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复盘《山河令》:胜于时机,完成大于完美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44083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复盘《山河令》:胜于时机,完成大于完美

重新回顾《山河令》,一是因为我们想看看,上半年这部爆款剧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二是提出一个问题,下一部类似的电视剧在哪里?我们采访了制片人和编剧,这些碎片式的记忆也许只能勾勒出一个大概。但有两点比较突出:同类型的改编是如何完成的?以及,时机比什么都重要,完成大于完美。我们只是提出问题,无法解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先生制造(ID:EsquireStudio),作者:吴喋喋,原文标题:《重返<山河令>:下一部类似爆款剧在哪里?》,头图来自:《山河令》剧照

《山河令》原定的播出时间是今年3月底。后来观众也都知道了,这部戏2月22日开播,到3月中已经放出了大结局。

档期提前是一个挺突然的事。《山河令》样片送审后,平台突然提出在春节档播——这意味着留给后期制作的时间很少很少,突然蒸发了一个多月。 

马韬是《山河令》的总制片人。她觉得时间太紧张了,但说实话,她也愿意早点播。干这一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拍完马上播,谁都不愿意片子压很久:“要是前两年拍的戏,放到现在播,观众都觉得你太老套了。就像面包,你肯定吃刚出来热乎的。”

档期这么安排,最紧张的是后期公司。视效总监名叫刘冲亚,他手底下有三百多个员工。从2021年元旦开始,一直到春节,所有人都围着《山河令》24小时连轴转。

全剧有1024分钟的特效镜头,最折腾的是第一集开头。男主角周子舒从漫天的孔明灯里登场,二十几人的小组加班加点,做了两版,耗时大半个月。第一版做得很恢弘,整片天空都是灯,从视效的角度看,他们希望上来就给一个奇观,让观众觉得牛。但导演看了,认为不符合剧情:周子舒是来暗杀的,孔明灯相当于路灯,照亮这一块,好打对方,而不是要弄得全城皆知。

马韬听了导演意见,认为很对,特效只能推倒重来。

刘冲亚有点崩溃。他后来说:“视效就像盖楼一样,有挖地基的,有建主体的,有精装修的,任务都已经排下去了,我们就像一列火车在直行,但是马姐说完以后,我们需要掉头,这个掉头是很困难的。”

时间太紧了。其中一些特效师连着三天都没回家。

除了周子舒登场这样的大场面,许多特效也并不是观众想的那样,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有的地方连马韬都没看出来,比如有些草坪是用特效铺的,没做特效之前,草地坑坑洼洼不太好看,特效师就做了草,把坑洼处填平。

大年三十除夕,刘冲亚组了一个饭局,邀请重点员工和《山河令》主创到家里吃年夜饭。当晚是马韬掌的勺,她做了牛蛙、猪肘子,按人头每人分到一只龙虾。既是慰劳员工,也是开誓师大会,一边感谢大伙,一边强调《山河令》的重要性。

两个男主角得知后期公司赶进度很辛苦,也纷纷送来慰问品。有三十多箱自嗨锅,还有坚果零食。特效师们不常收到演员的礼物,他们给每箱食物都贴上了标签,张哲瀚送的就贴“周子舒”,龚俊送的就贴“温客行”。嗨锅一来,大家都嗨了。

春节前,马韬交出了《山河令》前15集的成片。2月22号开播的时候,后期公司还在做后面剧集的特效。

《山河令》播出后,马韬一直提心吊胆。评价特别好的时候,她也不放心。她每天凌晨四五点才睡,早上七八点就开始回复工作微信。一边盯着没做完的后期特效,一边看观众反馈,还要配合宣传,繁琐的事情比拍戏那会儿更多。

第12集播出那天,《山河令》的豆瓣评分连涨了三次,从8.4分蹿到8.6。

8.4分的时候,马韬就让同事做图,说让大家发朋友圈宣传一波。图还没做好,涨到8.5分了。到了晚上,分数涨到8.6。马韬记得媒体报道了这件事,夸第12集特别“治愈”。她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好事,比上热搜更开心。

