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看不见的硝烟:京东618背后的物流战争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24261076793958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看不见的硝烟:京东618背后的物流战争

京东物流的“快”与“重”。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商业评论”(ID:ycsypl),作者:余佩颖/柳采薇,编辑:姚书恒,36氪经授权发布。

不管是双十一还是618,电商购物节都变得越来越长了。

作为618的主战场,京东今年在5月20日就开了动员大会,整个618从5月2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20日。

逐渐延长的销售周期,并不仅是为了让商家备货卖货更方便、让平台争夺更多用户,在更深层次上,其实是由物流基础设施决定的。

京东的物流服务一向以自营、快速、优质而著称,为了保持这个服务水平,京东不惜投入大量成本去拿地建仓库、不断迭代设备、雇佣快递员。资产重、周期长的运输能力建设,对京东的财报数字、商品品类都有明显的影响。

例如,京东曾经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销售商品以消费电子、家电为主,在服装美妆的销量上始终不如竞争对手等等。

但从去年开始,情况变得不一样。京东在5月19号发布了今年一季度的财报,CEO徐雷在财报会议上说:“服装美妆销量的增速达到近三年新高。”这一方面要归功于京东跟短视频平台的合作,例如快手用户不需要跳转就能买到京东提供的商品;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京东物流的规模效应。

长期以来,舆论很容易看到电商对物流的重要意义,却经常会忽略物流对电商的支撑作用。

作为中国电商平台自营物流的代表,京东物流披露招股书准备上市,在734亿年营收、扭亏为盈以外,更向大众进一步揭开了商流与物流的深层次联系。

本文将解答三个问题:

1. 为什么京东过去服装销售不太理想?

2. 为什么京东要入股达达和超市?

3. 京东物流跟顺丰、三通一达有何本质区别?

卖货:品类战争

虽然快递看上去都是送货,但背后大有讲究。回顾京东、甚至整个电商行业就可以发现,只有当物流能够以足够低的成本去送货的时候,才会打开更低价格的商品的销路——

2004年,京东初涉电商领域,以小型3C产品为主;

2008年,上线电视、空调、冰洗等大家电产品线,完成3C产品的全线搭建;

2010年,京东开售图书,从卖3C向全品类发展;

2011年,进军奢侈品;

2012年,刘强东微博引战苏宁,并且拓展生鲜、家居建材两大品类;

2017年,成立大服饰事业部和居家生活事业部。

v2_90e966881df949e89361fbca0da5d914_img_000

电子产品是京东商城占比最高的品类,方正证券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跟把物流成本甩给三通一达的淘宝相比,自营物流、给几十万快递员买社保的京东,必须先卖单价高、体积小、退货率低的产品,例如手机。等后来仓储、订单密度/数量足够大,才能送单价更低、退货率更高的产品,例如服装。如果一上来就卖服装,一送一退,等于亏了两次。

在这个进程中,京东的商品品类经历了两次飞跃。一次是卖书,一次是引战苏宁卖大家电。

2010年,当刘强东决定京东商城卖书时,在公司内部的反对声浪很强。他只能说投1000万试水,要是赔光了就不做了。然后转眼京东挑起图书价格战,声称“图书部门五年不盈利”,以低价对抗当当网

图书是个拉新好商品,具备价格低(顺手买本不心疼)、标准化程度高(哪家买都一样)、决策过程短(想买的书早记心头)等优势,极大降低了新用户尝试京东的门槛,当时在京东买书的新用户占了30%-40%。

然而,卖书是甜头在前,吃苦在后。

卖书前的京东只有几万个SKU,还能用人工拣货和补货;卖书后的京东SKU急剧膨胀,半年内就突破100万,捡货补货成了千斤重担。

v2_9532b5adef3240ac8705719ab04b79de_img_000

早期京东图书仓的人工分拣员,但仓库越大人效越慢

相较京东擅长的3C产品,图书是一种品类极多的商品。几个固定型号的手机,就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而只有SKU达百万量级的图书平台才能基本满足口味驳杂的消费者。以当当网为例,每天销售的图书SKU超过20万种,且这20万还每天不重样[1]。

多SKU的图书,意味着需要更大的仓储空间,以及更智能化的供应链。例如补货,据调研京东的数据,1000个SKU,完成9个仓的补货,就有9000行补货单工作量。京东随即花了两年研发智能补货系统,使得每次补货可比之前提升50%的效率[2]。

在研发补货系统期间,京东还悄悄干了一件事:每年建设8-10个大仓,拥有大仓的城市从7个扩充到了40个[3]。

兵强马壮的京东,很快挑起了又一场“战争”。

2012年8月13日,刘强东突然发布一条微博。

v2_7f85be7ca99d42d79e97e1a1f9564100_img_000

正当大家还一头雾水的时候,第二天他就公布了答案:京东所有家电都比苏宁便宜。

如此发力大家电,一是3C业务接近天花板,二是图书市场太小,三是百货品类单价低,四是已经初步建好了家电仓。

图书物流难做在仓,但扔不坏的特性反倒送的时候方便,而家电却相反。

送家电,一要送得快:30块一本的书,今天到明天到都行,而几百几千的家电越快送到越踏实;二要送得稳:当当送书使用第三方落地配业务,送坏几本书赔起来不心疼,但家电自带的精密电子配件,经不起粗手粗脚,一旦货运发生问题,顾客通常申请退货来处理,这又会导致物流成本进一步增加。

