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品牌打造不难,但它需要激发动力 | 品牌动力2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76556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品牌打造不难,但它需要激发动力 | 品牌动力2

尼采曾说,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比克服困难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动力。

不仅困难之事是如此,就算不那么困难的事也是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其实都并不困难,然而,难就难在它们都需要动力。所以人们才认为,当一个人下了那决心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我们再将视野放长远一些,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几次工业革命,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几次动力革命。十八世纪的万能蒸汽机,为工业提供了强劲动力;十九世纪的电机,让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二十世纪的计算机,引领社会迈入信息时代的大门。这些都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之源。

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的跨越发展,动力都是最核心的关键。同样,在营销领域,品牌打造不难,但它需要激发动力。

激发品牌动力,才是品牌的真义。

一、三大品牌理论矛盾吗?

我们回到阿克的品牌资产五星模型,可以看出:在品牌建设五大阶段中,品牌知名度和品质感知的建设主要依靠大量的硬投入,其他三项则属于软投入。

软投入的这三项:品牌形象、品牌联想、品牌赋能,都是很具有弹性的。(有人说我洗稿阿克,为避嫌,这里恢复原五星模型的品牌联想术语)

品牌打造不难,但它需要激发动力 | 品牌动力2

知名度高,媒体投入必然高,品质感知强,硬件投入也必然高,这些是成正比的。但品牌形象、品牌联想、品牌赋能这三项,它们有多种创意组合,弹性空间很大。这么多组合之中,一套好的整体组合,和一套不好的整体组合,效果会有天壤之别,而投入也可能并不会增加太多。

因此,在品牌策略初始阶段,最重要地就是解决这三个软问题。

如何解决?我们回头看看国内目前最火的三大品牌理论:定位、冲突、超级符号。

品牌打造不难,但它需要激发动力 | 品牌动力2

定位、冲突、超级符号这三派,虽然彼此之间互不认同。但实际上又彼此包含:比如定位中有视觉锤;超级符号菱形模型中不但有定位,而且一搞就是三个定位;冲突中有消费者洞察。对它们了解的越深,我越觉得它们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品牌,如果将这三个角度整合在一起,就能将品牌看得更透彻、更全面了。

我又研究了很久,发现:定位、冲突、超级符号,恰好正是品牌资产五星模型中三个软问题的解决之道。

品牌形象问题,解决之道是华与华的“超级符号”。

品牌联想问题,解决之道是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

品牌赋能问题,解决之道是叶茂中的“冲突”。

不要认为我是牵强附会,下面,来分别详细说一说。

二、定位的缘起

按一般作业实际顺序,首先说定位。

定位也有三大学派:波特的战略定位、科特勒的细分市场定位、里斯和特劳特的品牌定位。三者的关系扑朔迷离,暂且不表(否则一表又是一大篇了)。这里只说说里斯和特劳特的品牌定位。

根据里斯晚年的回忆,1960年代的广告业被三个人的思想主宰:罗瑟·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伯恩巴克的“形式感”。

那时的里斯作为一个新开的小广告公司老板,一心想在这些巨头中脱颖而出。他研究了大量的广告案例,发现凡是能给顾客留下持久印象的广告,它们都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便于顾客在心智中给品牌快速贴上标签。

品牌打造不难,但它需要激发动力 | 品牌动力2

里斯最开始把这个概念称为“岩石”,寓意这个概念在所有的广告中要像岩石一样坚定不移。后来里斯在通用电气的同事特劳特加入了公司,特劳特提出将其名称改为“定位”。

特劳特成功预言了他的老东家——通用电气进军电脑市场必然失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然后,两人陆续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和书籍,开启了“定位”的时代。

里斯和特劳特一共写了20多本定位书,来阐述和扩展定位这个概念。

三、定位的麻烦来了

随后,麻烦就来了!