即便是播出了的部分,他们也会修改。这种情况在平台以前的剧里不常见。

一个重要原因是《山河令》的观众看剧很认真,能发现不少工作人员都没发现的问题。比如群众演员玩手机,比如无人机入镜了。

马韬感慨,观众简直是拿显微镜在看,但又觉得,现在很多人看剧都是两倍速,如果看《山河令》看得这么细,说明是真的喜欢。

马韬留着不过肩的短发,目光锐利,看上去干练而有威严。2018年,当马韬在慈文传媒集团做制片人时,开始着手做《山河令》的剧本。

原著的人设好,这是马韬被打动的最大理由。她观察2010年以来的武侠类电视剧,几乎全是经典翻拍,主角人设大同小异,不像《山河令》的周子舒,出场只剩下三年寿命,想及时行乐、了此残生。而温客行出身邪魔外道的鬼谷,按照传统套路,他本应该是个反派。

马韬不知道市面上对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是多少,但是她很喜欢。

她找编剧找了很久,迟迟没有合适的人选。项目进展缓慢。这一年,影视圈迎来一轮同类型电视剧的创作高潮。

2018年4月,大IP《魔道祖师》改编的网剧《陈情令》在横店开机,当时的肖战、王一博还只是小有名气的男团成员。6月,改编自《镇魂》的同名网剧在优酷播出,男主演朱一龙、白宇迅速走红。

有观众认为,《镇魂》可能是同类型爆款剧的起点,同年还有一部《S.C.I谜案集》,这类剧集基本确定了一种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双男主之间的情感张力,但要以友情、兄弟情的名义,并且绝不能让女性角色介入二人之间。之后,这个类型的IP影视化步伐加快。同年,晋江文学城有4部同类型小说卖出了千万影视版权费用。

这年年底,马韬有点急了。次年1月,她决定让刚认识不久的小初试试看。

《山河令》之后,小初是这个行业里很抢手的编剧,工作排到了明年,来邀约的项目还有很多,正在慢慢筛选。但马韬找到她时,她还是个新手。

小初的经历和大多数编剧都不一样。别人可能是戏文系本科毕业就入行,但她29岁才开始写《山河令》,这是她的中文剧本处女作。

小初是东北辽宁人,本科读的是约克大学,念心理学和大众传媒,毕业后又去了投行做公关。但她有个写作的爱好,少女时期就混迹文学论坛,出国后靠读大量中文小说打发无聊,创作让她觉得快乐。

2015年,小初申请了纽约电影学院的研究生项目,学习电影制作。三年后,她得到一个工作机会。一位好莱坞制片人想做一部中美合拍片,小初中文英文都能写,被选为项目的编剧。她跟着制片人从洛杉矶来到上海,跑电影节、参加各种行业交流会。

但就是这年8月,影视行业寒冬了。项目推进不下去,制片人回了美国。

但小初想留下。那时她经常和行业里的人交流,她发现自己在美国学的制片思路,和国内完全不同。反而朋友介绍她去做了一次剧本医生,她提出来的思路和意见,很受剧方认可,大家都建议她继续往编剧的领域发展。机缘巧合之下,另一位朋友介绍她认识了马韬。

小初刚开始改编的时候,立即发现一个结构性的难题:第一男主角和主线剧情没关系。周子舒是男一号,但他跟温客行以外的角色没有任何关系,随时可以抽身离开这一切。主线剧情,在她看来是“温客行复仇记”。

她把周子舒和温客行设定为师兄弟,这层关系原小说里没有。不加这个,没办法拍成电视剧。

按照武侠世界的逻辑,小初觉得周子舒根本不会搭理温客行。周子舒是暗杀组织的头目,洞察力强,对人有戒备心,当他见到武功高强又神秘的温客行,态度一定是:告辞了,恕不奉陪。她把周子舒和温客行设定为师兄弟,赋予了两人一层忘却的前缘,来合理化两人留在彼此身边的动机:想搞明白对方是不是那个人。

