以来中国产品的口碑并不好。这就需要提到非洲的市场环境,在非洲,由于普遍追求低价,当地零售商品普遍杂乱,假货、劣质品层出不穷。 

除此之外,大牌假冒伪劣、虚标商品货不对板、买回去过几天就坏了,类似的商品体验在非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以前,中国商品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早在2013年,中国在口岸查验进口非洲的26万多件商品时,就查出了假冒伪劣不合格产品大约有一万三千多批次。非洲人此前对中国商品的口碑不佳,甚至把劣质产品都称为“kichina”。但由于消费水平低,低价但劣质的中国商品在非洲始终保持高销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些优质的中国品牌慢慢开始露头,凭借优质的产品在非洲站稳脚跟。 

一个代表性的企业是博达科技。最开始在1999年,博达便进入了非洲市场,开始做陶瓷贸易生意。后来,借助佛山制造业的优势,博达向非洲出口各类商品,延伸到纸尿裤、洗衣粉等日用品,并在当地建设工厂。以洗衣粉为例,由于非洲的地下水硬度是500,而中国是100,于是,博达针对非洲水源专门研发了洗衣粉配方,成功打入当地市场。据报道,博达出口非洲的大多数产品都经过了改造,以满足非洲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在2020年,博达的年营收已超过30亿人民币。 

此前,由于非洲市场价值过低,大部分中国企业家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导致出口非洲的产品质量低劣。同时,这也导致非洲的产品技术壁垒不高,容易做出差异化优势。而博达科技则发现了非洲市场的空缺,从建材过渡到制造业,并走起品牌化路线,旗下拥有二十多个产品品牌。区别于其他中国企业的是,博达开始重视产品的质量,甚至开始做定制的产品研发。 

在其他细分品类上,中国企业在非洲还创造了蚊香、假发这种特别的品类,而且有走向品牌化的趋势。以蚊香为例,中国商人李发行在非洲做的蚊香品牌“BeFine”已经获得超过1亿人民币的年营收,从2012年起,李发行开始在非洲做蚊香品牌,通过线下广告牌、当地明星代言等方式进行营销,其品牌已经获得非洲安哥拉40%的市场份额。 

可以看出一个现实是,早年中国企业在非洲以建材、五金生意为主,出口到非洲的商品产品质量较差,而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一些企业开始重视非洲市场,有意识地建立品牌壁垒,在非洲建立起早期的品牌认知。 

02 线下渠道为王

要理解非洲品牌,不能拿中国近几年的新消费品牌模式对比,后者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传递的是某种个性化的生活需求;需要回到互联网时代以前,用线下渠道品牌的视角去看。 

“欧美人做品牌,强调的是价值观、生活方式,比如星巴克它会强调自己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生活。但非洲的品牌不是这样的,往往是你掌握了哪些经销商渠道,你就是这个地区的‘品牌’。”在非洲做卫生巾品牌Calmfident的林俊向志象网表示。 

在非洲,有上百万的中小微企业,包括街边的夫妻店、路边摊。它们被称为非正规企业,据估算,非洲有三分之一的商业活动、80%的就业都来自于这种小商贩。“更夸张的是,有些地方会拉一个大卡车,上面什么货物都有,然后非洲人就一拥而上抢货物,一边交钱一边抢货。”林俊说。 

由于非洲的商业形态落后,一个产品想要形成品牌效应,就需要依赖于渠道流通,品牌方们推广品牌的手段则是拉拢更多经销商、零售店。 

以Mooved为例,在此前志象网对徐冉的专访中,徐冉提到,为了获得线下经销商的支持,在触达1000家线下门店后,Mooved开始帮助线下门店翻新门头,为Mooved做更多品牌露出。另外Mooved还开设加盟店,加盟店里的电视、冰箱等大型家电产品均是Mooved品牌,种刷眼球的方式建立起品牌形象。 

从Mooved的经历可以看出,在非洲做品牌其实是重走了中国早期的品牌发展的路线,在电视、网络等营销渠道非常短缺的时代,只能通过与线下门店合作打广告来形成品牌影响力。例如早年中国的晨光文具,便是帮助店铺装修店面,换取专属的文具展示区。 

“非洲消费水平低,基本上什么便宜就买什么,对品牌的追求度不高,”林俊说,“很多时候,你的包装上有Logo标签,或者你找了明星代言,就把明星印上去,这就是一个牌子了。” 

也即是说,非洲的品牌发展依然属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谁拥有了渠道便拥有了品牌。品牌掌握地区经销商,就能够成为非洲某地区、某品类的地区性品牌,比如李发行的蚊香品牌在安哥拉占据40%份额。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成功的品牌案例——传音。 

传音被称为非洲的“手机之王”,IDC数据显示,在2021年Q4,非洲手机总出货量约为4860万部,其中,传音旗下的子品牌出货量达到3144万台,占到了非洲总出货量的65%。 

