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打破思维的墙》读后感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xs.io/article/12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打破思维的墙》读后感

2015-05-17 分类:总结 / 读书 阅读(4228) 评论(0)

今天读完这本书,觉得是一部很好的书,不知道是因为这本书确实好,还是因为我昨天刚好读完一本很烂的书。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好,就因为我很赞同书中的很多观点。
首先对于买房这件事,其实之前我一直觉得也许该买房子。首先,房子是一个家,连一个家都没有,岂不很惨。其次,我可以不在乎房子,但我的女朋友呢,甚至是我未来的丈母娘呢! 去年11月底,我来到了北京,我看到的是什么? 人,满大街的人,早就听闻北京的房价高,粗略算了一下,就现在的收入水平,自己不吃不喝要花30年左右才能有套房,所以我渐渐的放弃了买房的念头,特别是在北京买房,本来也没打算在北京多待。
       为什么不买房,因为你不买房省下来的钱可以给你的未来带来更大的价值,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可以给现在的你减轻很多负担。 上学的时候,没有收入,书很贵,但也要买,因为这是对于未来的一种投资。有了工作,不买房,你可以又更多的钱对未来做投资,无论是能力还是人脉。何必要买房将自己变成一个房奴,舍弃自己的未来,还给自己带来那么多的压力。买套房,用一条无形的锁链把你栓在哪?很多人都很短视,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失去更多,更搞笑的是,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个世界不乏成功者,成功的故事也很多,总结一下所有成功故事的套路,主人公出生在一个很不幸的环境中,某次机缘巧合获得某种机会,然后凭借他什么样的能力最终成功了。不巧我看到的上一本书就是这样的类型,我觉得很烂,就是因为故事本身强调了主人公的某种能力,而忽视了他的机遇和所在的环境,基本不具备可复制性,所以不要轻率的模仿那些成功者。看完这本书,竟然很多成功的故事都是被捏造的,只是为了讨好读者,而且还过分强调成功者的某种能力。 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些能力的重要性,但我觉得,成功并不仅仅是依赖故事中所强调的一种能力,我相信真正的成功者在其他方面一定成功。
再来谈谈价值观。我和此书作者也有一致的观点,价值和价格是不等同的。很多人觉得这不是废话吗!但大多数人却不理解这句话,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大多数人看不到其中的价值。一个iphone6plus和一个kindle摆在你面前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个? 只要识货的人,脑子不是有问题肯定选ip6p啊,但是为什么? 仅仅是因为iphone6plus贵吗!如果你只觉得是这一个原因,我就觉得你没有真正理解价值和价格的区别。 换作是我,我也会选iphone6plus,我又不是不傻,错了,我又不是傻子。 我为什么这么选,也许现在我最需要的是一个kindle而不是一个用来装逼的手机,但是,我可以把这手机倒卖了,卖的钱可以买个kindle,剩下的钱还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的价值。剩下的钱怎么花,这又是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去高档餐厅吃饭,他们在乎的不是逼格(也不排除有些人装逼),如果你去低档餐厅看看究竟是怎么样的环境,那些人都不是傻子,人家看重的是价值而不是价格。
你现在是为谁活?有多少人敢在这里说出是为自己活的? 回想一下,当你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是不是总有人左右你的决定。拿我自己来说,高考,我父母希望我报考医学专业,而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计算机,因为我喜欢这个,到现在,想想计算机可以改变世界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没错,我今天想说的这些左右你决定的人就是你的父母。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村人,现在觉得我父亲也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人。我父母刚结婚的时候,家庭情况很差,我爸为了养鸡,受尽亲戚朋友各种白眼然后借到了500块钱,然后凭借自己努力,我们家虽然现在不是特别好,但也让周围很多人羡慕,至少供我们三个孩子读书也没任何压力。我爸是家里的支柱,就因为这个,他老压着我,凡事都想替我决定,我最看不惯的就是这点了,闹翻了好多次。实习之后瞬间经济独立,他也看到自己当初决定是有多么错误,也不是很管我了,最近一次是想干涉我的感情,让我直接挂电话了,哈哈。说跑题了,父母一直让你做这做那的,都是为你好,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我特反感,这意思我不是不明白,我只是觉得他们让我干的事不是我想做的。
谁说必须听父母的话,我就不喜欢听,我觉得,他们让你做什么你可以不做,但你必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这是让你少走弯路,这道理我也知道。首先,很多时候他们都没有远见,可能会让你多走弯路。其次,很多弯路都是需要走过才知道,你在这干说谁信啊。
重新强调一下,虽然不听父母话是我经常干的事,但是,我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所以才不听的,我觉得我看到的比他们看到的远。父母总想把他们的生活经验传给我们,这没什么不对的,但我发现很多都不适用,我果断拒了。不听话不是全不听,而是不全听。身边除了父母这俩大boss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小角色会影响到你,他们的话有参考价值,但不应该决定你的选择。
谈完这个话题,我们来说一下“努力”这个词。这两天听这个词比较多,还有好多看似很离职的话,举两个栗子,“努力的人不会有什么差结果”,“努力就会成功”……,这些话看似很对,确实也没什么错,但很多人过多的关注于“努力”这个词了。一句话,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白搭。努力前,你应该先找准方向,你在天安门 你想去颐和园,你朝着长安街往西走,你再努力顶多就是绕地球一圈回到起点,你还浪费那么多精力。除了找准方向,还要用对方法,如果你花了很大代价还没别人轻而易举获得的多,你不得心塞死啊。努力很重要,但跟重要的是往哪个方向努力,如何努力。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坏的开始会是成功的三分之一。实习的时候,leader告诉我,什么事你不去做都会觉得很难,不愿意迈出第一步,也许真的很难,但当你做成后,你回过头来看,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永远害怕迈出第一部,你永远也不会成功。 有些人拖延,就是害怕把事情做砸了,然后等到deadline不得已才去做,往往匆忙中干的更烂,还是开头一句话,一个坏的开始是成功的三分之一,不开始永远也不会充。
最后书中还有一点我感觉很对。我们常常因为对某件事付出了好多而不忍放弃,然后错失了更有价值的东西。谁这么傻会做这样的事,但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做。给你举个简单的栗子,你花了50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一点你发现这电影不好看,你会心疼50块钱而坚持看下去、浪费2个小时的事件? 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去干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