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为什么常说:精于管理的人常会死于管理?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qianzhan.com/daka/detail/220301-d9dabde2.html#commen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为什么常说:精于管理的人常会死于管理?

 ToB产品创新研习社 • 2022-03-01 21:00:55 来源:ToB产品创新研习社 E3888G3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大D  来源|ToB产品创新研习社(ID:tobyanxishe)

精于管理的人常会死于管理

为什么?因为他把管理看得太万能了。

其实管理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真正的关键还是管理者的品德。

上周在广州参加某论坛会,机缘巧合下再次见到阔别3年的前同事K(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文章里就这么称呼吧)

久别重逢,K约我晚上一起吃饭,原本我晚上还有其他事情,但相逢难,这次不聚,下一次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也就同意一起吃个晚饭。

酒过三巡,大家话渐渐多了起来。

K涨红着脸抱怨道:“现在员工真的不好管啊,主动性差、团队意识不强,还天天吊儿郎当的。”

K现在是某上市集团公司负责信息化研发经理,手底下管着20多号研发团队。

听到他酒后的抱怨后,我蛮有兴趣。

我问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

K回道:“我前段时间出去花了大笔的钱参加管理课程的培训,但运用到管理上,收效很差,我现在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我都是按管理大师们教的方法去做的,总感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上”

K是由技术转岗做管理,在管理方面确实是缺少些经验,K知道问题应该是出在自己这边,所以他想要去改变,至少在管理上,他是主动的去做了些调整。

但效果差?是他学不好吗?并不是,K的学习能力在我所认识的人里,算是中上游了。

几番推心置腹的沟通下来后,我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K在管理的过程中,太看重管理的技巧,而忽略了人。

他重视管理到什么程度?

按他个人的体会,好像只要学会了管理课程上的所有的管理方法,就觉得自己应该学会了管理。

如果管理真的这么简单,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好聊了。

我常常与我同事讲:你们只要能把自己管好,我就不必管你。没有人天生就想要被别人管,也没有人天生就想要去管别人。管别人的人会累,被别人管的人同样也会累。大家每天有目标的按计划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管好自己,岂不快哉!

像K这样管理的结果,最后就是他很疲惫,下属也很痛苦,压力巨大。这样的结果那我们不要也罢,这种管理,管到最后,人人疲惫。

— 1 —

我所理解的管理

什么是管理?

不应该,也不可能会有固定的答案,因为不同的人所认知和体会都各不相同。

但,一个人对管理的看法就代表了这个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他对管理的方式。

管理其实就是“修己安人”的一个过程。

这也是我们应该作为一个终极的目标来修炼。

一个人要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修己的要旨在自觉、自律与自主。安人的诉求为:己安人也安。

管理由观念开始,有什么样的管理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管理关系。同样有什么样的管理关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我问K:“你作为领导,你最重视你下属那些素质方面?重视他们的能力吗?重视他们的品德吗?还是重视他们的家庭背景、健康状况?”

K摇摇头:“我最重视我的下属心里有没有我”

领导最关心下属心里有没有他,换位思考,下属其实也关心领导心里有没有自己,有没有把自己摆放到一个合适的、尊重的位置。

所以,我们今天就聊聊管理上的第一个重点:关心。

什么叫关心?就是把别人的心关起来。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没有用的。人在哪里不重要,心在哪里才是重要的。

关心,让下属把领导装进心里。

举个例子,你有两个下属甲乙,同样一件事情,同样的话,甲同你讲,你能够听进去,而乙与你讲,你就听不进去。

这是因为你发现甲心中有你,而乙心中没有你。

这虽然过于主观,也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当领导的人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状况,不要害怕承认,这是人之常情。

甲心中有你,你就会认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你着想的;相反,乙心中没你,他提出的意见,你自然斟酌他的动机,也就不容易接受他的意见。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讲的就是心的重要。

身为下属,要让领导知道你心里有他,但是,千万不要跑到领导面前说:“报告领导,我心里有你。”

这样只得适得其反,我们中国人与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感知差别很大,中国人不太相信口头的承诺,却相信自己的感觉。中国人之间的感情多靠感觉来维持,外国人之间的感情多靠语言来维持。

我们很多事情只能通过行动来表现,不能直接说,说了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你想要有前途,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只能让他感觉到你心里有他,这种心意是要靠“心”真诚的交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要用行动来表明心迹,而不能口头保证。

领导要想让自己的下属把自己装进心里,那么你得先把你自己的下属装进心里。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和认可,将心比心,下属感应到你对他的重视,自然就把你也放在心里,努力的把工作做好。

整个团队一条心。领导把员工变成家人来真心对待,让所有员工都把公司当成第二个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天下只有一家人才是一条心。

现在很多企业都学习西方的管理方式,聘用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在管理水平上或许更胜一筹,但是在“心”上,永远比不过家人,家人会全心投入,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一些别有居心的“家人”。