诞生于2007年的手机品牌传音,如今已经成为非洲家喻户晓的品牌。传音手机价格低廉,并且根据非洲人的需求,迭代了适合非洲人肤色的美颜相机,甚至针对非洲人存在一家人共用一个手机的现象,传音手机推出了四卡四待的功能。 

价格与技术壁垒是传音手机成功的关键,另一个成功的要素则是铺天盖地的线下品牌营销。面对缺少信息化营销手段的非洲,传音手机采取了最原始的营销方式:大面积贴海报、刷墙,在非洲一些城镇里,随处可见“TECNO”的蓝色海报墙。为了将手机打入夫妻店,传音还将中国线下店铺的演出站台、送礼品的营销方式带入非洲。2021年,传音的销售成本高达32.45亿元,是研发成本的两倍。 

“走在大街小巷都是广告,这样品牌认知度自然就高。”林俊说。 

可以看出,非洲的品牌处于一个早期的野蛮生长时代。对于传音、Mooved这样有野心的3C、家电品牌,亦可以通过野蛮而务实的营销打法,抢占非洲的空白市场。 

03 等待漫长的成长期

虽然品牌开始在非洲出现,但市场还不具备形成大品牌的条件。因为工资水平低,低价商品依然是非洲市场的首选,而低价就意味着商品的溢价空间低,一般的日消品品牌并不能承担大规模的品牌营销。除了像传音这种已经形成技术壁垒的品牌,其他渠道品牌的产品可替代性非常强。 

而且非洲的供应链、销售渠道都很落后,这就为新品牌的进入带来了很高的门槛。 

林俊向志象网介绍了卫生巾产品在非洲的情况。事实上,非洲部分国家在认知上已经接受了卫生巾,例如,肯尼亚在2004年就取消了卫生巾税,而发达国家如英国到2020年才废除。在肯尼亚,廉价卫生巾有非常大的市场。 

然而,在非洲做卫生巾品牌的难度却很高,最主要的问题是消费水平和供应链。“因为贫穷,非洲女性有钱的时候买两片卫生巾,第二天没钱了就不用了,因此,非洲卫生巾是分散装卖的,这就提高了包装成本,”林俊说,“而且,非洲的供应链水平差,员工素质有待提高,工厂每天的产出率不高,很难形成规模优势来压低来自国外的原料成本。种种原因导致在非洲开工厂的成本很高,还比不上直接从中国走海运进口。非洲整体的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 

“在我看来,很多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不是一开始就看中了这个市场,而是本就具备一些客观的优势,比如本身就有非洲的资源,像广州小北的贸易商有非洲本地人的红利。”林俊补充道。 

因此,新品牌进入非洲,就需要付出很多额外的成本,去建立经销商网络和进行营销推广。而已经进入非洲的品牌,可能也需要长期培养非洲消费者对于该品牌的依赖性。 

随着手机拥有量增加,非洲的电商普及率也随之增高,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另外一条思路。 

“今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中国商家对非洲电商感兴趣,”JumiaGlobal总经理郑颂祺向志象网介绍,“过去几个月,我们活跃的直属卖家数量超过3000个,虽然整体上中国卖家不多,但今年的新卖家比往年多了快十倍。” 

在Jumia平台上,甚至诞生了从0到1的手机品牌Umidigi。然而,当问及非洲电商平台是否有品牌化的趋势,郑颂祺则表示目前趋势还不明显。“非洲电商的产品定价在15美金左右,比东南亚市场还要高,因为非洲的电商成本更高,”郑颂祺说,“所以,电商用户的画像是在非洲收入处于中上水平的人。” 

非洲电商品类以数码3C、服饰等为主,而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尼日利亚,手机销售的线上渗透率仅在5~10%左右,主要还是依赖线下的购买渠道。并且,目前的非洲电商基本还是依赖线下支付。 

这个10亿人的消费市场,目前还并不成熟。少数品牌因为各种原因获得了成功,但较差的供应链和消费水平,限制了更多有野心的品牌将目光投向非洲。“举个例子,在东南亚市场,我可能需要等待五年,但在非洲市场,可能需要等十年。那为什么不先在东南亚做品牌,等非洲市场成熟了再过来?”林俊表示。 

但也有人依旧对非洲市场抱有乐观的心态。传音除了手机以外,旗下还有家电品牌Syinix、智能配件品牌Oraimo等,而Mooved在电视的基础上,也推出了冰箱、空调、水壶等品类。可以看出,这些品牌正在走向集团化,等待未来非洲经济增长的机会。 

徐冉曾对志象网表示,在过去,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金之后,迎来了家电的爆发增长期。而非洲现在的人均GDP大约是一年1500美金,在未来3-5年,当人均GDP增长至3000美金以上,那么家电就会迎来爆发。 

“到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徐冉表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志象网”(ID:passagegroup),作者:刘晓婷,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