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精读《可维护性思考》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079128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PS: 所有没给原文链接的精读都是原创,本篇也是原创。

前端精读之前写了 23 篇设计模式总结文,再加上 6 种设计原则,开闭、单一职责、依赖倒置、接口分离、迪米特法则、里氏替换原则,基本上对代码的可维护性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但你我在工作中都会不断遇到烂代码,快要无法维护的大型项目,想一想,仅凭设计模式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为什么不断膨胀的大型项目总是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护,而复杂度更高的真实世界,但没有人觉得快要崩塌了呢?

设计模式考虑的是代码之间的关系,设计原则考虑的是模块以及项目间的关系,那是否存在更上层的思考,解决大型项目越来越难维护的问题?

先考虑一下,为什么真实世界没有可维护性问题?

真实世界为什么没有可维护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傻,因为从来没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抱怨 “我们的产品、科技、概念太多了,多到我觉得无法在这个世界活下去了”。但是在代码世界,程序员经常会抱怨,项目的概念太多、设计过于复杂,以至于他无法继续再维护下去了,是时候寻找下一份工作了。

一种显而易见的解释是,生活中,我们都是小角色,活在自己的天空下并不需要触及那么多概念,而程序员在项目中基本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必须为每一个细节操心。

但这并不完全解释得通。我们以为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多,但实际上日常生活的知识太多了,就拿家电来说,每个人都会同时接触几十种家电,大到空调冰箱洗衣机,小到手机牙刷充电器,即便这些产品被大量标准化,但每个产品用起来都有大量细节的区别,但没有一个人觉得学习使用一个新剃须刀是一种负担,也并不觉得一款设计得不好的牙刷,会对整个牙刷行业造成怎样负面的冲击。

这背后的原因是:拷贝。正因为我们用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拷贝,所以即使用坏了也不会对其它相同物品产生任何影响。但代码世界则不同,因为代码调用关系的存在,复用的越优雅,破坏力也就越大。一栋大楼断了几块钢筋尚可支撑,但换在代码世界,只要断了一块钢筋,就意味着这栋大楼所有钢筋都断了。这就是程序员最痛恨的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改了一处看似人畜无害的代码,却导致一场故障。

从这个角度来说,代码世界是无法吸取真实世界经验的。而且代码世界的这种副作用,在商业上是有巨大正向价值的,即软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是实体产品做不到的,因此软件需要付出可维护性代价,似乎是这种极低边际成本的代价。

虽然通过借鉴真实世界的经验,使自己维护成本变成零时不可能的,但真实世界对软件世界确实有可借鉴之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几个有意思的点。

真实世界不断屏蔽复杂度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过这样的思考:面试官总是问原理,就是担心我只会用框架,而缺乏基础。但基础是什么呢?懂得 js,java 算是基础吗?也可以说不算,因为这些语言背后的编译原理好像才是基础,编译原理背后还有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运行在硬件上,而硬件的原理呢?从 CPU 设计到背后的硅是如何制作的,等等,这样下去,似乎永远也无法掌握原理。

但当我们从软件推导到硬件时,可以很自然的发现,没有人觉得掌握硅胶的制作过程是一件必须的事,我们可以一直使用硅胶制作的产品,但却可以不用了解硅胶制作的原理。

真实世界总是不断屏蔽复杂度,作为消费者时,我们面对的商品总是经过精心包装,简单易用的,只有我们工作时,才需要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原理有所了解。

这个道理可以迁移到代码世界,即对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不能指望每位开发者都了解全部原理后才能工作,我们需要在大多数时候把开发者当作消费者来看待,提供精美而稳定的接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类似下图的架构设计:

从图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业务层代码,我也不需要关心过于底层的实现,底层的代码就像脚下被压实了的土地,只需要在上面走就行了。

然而最让人崩溃的是下面的设计: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需要面对无穷无尽的上下文,这就是维护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

为什么觉得维护成本高

作为开发者,已经习惯了评价代码维护成本高还是低,今天我们换个视角,想一想为什么你会觉得维护成本高?

