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背后都是精心布局|万字增长干货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news/73315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辑导语:任何行业都有它背后的底层逻辑,那些通用的运营方法每一步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每个行业都有它的红利期和衰退期,找到适合自己的增长体系,才能做大做强。

11fAKHQjidrvTCdWqXWl.jpg

今天主要和你们分享“增长”这个话题。

一、何为增长?

什么是增长?增长,是一个更底层的运营体系,而不是一些具体的渠道或方法。增长,也没有所谓的杀手锏,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下”。因为任何具体的做法都可能存在红利期和衰退期。但是,一旦把适合自己的增长体系建立起来了,就能够帮助你不断找到一个个红利期或者好的增长机会。

我曾经做过产品经理,做过增长,做过市场,也做过数据分析。

对我来说,做增长这件事儿就是把很多不同的技能综合起来,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某个业务或行业的增长机会在哪里,然后用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去实践。

你们可能会觉得增长是一个结果,这也没错,但我们不能直奔结果,而是寻找造就结果的因,一步步完成这个因,果自然就来了。这就需要有一个靠谱的战略。

前提是,把增长团队建立起来。

然后,建立一个增长流程,把增长这件事儿当作一个体系,一个引擎,有一套科学的打法,长期关注你的用户是不是在你的产品服务上获得了价值,是否有好的体验,让其一直驱动业务向前跑。

当然,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下面我用5句话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增长黑客是什么——

1. 增长不仅仅是拉新获客

我们一起看下海盗增长框架:AARRR。

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背后都是精心布局|万字增长干货

想要将获得的流量真正激活,将其转化为一个个真的用户,并让这些用户能够长期留存复购,就要想办法将其生命周期价值做起来。

那在这些用户的基础上,你要有好的变现方式,同时这些忠实的用户会源源不断地帮你推荐以带来新的用户。

比如在获客上,我们可以去做爆品,做直播,开抖音,发小红书在激活环节,一定要把新手引导做得非常好,不能让用户进来后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然后做好开箱体验,给用户提供良好的首次体验;在留存上,可以做私域/公域流量,可以办理会员卡;

在推荐上,可以做口碑推荐,可以做裂变;

在变现上,也可以尝试多种方式,但不要进行一锤子买卖。

2. 增长是一个科学的方法,强调实验和数据驱动

实验流程无非是先有一个假设,然后设定实验,再然后测量实验结果是不是我想要的,接着从实验数据中得出一个结论,最终来验证我的假设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我们在商业领域也要看数据,做实验呢?

首先,现在的产品很多是数字化产品,就算不是,也会有一些线上的渠道,我们便很容易从这些线上渠道中快速收集到大量数据。

其次,事情总是变化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只有自己不断去测试去验证,才有可能持续不断地找到一些新的增长机会,发现一些新的增长方法。

举个新世相从打卡裂变到聚焦内容获得增长的例子。

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背后都是精心布局|万字增长干货

18年时,新世相开始发展线上英语学习产品,最开始的增长策略就是模仿时下最成功的裂变增长,但效果很不理想,不仅成本高,点击率也低得可怜。

后来就回归自身内容强的优势上,通过推送一些非常好的英文内容给用户,即给用户提供价值,反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所以,与其像无头苍蝇一样随便乱碰,或者直接模仿别人的做法,不如去真正做实验验证。

做实验验证的好处就是,我们能够真切地知道这个方法到底管不管用。同时,还可以不断找到更好的增长方式,更多的增长机会。

3. 增长是流程创新,需要我们找到聚焦点,并大量做实验

前者需要通过北极星指标+增长模型+指标分解,找到当下性价比最高的增长杠杆,然后在每个聚焦领域预留1-3个月时间不停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当然,迭代要快,一般迭代周期为1-2周。

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流程并严格执行下去,才可能将一个点打透,然后快速应用上一次的实验结果,来指导下一次的实验如何进行,不仅效果更好,效率也会更高。

4. 增长是一个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建立跨功能团队,协作聚焦,直接对指标负责