麻烦就是:在这么多书中,出现了多个对定位的解释。甚至在最知名的《定位》一书,由于不同的翻译版本,也带来了不同的定义。而且,这些书对定位的方法,也各自有所不同。比如《定位》一书总结了3种定位方法,《与众不同》总结了9种定位方法,其他定位书也总结了若干方法。

最麻烦的是,20多本定位书,反复强调:定位很重要、定位很重要、定位很重要。却迟迟不建立一个相对清晰的理论模型。这或许是它带来极大争议的原因之一。

品牌打造不难,但它需要激发动力 | 品牌动力2

坦白来说,只看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书系,思维是跳不出来的。当我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坚持读完定位三大学派的经典著作后,我才敢说,试着来整理一下里斯、特劳特的定位方法。

在品牌资产五星模型中,品牌联想的大致意思是:品牌是一个人对产品或企业的内心联想,每个人都会创造出自己版本的品牌联想,只有当足够多的消费者对你产生共同的品牌联想,你才能称之为品牌。

而定位,就是用来引导顾客对品牌产生差异化的共同联想。这和里斯和特劳特的想法——定位,是确立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地位。是同一个意思。

有很多人都喜欢对定位进行自己的重新构架,但我觉得,咱们还是把定位的基本方法搞清楚吧!

四、定位的基本方法

定位理论将顾客心智中关于一个行业的品牌认知,形象化成一架梯子。

具体来说,定位是在顾客的心智中,搭起一架架梯子。一个行业一架梯子。梯子的步数通常是2-7步,随着行业越来越成熟,梯步数会越来越少。定位就是在这个梯子上寻找一个合适的空位,并推出一个品牌来占据这个空位。当然,这个空位越靠上,就越能成为头部品牌。

品牌打造不难,但它需要激发动力 | 品牌动力2

抢占梯子上空位的方法,综合定位书系中每本书中的说法,我梳理了一下,为以下六种方式:

一、领导者定位。最好的定位是——成为第一。即抢占心智阶梯上的第一位,成为行业领导者。这是最好的定位,因为领导品牌通常都是顾客的首选。

二、占据特性者定位。如果心智阶梯上的第一已经名花有主,那就另外占据某一特性的空位,在该特性上成为第一。

三、对立者定位。如果也找不到自己的特性,那就成为第一的对立者。对立者要擅于利用领导者强势中所必然蕴含的弱点,反其道而行,这样你就有机会成为心智中的第二。

四、关联者定位。如果以上三种空位都没有了,要想挤上心智阶梯,那就只有与心智阶梯上的已有事物相关联。比如七喜的“非可乐”定位,让它搭上了“可乐”这一架金贵的心智之梯,实现了自己的销量。

以上的四种比较常见的定位方法,分别对应四种商战类型。领导者打防御战,封锁对手的进攻;对立者打进攻战,找到领导者强势中的弱点进行出击;占据特性者打侧翼战,最好在无争地带进行,抢占一个细分市场,或开辟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关联者打游击战,先求生存,借势蓄力,以待时机。(这一条特别重要,拿我自己来说,创业之初,仅凭一腔热忱,便对标行业大腕,一心非全案不接,最终市场教育了我,让我明白当时还处于游击战的阶段,却想玩防御战的搞法,怎能不受挫。)

五、反定位。除以上四种正常的定位之外,还有一种“反定位”,即重新定位竞争对手。最典型的案例是前几年华为和小米的竞争。

品牌打造不难,但它需要激发动力 | 品牌动力2

华为在小米身上看到了国产手机称霸市场的可能性之后,以华为巨大的体量全力聚焦华为手机品牌,开启华为手机高端化。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的,华为拿出了“反定位”的杀手锏——创建荣耀子品牌。荣耀品牌360度贴身对标小米,让人们普遍认为小米和荣耀一个档次,小米高端化举步维艰,而华为高端化一骑绝尘(这一成功举措影响至今。2019年华为受到美国恶意制裁不能使用5G芯片,而荣耀保存了火种)。后来小米醒悟了,与之对应,也独立出Redmi品牌,小米的高端化才算艰难开局。

六、开创新品类。以上五种定位方法,归根结底,就是抢占心智阶梯头部心智空位,而且最好是抢占第一。要么是行业第一,要么是特性第一,要么与第一对立,要么关联上第一,要么重新定位第一。如果无论怎样都成不了第一,怎么办呢?那就开创一个新品类,再成为新品类的第一。

开创新品类,被认为是定位的终极方法。到了这一步,我觉得,定位从原来心智中的梯子,进化成了心智中的格子。

品牌打造不难,但它需要激发动力 | 品牌动力2

行业现有的一列格子被占满后,我在旁再开一列新格子,抢先占据第一格。这套方法形成了“品类战略”。品类战略渐渐成为品牌背后的底层思维,看一个品牌是否有价值,主要就看它是否主导了品类,是否是品类的代表。

以上,算是我对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的一些基本常识科普吧!

下一篇,我们在谈了冲突和超级符号之后,再看这三者如何整合运用,激发品牌动力!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