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从需求、技术和商业价值来谈一谈什么是好产品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amore.ink/archives/2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从需求、技术和商业价值来谈一谈什么是好产品

2021-03-09 •

产品心经

阅读: 1540

需求上有用的,技术上可实现的,商业上可持续的,就叫「好产品」。

首先,总的来说,这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太过于宽泛,如果本着「寻求答案」的目的,往往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当然本次的目的并不是寻求答案,而是想提供一种思维方式。

其次,对于这类开放性的问题,很多人都能够从某一个维度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有的阐述还相当的深入,最常见的,就是「需求」和「用户体验」的角度,这并不难。但是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只关注到某个特定的维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像是盲人摸象,但是你作为产品的owner,不能做「盲人」,你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加全面的去审视和思考问题。所以,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相对全面的概括「好产品」的特征。「全面」是关键。

第三,产品经理要求强大的逻辑性和表达能力,所以只是「全面」,但表述冗余,堆砌,或者总结出来的条条框框其实有大幅度的重合,是不够好的,我期望的表述必须要能够高度准确的概括其核心逻辑。所以,对于该问题的答案,表述要「准确」,「精炼」。

第四,即便没有做到「全面」和「精炼」,如果可以针对某一个维度,详细阐述自己的思考推理过程,也是有意义的,遇到这样的答案,依然可以深入聊聊。基于此,我也思考了很久,究竟什么才算是「好产品」?脑袋里出现了很多维度,我在等待它们慢慢的类聚在一起。

目前我认为我见过的最好的回答,是这么说的:

需求上有用的,技术上可实现的,商业上可持续的,就叫「好产品」。

这个表述里面,选择了「需求」、「技术」和「商业」三个维度来定义「好产品」,基本上已经完整的概括了好产品的主要维度。这三个维度缺一不可,同时,其他的各种因素基本上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维度里面去。

我在其基础逻辑上,加了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定语,做了一些表述上的修改,最终我的版本是:

可以恰到好处的满足用户需求,拥有完善的技术实现方式,同时可健康持续的创造商业价值的产品,就是「好产品」。

一、需求:可以恰到好处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1、满足需求(有用)

第一层,一个产品首先要「有用」,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能够给用户带来好处,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一切「好产品」的前提。举例来说,12306的UI部分的体验不怎么样,但是相比于排队买票来说,它是「有用」的。所以这个维度,它初步符合好产品的定义。如果它能在「技术」这个维度更进一步,就更好了。

另外,如果您尝试过排队买票,您就知道,12306不但是「有用」的,而且要说「体验」的话,比排队买票好得多。因为去火车站排队,真的是非常头疼且糟心的。

在我的表述中,特地加上了「用户」二字。因为对于不同的「用户」来说,「好」的定义是不同的。我们讨论一个产品的好坏,必须是针对它的目标用户来讨论的,脱离了用户,好和坏可能会完全颠倒。

举例来说,我们大多数产品经理所做的都是面向普通用户(俗称:人民群众)的产品。对于这类目标用户来说,「易用性」显得很重要。如果你的产品能够完全不需要学习,「自然的」让用户使用,往往是个加分项。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目标用户,则不一定。例如,所有的专业相机,都会有M档,即「手动」档。专业摄影师在M档下面,可以通过任意组合各种参数,来拍出不同风格的照片,达到他希望的创作目的。理论上,不论是摄影技术,还是单反相机的M档操作,都不太可能完全不学习就会用,但是对于专业摄影师这样的用户,一旦熟练掌握,就有可能拍出好的作品。相比于卡片机或者iPhone,单反相机的操作变复杂了,但对于摄影师,它是好产品。

3、恰到好处

对于「需求」这一层面,好产品还应该努力做到「恰到好处」。实现需求,但不添乱。举个反例:

某房地产网站客户端,把城市选为「深圳」之后,浏览其「买新房」栏目所看到的某一页信息。我们发现,这一整页,5个楼盘,居然没有一个是在深圳的,都是惠州的楼盘。

从营销角度,当一个用户浏览深圳的楼盘过程中,推一些深圳周边城市的楼盘(估计是付费推广),或许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销售方式。但是拜托,能不能做得体面一些呢?事实上我往后翻了几页,在「深圳」这个城市里面,出现非深圳市的楼盘的概率是大约50%!也即,一半深圳,一半不是深圳。连电视台都知道要往电视剧里面插广告,而不是广告里面插电视剧啊。

二、技术:拥有完善的技术实现方式

技术这个维度,首先,必须是技术上可实现的。

例如,很多科幻电影中都会有各种各样先进的交通工具,比如《神盾局特工》里面最常用的「昆式战斗机」,速度快,可以垂直起飞,能隐身,貌似还能脱离地球大气层,实在是太棒了!但是,现在人类的技术应该是实现不了的。所以只能当电影看看。

2、完善的

技术层面,只是「能做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完善」。类似「性能」、「运行速度」、「稳定」等等因素,归根结底,都是「完善」这个定语所表述的。

举例来说,理论上,我只要学会简单的SQL语句,加上一点点PHP,就可以做一个从特定数据库里面搜索内容的功能。但是,同样是搜索,跟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相比,我的技术简直是个渣。当任务很简单的时候,说不定我的工具也能顺利完成用户的需求。但是,当涉及到海量数据、分词,甚至复杂语义的时候,我的工具可能就干脆没法用了。这就是技术上不完善导致的。