传统组织中,每个人各司其职,工程团队就负责写代码,设计团队就负责画设计图,数据同事只负责拿数据。

但是,增长需要将不同功能的人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跨功能的小团队,然后给定一个共同指标,协同作业,完成指标。

这样的好处是,这个小团队能够自己改产品,能够在渠道上做实验,能够分析数据,能够做设计,而不需要依赖外部资源,这就可以快速做各种各样的小实验,看究竟有没有效果。

就今日头条来说,它有专门的增长团队,有搞技术的,有做用户增长的,有做商业化的。

其中,用户增长团队下面有数据分析、市场投放增长、产品增长运营,增长研发等。主要是通过各种实验研究出一套增长方法论和体系,帮助所有产品获得增长。

小公司没有专门的增长团队也没关系,能够组建起一个非专职增长团队也行,要求是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增长职责。每周开一次增长会议,然后根据会议结论推动工作和实验落实。

5. 增长需要在组织文化中建立“增长型组织”

从文化角度来说,很多企业在做大了之后都会有一点固步自封,有点小心翼翼,但想要建立“增长型组织”,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大家去实验,并能够容忍失败。

就统计数据来说,40%的增长实验或者是ab测试都是失败的,所以实验结果有差不多一半的可能性不如所愿。

但是,失败的实验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实验。你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关于用户的洞察和认知,是能够帮助你走到正确的方向上去的。

亚马逊非常强调让员工去做实验,创始人贝佐斯曾说过,“亚马逊的成功在于我们日复一日的实验,以及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

之所以强调做实验这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和用户实际的表现,以及实验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举个微软工程师的1亿美金实验。一个Bing搜索引擎的工程师想做一个小实验,但又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或者不见得对业务有什么作用,于是“藏”在心里长达6个月。

一日正好没事就想着干脆把实验做了——自己分了一小部分用户流量做了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见下图:其实就是把这个搜索结果里面的一些文本换了位置。

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背后都是精心布局|万字增长干货

没过几个小时,整个微软公司里就就开始响起“警报”。

仔细一看,发现因为这个小的改动,居然让用户点击率大大提升!这个小的实验竟然给微软带来了每年1亿美金的收入!

这就是要建立“增长文化”的原因。毕竟,谁都没有想到这么一个小的改动会有这么大的效果。

但是,增长黑客作为一个方法论,它是有边界的。

增长黑客不能代替有价值的产品,不能代替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不能代替强大的品牌,不能代替能跑通的商业模式,不能代替公司整体的增长战略,不能代替宏观市场的增长态势。

如果是一个传统行业,没有很多数据,该怎么应用增长黑客去做增长呢?

首先,我必须得说明增长黑客在不同行业的应用难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些传统行业、实体店等,数据化程度低,用户数少,销售过程长且复杂,AB测试困难,就很难去做实验,应用难度就高。

对于数据型产品,比如APP、电商、中小SaaS等,可以很容易获取到渠道和用户行为数据,且用户基数大,转化路径短,实验成本低,迭代快,相对来说应用难度会比较低。

但是,不同行业都可以去借鉴增长理论。只要掌握了增长思路,是可以进行降维打击的。

事实上,无论是否是数字化/互联网产品,都有办法去应用增长黑客进行降维打击,建议你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关思考。

二、如何制定北极星指标

1. 为什么需要北极星指标?

北极星指标,又叫唯一重要的指标(OMTM),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指引着全公司向着同一个方向迈进。

一个好的北极星指标,可以指引我们去做艰难而正确的事情,避免犯方向性错误。毕竟,方向找错了,跑得越快越危险。

对公司而言,它可以指引整个公司的前进方向;对于团队而言,它可以决定发力的细分目标;对个人而言,它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决策。

2. 如何找到产品的北极星指标?

