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涨价、减配,吉利新能源车也被维权?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nvestorscn.com/2021/06/29/9594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涨价、减配,吉利新能源车也被维权?



2021-06-29 11:27:28   来源:投资家网专栏  作者:蒋东文 

加载中...

特斯拉之后,吉利也翻车了?

在如日中天的电动车领域,巨头特斯拉被维权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令人意外的是,吉利旗下新能源品牌 " 极氪汽车 " 也被维权了,而且车还没量产 ...

6 月 15 日,火热预售中的极氪汽车高调宣布:因为市场需求过盛,超出今年产能承受临界点,不得不停止接受预定。

正当市场对吉利这个全新电动车品牌报以厚望时,它却翻车了。

极氪停止接受定金后,之前交了定金的车主发现,自己预定的极氪 001 竟然变相涨价了,而且之前宣传的 800V 快充技术也没了,竟然只有 400V...

加载中...

种种变脸操作,让大量车主选择维权,有的对配置不满,有的对价格不满,甚至有的想转让订单。从火速成立到预售爆单,再到口碑崩塌,极氪只用了不到 100 天。

极氪为何突然翻车,吉利等传统车企又能否把握轰轰烈烈的电动狂潮?

今年 3 月,吉利推出全新电动品牌—极氪汽车,这已是几何、枫叶、极星后,吉利第四个电动品牌。

这个极氪由吉利汽车和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投资,李书福亲任董事长,安聪慧任 CEO。集团两位大佬亲自下场,可见吉利对极氪品牌的重视,颇有全面转型杀向电动车的意味。

4 月 15 日,极氪正式发布首款量产车型 " 极氪 001"。新车定位于豪华猎装轿跑,共有 WE 版、YOU 版等三款车型,价格 28.1 — 36 万元。

当时极氪为了吸引用户给出多重优惠,包括 7 月 31 日前锁单的用户,可享受 0.5 万元抵 2 万元的活动,让入门价降低到 26.6 — 34.5 万元。

加载中...

性能方面也很诱人,包括综合续航 712 km、充电 5 分钟续航 120km、百公里加速 3.8 s、标配全自动空气悬架、感应式自动门、座椅按摩 ....

吉利的品牌知名度,拉风的外观,再加上如此多的豪华配置,让极氪 001 未售先火,最终逼得官方停止接单。

近 30 万的电动车,没有试驾、没有体验,完全是盲定,可见吉利品牌的含金量 ....

尴尬的是,极氪成名快崩塌也快。6 月 15 日后不少用户发现被 " 坑了 ":首订优惠政策出现变动,之前承诺的 0.5 万抵 2 万活动没了;发布会上宣传的 800V 电压系统也变成 400V;原来的入门款车型标准配置也变成了选装。

以入门款 WE 版为例,这款车用 0.5 万抵 2 万优惠后价格为 26.6 万元,现在变成 28.4 万元,直接贵出 1.8 万,换谁也无法接受如此落差。

加载中...

对于涨价,官方解释是无法确定 2022 年国家补贴金额,这是没有扣除补贴的产品价格。但 2022 年的政策补贴早已公开,按照国家规定是在 2021 年基础上缩减 30%。

已经板上钉钉的事,却被说成无法确定,明显站不住脚。

很有可能是极氪发布时,为了营销造势才使出抵 2 万大招,没想到预定火爆完全超出预期,为了减少损失只得违背契约精神,变相涨价让消费者承担。

再比如快充这事,当时发布会上宣称 SEA 平台支持 800V 电压系统,充电 5 分钟续航 120km,25 分钟可将电量从 30% 充至 80%,比其它品牌直流快充都要快。

那车主理所当然会认为这是极氪 001 的配置,没想到现在变成 400V,与宣传严重不符,造成用户误解。

加载中...

极氪自身定位高远,强调技术、用户两大优势,试图在吉利 30 多年建立的产业基础上,构建出全新的智能汽车生态。

其首款车型能够未售先火,除了背靠吉利品牌,主要就是发布会宣传的那些强大配置。如今优惠没了,配置打了折扣,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也避而不提,可见极氪离高质量量产还有很长距离。

那么,吉利为何要冒着翻车风险,匆忙推出极氪品牌?

我们说过,2015 年以来全球完成 3G 向 4G 产业推进的过程,自此之后技术创新陷入停滞。

时至今日,下一轮科技革命已然清晰。当前我们身处 4G 向 5G 产业推进的历史进程,物联网、VR/AR、智能家居、智能汽车、AI、智慧城市等是明确的发展趋势。

其中,智能汽车尤为重要。

加载中...

过去 10 年,全球电动车产业重点解决了汽车动力来源的转变,并催生宁德时代、LG 化学这些世界级动力电池巨头。

如今新能源车行业已步入正规,2020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11.3%,达 124.7 万辆,到 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万亿元。

高增长下,电动车大规模推进指日可待。

规模化后,新能源车的看点就不止于车了。因为智能化加持,车可以演变为智能手机一样的终端设备。

彼时,汽车行业的估值体系将发生深层巨变,从单纯的制造利润转向软件、服务等生态层面的盈利,就像软硬兼具的苹果帝国。

杀向智能汽车的华为就曾说过,未来每一辆汽车都将是一个装在车轮上的移动数据中心。

加载中...

苹果、小米、百度等一众跨界巨头正是看到此趋势,相继下场造车,包括大众、宝马、长城、吉利等国内外传统车企也在全力发展智能汽车。

巨变前夜,汽车界内外都在抢先布局。

但智能汽车技术路线非常复杂,除了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部分,还包括主控芯片、AI 芯片、操作系统、算法、激光雷达等软硬件,和传统汽车的设计、制造完全不是一回事。

以智能化中最具看点的自动驾驶为例,目前全球也就特斯拉、华为技术较强,但一个频繁发生事故,一个激光雷达价格居高不下。

所以,智能汽车空间虽然巨大,但在当前技术下,对于厂家宣传的智能化能力,还是要辩证看待。

加载中...

比如极氪之前,吉利推出的几何、枫叶等电动车品牌均已惨败。如今匆忙推出的新品牌,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部分自研能力不强,智能化能力也未见明显提升。

若只以外观和营销手段打天下,翻车在所难免 ....

结语:

随着 2020 年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造车狂潮,新能源行业抢人大战也开始了。

据说目前国内相关人才已然不够,车企都杀到硅谷抢人,年薪 500 万起步,轰烈程度堪比当年的房地产狂潮。

加载中...

当然,狂热背后必然带有泡沫。如今无数车企在吹嘘智能汽车概念,但最后真正能留下的不过寥寥数家。

宁德时代掌门人曾毓群曾预测:若纯粹按照市场化竞争,未来 10 年全球可能只会剩下不超 10 家整车厂,出现和智能手机类似的市场格局,其中 70% 会来自中国。

希望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能保持清醒,潜心技术创新,完成如此壮举!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