总结起来,选用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实现方式,往往是把产品做「好」的基础。

三、商业:可健康持续的创造商业价值

1、商业价值

盈利,并不完全等同于「赚钱」。

在我提的那个问题下面,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赚钱」这个维度。但我更倾向于用「商业价值」这个表述。

很多大公司,例如BAT这种,他们的产品是一个体系。在这种体系下面,不一定所有产品都是直接「赚钱」的,但有些不赚钱的产品,可以辅助其他产品赚更多的钱,或者可以「赚」到其他价值。

例如,微信本身是不收费的,但是有了微信,才有微信支付,才能分发游戏,后两者很赚钱;再比如,大公司几乎都会有社会责任相关的部门,做公益往往是不赚钱的,但是可以赚到人脉、渠道,以及名声。而所有这些,对于一家企业,最终都是为「商业」服务的。

一锤子买卖,或者依靠欺骗、忽悠用户,有时候也能创造商业价值,但这种方式不可持续,不算「好产品」。

举例,某打车软件,几年如一日的怂恿用户充值,给到的好处就是返现之类。然而,其并不能够保证服务的稳定可靠。这种产品,至少我以后是肯定不会再用了,并且会警告我的所有朋友不要用,或者至少不要充太多钱。

再比如,曾经国内的「电信增值服务」,你稍不留神就会「订阅」各种各样的奇葩服务,扣取资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普通用户的成长,现在已经很难在用这种方式大规模盈利了。而当年那些提供「服务」,赚取灰色收入的公司,则分为两种,一种由此完成了原始积累,转型做了其他业务,很大一部分还做得不错,另一种,就是死了。

所以由此,我们也看出,评价一个产品「好不好」,跟评价它「成不成功」,是两个不同的维度。按照上述定义,理论上「好产品」应该同时是「成功」的产品,但反过来不一定。

如果做到了可持续,不免应该对自己要求再高一些,做到健康的可持续。「健康」与「持续」相辅相成,前者往往可以使后者走得更远。当然,多远算「更远」,这是个哲学问题。所以对于「健康」这个限制条件,我倾向于将其定义为,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可预期的未来的「健康」。

举几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

我们倒退几十年来看,「国企」貌似也是可持续的,并且它的确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观点看,它的「持续」并不健康,所以终有一天,它要做出改变,或者牺牲。现在,只有「垄断国企」才可以做到继续「持续」,其他的国企,基本上死了,或者处于死的边缘。

国内的养老保险,本质上是用年轻人交上去的钱来给老年人发退休金,理论上,这个模式也是可持续的。只要能够持续的把新的资金收上来即可。但事实上,它同样不健康。靠谱的方式是通过一些低风险的投资渠道,让钱不断增值,然后实现更大的价值。

「透析」是现代医学维持尿毒症患者生命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原理就是使用体外的过滤机制来代替原本的器官功能。透析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持续的维持生命,但显然,这样的病人,已经不是一个在身体上的「好」人了,因为缺了「健康」。

四、其他「看起来」很重要的维度

除了「需求」、「技术」、「商业」这三个维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维度。但是这些维度往往只是「看起来」很重要,只要深入思考一下,就觉得,不太对劲。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个:

好产品跟「创新」有必然联系吗?其实没有。创新是手段,创新不是目的。做一件事情,如果创新能够做得更好,就创;如果创新没办法让结果更好,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不可控因素,就不创。所以不论什么手段,满足「需求」才是关键

好产品是不是一定要有「黏性」,或者是不是黏性一定很强?其实不一定。还是要看这个产品的具体使用场景。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很多人一辈子只会生一个孩子,但是「早孕试纸」这个产品,依然是个好产品,这玩意儿可以在早期帮你检测出你有没有怀孕。但是根据不同的情况,任何品牌的试纸都会有假阴或者假阳的现象存在,所以很多人会买多个牌子的试纸,依次做试验。综上,试纸这东西,一方面是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到几次;另一方面是,这个场景本身就需要多种品牌协同试验体验才放心,所以有没有黏性没那么重要,技术靠谱,测得准才重要。

好产品是否一定是「超出预期」,以至于让用户「惊喜」的?我觉得这个要求太高了。整体上还是认为,「满足需求」是第一要务,不一定要「惊喜」。在我口渴的时候,我能够得到一瓶水,喝起来没什么惊喜,就是水。但它依然是好产品。

化好产品是否一定跟其他竞品「不同」,我觉得不一定。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下,满足需求的同时,做出差异化,可能是胜出的武器。但是这里面隐含的逻辑是,你做出的差异化,本质上还得是能够「更好的」满足需求的差异化。如果是相反方向的差异化,不如没差异。比如,可能并没有一家汽车制造商敢把油门做在左脚边上。

我认为价格是一个营销或者运营因素,跟产品本身好坏关系不大。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能买得起的产品就是好产品,很多奢侈品大家都买不起,但对于「他们的目标用户」来说,依然是好产品。

这类问题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但我想,这正是这类问题的有趣之处。

摘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via:http://www.woshipm.com/pmd/651342.html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