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年前高呼“学习红杉好榜样”的老VC,破纪录募了68亿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80-20210702-36298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9年前高呼“学习红杉好榜样”的老VC,破纪录募了68亿

达晨还在学习红杉吗?

十多年前,人民币基金就开始关注红杉中国为代表的美元基金崛起了。

同创伟业的郑伟鹤当时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优酷的上市(2010年),给红杉带来丰厚的回报,但是,当年同创伟业8家上市,加起来还不如这一家优酷挣的钱多。”

取法乎上,达晨行动力更强,他们干脆跑了趟硅谷,先从考察开始。2012年,经过沈南鹏引荐,达晨团队去了趟红杉美国,顺道也拜访了黑石。结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四个太”——达晨合伙人邵红霞这么讲,“我们太小了,我们太粗放了,我们太低端了,我们以前能赚到钱,真是太幸运了!”

后续达晨又学习了红杉的赛道型打法,提出行业+区域双轮驱动的投资策略。9年过去了,达晨学的如何了?

刘昼去年言论里有些信息,他的说法是:下一个五年,打造大资管平台——很多年前就宣称以苏世民为偶像的刘昼,终于要抛出“资管”这个字眼了。

变化不止这些,先抛些具体线索出来。

1.募资策略变化,达晨开始主动靠近互联网企业高管寻求募资;

2.投资“超配”。肖冰的原话是“争取实现基金组合中10%-15%的项目要超过20%的持股比例”。

尽管如此,人民币基金仍然不是中小基金惧怕的对手。一位用自有资金投资的基金合伙人说,中小基金可以凭借投后管理和达晨等机构竞争,他们真正害怕的仍然是一线美元基金。“稀释同样的股份,一线美元基金能够给出更高的估值,他们还有品牌,你说创始人愿意拿谁的钱?”

所以,人民币基金有进化,但显然,他们仍然要为充分的竞争力而继续寻求变化。你可以看得到,募资贴近战略方、投资寻求超配——这些都是近几年美元基金的典型打法。达晨学习“红杉(或指代美元基金)”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但也仍然是“跟随者”。

达晨此次募资的看点之一,就是拿到100亿人民币的认购额度,但以68亿的规模关账。这家老VC今年来到“资管”的关口了吗?

募资还在舒适区,离“大资管”多远?

既然9年前就开始系统地学美元基金,那我们就拿美元基金的研究框架来框一框达晨。

先从募资开始谈起。6月,达晨宣布新一期基金募资68亿人民币。

如果把过去的数据拿出来并画上一条募资曲线,达晨的曲线是平稳的、缓慢上升的。2011年,达晨募资35亿。2014年,又上了一个小台阶,募资50亿,到了2018年,小回落,46.3亿,今年这一波,68亿。

过去达晨是不着急,也是急不起来,现在这个募资数字仍然说明了这一点。首先是募资节奏慢,主流VC现在的募资都是隔年一期,但这十年间,达晨的基金间隔一直是3-4年。上一期基金募完,说法是管理规模超过300亿元,现在加上新一期,大约是360亿的意思。

也就是说,虽然放出了做大资管的豪言,身体还是诚实的,“只”拿了68亿。

”只“怎么讲?看看募资的客观条件。首先是大环境,上次投中年会,LP都说了,现在业绩一年顶三年,毫无疑问,大环境好。

再者是基金回报。根据达晨的说法,去年给LP带去了整整30亿现金回报,现在手里还持有被投企业价值150亿的股票。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这组数字是毫不输市场上主流的美元基金的。

而且按我的信息,达晨在人民币市场上一直是有号召力的。

所以你才能看到他们对LP的号召力的进一步提升,达晨也得以凡尔赛了一把,通稿里写:能募100亿,募了68亿。翻译一下就是,要募更大规模的基金,客观上行得通,主观上放弃了。

而如果要走规模化、平台化路线,募大基金是必然。比如红杉中国自2008年募集人民币基金以来,规模已经从10亿变成了180亿。所以从募资规模来看,达晨仍然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舒适区是什么?就是邵红霞无数次说的那句“带着枷锁的钱少拿”。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想在人民币市场上做“大资管”,只拿想拿的钱,这种方式真的可行吗?看看同在深圳的同期生深创投吧,三四千亿的AUM怎么来的?