原著里有一个配角喜丧鬼,被小初从男人改成了女人。一来,小初觉得温客行的成长历程里需要一个女性长辈,二来,她想增加剧中女性角色的含量。

后来很多观众夸剧里古诗词和典故多,编剧有文化。小初在这上面倒没怎么花功夫。她的精力更多是花在历史考据上。

《山河令》的时空背景是虚构的,小初在诗词典故、地理方位、历史事件的使用上,对标了唐代末期。小初说,这主要是考虑到虚构时空的风险。

前五集剧本完成后,马韬开始看合适的演员。

选角公司给过来三四页的备选名单,然后是初筛、试戏,定了人选还要聊档期、价格和合同条款。基本确定后,疫情又爆发了,演员名单有很大变动,等于这套流程走了两遍。

选周子舒和温客行的演员,还要多一道程序。备选名单会送到平台那里,做适配度分析,看两个演员是否合适。名单递交两个星期后,平台的运营部门给出了答案。有了答案,马韬再一个个跟演员去聊。

最后定了张哲瀚出演周子舒,龚俊出演温客行。《山河令》投资并不大,被平台定为A级项目,演员片酬占总制作费用的比例,控制在国家限定的40%之内。

小初对选人没有决定权,但她个人私下有一些观感。比如她把备选名单里的演员筛了一遍,百度了一下,看他们的视频片段,把他们划分成三档。第一档是“非常好,选他就能成功”,张哲瀚和龚俊都在她的第一档里。

小初在电影学院学到的选角原则是,外形贴合最重要。原生长相特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贴脸的演员,靠演技去硬拽,并不讨好。 

小初分析张哲瀚的面部细节:五官精致,轮廓冷硬,结合起来非常像周子舒。不过后来定妆时,她建议给周子舒换眉形:改一个舒展的平眉,眉似远山那种感觉就出来了。

看到龚俊的第一眼,小初就觉得他是“温客行本行”。她判断龚俊骨子里有一种澄澈和孩子气。由他去演能够让这个角色更立体,残忍而天真,观众会忍不住怜爱角色。 

临进组的时候,张哲瀚突然对马韬表示,温客行这个人物写得特别好,自己想改演温客行。张哲瀚自己说了一次,经纪人来说了一次。马韬后来说:“我不认为他们是认真的,我认为是跟我开玩笑呢。”

马韬无法想象张哲瀚演温客行的画面。通过人物小传和剧本,主角的形象在她脑子里已经非常立体了,她觉得张哲瀚就是周子舒,没有人比他更合适这个角色。何况还有搭配的问题,张哲瀚要是演温客行,谁能演周子舒呢?

张哲瀚和龚俊进组的时候,距离开机已经不到十天。

《山河令》第一个签合同的演员,是周也。选女一号顾湘时,马韬一眼就看中了周也,觉得她特别像顾湘。

马韬特意去补了电影《少年的你》,周也的成名作。她演一个成绩家境都不错但天天霸凌女同学的坏女孩。看完后,马韬觉得“坏女孩”很可恨,周也演技很好,但不知道够不够古灵精怪。

见到本人后,马韬的顾虑打消了。周也当时在拍一部主旋律电视剧,腿摔骨折了。剧组的人告诉马韬,周也瘸着个腿还天天去片场,非常敬业。马韬觉得现在的小演员,特别女孩子,做到这样挺难得的。

剧组筹备期赶上疫情爆发,开机时间推迟了四个月,原定的演员阵容有很多变动,一些演员接了更好的戏,不来了。另一些演员上部戏延期,赶不过来。但周也一直没变。

小初也很喜欢周也,觉得她是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看到阿湘哭,我想跟着她哭,看到她笑,我想跟着她笑。”

顾湘的婚礼是计划中的重场戏:新郎曹蔚宁被打死,顾湘为亡夫报仇,力战不敌,身穿喜服跟曹蔚宁死在了一起。马韬夸周也这场戏演得真,没有偶像包袱,不管表情难不难看、妆有没有花,只要符合人物,她就去做。

