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坠落”:黑与白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uoyu.top/archives/grey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坠落”:黑与白

左羽 2020年12月31日 171次浏览

Follow your heart.

自从毕业,大半年来,都在追逐“这样才优秀嘛”。谈不上忙碌,部分新冠感染者的行程信息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生活不易”、“匆匆赶向下一个不得不做的事情”,与他们相比,我没有不得不做的事情。

但是依然觉得忙碌,朋友说是因为心里有别的事情,只有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耽误了本有的安排时,人才会觉得忙碌;躯体沉醉在内心的安排时候,享受其中,此事之外的事情便成了嘈杂。

我有大半年没有再写过什么东西,也很少读书,整个人像是一个散架子,一个英文单词Zombie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女朋友因为工作需要笔记本电脑,临时也买不了新的,就把我的拿给她用,这台电脑是我开始学习代码时候买的,陪伴我日日夜夜;当我递给我女朋友时候,她说:“它陪伴了你的成长,接下来它要陪我成长了。”

听后笑了出来,接着是苦笑,到沉默...

2020年的最后一天,写篇文章给自己,不按照什么严谨文章结构,仅仅记录我的一些思考,也分享给阅读它的人。

自幼的教育评级就是分值化,因此习惯了分值化评级。即便离开了学校,却依然带着分值化的眼光看待每个人,潜意识总要评出个三六九等。这看待人世间的眼光是扭曲的,搞得人生如同一场任务似的;可怕的是,曾有人告诉我找一个什么样的女朋友手里便会有怎样的资源,连如此神圣的事情都沦为分值之资本,把另一半期望为一类人。

人要见世面,这本是一件修行之事。分值化眼光之下倒成了功利之事,当盘席而坐,觥筹交错,谈资是霓虹斑斓与车水马龙。世面是世界的每一面,包揽了峰与谷,英雄联盟里塔里克的一句台词,“我曾踏足山巅,也曾堕入低谷”,这是很好的诠释,经历即世面,尊重每一份经历,试着深入背后的故事便可看到另一份世界。大多的新闻媒体为抓人眼球、迎合观众情绪,只报道大众感兴趣的一面,隐藏事件的另一面,殊不知挖掘事件各个主要参与者的方方面面,才能够清晰整个事件;大众之情绪也是阻碍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因素,当试图完整的了解一件事情时,最好的状态就是——在没有完整的了解整个事件之前不要存在立场,立场会让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现在看重要的社会新闻,都是用新闻聚合软件去看,就是多家媒体资讯那种,更不使用带有评论功能的软件看,那些评论内容似乎应证了媒体界的“观众只有7岁智商”。一来多家媒体对一个事件进行报道,总会存在角度差异,能相对完整的认识事实;二来不被大众情绪产生立场,能相对独立的思考善恶。喜欢柴静对新闻态度,她尽可能的客观公正,不含感情的呈现出整件事情的所有面,相对于事实,更重要是对事实的看法,就是所谓的了解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种观点,就有多少种真相,这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如此对待世界的态度,便可培养世面(个人认为世面不是见多少,所以叫培养)。世面包揽万物的每一面,它的深度远比宽度更重要,“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

众生,就是世面。

并非不作为的旁观者,是思考、态度上的旁观者。

旁观者能探其本质,这不单指利益相关,包含道德、伦理、规则。绝对旁观者的思考是冰冷无情的,但恰是这种冷漠能够挖掘出意想不到的温度。

旁观者除了生理需求,放下一切“应该”。所谓的“应该”是大众之间定义的契约或审判标准。如果掺杂着契约与标准,会导致对事物的看待依然牢套在现有的规则之中,便无法打破已有的认知,自然无法得到本质。没有人能做到放下一切“应该”,只会无限接近旁观者。