市面上现在有三类北极星指标:

一类是消磨时间的产品,比如网易云音乐,它的北极星指标就是总的听歌时长;

一类是用来提升我们效率的产品,比如石墨文档,它的北极星指标就是这个文档操作的数量,钉钉的北极星指标是团队所发的总的消息数;

还有一类是用来完成交易的产品,比如拼多多,它的北极星指标是GMV(商品交易总额)或者销售额。

那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北极星指标呢?下面我会分享3个步骤:

明确商业目标,用户价值,战略选择

先说商业目标。

我们最终是要赚钱的,所以长期来看,我们需要有收入且有盈利,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造血能力以自给自足。

再说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是我们这个产品要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他才会一直使用/购买我们的产品,愿意始终为我们付费。

否则,即便我们在眼下或者短期内可能从用户那里赚到了一笔钱,但从长远来看,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我们有没有给用户带来价值,这个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然后说下战略选择,即从战略的角度去考虑什么事情是当下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举个医美公司的例子,原来目标制定的是销售额,经过了一段时间,团队的销售额是在不断增长的,但CEO明显感觉这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都是老板往外跑批量卖出去的,团队没有成长起来,老板累得半死。

从战略角度考虑,CEO不应该只盯着总销售额,而应该激发团队去卖充值卡,因为充值卡不仅能带来产品的销售,还能带来团队能力的提升。

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交集,列出备选指标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们是否可以将赚钱作为北极星指标呢?

可以是可以,但要分情况。因为如果只盯着眼前收入,就很容易忽略用户价值和战略重点,会让你失去长期视角,造成严重损失。

像百度,它长期的商业目标肯定是在业务上获得健康的营收,但用户来百度搜索希望获得的是高质量的搜索结果。怎么办?

如果一开始就把北极星指标定为广告营收,在短期内肯定是可以赚很多钱的,但最终整个商业闭环会断掉,问题会接踵而至。

为什么?当用户来百度搜索再也搜索不到想要的高质量结果,他们就不会再来了,没有用户来,广告商是不可能继续在这里投放广告的。这就意味着,无钱可赚。

所以,在制定北极星指标时,千万不能忽略用户价值。

接着说百度的例子。流量经历了从网页端到移动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百度只盯着短期的广告营收,就会发现在短期内还是赚钱的,但如果把网页端的资源放在移动端,眼前的广告收入就会立马受影响。

要是在你制定北极星指标时,忽略了这样一个战略选择,结果只有一个——商业目标的长期增长将受到极大影响。

你们可以看出来,北极星指标的最理想状态是,位于商业目标、用户价值和战略选择这三件事情的交点。

找对了这个交点,就意味着找到了一个长期指引并推动我们健康增长的指标,我们就可以非常放心地让大家劲往一处使去推动这个指标。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去确认最终的北极星指标

不过,在思考这个交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好几个指标都挺合适,怎么办?你们可以根据以下6个标准进行筛选:

a.该指标能否反映用户从产品中获得的核心价值?

比如,在阅读时长和文章点击数这两个指标中,今日头条的北极星指标应该是前者。

b.该指标能否为产品达到长期商业目标奠定基础?即能否长期支持我们去赚钱去变现。

比如,在有学习行为的用户数和访问登陆的用户数这两个指标中,得到APP的北极星指标应该是前者。

c.该指标能否反映用户的活跃程度?

那对于微信公众号而言,它的北极星指标应该是有阅读行为的粉丝数还是总粉丝数?答案仍然是前者。

因为总粉丝数高不代表对文章的阅读、转发有帮助,因为它可能是僵尸粉。只有有阅读行为的粉丝才能为你创造价值。

d.该指标是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

完整指的是,该指标涵盖面是否广,当着指标变好的时候,是否能够提示整个公司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美团,你们觉得它的北极星指标应该是商家数还是销售额呢?

在我看来,是销售额。对于美团这样一个需要供需双方同时存在的平台,只有交易真正发生,即完成销售,才能说明这个平台产生了价值。

如果是商家数,那当商家越来越多用户数跟不上,或者这个用户没有在商家这里完成购买,这个平台对供需双方而言就没什么价值,或者说价值不大。

当然,销售额只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北极星指标,想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增长,还是需要进一步拆解销售额,找到它的细分指标和先导指标。

e.该指标是否简单直观容易获得,是否是可拆解?