此外,家电物流还包括产品入户后的安装与调试,操作复杂,流程不可控因素多。对家电物流而言,标准化服务尤其重要,自建物流的优势在家电品类上就此凸显。

v2_885f289545a842e2921f4e8ee513942c_img_000

京东家电销售12年超国美、14年超苏宁,中信建投

从卖书到卖家电,品类的拓展,跟京东物流的配送体系相辅相成,也逐步塑造出了京东物流与其他快递公司的鲜明不同。

送货:速度战争

用过京东的人,对其送货“当日达”“次日达”的高效率都赞不绝口,其实,并不是京东的飞机和高铁跑的更快,而是因为京东送货很多时候并不靠飞机和高铁抢时间,走的是“以储代运”。

2020年,京东集团通过京东物流网络处理的线上零售订单总数中,约90%于下单当日或次日送达,其中超过60%的订单为211限时达。京东的时效标准是:客户在当天上午十一时前下单,当天就能收到包裹;若在前一天晚上十一时前下单,则可在下单的次日下午三时前收到包裹。

v2_2b9d2956f0014e59a143221b2a98f45d_img_000

京东物流异地业务时效排名第三,广发证券

京东物流能这么快,是因为它是揽件在前,消费者订单在后;其它物流公司则是订单在前,揽件在后。

例如,消费者在京东下单后,商品在距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出库,发往全国7280个配送站中的一个,由19万京东小哥以及“亲戚”达达集团的小哥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

比较一下,用户在别的平台下单,物流公司从千里之外的卖家揽件、再日夜兼程运往目标城市。而在京东下单,货物从最近的前置仓库调往配送点,再由快递员配送给用户,运送时间当然就短了。

这种在消费者下单之前,就把货物送到预计将产生大量需求的市场附近仓库“待命”的做法,叫做“以储代运”。显然,按照这个做法,京东物流的仓储面积也会远大于同行。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90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仓储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米。

对比之下,顺丰仓储面积仅为486万平米,仅约京东的23%。

仓储多了,车辆就少了。截至2020年末,京东物流自营运输车队拥有7500辆卡车;对比之下,顺丰拥有10万辆干线/支线运输车辆,4.3万辆末端收派车辆。

顺丰仓储面积不到京东物流的23%,但车辆总数超过京东物流的十九倍。

一般的物流公司搞“以储代运”很难,京东物流能这么做,完全是因为背靠京东商城这棵大树。

京东商城以其巨大的订单量支撑起了京东物流自建庞大仓库的底气,其他物流公司没有稳定大量的订单量支撑,也不能够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精准预测,根本不敢投建这么大的仓库。

但超重资产的“以储代运”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面对同城配送和下沉市场的需求的时候。

开放:成本战争

物流是个有规模效应的生意,满仓满载和半仓半载付的是相同的地价、房租、油费、人力,显然前者赚得更多。因此,在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后,京东开始向平台上的商家提供物流服务。

首先,是向京东商城上的商户提供一体化服务。

据京东物流招股书,快消品、家电及家具和3C,这三大领域的收入占京东物流来自外部客户收入的逾70%。

其次,是入股达达,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同城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生意,达达集团创始人蒯佳祺2014年就盯上了。那年夏天,他在浦东民生路汉庭酒店租了3间经济型房,7个人一起吃住,闭关修炼7天7夜。随后达达推出了第一个服务网页,做的是匹配店家和用户的物流生意,解决的是“最后三公里”的即时配送问题。

意欲收购达达的大有人在,2016年春节前,京东负责战略投资的副总裁常斌飞赴上海来见蒯佳祺,当时达达还是个连前台都没有的不知名公司。由常斌引荐,蒯佳祺很快就面谈了刘强东,两人一拍即合,京东不仅将到家业务转给达达,还让创始团队继续创业。

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前12个月,达达累计完成了8.22亿单,快送业务覆盖到全国2400多个县区市,更重要的是,达达有超过63.4万活跃骑手,还有近400万的众包运力。

最后,是收购超市,加大商流,填满物流的产能。

在同城配送市场,外卖商流有美团把控;个人件过于分散,难成规模;京东选择从商超切入,前后入股永辉超市万达商业步步高,又与沃尔玛华润万家等达成战略合作,在同城配送的商流端占据一席。

v2_79aed245ec0b47458173373cb3ae3684_img_000

京东同城零售的布局,中信建投证券

这样,从早期的京东商城到近年的商超卖场,京东物流拥有远距、近距、微距不同配送距离下的商流支持,最后一公里也有达达集团的运力支持。可以说,在客单价较高的物流市场,京东物流已经有完备的武器库。

2011年,刘强东在一段电视采访中提及与当当网的竞争,“我觉得国庆俞渝夫妻两个人,其他方面战略战术都非常好,我认为就是他的物流投资晚了一点。”

当当网从卖书向全品类拓展,京东从卖3C也向全品类拓展,图书与电子产品的差异,不仅让没有动力自建物流的当当网在后来卖家电时吃了亏,还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京东得走自建物流的路。

不仅是送得快,损耗少,自建物流还能支持“货到付款”。京东开始做物流的2007年,消费者对电商信任不比如今,那时在网上销售高客单价的商品,用户并不愿意在线付款。提供货到付款,销售额就能高个两到三倍。京东那个阶段的货到付款比例超过80%,相比没有自建配送的公司,这就是绝对的用户体验竞争优势[5]。

这可能是卖3C起家的幸运,但更是掌舵者的远见。

然而,社会对物流的需求永远不会停息,高成本、高单价的京东物流,如何进一步下沉到配送密度和客单价更低的城市,将是未来必将发生的又一场物流战争。

参考资料:

[1] 退市的当当明年或物流开放,和京东物流开放区别在这里,现代物流报

[2] 京东智能补货:以技术创新驱动业务高速发展

[3] 创京东,李志刚

[4] 深扒京东物流的家底儿,虎嗅

[5] 访谈京东物流创始人李元海,2007年自建物流也是迫不得已,东哥解读电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系信息发布平台,36氪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