后来《山河令》的演唱会上,设计了一个环节,让顾湘和曹蔚宁穿着婚服成了一次亲。周也在台上哭,小初坐在台下哭,台下剧组的很多人也都哭了。

85

开拍之后的剧本围读会上,马韬看两个男演员念台词,感觉他们还没有完全熟悉剧本和人物关系,不能入戏,就让小初帮他们写剧本分析。

这个剧本分析是根据每天要拍哪场戏,写完发给导演和演员。页面分两栏,左边是剧本原文,右边是注释:情景是什么?人物情绪怎样?为什么做出这个行为?周子舒和温客行的关系到什么程度了?这样一写,现场拍摄就不大会跑偏。

小初也在横店。之所以用文字交流,一是方便导演和演员随时查阅,也不干预他们现场二度创作。

张哲瀚和龚俊之间,一开始也不熟。武术训练第一天,两人头回见面,马韬叫上他们和周也一起吃饭,气氛挺尴尬。龚俊比较害羞,张哲瀚也慢热。所以当时对剧本有困惑,张哲瀚不敢问马韬,去问了相熟的服装设计韩广仁。

韩广仁是最早一拨加入《山河令》项目的人,前三集剧本一出来他就看过了。要了解角色,才能设计衣服。有一次去平台做分享,韩广仁把色卡带了过去,他给两个男主设计衣服,随着剧情推移,颜色由浅入深,符合两个人物的变化。

戏拍到中段,演员对剧本已经很熟了,小初不需要再写剧本分析了,演员现场还经常即兴发挥。但小初仍然要留在横店,因为还要改剧本。

定稿了的剧本,开拍后再改动,或者剧本没写完,一边拍一边写,用行话叫“飞页”。

现场统筹常常有搞不定的状况。比如夏天横店总下雨,会导致一些景拍不了;疫情后剧组扎堆,想拍的景抢不到,还是拍不了;配角演员也忙,一些人在多个剧组之间辗转,总有时间撞了赶不回来的情况。

统筹无法协调时,小初就得改剧本。有时候删的内容太多了,怕总集数不够,小初还得飞页一些顾湘和曹蔚宁谈恋爱的戏。原剧本里,他们的感情戏没有播出来的那么多。

横店活跃着一些专门偷拍剧组的代拍和粉丝,偶尔会在网上放出一些路透照和视频。

《山河令》的路透遭遇了一些差评,很多人说造型丑。温客行最早放出来的照片,穿一身红配绿,吐槽的很多。马韬对这些声音一点不在意,因为剧组里近距离看过服装的人,没有说不好看的。马韬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播出后观众会“真香”的。

后来马韬觉得,代拍肯定很后悔,后悔当时没多拍点照片。

当时横店有很多S级大剧组,不乏重量级IP,拥护者众多,演员阵容也很强。代拍更愿意去跟那些剧组。在横店,演员红、IP大的戏,路透照更有市场,价格炒得更高。

 刚做《山河令》的时候,公司和平台方都希望马韬照抄别的戏的做法,但她不愿意。

“我为什么要抄别人,”马韬说,“我就要按我自己的想法来。”

钱也一直是个问题。

拍古装剧挺贵的。服装、头套、梳化,比现代戏开销多很多。《山河令》的景也多。本来计划拍四百多个景,制片算了一下钱,发现做不来,合并成三百五十几个。后来播出,马韬看到网友说,这里和那里是同一个山洞、同一条河,她没法反驳。疫情后复工的剧组太多了。影视城里的景是明码标价,但可能根本抢不到。

材料也涨价了,然后影响了道具,脚手架、各种桌椅。有一场戏,周子舒在河边遇见温客行。马韬后来反思,拍得太简陋了,至少应该搭个棚子支张桌子的。结果他们让温客行就那么干坐在路边,显得没有排面。

群演的价格也涨了。一些剧组开高价揽人,原来两百块钱一天的群演,价格一度涨到四百、八百。所以一到大场面,演员看着就比较少。

有时候天公作美,也可以省钱。一场剧本上的雨夜戏赶上了下雨天,马韬没在现场,工作人员给她发微信小视频,说:“姐,今天的雨神了,我们水车都没用上,导演一喊开始,雨就哗哗地下,导演一说cut,雨就不下了。”