北极星指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即它承担了很多的沟通功能。你把这个指标定得越复杂,那它就越难传播开来,大家就越难去理解。

我们以Airbnb(美国的一家房屋短租服务公司)来讲下。

你们觉得它的北极星指标应该是总订房数,还是过去三个月订房一间以上用户占注册用户的比例?

答案肯定是前者,因为它不仅能够涵盖业务情况,同时还非常简单直观,容易拆解。

相对来说,后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指标,光念出来都很拗口,更别说容易理解了。

f.该指标是否是一个先导指标,而非滞后指标?

先导指标是指,当我们观测这个指标时,我们还能做什么事情去改善最终结果;滞后指标是指,当我们观察到这件事情时已经太晚了,已经没什么能做了。

对于西贝而言,它的北极星指标应该是销售额,还是年度品牌美誉度?

作为一个交易型产品,前者会是一个更好的指标。

年度品牌美誉度是一个非常滞后的指标,因为一年只做一次。就算用户有什么不好的体验,也不会马上反映在品牌美誉度的调查上。

以上,希望你们能够对北极星指标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就是什么样的指标可能是好指标,什么样的指标可能是缺陷指标,在选择北极星指标时,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决定。

3. 北极星指标4原则

原则1:寻找北极星指标并非一蹴而就

寻找北极星指标,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因为对用户和产品的理解都需要时间。

一开始,我们可能会认为销售额是最重要的,它就是北极星指标;随着对用户、对产品、对用户的理解加深,可能会觉得真正的北极星指标是推荐满意度;最后的最后,可能就变成了活跃用户数。

这并没有对错之分,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就拿YouTube(美国的一家提供在线视频服务的公司)来讲,在2012年之前,它的北极星指标是点击率,点击越高,视频排名越靠前。

所以,为了吸引用户点击,当时所有视频的封面都做得非常夺人眼球。这使得视频创作者们开始跑偏——不在视频内容本身花费精力。

2012年后,YouTube将北极星指标改为总观看时长,相当于回到视频内容本身,这也使得整个算法、整个体系都变了。现在,YouTube的成绩有目共睹。

YouTube北极星指标的改变是经过一些思考和迭代后最终做出的决策,也并不是说一下子就找对了。

原则2:北极星指标并非绝对唯一

北极星指标并不是绝对唯一的,许多指标之间都存在着相关性,在公司的一定阶段,它们都可以作为北极星指标。

比如Facebook(脸书,美国的一家社交网络服务公司)。它最早的北极星指标是月活,后来月活做得非常高,就改成了周活,希望用户每周都来,最后变成了日活,希望用户每天都来。

最近,Facebook的日活大大降低。

这个原因很有意思——在任何国家,孩子都不太喜欢和父母在同一个社交平台上,所以年轻一代看到自己的父母在用Facebook后,就很可能会离开这个社交平台。

现在,Facebook的北极星指标可能又变成了周活,甚至月活。

你看,北极星指标并不是绝对唯一的,即便兜兜转转可能回到最初,但总是不断演化的。

原则3:北极星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

北极星指标代表了一个公司的战略重点,所以它的变动周期应该以“年”为单位,不是说一两个月就变一次。否则,说明你对这个业务还没有理解清楚,可能还在迭代的过程中。

但是,北极星指标可能会随着公司不同阶段的战略重点而变化。

比如滴滴。最早期在平台上进行冷启动时,是希望有人用,所以它的北极星指标是订单数,按照我们讲的增长模型,它属于拉新。

在中期阶段,用户了,司机有了,就希望用户和司机能够一直使用滴滴平台,所以它的北极星指标变成了留存,所以公司上下所有部门都在重点抓留存。

发展到后期阶段,即变现盈利阶段,它的北极星指标开始是GMV(成交总额),后来变成了毛利。

原则4:加入反向指标和辅助指标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单一指标实在太局限了,这就需要我们做点什么。