我常常在分享的时候,特别特别担心有的人没有真正的理解到“关心”这个词的含义。

很多咨询者,在我分享后,回去第一件事就是请同事吃饭,或者给同事送礼物等等。

我们最怕就是别人突然的关心,这种刻意性的关心,会显得让人无法适应,甚至适得其反。

作为领导者,关心下属的第一件事就是善于观察。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遇到的问题、烦恼或诉求都是不一样的。

领导者要懂得在观察中,找到那些真正需要“关心”的员工。

找到他所需要关心的问题,然后给予适当的关注。(这里就特别考验领导的个人素养)

给个小建议:如果你在观察方面的能力一般,或者你是独立办公室。那么就多走动,不经意间与下属聊聊生活、工作(千万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来视察工作)。看看对方有什么困难,自己能提供什么帮助。

一个领导不可以跟员工讲这种话:“我对你这么好,你居然这样对我,你未免太没有良心了。”这种话讲了只会对自己不利,因为你对他好,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他要不要对你好,由他来决定,这才叫交互主义。

身为领导者,要做到该付出的都已付出,却不计回报。

“无心之感”,就是做你该做的事,而不要计较成果,即不要有投资回报、投入产出的观念。没有人规定你要做到无心的服务、无心的关怀,完全看你自己做不做得到。

总的来说,要用“无心”的态度来关心,这样才能一条心。

— 2—

管理管到合理即可

切记得民心者得天下

每个领导都追求成功,真正成功的定义是什么?

我提出一个参考答案:成功就是抓住别人的心和别人的钱。有100个人愿意把心交给你,你就可以领导100个人共同奋斗;有100个人肯把钱交给你去使用,你就有100个人的资金。中国人很难把心交给你,很怕把钱借给你用,这是事实。

如果有一群人,愿意把心交给你,愿意把钱交给你去使用,你就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在桃园三结义之时,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因为他获得了关羽、张飞的心和他们的钱。

1、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得人心。

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昌”,都是至理名言。身为领导者,你能够包容多少人,你就可以带出多少人的团队,而且彼此如一家人一样,合作默契,这是成功的开始。

大家都知道,楚汉争霸的故事,对历史了解的都知道刘邦与项羽,结果是刘邦战胜了项羽,其中的种种因素我们不做展开来讲。

刘邦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在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提供粮饷这方面,他不如萧何;团结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

然而正是这个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下风的人,却凭借着这三位能人的辅佐,开创了西汉王朝。

的确,刘邦在出谋划策、领兵打仗等方面都并不擅长,然而他却使张良、萧何、韩信以及其他的一些谋士、将领们都归顺于他,并心甘情愿的为他效力。

正是因为刘邦的包容性,能够允许自己的下属比自己厉害。

2、员工能做的,你就不要做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管理者在抱怨:想把事情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但是又担心他做不好,最后不得不变成是自己亲力亲为,自己每天事情那么多,感觉下属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好做。

这就是开篇,K跟我抱怨同一个问题,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说到底,是信任价值导致。

信任价值,就是我信任你,我需要付出多少价值或成本,我需要为我的信任承担多少风险。

领导者不愿意为某一件事承担风险,所以在授权下属去完成这件事的时候更多只是“授责”,而非完全的“授权”。

“授权”就是我把事情放手交给你去做,我相信你能做好,所以你也要好好的把它做好。

“授责”是我把事情交给你去做,做不好,我就要责怪你。我不忍心责怪你,所以常常会担心你能不能做好,因为担心你做不好,最后还是我自己来做吧。

这两种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

1)授权。下属越做越有成就感,得到的锻炼越来越多,个人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够帮助领导排忧解难。

2)授责。下属无法真正的放手去做事情,做事顾虑较多,无法接受工作上的挑战,自然就没有办法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很多事情,领导必定事必躬亲,最后把自己累得够呛,团队也无法一条心来做事。

我个人的建议是:员工能够做的事情,领导就不要去做。

再给大家分享个故事: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管理管到合理就行

在中国的管理理念里,我们强调以人为本。

全世界的人都一致认为中国人的自主性是全世界最主动的,正因为有这样的高度自主性,所以它的弹性也非常的大。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盲目的学习西方企业的管理理念,照搬西方的管理方式在企业里推行,最后把整个公司弄得乌烟瘴气,个个过分的警惕,过分的竞争。整个公司只有制度没有人情,这样的企业很难留得住人心,留不住人心,自然就无法留住人。

我们要有效管理中国式的团队,形成团队内部高度的协同一致,其成员必须有自发的意愿,即愿意配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团队管理的核心在于配合,配合得越好,团队的工作成果和绩效就越高,反之,配合得不好则意味着资源的浪费。

中国团队管理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因此,团队管理理论没有对与错、好与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合适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oB产品创新研习社(ID:tobyanxishe),作者:大D

本文来源ToB产品创新研习社,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