教育与书本授予我们的,是大众所认可的内容,以至于它们往往被大众行为所影响。常人思考的方式一定是底层思考在支撑,这些底层思考逻辑便是在幼时大脑发育期间的教育与书本建立的,如:是非观、所谓的规律等等,这些思考逻辑掺杂着作者、教授人的历史经验与个人主张,以区域文化和民族观念为基础。即使这些所谓的是非观和规律有不同程度的失真,之后的思考方式依然惯性的调用它们。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在用这些底层逻辑看待事物,就意识不到自己从未真正将思考和态度放在旁观者的角度,便无法识别一件的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脱离文明的原始,就是旁观者。

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黑与白,谈不上由黑与白构成,所有一切都是灰,只是世人根据其对己影响定义的。但是当某事物被大多数认为其对己为黑,那么该事物便被定义为黑了,这就是社会契约。但大众之决策总是浅薄的,即使大众皆为智者;而一旦契约(观点)被定义,几乎所有从未参与定义的人也会无条件接受此契约(观点),且先前与此相违背的人也会及时“更正”自己的观点,由此便构成了“黑与白”的世界。

人世间的本质是文明包裹的动物行为交叉,一切行为评判已利于群体为基准,但由初次的评判的诞生之后,后次的评判却又以前次评判得到的启发为基础。如此迭代与补充,所谓的文明与准则会失去利于群体的本质,以至于用“世界分为黑色与白色,但人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来为此打圆场。

除此之外,大众价值观皆呈黑与白之势,失去的本质,个人价值观被大众价值观捆绑,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迎合于此,所谓的惶恐源于大众定义的等级标准。

灰色,在群体评判下诞生了黑与白。

勇敢与懦弱

“都在牢牢抓住一根从悬崖悬下的绳索”,这似乎是当下大众生活的状态,紧握绳索并奋力上行,被支配着不敢稍有懈怠。

每有人竭尽全力上岸悬崖,便被他人称赞毅力、优秀,成他人眼中的榜样。

每有人停歇或选择松手,便被他人指责无坚持、无能或懦弱,成他人眼中的弱者。

但此悬崖是众人造就的,绳索也是众人造就,只是大多数未意识此事罢了。奋力上行的动力是恐惧的支配,这恐惧也是众人描述的,众人创造了恐惧,并坚信如此。但毫无疑问的是,上岸悬崖在大众所构建的世界中是远离恐惧的。上岸悬崖、紧握绳索之人与松手者的人是难以沟通的,前者将后者身之所处之地视为深渊,但是否为深渊只有松手之人清楚。

因此,从大众定义的勇敢与懦弱评判,上岸者与松手者,两者何有勇敢懦弱之分——此逻辑是矛盾的。上岸者的勇敢坚持源于对深渊的恐惧,松手者的行为源于打破了对深渊的恐惧。从人的角度来看,倒是大多数松手者源于目光所及甚短;而对此认知思考后的松手者,似乎可定义为勇敢。

懦弱,即源于恐惧的勇敢。

“我曾踏足山巅,也曾堕入低谷”。

悬崖绳索——从个体的角度思考,其为生存之绳索,亦或人生之捆绑。

这条从悬崖悬下的绳索,从生下便紧紧的握着并向上爬去,无人真正告知绳索的起始是何物,无人告知脚下的未知是何物;即使有人告知,那也是大众之描述,未曾体验。

但,这个绳索,究竟是握住生活的源头,还是主动套上的枷锁。

野性的呼唤

傍晚,夕阳被眼前的山脉挡住,但还能看得到它散发出的酒红。

我坐卧在山脚的丛林之间,背靠我赖以生存的茅屋,旁边的鸡圈里咯咯作响,篱笆园的大门被铁丝网缠绕着。

茅屋里传来碗筷碰撞的声音,我起身望向茅屋门口。到点了,主人倒下饭菜,日夜看护这篱笆园的我也有些饿了。

正吃的起劲,丛林传来沙沙声,抬头望见一匹流着哈喇子的狼,那狼两眼放光,我不禁寒意从顶袭来。

因为这篱笆园挡着我们,它转身离开,但没走几步,它回过头来,望向我。

身后似乎有野兔蹿过,它便追赶那野兔去了。

今天是十五,月圆之夜,充满野性的嚎声,我嗥不出来。

Be yourself.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