一旦发现单一指标不能全面体现公司的经营情况,就可以考虑加入重要的反向指标作为“制衡指标”,以及辅助指标。

什么是反向指标?它指的是在你推动北极星指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的指标——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信号。

如果你是做电商的,那你的北极星指标就应该是GMV,反向指标可能是退货率。

如果你是做职业教育的,那你的北极星指标可能是报名数,对应的反向指标就是退课率。

我们来看下爱用科技北极星指标的演变。

作为一家给淘宝商家提供订单管理功能的SaaS公司,最开始的北极星指标是收入,但后来发现为了实现北极星指标的不断增长,运营团队在打广告这件事情上非常激进。

当某个软件有免费版和付费版时,他们就不惜一切地免费版中铺天盖地地植入广告,毫不顾及用户体验,因为他们认为总有人会因此转化为付费用户。

这就导致当时收入做上去了,但用户怨声载道。

后来就考虑要不要把它做做小一点,将其定义为某一些功能的使用量,思考之后又发现这些功能可能并不能涵盖所有用户最喜欢用的功能。

所以,最终又转变回去了,还是用收入作为北极星指标。

但是,不止去看北极星指标,还加入了辅助指标——关键功能使用量,以及反向指标——投诉率。

所以,我们不能只盯着北极星指标,还是要去重视、监测整个指标系统的。

虽然举的例子都是互联网产品,但北极星指标不是一个只适用于互联网产品的概念或方法,它适用于各种各样的产品,比如银行,比如奶茶店等。

三、如何构建增长飞轮?

我自己做增长这么多年,最大的一个体会就是做增长真的挺累,也挺不容易的。

但总有一些公司的增长好像来得更容易一些,这些公司有什么特点呢?——对于增长的认知,包括整个增长体系的架构,不是我们传统上的漏斗式增长,而是飞轮式增长。

漏斗式增长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漏斗里的流量总会有损耗,漏斗会越变越窄,如此增长的确会很累,因为需要持续不断地拉新,扩大流量入口。

增长飞轮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因果循环,它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概念——增强回路,即一个原因能够带来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同时又能加强这个原因,如此形成正向循环。

这也是飞轮式增长的好处——在建立好的增长体系中,业务里的一些要素是相互推动发展的。

在我看来,想做大(企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刻去了解重要不紧急的增长飞轮。

以外卖举例来说,你的产品做得好,并且菜品质量高,那么用户用餐之后大概率会在大众点评上给出很高的评价,大众点评基于用户的好评会给到该餐厅更高更靠前的排名,于是这家餐厅就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下单给好评。

如此循环往复,增长飞轮也就有效转动起来了。

那么,如何将增长飞轮应用到我们的业务上,让业务自己转动起来,越来越强?

接下来我会向你们介绍一些思路。

1. 3种增长大飞轮

增长大飞轮是当我们业务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推动我们持续增长的一些非常底层的力量。

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直接网络效应,是指一个产品用户数越多,那这个产品对原本的用户来说就更有价值,适用于社交产品。

比如微信,我的朋友都在微信上,那微信对我就很有价值;如果大家都不用微信了,那微信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了。

第二种,双边网络效应,指的是某类用户越多,对另一类用户来说,产品价值越高,适用于平台型产品。

比如美团上面卖家(商家)越多,用户越高兴,因为选择越多;同时用户越多,商家也越高兴,因为我的潜在顾客越多,这就是一种双边网络效应。

第三种,数据网络效应,相对来说更加隐性一点,它是基于在用户身上收集数据,然后再根据这些数据去优化产品的算法,给每个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让我们的产品对用户而言价值越来越高。

比较适用于平台型产品和互联网产品,因为它需要庞大且快速的网络。

规模效应

所谓规模效应,指的是规模做上去之后,收入自然提升,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收入越高,反过来促使规模越大。

主要强调的是规模,适用于那些无差别的等价品,SaaS(软件即服务)云基础设施等。

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指的是我们的忠实用户越多,就越能提升我们品牌的认知度与强度;品牌的认知度与强度越提升,就越能帮助我们吸引更多的新用户。

