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自我求证、短缺原理、钟摆及瓦达效应、路西法效应是什么?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37061-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1.为什么算命仍有不少市场?

算命先生未卜先知的技巧本身是提供“模糊的信息”,然后让听者自己进行信息的具象化,这时模糊信息就会依照具象信息生根发芽,从而感觉很精准。

此类相似情况有很多。

如同看完恐怖电影后,走夜路总感觉有人追踪;去商场购物被导购夸奖很美,穿上总感觉为自己设计;恋爱中女方不经意的回眸一笑,男方能回味半个月,甚至越想越甜蜜。

种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它的另一个名字叫自我求证心理”,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提出。

通常指人们会不自觉的按照已知的预言进行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也指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期望行事。

一定程度上自证预言有运气的成因所在。

比如,当我们渴望某件好事即将发生,会倾向找到符合期望的正面信息,而那些正面又诱发我们寻找更多正面,从而使自我变得充满自信、行为更加积极。

相反,假设我们越担心坏事的发生,便会越留意不利的讯息;不利讯息越多心情越加焦虑,从而消极一面即出现更容易引发坏事情发生。

最常见的“塔罗牌占卜、星盘分析、AI云计算”等各类算命广告均使用该原理,用话术套路用户、贩卖焦虑;背后不过是掌握大量信息,然后按照兴趣推荐罢了。

日常最应该注意,自我证言有“积极”和“消极”两面。

假设是消极面,请尝试在某段时间内要求自己往正向思考,如同社交中觉得对方脾气不好,那有无可能把它转移为还有哪几个值得我重新审视?

另外积极求证不能盲目,存在四种方法:1)向自己提问,2)通过实验验证,3)举出反例,4)远离归因谬误

首先大胆假设后要问自己还有“替代假设”吗?

比如,过去6小时男朋友没回我信息大概率是生气了,有关该问题发生的根源也可能存在“忙着开会”的情况。

在比较几种可能假设时,要观察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和其他事情之间有一致性、用该假设能否解释过去事件,从而预测未来。

其次尝试验证信息的准确性,这样积极判断是存在侥幸心理还是我有付出很大努力过,如同考试,很多人总觉得考前最后一天奋斗就能过关,其实不以为然。

再者一个底层逻辑越是普遍适用,找到反例的机会就越大;同理,自己作出的假设要不断用举反例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远离归因的谬误。

好比有的人认为“幸福是财务自由”,“财务自由是幸福”,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幸福和财务的属性,显然,这并不能套入自己的环境中使用。

2.人为什么害怕失去?

尊敬的各位顾客,从现在开始2小时内香米限价2元/斤,瘦猪肉10元/斤,数量有限售完为止;多数大妈听到如此美妙的声音,会不约而同地朝着特价商品冲过去。

当气喘吁吁赶过去后,导购可能会说“不好意思,猪肉已经卖完了”;或现在正在补货中,你不妨到四点钟准时过来。

有时价格相差几块钱人们都愿意等半天,为什么?

心理学中把此类现象称为极度“短缺原理”(shortage principle),即当人们感觉要失去一些东西时,会对自我决策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害怕失去某些东西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对人的激励性更大。

早些年的芭比娃娃在推出某款新品前会大力的做内容传播,制造新闻,提高公众的关注度,趁势销售;当然这还不足以形成热销引不起人们争先抢购,但它和“全球限量版”挂上钩时,就立马畅销全球。

其实,短缺的核心是利用人们想走捷径,经常根据得到某种东西的难易度来快速做出依据的弱点进行放大,尤其在“物以稀为贵”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那些限时促销、唯一机会的背面潜意识告诉消费者产品供应短缺,不能一直保持有货。

尽管有些短缺存在真实或虚假现象,但不管哪种情况都可能使顾客相信某些东西不可多得,从而立刻感觉Ta身价百倍,并达到采取购买行动的效果。

这种效应用也用在其他场景下;比如:

小张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某公司面试,成功应聘后得知该公司设置了末位淘汰制,年终最低者将被辞退;于是Ta为不被辞退而拼命工作,结果拿到了领导满意的KPI。

明白该思维,我们该如何使用呢?一句话总结为,你告诉某个人你不这么做将会失去什么,比你这么做会得到什么的效果要好很多。

3.人的情绪为什么飘忽不定?

假设我告诉你,人的心里有个“钟摆”你可能不会相信;那么请回想下,自己的心情有时是否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大起大落。

如同,跟朋友聚会时热闹的像个小孩,但回到家中面对独自一人的冷清,突然开心不起来。

亦或者出去玩感觉很开心,但回来后面对日常单调又枯萎的的情景,总觉得有些心烦,这些都是我们内心向两个极端摆动的现象,心理学中被称为“钟摆效应”(Pendulum Effect)。

其实人的心理有十分明显的两极性,即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爱与恨、乐与悲、赞成与反对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会随着这些背景活动而产生在两极之间摆动的现象;多数人不解,一个正常人为什么会有此心理?

