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温氏股份,被猪吃亏130亿?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encilnews.cn/p/40291.html?from=article_lis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温氏股份,被猪吃亏130亿?

75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值榜”,作者:安静,编辑:赵元,铅笔道经授权发布。

资本已经征服了星辰大海,甚至计划用人造子宫来解决生育率问题,但面对农林牧渔行业仍深感无力。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不确定性。

农林牧渔因其行业特点,导致农业行业产品数量质量核查难、渠道监控难、成本核算难,往往成为最有故事性的板块,以及造假的重灾区。

此外,农业行业还具有周期性。

其中以生猪养殖业的周期最为明显,最近一次猪周期,从2018年6月因非洲猪瘟开始,在猪肉价格经历了跌宕起伏后,2021年进入这轮周期的下半场。

几乎没有一家养猪公司能轻松度过猪肉市场低迷期,有的公司挺过了几轮周期却在这轮猪周期中折戟。

曾被称为A股“猪茅”的温氏股份,因其“温氏模式”一度风靡养猪行业,却在这轮猪周期的尾声出现了130多亿元的巨额亏损。

兴衰皆因模式

1983年,18岁的温鹏程跟随父亲创建了“簕竹鸡场”。经过几年奋斗,鸡场的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也越做越大,在小镇上逐渐有了名气,村民纷纷慕名前来购买鸡苗。

后来,村民们渐渐觉得自己单独去一趟县城买饲料、卖鸡太折腾,簕竹规模较大,经常需要去县城,于是就有村民委托簕竹鸡场代购饲料、代为卖鸡。

在帮村民跑腿的过程中,温鹏程看到了商机,与周边农户商议“场户结合、代购代销”的合作形式。于是“公司+农户”模式的雏形诞生。

温氏父子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紧密性“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产业分工合作模式,也就是被业内津津乐道的温氏模式,这一模式也是日后开疆拓土的一把利器。

“公司+农户”模式,即公司负责鸡、猪的品种繁育、种苗生产、饲料生产、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及配套体系。

农户则从公司领取鸡苗、猪苗、饲料、疫苗等养殖所需的物资,在自有或租用的土地上按照公司技术和管理标准进行规范饲养,达到出栏标准后,公司回收肉鸡、肉猪统一销售并支付农户委托养殖费。

猪苗、饲料和养殖方法都是公司的,对农户来说,只要建个猪舍,猪苗、饲料、药物公司送上门,不用管销路,只要养大,就能拿到养殖费,几乎没有风险。

遇到市场不好的时期,温氏父子承诺“保价回收”,更是取得了农户们的信任。

凭借“公司+农户”模式,温氏父子迅速签约了众多农户(到2021年6月底已与4.67万户农户合作),带领公司一路高歌猛进,从一间小小的“簕竹鸡场”逐步蜕变为A股养猪板块的巨头。

曾经的温氏股份风光无限,是创业板市值第一股,更接近现在常说的“猪茅”,如今,这两个头衔已是老黄历,分别易主给了宁德时代和牧原股份,前者是因为时代的发展,“猪茅”保不住则是温氏股份自身出现了问题。

第一,毛利率较低。75

自2015年上市以来,温氏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一直震荡上行,但整体毛利率低于自繁自育规模化养殖的牧原股份。

2015年温氏股份的毛利率为22%,牧原股份为25%,高出温氏3个点,2016年温氏股份的毛利率为38%,牧原食品为46%,高出温氏8个点。

通过与牧原股份2015-2020年毛利率比较,温氏股份的毛利率较规模化自繁自育模式公司低大约8个点。

这是因为“公司+农户”模式不具备规模化优势,整体效率不高。

第二,受非洲猪瘟影响严重。

2020年,温氏生猪出栏量接近腰斩,不足1000万头,回到了2013年的水平。官方的解释是受猪瘟影响,减少总体投苗、加大种猪选留以及提升肉猪体重所致。也正是2020年,温氏失去了出栏量猪王的宝座。

农户分散,统一化管理难度高,在遭遇突发性事件时,可能无法及时正确应对,带来损失。

此外,猪价高位运行时,自己养猪比收取代养费利益空间更大,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下,一些短视的农户违背契约精神,私自卖出猪或者偷梁换柱,也不是没发生过。

只是2020年,猪价过高,温氏尚能保持收入增长,进入2021年,风险被充分暴露。

卖一头亏一头

2021年,猪肉价格不断下行,温氏第一次出现了年度亏损。

温氏股份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亏损130-138亿元,同比降幅高达275.06%-285.84%。

公告显示,2021年,温氏股份肉鸡业务整体有盈利,亏损都是来自“猪队友”,温氏合计销售1321.74万头,除开存栏猪跌价带来的25亿元减值损失,相当于每卖一头猪就赔800元。

温氏股份简直是在滴着血维持经营。

但是,平常单头商品肉猪的价格也不过1000多元,现在一头猪就亏800元,钱都亏哪儿了?