品牌效应通常适用于中高单价的实物产品,比如硬件、消费品、互联网产品等。

2. 构建增长飞轮,是一个长期过程

构建增长飞轮5步骤

构建增长飞轮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简单来说,它有5个步骤:

第一步,需要寻找一些思路,比如研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然后对照自己的业务特点,结合自己的独特优势,思考可能的飞轮要第二步,找到一个起步的小飞轮,作为突破口,将其做好。第三步,延伸飞轮,从找到的起步小飞轮中延伸出第二个飞轮,并叠加新旧飞轮,让这两个飞轮像齿轮一样相互作用。

第四步,持续优化飞轮,让它能够跑得更顺畅,以提升转速和转化率,降低损耗,并加强飞轮之间的连接。

第五步,前面四步做好之后,等达到一定规模,底层增长大飞轮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我们以拼多多为例来看下,它的起步飞轮由几个因素构成:一是微信的扶持,有微信的入口;二是创始团队有游戏基因,然后通过游戏化砍价进行病毒传播,最终形成起步的增长小飞轮。

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背后都是精心布局|万字增长干货

在起步增长小飞轮的作用下起量之后,开始优化这个小飞轮并围绕它延伸出更多的飞轮,让相互之间的作用更加顺畅,进而提升转化率。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补贴+供给侧改革。即资本投入补贴,做大规模,拓展用户圈层;并且,提升产品质量。

慢慢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大飞轮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像前面提到的双边网络效应、数据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品牌效应等。

绘制起步飞轮4要素

绘制增长飞轮时最常见的坑,是需要特别警惕的:只是把一些要素首尾相连,不叫飞轮,叫“圈”。

我现在在一家SaaS公司,CEO(首席执行官)一直在思考公司的增长飞轮是什么。

在沟通中,他说我们开发更多的产品功能,然后会有更多的用户购买,有更多的用户购买后我们就有更多的收入,更多的收入能让我们开发更多的产品功能。

听完后我问他:“你这个飞轮为什么能够转起来?从更多功能到更多人买,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对于增长飞轮来说,背后的“Why”——飞轮为什么能够动起来,才是关键。

绘制起步飞轮要遵循4要素:

第一,Who?可能是用户,可能是企业,可能是供应商,也可能是合作者。第二,Why?他为什么选择你?是能够从中获得个人好处,还是能够获得物质激励,抑或是社交动力?第三,What?我们能做什么?第四,How?飞轮的前一步,是否能够驱动后一步?是不是强因果?如果不是,需要什么前提条件或做什么动作来加强因果?

当大家画了自己的飞轮之后,就按照这4个要素去捋一遍,看是否能够回答你自己提出来的这些问题。

假如说我们有一家电商公司,现在要画一下增长飞轮,画出后的飞轮是这样的:我有更多的订单就能带来更多的收入,有更高的收入就能让我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更好的产品会带来更多的好评,更多的好评又带来更多的订单。

别着急,用我们刚刚说的4个要素来拆解一下,看是否合理。

用户买更多的订单,一是他有这个需求,二是他看到这个好评后增强了他对你这个品牌的信任,所以他愿意购买,这个是合理的,对吧?

然后要看我们写出来的“how”,即飞轮为什么能够转起来。

比如每一个订单都能赚钱,那更多订单就能带来更高收入,这两者之间是有强因果关系的。在这个环节是可以转起来的。

但是,在“更高收入带来更好产品”这个环节,飞轮能否转起来呢?

因为更高收入要带来更好的产品,首先需要把这个收入花在正确的产品决策上。做了一个产品没有人需要,或者做了一个新功能,用户根本就不关心,那你的更高收入可能就白花了。

所以,每两个元素之间有需要加强的部分,也就是需要去重点突破的点。但不是每个点都花费同等的力量去突破,去驱动。

驱动起步飞轮2原则

在驱动起步飞轮时,需要遵循2个原则:

第一,单点突破。

我们要思考飞轮里哪个单一要素是可以带动其他要素的?找到之后,持续推动使之形成量变,从而带动其他要素。

对于增长小飞轮来说,有哪些获客渠道具有复利效应?在细分人群小飞轮中,针对某个细分人群,是否更有机会?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第二,差异化。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去考虑这个问题:对用户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企业而言,你自身有哪些独特优势?对竞品而言,有哪些市场空白还没有背满足?

