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中国,真正达到月收入1万以上的人有多少?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523073.html?f=rs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22-04-06 16:27

在中国,真正达到月收入1万以上的人有多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菜乙己、董道力,数据:董道力,编辑:张晨阳、唐也钦,设计:戚桐珲,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8年,上海相亲角,有一位老大爷自称侄子高学历、年收三百万,并直言“月入1万如讨饭”,引来大量网友自嘲式认领“乞丐”身份。

2022年2月,“月收入1万”的鄙视链降临到了二线城市,有一位网友发帖声称,月收入1万在郑州“只能生存没法生活”,还完房贷、减去日常生活开支,没剩多少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但另一方面,因为生活处境的差异,人们对“月收入1万”的体感其实是天差地别的。

今天,DT君就通过数据的视角,来看看月收入1万的打工人,在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在中国,每月可支配收入1万已经超过99%的人

尽管关于“月收入1万,生活艰难”的吐槽不绝于耳,但事实是,在中国,确实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月入过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的一份数据可以作为参考,该研究院一直在追踪中国收入分配情况,分别在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2013年和2018年进行了六次入户调查,沉淀为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

CHIP的最近一次调查时间为2018年,研究院官网并未公布相关数据,但该院研究人员在财新发布的一篇文章中透露了部分数据结果。分层抽取了7万个样本的数据显示: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外可用于实际使用的可支配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仅为0.61%,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0元~10000元区间的是4.52%;而大部分中国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元~1500元这个区间,占比约为40.71%。

85

近7成应届毕业生,税前月入6000元以下

以上是比较宏观的统计数据,你可能会认为,统计样本中包含了家庭中的无收入人群,比如无退休金的老人、失业者、正在读书的孩子等,因而数据偏低,只看打工人的话,遍地是高薪。

但是当我们把人群缩小,聚焦于已经毕业的本科生时,能达到“月入1万”的仍然是少数群体。

涉及到更具体的就业人群划分,我们能找到的统计数据多是含税收入,如果考虑到手,还会更低。

麦可思《中国2020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的数据显示,月收入(税前,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在1万元以上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仅占该群体总人数的4.3%,与此同时,有68.1%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

85

即便是在工作三年后,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本科生的月收入没有达到1万元。数据显示,毕业三年后,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为8279元。

85

也就是说,尽管互联网上似乎到处都是“年薪百万”的人,但在中国,“月入1万”,仍旧是一道卡住了大部分人的门槛。

在哪里才能月工资过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及的“月薪过万”,常常是指税前工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到不同的地域和城市的工资水平。

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公布了全国各地区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税前,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我们据此进行了计算排名。可以看到,位列前三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西藏,广东仅排在第六。

85

这个结果与“北上广工资更高”的刻板印象有所出入,分析起来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因为数据是基于不同省份划分的,而广东省除了广州之外还会计入其余所有城市的人均工资,所以排名可能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等自然环境因素,西藏的工作、生活环境相对其它地区更具挑战性,所以需要用有竞争性的、更高的工资才能吸引人才,且政策上的支持使得这样高薪招人的策略具有可持续性。

在不同地区,“每月平均工资超过1万”所能带来的生活质量可能相去甚远。前段时间DT君就这个主题采访过12位生活在北上广的年轻人,即便都是大都市,它们之间的房价、物价也都各有不同,更不要说北上广和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区别了。

对于普遍租房的年轻打工人而言,在这些差别中,最明显直观的就是每个月的房租。

麦可思研究院《2021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在北京和深圳,2020届毕业生的住房成本占工资比已经超过了40%,其次是上海和杭州,分别占比38%与32%。而在重庆、长沙这些规模相对稍小的城市,虽然人们的平均月收入更低,但只有15%左右的工资会被花在房租上。

85

另外,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抹平了一些差异,使得不同城市的人主动或被动地享用了同一套生活方式。一些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人,因为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更少的买房焦虑,可能更乐于在娱乐、潮流上消费。虽然没有月薪1万,但生活同样丰富。

换句话说,“月薪1万是什么水平”“月薪1万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直接被“你在哪里月薪1万”所影响。

做什么才能月薪过万?

影响薪资水平的远不止“在哪儿工作”这一个因素。同样重要的,是具体“做什么工作”。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各行业平均月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也只有在这三个行业中,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超过1万元。

85

但另一方面,这三个高薪行业都有着不同的高门槛和问题: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着高强度、高时长的脑力工作,尤其是近几年,从亚健康到猝死,“拿命换钱”的工作逻辑越来越被人批判,但普遍来看,只要身处其中,人们还是难以跳出“内卷严重”、“35岁晋升瓶颈”等问题。

排在第二的科研行业,需要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紧随其后的金融行业非常看重高学历及相关经验。因此,高门槛和高月薪是密不可分的。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还显示,在不同地区,高薪行业的排名是不同的。

85
85

比如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它的金融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27510.4元/月,是全上海所有行业中最高的。

但在浙江,金融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12150.3元/月,在全省各行业排名并不靠前。浙江省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平均月入19619.2元。考虑到阿里巴巴总部就在杭州,这点并不让人意外。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即收入与幸福感不成正比的现象。其解释之一就是,收入和财富具有相对性,而这种相对性决定了它们真正的价值。

就像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在不同城市,“月薪过万”的意义是不同的。

正因为大城市更容易月薪过万,所以在大城市月薪过万就没有那么稀有,反而会有更多高收入人群、高消费场所,且更容易产生攀比效应。即便许多消费选项也许并不包含在“月薪1万”打工人的生活成本之内,它们的存在还是会直接降低薪资在人们心中的价值。

另外,在薪资水平较高的社交圈中,当身边大多数人的收入与你相差无几时,月薪1万的心理价值自然被削弱了。

英国经济心理学家克里斯·博伊斯等学者提出了“收入等级”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博伊斯指出,大多数人判断自己薪资水平时,不会考虑薪资本身价值,他们的判断更多受到这个薪资的“收入等级”所影响。而所谓“收入等级”是一个非常具象、微观的概念:它指代每个人心中,自己的收入在个人社交圈中排在什么位置——但没有人会把宏观的社会参照值(譬如“99%的中国人月收入低于1万”)作为比较对象。

简单粗暴地来说就是,在一个人心中,“月收入1万超过99%中国人”的认知所能带来的幸福感,大概远远不如“月收入5000超过5个亲朋好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更在意“比上”:与收入高于自己的人群的比较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比下”所带来的心理安慰在“比上”所产生的的焦虑感面前,往往不值一提。

比如对于许多城市中产而言,他们大多数人早就月入过万,但依然无法停止对自身收入的焦虑。根据脉脉数据,即便是年薪30万以上的人群,其主要焦虑依然来自收入。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认为:这种收入焦虑的根源,“还是负担多”。从高昂的房贷按揭,到鸡娃的教育投资,“月收入1万”相较于大城市中产生活的预设花销而言,显得杯水车薪。

不可否认,人们关于“月薪1万”的悲欢并不相通,有人早就月入过万,害怕跌落,所以还在努力向上;有人月收入5000,美食电影潮玩一样不落,生活得洒脱快乐。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努力过着自己定义中的“好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菜乙己、董道力,数据:董道力,编辑:张晨阳、唐也钦,设计:戚桐珲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