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不贵,不配叫“新消费”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53004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不贵,不配叫“新消费”

不贵,不配叫“新消费”

作者:金玙璠,编辑:魏佳,来源:开菠萝财经

三四十块一杯的喜茶、奈雪的茶,四十块一碗的和府捞面、近百元一盒的钟薛高……有消费者调侃,现在的新消费品牌不但多到用户都不够分了,价格还越卖越贵。

 “很疑惑XXX为什么这么贵?”

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发出类似的灵魂拷问。“为什么一些没见过的新品牌价格贵得离谱,而过去常买的品牌不见了?”在楼下的便利店里,消费者宋原也发出类似感慨。“这可能就是新消费吧,我没跟上的消费升级。” 她苦笑道。 

新消费的火热大众有目共睹,但我们可选择的价格带反而更少了?这届新消费,贵到让消费者吃不起了?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曾发文称,进入消费升级阶段,市场、供应链和需求的变化,的确给了品牌“做贵”的机会。但他也表示消费品行业的严重“内卷”,让“做贵”成为必然趋势之一。 

某酒水品牌创始人白群表示,现在中国市场成长出来一些定价高,包括溢价高的品牌,证明国货崛起了。但如果新消费赛道的“内卷”是卷掉了一些平价甚至低价品牌,他并不看好这一趋势。

 新消费品为什么越卖越贵?是消费升级下的“圈套”,还是内卷下的逼不得已? 从已经上市的代表品牌来看,这些新贵品牌过得并不舒服。那为什么越是你嫌贵的品牌,越是不愁融资,甚至估值已经贵到“吓退”了很多投资人?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新消费,就是贵到吃不起?

看了一圈“新消费品牌”,宋原下了个简单的结论:“贵”是其中要义。

同样是无糖气泡水,零度、健怡这么多年也没超过3块钱,元气森林一出生就站上5块钱档位。就因为赤藓糖醇比阿斯巴甜高级?还是因为它“0糖0脂0卡”的概念更动人? 

小时候的泡面是两块钱一包、五块钱一桶,拉面说直接卖到将近20元一盒。同样一杯鲜果茶,沪上阿姨17元、本宫的茶14元,但喜茶、奈雪就能卖到三四十。 在你印象里,吃一碗面要花多少钱?在陈香贵、马记永的面馆,一碗兰州牛肉面卖26元,在遇见小面店,有十多元的平价面,但30元以上的面居多。和它们比,和府捞面更勇敢,酸汤雪花肥牛面38元一碗,番茄汤猪软骨面39元一碗 。 

不贵,不配叫“新消费”
遇见小面(左)菜单VS和府捞面(右)菜单
图源 / 大众点评

当然,它们都带来了新故事。例如,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说:“全中国做饮料的,我们家是唯一的一家,瓶里的水比瓶子贵的。” 喜茶、奈雪的茶宣称用现制茶代替了茶粉、用鲜奶代替了糖和奶精、用新鲜水果代替了罐头,和府捞面讲出了“书房养生面”的故事。

宋原特意去尝了一碗和府捞面,“整体感觉和市面上15元一碗的面差不多,想不明白为什么‘吃面看书’的故事能这么值钱。吃面看书,油会溅到书上啊!” 

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钟薛高能卖到66元一根。她还算了一笔账:买一根钟薛高的钱,可以买6根梦龙/10盒八喜/12支可爱多/36根小布丁,不香吗? 

这些新品牌,凭什么能卖这么贵?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做过一项分析,中国消费市场是一个宝塔式的分层化结构,头部20%的人群虽然数量较少,但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是底部20%人群的11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宝塔顶端20%甚至40%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换言之,就是有一批人不想再吃五毛钱的小布丁、不想再喝成本两块钱的奶茶。在不少专家看来,消费市场正在被细分需求切割、分层,一些群体未被满足的需求,代表的是中国消费品行业的“掘金区”。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在《破除消费行业困局,秘诀是“做贵”?》一文中表示,进入消费升级阶段,市场、供应链和需求的变化,给了品牌“做贵”的机会;而消费品行业的严重“内卷”,也让“做贵”成为必然趋势之一。 

