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量化自我,以及数字化与脱数字化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ipotato.me/article/3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量化自我,以及数字化与脱数字化

2017-06-16

原文地址:https://sspai.com/post/39644

少数派曾在 2016 年年终举办过一场「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年度征文活动,以「数字生活」为主题,鼓励大家回顾过去的 2016 年。虽没能直接参与其中,但我还是认真阅读了其中大部分的入选征文。在各路入选的征文中,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字可能就是「量化」了。

我们所说的「量化」其全称应该为「量化自我」,其起源并不算晚,该运动由连线杂志杂志的编辑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在 2007 年发起,是一场将个人日常生活中用输入、状态和表现这样的参数,将科学技术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革命,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追踪进行自我认知,以达到对自我更理性化的认识和掌控。

量化自我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是人体自身的生理信息,如心率、血压、体重和心情,也可以是人体表现的行为的信息,如跑步、自行车、游泳等运动。在可穿戴设备日渐普及的今天,「量化自我」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量化自我」代表的是一种「数字化」的趋势。运动健身可以数字化为手机屏幕上的步数与卡路里,现金支付可以数字化为在线支付中的几串数字与小数点。量化所带来的数字化,不简单表现在个体「自我」的趋势,更是当今乃至未来的一个人类发展趋势。

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随着各种智能设备以及在线服务的普及,「数字化」给我们带来的最显著的一个好处就是便利。在线支付当道的今天,甚至连路边的煎饼果子摊都支持微信、支付宝付款,出门不带现金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一种选择。在线支付的发达,也为网约车,共享单车这类新兴创业提供了一个现实层面的可行性,如果约车扫车之后还得用现金支付,不免有一种畸重畸轻的不均衡感。电子书、外卖、网购等等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数字化便利不胜枚举,这一点上「数字化」带给我们的便利与发展无可争辩。

Apple Watch 上的支付宝界面

今日的可穿戴设备多瞄准的是健康领域,就连发布时以「时尚穿戴设备」自居的 Apple Watch 也在几次系统升级迭代后更专注的开始向运动手表过渡。 把「刷满手环的数据」作为动机,一部分人又重新拾起对运动的「热爱」,这个理念对于保持健康来说是否正当还有待商榷,但它对于健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侧面反映了一种大众化的需求:对自我健康的掌控。比起我们的自我感觉,这种掌控是建立数字化上的,数字化的行走步数,数字化的心率变化,数字化的卡路里消耗,这种数字化无疑比起我们的主观感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它让我们对自己的运动,对自己的健康有了一种「掌控感」。看着自己的体重图表随时间成负相关,看着自己的跑步距离越来越长,这种成就感带来的积极影响必将逐渐取代「刷满手环的数据」,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在健康这件事上量化自我的主要动机。

一次跑步的数据

数字化自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通过自我追踪来进行自我认知。当你对生活中一些数字化的场景运用如鱼得水,出门不再带钱包,有手机即可;无需多么专业,通过自己的运动数据制定的合理运动计划;也不用对旅游的行程过度操劳,网络上即可预定好一切。当一切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你的眼前时,你正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资产的流动不再局限于银行寄来的纸质账单,各种收支出在数字化中一目了然;身体的极限不再以肌肉酸痛和呼吸急促的形式迎面撞上你,而是可在各种运动数据中合理的规避和锻炼。正如千年以前的阿波罗神庙中的三句箴言之一所言:「认识你自己」。以数字化来认知自我,也许就是对这个箴言最好的践行。

数字化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凡事均有两面,数字化亦是如此。随着传统纸质媒体向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因数字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时效性与信息量让一个现象孕育而生:信息碎片化。借助手机这个工具,在越来越少的时间里,人们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在碎片化阅读中获得的信息虽然十分及时有效,但由于更新频繁且内容十分繁杂,正如其名的碎片化,久而久之从中获得的信息也变得支离破碎,在脑中失去了管理,容易遗忘,也难以组织,相应的价值大打折扣。碎片化阅读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而最后这些信息如果转变为无价值,也就实际构成了一种信息噪音,噪音越多越大,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判断的干扰也会越来越大。重新审视当今的互联网,一个明星出轨就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迎来无数关注,谣言肆虐,愚蠢的言论遍地可见。在一个属于「世界」的互联网中,依然存在着国度的边界,存在着限制,言论自由即便漂洋过海也可以被冠以「辱华」的名义,甚至一些言论只有在围墙下才可以享有坐井观天式的熠熠生辉。这般情景很难让人觉得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