水车没用还能退,虽然也就一千块钱。但后期公司很开心,人工降雨是一股一股的,不均匀不自然,而且就那一小片有,后期还得加特效,把雨铺满全景,真雨能减少工作量。刘冲亚当时看原片,说这雨下得还挺均匀,一问,原来是真雨。

虽然经历了疫情,最后《山河令》也没超支。马韬说,多亏制片主任精打细算,还经常出去跟人砍价,影视城的人见到他就头疼。

《山河令》剧组在横店,一直挺低调,假装自己是个小组,直到上报人数才被发现,居然有五六百人。后来这部戏火了,他们才挺直腰杆说自己是个大组。但当时不敢,怕超预算——“你一说是个大组,人家就觉得你特有钱。”

在紧张有序且贫穷的气氛下,《山河令》只比原计划晚了两天杀青。那两天里,出于诸多因素考虑,剧组重拍了三场戏。

小初后来想,假如能多给些时间,也许能拍得更好,但如期拍完是第一目的。最后的结果证明,《山河令》一路以来的决策非常正确,时机比什么都重要,完成大于完美。

《山河令》播出后,编剧成了热议话题之一。小初比马韬更关注粉丝说了什么。在横店时,小初就开始看微博和豆瓣,这是《山河令》粉丝最活跃的两个论坛。

网上的评论,小初自己看不过来,找朋友专门写了爬虫程序,收集围绕编剧的讨论,每天生成报告。爬虫抓取的关键词包括“小初nada、小初、小初拿大、编剧、初姐”,等等。通过爬虫,她得知观众给自己起了很多外号,比如“缝合怪”“女明星”。

小初后来说,这些观察成了一种启发。之前她对饭圈了解不多,现在发现饭圈思维原来这么重要。

12集后,小初没再用爬虫程序,她觉得剧已经稳了,只要能播完就不会太差。经过这段日子对粉丝的观察,她发现自己好像干什么都会被骂,干脆放飞自我,想说什么说什么。

有媒体采访小初,文章标题写她是大爆款背后的人,小初本来还有点不好意思,就没把文章分享到微博。过了两三天,豆瓣网友截取这篇文章的片段,开始屠版骂她,还差点上了热搜。小初索性把文章分享到了微博——“来吧,向我开炮。我这个人也不都是很温柔,很通透,贱贱的心态我也是有的。”

《山河令》走红后,主演摇身变成当红流量,幕后主创也要到处“营业”。

龚俊和张哲瀚的各种事迹被网友考古,比如龚俊唱歌跑调变成了一个梗。

之前,马韬一直以为龚俊挺会唱歌的。在剧组,龚俊天天戴着耳机看剧本,嘴里哼着歌。他还和马韬聊音乐,说哪个音乐制作人特厉害,看起来很在行。马韬本来也计划让两个男主合唱一首主题曲,歌写出来后,她问龚俊,你唱歌行吗?

龚俊说行,没问题。马韬就让他和张哲瀚一起录了片尾曲《天涯客》。

音乐制作人跟马韬告状,说龚俊五音不全。马韬心想,你别胡说了,怎么也不至于五音不全。

后来网上龚俊“爱你芜湖”的视频火了,马韬感慨:假如一个演员告诉你Ta会唱歌,不能轻易相信,要亲自听过才行。

倪湛舸是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网络文学。她是《山河令》的观众,但她没想到身边很多朋友也在看《山河令》。她干脆拉了个群,群名“日不落·嗑山河”。因为成员遍布全球,24小时都有人在群里说话。

群里既有张哲瀚的粉丝,也有龚俊的粉丝,还有张哲瀚和龚俊的粉丝。倪湛舸是粉丝,也是学者,她这样解释了《山河令》的火爆:

她觉得前期剧情节奏很好,人物身份像面具一层层揭开。温客行刚出来是风度翩翩、摇着扇子的贵公子,但是到了第4集,跟丐帮打起来,鬼主的身份逐渐暴露,很多观众是那个时候入坑的。周子舒同样也有身份的反转,观众一直等着他脱去伪装。利用面具是很经典的戏剧桥段。

剧情到后半段,倪湛舸觉得《山河令》慢慢发展成了一个有粘性的、多层次的文本,“粘”住了很多粉丝。原著是一层,小初的剧本是第二层,张哲瀚又有自己的想法,演了一个自己理解的周子舒。