所以,所谓“大资管”,你可以说口径上他们选定了这个方向;但策略上,达晨远不是大资管。

达晨此次募资也透露出的策略变化都是细节上的。比如LP中出现了互联网企业高管的身影,如腾讯、小米等等。这都是他们过去未能投到的明星互联网公司,但未来他们或许会出现在同一张牌桌,并且统一战线。

他们过去也有能力这样做,比如2015年达晨曾参与过360私有化、分众传媒私有化等项目,然而并未有更进一步的和企业家绑定的动作。这和前些年打着founders' fund大旗入场的VC2.0们,以及更早把企业家群体纳入募资的美元基金相比已经晚了许多。

应该说,这是达晨策略上更加重视“人”的一种表现,与此相对的,你也能看见在给LP现金分红之外,达晨也在强调carry的分配,你要知道,达晨的团队人数,两年前就喊出160人了,作为基金雇主,AUM有限,又招聘庞大的团队规模,可想而知这几年美元基金们的扩张给他们留人提出了多少难题——被挖人一直是痛点,早年就有过晏小平和傅哲宽的离开。所以这里强调分红,也是达晨在团队的“人”层面发力。

总体而言,募资是细节变化,经营上是理念微调,指向性还是朝着美元基金的打法去变。

眼光好,退出有掣肘

达晨今年募资顺,更关键的因素还是项目回报。

去年,房企Saas行业龙头明源云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市值约740亿港元。根据富途数据,达晨在明源云持股6.03%,共持有1.12亿股,按6月24日收盘价38.55港元计算,持股价值为43亿港元。

达晨宣称,这是他们成立21年来最顶尖的案例。

当然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意义的确非同一般。过去达晨曾因投资传统产业出名,著名的案例是福建圣农发展和煌上煌,被戏称为“左右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但现在在最火热的科技赛道上,他们也有了拿得出手的案子。

并且,在人民币市场如此火热的当下,达晨的IPO数量一直是名列前茅的。

但放在市场上来讲,回报上限仍然不高,仍然和一线美元基金有差距。还是拿启明投资甘李药业来举例,同样的人民币项目,同样的A股上市,甘李市值一度破千亿,后来稳定在大几百亿,启明持股多少?近20%。

明源云这个案例最令我惊讶的信息点是什么?持股。我的意思是,这里应该追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最赚钱的案例上,达晨持股只有6%?

简单搭个逻辑:倍数高+回报低=投得少。

所以可以这么讲,达晨眼光很好,但打法、退出策略,从单个案例去看就一直有缺陷。

你可以说他们投资风格较为保守,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股权结构问题,达晨早期很长时间都有“宁可错过,也不投错”的说法,刘昼也说过深创投和达晨在机制上、体制上,“远远不如红杉和IDG”,他们错过的有快的、华大基因,在明星案例上,他们也少了些跟进的能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持股比例有限。比如刚刚在美股上市的叮咚买菜,达晨曾在2018年就投资了其A轮,但后续再并未投资。

美元市场的案例跟不上也算能理解,但人民币市场上也有退出的问题。比如,他们是爱尔眼科、亿纬锂能、华友钴业等公司的早期投资人,这些公司分别是1000-3000多亿的市值,但投到了的达晨赚了多少?他们并未等到这些公司真正出现大爆发的时刻。

热景生物更是个典型的踏空案例,从去年末到4月初,达晨在39.95元-44.37元的股价区间里减持了457.33万股,但股价随即开启一波主升浪,最高一度企及237元,由于随着股价继续减持,达晨还被公告了违规。

当然了,退出本来就是个系统性问题,至少对于达晨来说,在投退两端,头部案例、IPO数量至少保住了一头,另一头的问题,慢慢拆解细分,一道一道地搞。

比如在投资策略上,去年他们明确表示想做“超配”。达晨合伙人肖冰曾说,“我们要敢于长期重仓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避免平庸、走精品战略,争取实现基金组合中10%-15%的项目要超过20%的持股比例,争取多出几个尚品宅配、吉比特等明星项目。”

2017年,全屋定制家居公司尚品宅配上市,目前市值约150亿。上市时达晨共持股22.02%,现持股17.43%。“投资6千万,回报几十亿”,达晨投资人傅忠红说。

交出亮眼的高额退出成绩,完成最高募资记录,依我看,至少达晨是“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并且获得了突破的机会。接下里的问题是:要不要跑起来?要不要从“跟随”往“引领”走?68亿的魄力,够不够?

网站编辑: 王满华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