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复盘产品中的目的、行动、结果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zhichang/517793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辑导语:我们的生活风帆偶尔会偏航,但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它拨到正确的航线上,找寻自己的光亮,并朝着目标前进。我们有时会忙于处理工作与日常琐事,以致于偶有偏离正确轨道的时刻。作者与大家分享了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关于目的、行动和结果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ukFXDStA62sP3r9OEhC4.jpg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偶尔得豆,种豆则永远只能得豆。

对不住各位,停更了半个多月,一是工作的原因,二是家里成千上万的鸡没办法处理。最近时间也在复盘自己,发现自己现阶段跟年初的认知和能力并没有多大的提升。

偶然看到受启发的金句,也会感触好久,但对于自己来说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还是忙碌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和处理生活的琐事。

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下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目的、行动、结果。

一、目的,行动,结果

就不得从生活中发现端倪,我们做的大多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买彩票,目的是为了赢取大奖,我努力搬砖,目的是为了挣工钱,我请包工头吃饭则是想让他把工钱给结了,工作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买房,买房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延续后代……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重要的则是目的,那么为了达到目的我们需要产生一系列的行动,为了中奖我们不得不每天关注每天开奖的时候,为了买房不得不工作,并不是我喜欢工作,今天老板儿子结婚,说不用工作了回家吧,工资照常发,我指定撒腿就跑。

还有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发呆,或者经常在工作中做些小动作,那么发呆小动作目的是什么呢?你不能说为了身体的协调性吧,所有就有人把两者区分开来,活动分为行为和行动,无目的的活动是行为,有目的的活动是行动。

我们可以说挣钱是我的目的,那么每天上下班拼命的工作,听从老板的安排,努力完成工作。拿搬砖来说,为了挣钱我不得不搬砖,砌墙,挖沟壑,至于沟壑是干什么用的,不关我的事,我们经常会相信自己做的事情会有用处,如果它毫无用处,恐怕没人付钱让我挖,只是我们通常不关心他有什么用处罢了。

概括上述的案例,大概是接下的事情则是我完成了我的工作,拿到了应得的工钱,那么工钱就成结果,但如果有比较轻松的活可以挣通常的工钱,我就换工作了。

我每天加班那么多,挣得竟然和其他人一样多,我不甘心,我选择离职去更好的公司,结果是对目的和行动的一种反馈。这个反馈有好,当然也有坏,坏的结果则会影响自己。

我们也许会想,无论目的多么复杂,目的还是目的,我们只要把复杂的目的加以分解,例如,把盖房子的目的分解成避风避雨采光通风这样一项一项,每一项就会像挖沟那样目的明确。

实情并非如此。避风雨御寒暑防野兽防外人采光通风,这些功能一个套一个,有的互相联系,有的互相抵触。我们的人生,差不多也是这样,虽然有时做这个,有时做那个,它们多多少少都要连成一个整体——包括在整体中互相抵触。

那么从上述的层面影射到我们做产品中,会得到哪些启发呢?

二、自信不是错,错的是“ . ”

简单来说一个项目的初立,则是由公司或者客户的需求产生的,然后领导下发任务,需要产品进行信息消化,并且建立可行的方案,那么想要搭建什么样的产品,则是目的,在此途中我们做的 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开展开,最终形成的产品则是结果。

产品的目的虽然很重要,但很难形成可复制的模式。

在工作中我发现,人类的活动行为不是单一的,像构建产品这样的事,产品经理更在乎的是项目的目的,而公司要的是结果,那么再实施项目中的行动,产品经理担任需求的消化,解决方案,框架图,流程图,原型图再与设计开发人员沟通,把控进度,验收产品等一系列的行动。

任何一步走错,都会影响交付产品的结果,我们都相信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翻云覆雨手就可以交付完美的产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

比如说我的一位朋友,他在工作中,对于产品的业务逻辑,产品框架图和原型图的绘制可以说是手到擒来,但在与同事沟通之间就差强人意,害怕别人否定害怕和人沟通,在验收项目时间阶段也踌躇不前,怕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项目最终的结果肯定也会被耽误。

领导发现这一情况,大多都会把责任都是甩给你,为什么该交付的时间没有完成?为什么没有及时反馈问题?那么这时候你会怎么做,一般分为两种情况:把责任甩给同事,和自己的工作能力无关,另一个则是全程背锅,这种效果更多的是会自己得到“死循环”。

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希望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做好工作’的雄心壮志如此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内心,从而迫使我们甚至要把敌人的工作‘做好’。”这有一点儿黑色幽默,然而,不管背后还有多少复杂的因素需要考虑。

那么我这个朋友就可以定义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吗?显然不能这么定义,因为他完成了他所有的工作,但是在项目把控和资源整理欠缺能力,其实这也是产品岗位最赋有魅力的地方,对于能力的边界不设限,产品运营,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人际关系,自我提升等等各方面都需要有着出色的能力。

三、“为了什么而什么”

  • 为了完成目的我竭尽全力,
  • 为了吃饭我必须在12点之前下班
  • 为了上王者,我必须把假期的时间全部占用

我们都会生病,需要看医生,看医生的行动不是单一的,不限于正确诊治一个病例,我上医院是为了治病,医生好不好,要看他是否把我的病治好了,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大家应该感触到现在治病困难,现在抱怨最多的不是治疗效果而是抱怨看病难看病贵。

你拉肚子,然后到医院先验血尿然后B超,脑部做了CT,折腾了好几天,花了好几千,拉稀治好了,或者就是还没开始治疗就好了,医生不会考虑你的医疗费用。回头来说它并不等于治愈率。

在现代医院里,医学能做什么医生就去做什么,“为了行医而行医”有个医者大佬说过一句话“生命不息治疗不止,让人心生几分沮丧,治疗有何意义?”

在做产品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反复的造轮子,目的不明确,行动糟乱。很清楚这样的产品不可能成功。

过去,劳动者大多知道他所做的事情有什么用处。

自耕农播种、修犁、挖沟、砌墙,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了解这个活预计要达成什么目的,他差不多总是全程把手头的活计一直做到最终结果,因此也能从最终结果来了解自己做得好不好。

现在不再如此,人所周知,现代劳动的一个特点是尽量把各种任务分割成独立的环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越细,每个环节上的劳动者就越不了解这个活本身的意义。流水线上的工人一眼望不到眼下所做的事情的“客观目的”。甚至脑力劳动者也是这样。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可能只知道操作一个实验程序,不大了解最终实验结果是怎样得出的,更不了解这个结果有什么意义。

就形成了“为了搭建而搭建”这样产品不过是牛马中的一棵草,飘无定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偶尔得豆,种豆则永远只得豆。

四、写在最后

我们的生活被支配在暴风雨中,偶尔扬帆的方向会出现偏差,被大风卷到孤城之上,被猛兽进行洗礼,被空气进行封闭,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苟且中发现光亮,在光亮中赶上浪潮。

作者:王秀琴,微信公众号:产品有个洞;智慧产品产业、SaaS企业高级产品总监

本文由 @秀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