主要有三个原因:1)性格本身存在起伏现象,2)与人格相关,3)环境和角色落差较大

常规而言,各种外部“信息”摄入大脑会产生情绪反应,性格变化就成为基础规律。

其次在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认为人特质有三大类型覆盖多种动机,而每个动机就像一粒颗粒随时在影响人的心理发生变化。

我在9岁之前非常沉默寡言,不爱与朋友社交;可到12岁那年受到兴趣影响变得非常活泼,而14岁时又因为学自行车经常被摔,变得个性更加冲动易怒,这些人格变化的背后均会影响情绪发展的状态。

心理学家研究也发现,一般环境与角色反差较大也容易产生钟摆效应,反之则不太容易产生;主要因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影响下,具有“多维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

每一种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

面对“钟摆”带来的不良反应,该如何灵活应对呢?

首先要知道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对于那些无法选择的,明智应对方案就是默默地接受,从而避免心情陷于低潮。

其次要时刻认知到“环境不能决定自己是否快乐,对事情的反应才会决定自我心情”。

显而易见,对事情的看法决定钟摆幅度,想摆脱一切讨厌和不健康的情绪,就必须深思一切怡人和有益健康的事情。

再者,要懂得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人生有聚也有散,生活有乐也有苦,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的理想境界之中。

因此,应该学会体验各种状态的乐趣,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热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才能避免失落感和消极情绪。

4.瓦伦达效应是什么?

美国有一位著名走钢丝表现者叫“瓦伦达”;在1978年Ta决定走完最后一次钢丝然后宣布退休,没想要以前从未有过任何差错的Ta这次居然失败了。

在Ta走到钢丝中间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后,就从数十米钢索上摔下来。

事后据Ta妻子回忆,瓦伦达在出演前就不断地自言自语说:“这次表现非常重要不能失败”。

这种巨大压力下心理患得患失的心态,后被人称为“瓦伦达效应”(Karl Wallenda Effect),它和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Daniel)提出的白熊效应相似。

也就是说,以前每一次成功表演中只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反而容易成功,而这次表演中瓦伦达太想成功,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

这如同,我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存在正方面,驾驭得当可化为无往不利的法宝,反之则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也曾表明,当我们在认真做事时不去想其他“额外”信息,反而更聚焦;因为那些额外信息产生的虚幻图像会像真实发生一样,有着刺激着神经系统的作用。

就好比,当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诫自己一再“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大脑里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

曾经我在主持一次互联网大会时,因为有位嘉宾的名字有繁体字特别难念,开场前我再三记忆,最后还是嘴瓢了。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会回想起曾经的某些情况;其实现实中我们做任何事情总是想太多,太在乎事情的后果、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反而容易忽略了事情本身。

我们把大脑欲望塞得满满,身体却压得气喘吁吁;在重负荷下显然就不能把事情做太好;结果就会偏离预定的轨道,离设想中越来越远。

明白该理论,你也就明白学者们说的“要专注、抛去杂念”的意思;可比这更重要的在于「要小心那些给你制造障碍的人」。

你说做份PPT,对方却说你能达到某老师的标准吗?你说写作,对方却说建议先报学习班,“知”和“行”是两码事,要在知中践行,某种程度上信息的增加反而更容易引发决策困难。

5.环境总会影响个人?

路西法是基督教中的堕落天使,天使无疑是“好人”的象征,而好人堕落自然而然就是“坏人”,那么好人如何变成坏人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在斯坦福监狱曾经做了一个实验:

Ta把一批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带进监狱;Ta们并没有任何犯罪记录,大学生被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种类型进行一周的测试,结果这批大学生面对环境的压力变得暴躁,变成另一种模样。

在心理学中,菲利普·津巴多把这项实验称为路西法效应(The Lucifer Effect);简单而言,人受到特定情景和氛围影响,在性格、思维行为方式上会表现出不可思议举措。

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但受到社会、工作等种种外在因素影响,有时候群众的力量对人心境改变可以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该效应最核心观点之一。

正如作者所言,“单凭想象,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会不会那么做,要知道情境的力量远比我们大得多。”

尽管该实验主题是研究好人如何变成恶魔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人性本恶;只是证明在不同情景下,善与恶是可以存在相互转化的。

在生活中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认为用「环境会影响个人」这句话总结最好不过。

进化论中有个概念被称为「与鬼共舞」。

其大意为一个物种在适应过去环境的时候会形成行为A,当环境发生变化不需要行为A了,可物种仍然会延续过去的做法,就像与鬼魂共舞一样。

海龟宝宝多半在夜间的沙滩破卵而出,然后爬向大海回到自己的家;原因在于,在夜晚,小海龟是靠海面反射的月光找到大海的。

可自从岛上有了房屋的灯光后,在岸上新生的小海龟不去大海了,Ta们会朝着灯光一步一步爬去,最终死在爬行的路上。

据此对比我们,假设你想要投入一件事,那从「环境」的改变比行为更重要,如同我经常写作,在家里始终没有灵感,一旦到达安静的咖啡厅却随时能够进入心流状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