第一,猪肉价格下行,第三季度最严重,温氏最低毛猪销售价格为12元/公斤,第三季度单季度出现了超过70亿元的亏损,第四季度价格略有回升。

第二,饲料价格走高。

根据温氏股份2015年至2019年年报,肉猪营业成本中,饲料费用占比约61%,给农户的委托养殖费用约占18.5%,其余的还包括5%的药物及疫苗、7%的人工成本、3%固定资产折旧和5%其他。

饲料原料中占比较高的是玉米、豆粕、小麦、高粱,且短期内难以大量使用其他原料代替。但是,玉米、豆粕、小麦、高粱同属于能量原料,具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

温氏股份可根据其采购价格适当对饲料配方作出调整,以控制养殖成本,因此玉米、小麦及高粱占饲料原料成本总额的比例在不同年度间会出现波动。

整体饲料配方中,玉米和豆粕仍为主要成分,其中玉米约占整个饲料原料价格的60%,豆粕约占20%。

2018-2019年,玉米和豆粕价格在2元/公斤和2.8元/公斤间震荡波动。2020年以来,玉米豆粕供给持续偏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

2021年,玉米和豆粕价格基本保持在2.9元/公斤和3.8元/公斤的高位。75

相比2019年,饲料原料中的玉米、豆粕价格涨幅约45%和36%。

根据计算,2019年,出栏猪的头均成本为1606.9元,2020年为3370.1元,2021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至3474.5元,对应的头均重量为113.7公斤、124.3公斤和120公斤左右。

考虑上重量差异,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头均成本较2019年分别上涨约91.8%和104.9%,远高于饲料价格的上涨。

很明显,这不能完全解释温氏养猪成本的上升。

第三,死淘率。

2019年,温氏股份的猪出栏量超过1800万头,包括养猪和养鸡鸭在内总共付出的委托代养费为84.6亿元。

2020年报未披露详细代养费用。根据累计结算之间的差额,可知2020年结算代养费用为85.6亿元(由于存在结算时间,可能与直接披露存在口径不完全一致,只能粗略对比),当年出栏量还不足1000万头。

简单对比,可知,温氏在本轮猪瘟开始后,死淘率较高。具体数据,温氏股份一直闭口不言,只回答非猪瘟情况下,为5%—6%。

但代养费的刚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猪价下行时,代养费的刚性,猪价上行时,农户的道德风险,分散管理的难度,温氏也正通过将养殖模式升级成“公司+现代养殖小区”,来除去这些固有的弊端。

逃不开的猪周期

2019年尾开始,猪肉价格突然飙升并且在高位保持了几乎2020年一整年。进入2021年后,价格又逐渐回落到2019年的水平。

猪肉价格的这种波动就是猪周期。75

自2002年以来的五轮猪周期,每轮周期持续时间约3-4年。

猪周期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供需错配。

简单来说就是,当猪价在高位运行时,资本和从业人员开始大量涌入,供大于求,猪肉价格又开始下跌,下跌到一定程度,因无利可图,资本和从业人员又退出市场,于是,供求关系再次转变,猪价又开始回升。

产生这种供需错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生猪养殖周期长。

从母猪存栏到生猪出栏往往需要10-12月,当猪价处于上升周期是,养殖盈利提升,养殖人员就会增加母猪存栏,那么10-12个月后的生猪供应就会增加,猪价就会开始回落。猪价下降,养殖利润减少,养殖人员就开始淘汰能繁母猪,母猪存栏下降,10-12个月后生猪供应减少,猪价开始反弹。

第二,行业分散。

中国是猪肉的生产和消耗大国,养殖户、养殖场遍布全国,年生猪出栏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但是生猪养殖长期以散养为主,规模化程度较低。据公开数据,2020年A股上市企业生猪出栏量前五家企业(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合计出栏4859.05万头,仅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9.22%。

分散的养殖户群体庞大,从主观意愿出发,各方都希望避免猪价波动给自身造成影响,最终导致了“追涨杀跌”的顺周期行为。75

除此外,每轮猪周期都存在疫情、政策等因素等外部因素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18年非洲猪瘟,除此外,政府释放储备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等也会影响猪肉价格,但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供需错配。

那么,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有猪周期吗?

以美国为例。美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历程就是规模化的进程,1900年到1969年,小型养殖户逐渐退出,养殖户数量从433.54万户缩减到68.6万户,降幅超过80%。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规模化生猪养殖也迅速扩张,1978年美国农业部统计存栏量超过5000头的养殖场有240户,到2002年存栏量超过5000头的养殖场数量达到2850户。

2000年以后,大规模养殖场已经成为主角。美国养殖场场均存栏数从1982年的167.86头,增长到2007年的1089.44头。75

可以看到,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升并未消灭猪周期,只是相对于中国的猪周期,这种波动更频繁,但周期幅度较窄,伤害性弱一些。

猪周期无法消亡,生猪养殖企业无论如何都要面对这一问题。

[1]《生猪期货研究报告》 华创证券

[2]《生猪系列报告:猪周期与存栏》国海证券

[3]《温氏集团董事长温鹏程的创业之路》  乐冬说农业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