过去也出现过“钟薛高”,只是“死掉”的居多。“过去,即便快消品想卖贵,也‘基本卖不动’。因为已有的渠道承载不了,找不到宝塔顶部20%的消费人群。”鲍跃忠对开菠萝财经表示。

元璟资本副总裁陈默默也表示,以前定价高的结果可能是渠道的接受程度有限。在传统大众零售渠道内同一品类的产品往往定价越贵,转化率越低。除非佣金很高,否则渠道端没有动力推一个转化率比较低的产品。 

但现在,新消费品牌和销售渠道都离消费者更近了。大部分品牌在进入线下渠道之前,已经在线上或其它新零售渠道得到了验证,更被线下渠道接纳。“特别是一些新型的新零售渠道,用户以年轻人为主,渠道也希望通过网红/流量单品来吸引目标用户。”陈默默表示,于是,大家能在便利店这些渠道看到过去看不到的“新贵”品牌。 

白群告诉开菠萝财经,这些新消费卖得贵,还因为会讲故事。大多数新消费品牌的创始人,都是营销出身,大多没有消费品相关从业经验,最典型的是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曾从事咨询与广告营销,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中国的冰淇淋消费主要集中在1元到3元这个价格带”,钟薛高挑战的就是这件事。 

林盛们掌握了品牌卖贵的要义,就是要“重新定义”。于是,我们看到了被重新定义的饮料、雪糕、面食…… 

贵的生意,不一定好做

价格卖得贵,不代表这些新品牌的生意很好做。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认为,现在的消费品做贵,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得已。

 过去是工业化的消费品体系,大订单、大生产、大渠道、大分销,生产效率达到了某种极限,生产成本降到了非常低。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了,消费者购买力有限、消费决策简单,单一依赖价格和功能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供需关系倒挂、消费者决定一切的市场。 

当选择权完全交到消费者手里,品牌必须迎合消费者越来越细分、个性化的需求,SKU更新速度必须快起来,新SKU的研发成本、供应链的非规模化,就会导致业务效率下降,本质上成本高就决定了定价高。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了,都知道,花10块钱买到的勾兑奶茶,性价比可能还不如花30多块钱喝一杯喜茶或奈雪的鲜果茶。”陈默默告诉开菠萝财经,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过去某些品类的流通层级太多,定价不合理,现在信息渠道更加透明,同一价格带的品牌间也容易被互相比较,消费者倾向于支付同样的价格或更高的价格,获得远超原来的支付价格所获得的产品体验

但不是定价高,利润就高,还需要看加价倍率。 以已经上市的奈雪的茶为例,其招股书显示,平均一杯售价是27元,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达38%。相比之下,星巴克原料成本只占13%,瑞幸咖啡原料成本也只占23%左右。 

不贵,不配叫“新消费”

上市后首份财报显示,奈雪的毛利率为37%。而一位前奶茶连锁店从业者透露,中低端奶茶的毛利率至少在60%左右。

 “奈雪的茶活得这么辛苦,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王晟对开菠萝财经感叹。对比蜜雪冰城就知道了,其王牌产品冰鲜柠檬水卖4块钱一杯,却还能赚钱,就是因为蜜雪冰城体量足够大,且早已打造了鲜柠檬的供应链。而新式茶饮讲的是在茶饮中加入鲜果的故事,要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只能定高价。“现在这个定价倍率已经吃亏了,再往下降会更亏。” 

当然,并不意味着钟薛高、奈雪们,未来赚不了钱。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以钟薛高为例分析,从雪糕的生产工艺来看,钟薛高并非没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通过生产工艺的调整、通过组织效率的提升来降低成本。因为不管是中低端的可爱多,还是中高端的梦龙,毛利润都很高,本质还是达到了一定水平的规模效应。 只是,到目前为止,这些看起来光鲜的、卖得贵的品牌,活得还很“辛苦”。 

贵的,更招资本待见?