但为什么剧播完了,粉丝依旧死忠?倪湛舸提到了CP,这依然是个多重文本。剧里的温客行和周子舒,戏外的龚俊和张哲瀚。前阵子“日不落”群里还在嗑一对叫“凌越”的CP,那是张哲瀚和龚俊以前演的角色,粉丝觉得两个人物很相配,也给搭到一起。

她说:锁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粉丝有事做。

《山河令》成功地把女粉丝转化成了女的消费劳动者,她们自发地去产出同人,买东西,做各种各样的应援。这些人包括倪湛舸,也包括她的朋友们。5月初,群里还有人赶去苏州看了《山河令》的演唱会。

5月3日下午,苏州奥体中心的广场上聚集了数万名粉丝,而当天场馆只开放7000个座位,黄牛票被炒到了数万元。广场上,一个女孩对身边的同伴说道:“你以为现场这些人里,有几个有票?”

大部分粉丝抱着团建的心态来到现场,感受一种名为“全城热恋”的气氛。他们为演唱会准备了上百种应援,从公共交通、建筑上的LED大屏到应援花车、花墙。

奥体中心下沉广场有一块67平方米的屏幕,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播放一则龚俊张哲瀚的双人广告,粉丝花钱投放的。

演唱会还有付费直播,一场68元,两场136元。设了三种机位,主视角、后台视角和张哲瀚、龚俊双人特写视角,让没有抢到票的粉丝也能第一时间感受演唱会的气氛。

演唱会上,小初和其他主创一块登台,但她几乎不怎么说话。因为上台前她又在刷微博,看见讨厌她的网友说,你上台后闭嘴少说话。

不说话还有个原因,小初在努力绷着,怕自己哭出来。她泪点很低,演唱会那两天就哭了好几回。看顾湘成亲哭,看《山河令》粉丝做的无人机应援也哭,晚上回到酒店房间,躺在床上发微博感言,又哭湿了枕头。

回到后台,统筹冲过来抱住小初,两个人哭成一团。时隔一年,剧组的同事在苏州重聚,都很激动。这次小初自掏腰包,给几个要好的同事定做了T恤。衣服图案是小初的男友画的,七颗钉子,就是《山河令》里边,周子舒发明的“七窍三秋钉”。

T恤上印有字,小初写的文案。马韬的T恤上写“母仪天下”,马韬的助理是“协理六宫”,小初自己是“渣渣编剧”,演员统筹是“MVP带飞全场”,平台制片人是“被排挤的平台爸爸”,小初的男友也得了一件,上面写着“万能工具人”。

小初说,她男友是《山河令》剧组没有title的铁血制片人,负责编剧的“后勤”。写剧本那会儿,很痛苦,但生活上他把她照顾得很好,情绪上也提供了抚慰。

一个月后,演唱会在豆瓣开分,11万人打出了9.5分,以示对主创们“营业”的极度满意。

2019年5月,小初写《山河令》剧本期间,养了一只猫。她给这只公猫起了《权力的游戏》里女主的名字:Daenerys Targaryen。独自写《山河令》的那些日子里,这只猫给了她很多慰籍。

现在,这只猫被养在小初的编剧工作室里。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小初和她男友两个人的书房。工作室是今年2月初成立的,小初在那里写新的剧本。是一个古偶剧,依然是跟马韬合作。没有其他工作的时候,小初每天要在工作室待上12到14个小时。

时间被琐事切成碎片,小初写新剧本的速度比《山河令》那时慢了不少。她还没适应作为“著名”编剧的工作节奏。比如她有一些习惯,微信一定要回,有关系没关系的人,她都会回,但现在不行了。她注册了一个工作用的微信,集中处理各种邀约和工作信息。

马韬同样在适应新生活:把时间全留给手上的项目已经不太可能了,要做各种采访、行业交流会,但她觉得充实、有希望。

马韬说:“现在让我回想,我已经自动忘记了那些痛苦的事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先生制造(ID:EsquireStudio),作者:吴喋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