3个增长小飞轮

给你们介绍几个增长小飞轮——一些可以作为起步飞轮的具有复利效应的增长方式。

第一个叫做投放飞轮,燃料是钱。

就是花钱营销,适用于回钱快的企业/业务,否则投放飞轮将很难转起来。

比如网游,通过在一些渠道上做投放进行获客,获客之后就能获得更多的钱(在游戏里面大家花钱是比较快的),然后就可以把收入重新花在这个渠道上再去获客。如此循环,这个飞轮就转起来了。

第二个叫做推荐飞轮,燃料是人。

就像拼多多,比如我作为一个用户,邀请我的朋友帮我砍价,他加入之后可能会邀请他的朋友,就这样人传人,最终会带来更多的人。

第三个叫做复购飞轮,更适合于一些特定的企业,像电商,像SaaS企业。

最近有很多私域电商做得很好,他们可能就做一个特别小的领域,比如卖卖珠宝什么的,但是他们能够非常精准地获客,提供特别好的服务,并根据用户反馈与需求持续改善产品。

这样一来,用户就很可能持续复购,并能带来非常高的利润和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反过来,赚的钱可以让他更好地去精准获客,提供好的服务,持续的改善产品,形成飞轮式的增长与发展。

每个飞轮有自身的适用范围,每个企业情况不一样,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起步飞轮才可能获得好的增长。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又有投放飞轮,又有推荐飞轮,还有复购飞轮。

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最开始时要去思考自己的独特优势是什么,DNA是什么,要先把那件事做好,最重要的起步飞轮是什么。

举两个非常出圈的国产内衣品牌的例子,一个是奶糖派,一个是ubras。

这两个消费品到最后的飞轮可能是类似的:

订单多了之后带来更高的收入-我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我在各电商平台上有更多的好评-我的品牌更强大;

同时,我有了钱之后可以去加大我的广告投入,去请代言人,然后我的品牌也可以更强大。

但最开始的起步飞轮是完全不一样的。

奶糖派的创始人对文胸非常有研究,一开始就选择了大胸人群,这也是它的产品的细分市场。

确定细分市场之后,开始同时在各平台上去做很多专业的分享,像知乎、小红书等,用学术派来建立大家对自己的信任,然后驱动最开始的用户尝试购买并成为忠实用户,如此把飞轮转起来。

ubras最开始被大家认识是它有一个非常原创性的突破性的标签:无尺码的内衣。

在这之前,很多品牌都没有这样的单品,而它就从这个单品出发,打爆这个单品,也让大家找到了市场上的一个空白。这是它的起步飞轮。

你看,即使最终的飞轮可能是类似的,最开始的起步飞轮也一定要单点突破,一定要具备差异化。

最后,我们一起简单回顾下今天的内容。首先,我们讲了增长的概念。我们知道,增长不仅仅是简单的获客拉新,这要求我们建立全局视角。没有无缘无故的增长,想求果,需求因,而想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增长,需要掌握一套方法,通过科学的方式去实现。

其中,最有效的增长方式叫做飞轮式增长。

但想要将其应用到我们的业务上为我们的业务赋能,就要构建适合自己的增长飞轮,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除此之外,做增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叫做北极星指标,它能够为我们明确方向,毕竟,方向找错了什么都白搭。

想要一个公司劲儿往一处使,就少不了一个简单明了确清晰的指标,而北极星指标正好有这一功能——保持团队一致性。

当然,增长黑客不是“黑魔法”,也不是“火箭科学”,而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带来持续的和效率最大化的增长。

掌握科学的增长方法,就像走在“自动传送带”上,事半功倍。

作者:曲卉,公众号:笔记侠

本文由@曲卉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