对维护成本的感受不完全是客观的,我画了一个四象限图:

左边是和人相关部分,包括你对代码的理解能力,以及对项目的熟悉度。

理解能力越强,越不容易觉得维护成本高;对项目越熟悉,哪怕是屎山代码,也会觉得重构后可维护性并不会提高,因为自己对项目会变得不熟悉。

右边是和项目相关部分,包括业务本身的复杂度,以及这背后的技术抽象实现的质量。

业务本身越复杂,维护成本就会越高,因为信息量不可避免的增大了,我们永远不能只盯着 Hello World 的 Demo 研究框架;代码质量体现了技术对业务的抽象,抽象的好,复杂度曲线就会比较贴合业务真实复杂度,抽象的不好,Hello World Demo 也能够新人进来喝一壶。

在这四个关键词中,业务复杂度是几乎无法改变的,对项目熟悉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重点应该放在理解能力与代码质量两部分。

无论是个人理解能力,还是代码质量,目标都是帮助我们快速理解项目,也就是说,只要能快速理解技术项目在做什么,我如何快速融入,就会觉得可维护性高,反之则觉得不好维护。

所以一个简单的项目,或者一个分层合理,文档清晰的大型项目都会让人觉得可维护性好。在这一点上,需要向真实世界学习的经验就是,即便在软件世界,也并不是了解所有原理,所有犄角旮旯的逻辑才表明技高一筹,带着这种思想工作只会让大家陷入无尽的内卷和理解焦虑。我们要给大家思想减负,不需要理解的模块、代码设计,就不要轻易展示出来,将每个模块开发所需了解的最小知识设定好,最大程度减少开发者的理解负担。

当然要补充一句,这并不意味着局限开发者的成长和学习空间,其它知识随时敞开大门,只是理解它们并不是日常开发所必要的,这些知识形成文档可以用完即弃,不用成为长期记忆。说到这,就引出了真实世界第二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说明书。

真实世界的说明书

我回头想想也挺不可思议的,无论快递买来任何需要组装的东西,按照说明书的指引最终都可以组装好,而且装好之后就可以把说明书扔了,完全没有认知负担。

与其说快递包裹的说明书太完善了,不如说说明不完善,不好用的商品根本卖不出去。我们早已习惯极度易用的商品,及其详尽的说明书了,这是商业社会持续发展,长期博弈后的结果,而且会稳定持续下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参与维护的项目也有精巧的设计,完善的文档,那维护就不是什么问题,按照文档说的一步步来就行了。

那为什么大部分情况,我们接手的项目就像一个没有说明书的乐高呢?这应该是商品与代码的本质区别了,即商品质量好不好,是由买家用钞票投票的,做得好用,说明书完善的商品才能存活下来,但这背后的技术实现是看不到的,也没有人可以投票,即便技术人员吐槽代码无法维护,但如果项目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也只会越做越大,技术债越滚越多。

技术项目的买家是程序员,但程序员没有拒签的办法,导致无论项目质量如何都要接受,没有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导致了烂代码随处可见。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意识到这个问题,即技术项目质量本质上是无人长期、持续关心的,你可能会说,技术 Leader 会关心呀?但这和业务驱动相比实在是太弱了。产品有用户侧钞票的投票,无论管理者换多少人,还是会从源头持续提供动力,但项目质量总是要反复强调,间歇性整治,并且不同的 Leader 关心程度也不同,因为这背后没有源动力,除非项目质量影响到用户那头的现金供给了,但这种情况发生时,说明项目早已烂透了。

正是因为技术质量缺乏源动力,或者说源动力传导链路太长,我们才要人为的不断加强重视,重视文档、重视使用体验、重视是否符合设计模式。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坚持做代码质量治理,因为坚信总有一天,代码质量会影响到业务发展。

这次从真实世界借鉴了一些经验到软件世界,我们从借鉴真实世界的屏蔽复杂度,谈到了为什么真实世界的说明书这么好用,但技术项目文档却总是缺胳膊少腿的问题。

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设计原则与设计模式固然可以提升可维护性,但归根结底还是动力的问题,提升代码质量本身就是一件缺乏动力去做的事,或者长期被认为是重要不紧急的事,往往很难找出理由现在就去做,但没有人觉得不应该做。

所以想要提升可维护性,找到为什么现在,立刻,马上就要做技术优化的原因,并立即开始优化才是最重要的。

讨论地址是:精读《可维护性思考》· Issue #359 · dt-fe/weekly

如果你想参与讨论,请 点击这里,每周都有新的主题,周末或周一发布。前端精读 - 帮你筛选靠谱的内容。

关注 前端精读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 3.0 许可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