不过,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越是你嫌贵的品牌,越是不愁融资,甚至估值已经贵到“吓退”了很多投资人。而这些“新贵”品牌之所以能迅速崛起,背后也离不开资本的助推。 

钟薛高在今年年初完成2亿元A轮融资,在此之前,曾获由真格基金、峰瑞资本参与的天使轮融资以及天图资本、头头是道参与的Pre-A轮融资。据IT桔子显示,其A轮投后估值超过10个亿。

 在资本世界,今年是“面馆大年”,和府捞面、遇见小面、五爷拌面、陈香贵这些面条新贵相继获得大额融资,估值动辄十几个亿。遇见小面在短短四个月内连获两轮融资,估值已涨至30亿元。卖得更贵的和府捞面则拿到了今年小吃界最大一笔融资——金额近8亿,根据IT桔子的数据,融资后的估值达到了64亿元。 

喜茶去年3月的估值还是160亿元,一年多时间就涨到了600亿元,按照800多家门店计算,单店值7000万元。已经在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Q2财报公布的门店数是578家,现在市值近164亿元,单店估值近2837万。 

对比线下连锁巨头星巴克,目前在全球有3.3万家门店,市值8801亿元,单店估值仅为2666万元,远低于奈雪和喜茶。

 消费新“贵”,更受资本青睐?事实上,不同类型的资本诉求不一样。 

庄帅表示,对于不同阶段的项目,VC的诉求不一样。越早期的项目,VC越不关注卖了多少货,而是关注有没有人接盘,下一轮融资什么时候进来,估值是多少,那就需要评估,大环境之下,是否有消费升级的诉求,中国在这个品类缺不缺高端品牌,如果这些条件满足,那就可以投,因为一定会有资本接盘。对于后期的项目,品牌知名度有了,又在一个很火的赛道里,还有一定的销售规模,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那就要赌它上市,享受二级市场的溢价,大赚一笔再退出。 

不贵,不配叫“新消费”

而和府捞面背后的腾讯,喜茶背后的美团龙珠,都算做产业资本,与单纯冲着钱去的VC相比,又是另一套投资逻辑。 

其实巨头的算盘很明确,就是切入产业,并希望借着项目和自己的现有业务结合,更侧重于战略布局。

 “腾讯的算盘是,前端用我的工具箱,后端用我的数字化系统,从生产流程、生产线管理到内部组织管理,小程序、云、用户管理、金融服务管理、员工的企业微信等等,都可以用我的。”庄帅表示,“品牌是做高端还是做低端没有那么重要,只不过高端客户给的钱多,收益还高。” 

他对开菠萝财经分析,像和府捞面、遇见小面这些项目处于早期时,产业资本进入的价格很低,但占股不低,非常划算,可能比腾讯投广告做宣传,让和府捞面用它的小程序等这些后端工具,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且回报更大。

 产业资本的投资人员虽然会从财务、自己内部、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但评估到最后,结论往往是“我们都投”,像腾讯,喜茶也投,和府捞面也投。在庄帅看来,评估维度不是规模,而是自己能不能获取更多行业的经验,服务不同的体系,所以低价、平价、高端的品牌都要。 

据王晟观察,有些品牌把价得定得过高,是被资本裹挟的“内卷”。因为投资人都希望投一个毛利高、看得到盈利希望的企业。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想获得高毛利,定价就要比较高,销售体量就会有限。而如果把毛利降下来,就会持续亏损,陷入到恶性价格竞争的沼泽里。 

他更看好定价倍率高、毛利高的的品牌,认为这种品牌才能放到什么渠道卖都能赚钱,否则,是非常容易被取代的,投资价值比较低。 

太多消费品试图做成高溢价品牌,把旧的、老的品牌打下去。但在王晟看来,还需要从底层逻辑去思考,这个品类是不是支持高定价或者高溢价,能获得高毛利,有可能很多品类在底层上是不支持的。因为有些品类,除了具备功能性这个基础价值之外,其它价值比较弱。

他更看好定价倍率高、毛利高的的品牌,认为这种品牌才能放到什么渠道卖都能赚钱,否则,是非常容易被取代的,投资价值比较低。 “现在的数据不证明什么,现在下定论还太早,很多品牌还没有跑完一个周期,连第一波的目标用户都还没有打完。”陈默默表示,市场对“新贵”品牌还需要更多耐心。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宋原、白群为化名。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