前不久一款名为 WannaCry 的勒索病毒席卷全球,近 150 个国家遭到攻击。

首轮受到攻击的国家及地区

医院因此瘫痪而无法收治病人,办公系统瘫痪,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该病毒会加密受害者的电脑文件,并勒索一定数目的比特币来帮助受害者解密文件。因其通过网络传播,用时不久就波及全球,无数人中招。这件事是数字化世界的警钟,安全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隐患永远存在,安全应时刻警惕。数字化给人提供了便利,也为图谋不轨者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当我们的隐私也随着数字化进程前进时,我们不得不警惕地放慢脚步,看清前方的陷阱与迷宫。

WannaCry 的勒索界面

随着 VR,AR 技术日趋成熟,人们对现实的数字化改造正在进行,前行的路上会有这样的声音:如果什么都可以虚拟了,那什么才算是真实?这个问题其实由来甚久,从电子书侵占市场开始,人们对「真实感」的追求开始逐渐浮出水面。这个「真实感」其实也十分的矛盾,在虚拟中模拟真实时,人们渴望逼真的体验(从 VR 在色情行业的运用便可见一斑),而逐渐沉溺于虚幻当中后,人们又反过来渴求来源于现实的真实,电子书无纸质书的质感,阅读的体验缺失等等都是这一派人的口号。从这个角度出发,Kindle 等电子书仿制纸质书阅读体验的墨水屏幕反倒是像数字化对「真实感」的一次妥协。然而这些能否作为数字化让我们失去的体验,我觉得并不绝对,毕竟以上观点的冲突大多来源于人们自我的心理认知,有人愿意为此妥协,也有人乐在其中,至于如何选择,如何权衡得失,皆来源于每一个人的选择。

Kindle 的电子墨水屏幕

脱数字化的意义

任何需求都有两面,有数字化的潮流,也必定有「脱数字化」的需求。记得 Jiahao.S 曾在少数派的访谈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讨厌一味地强调数字生活,忘记生活真正的样子是什么。

这句话很好的点明了脱数字化这个需求的要点,数字化终归只是一种方式,过度的强调方式而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实属得不偿失。如何利用好数字化这个工具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回想以前的社会,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一切照常运作,数字化改变了什么?其实它什么也没改变。运动终归要靠自己动起来,手机不能帮你跑步;交易终归要靠金钱的流动,数字并不能代替你的财产。我们能改变的只有形式,让其更好地为我们所利用。合理的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生产力,但如果唯工具论,只会让我们陷入无效的数字化怪圈,成为一个怪人。

现在想来,也不难理解古时迁客骚人们的心境了,功利的官场和黑暗的现实让他们想从中脱身,找回人生本质的意义;脱数字化的人想要从浮躁的社会中抽身,找寻现实的真实存在的意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未来会是什么样,没有人敢妄下定论。但有一点我倒是能肯定,未来一定是属于数字化的。在这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已经体验了科技给人带来的极大颠覆,我也相信未来的每一个十年,科技必定会让世界再更新几个模样,数字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数字化也好,脱数字化也罢,终究只是对自我的一种选择。我们可以用数字化全副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探路人,也可以选择与数字化一切保持距离,尽可能的关注生活本身。人们的思想能被石板、竹简、纸张、磁带和比特所保存,有些来自遥远过去的心智因此可以为现世所重新审阅,有些则能因此而流传给不可预知的未来。数字化带来的自我认知全靠我们自己去掌握,去理解。

所以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凌驾于数字之上,完全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主宰者。

在那样一个瞬间,我们便从数字中得到了自由。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