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对,你没看错,张小龙与微博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637033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对,你没看错,张小龙与微博

公众号「非著名程序员」主理人,程序员/复业者/生涯规划师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非著名程序员」,欢迎大家关注。

我最近在读张小龙的那本具有稀缺价值的书籍《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不得不说,大佬们的思考力真的是非常深入,很不一般。

v2-6860f1ef226d21de1bf32c47fbccb4ec_720w.jpg

现在互联网公司大部分的产品经理最喜欢的可能就是堆需求,变需求了,这背后最本质的原因就是:缺乏深度的思考力。说到底就是需求没有考虑清楚,就匆匆上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变化需求,导致程序员很烦,这才是程序员和产品经理之间矛盾的根源所在。

01

微博与张小龙

回到正题,但是,在我读完书中的第一篇章「用户篇」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张小龙特别喜欢用微博举例子来讲产品。

光是第一章用户篇提到微博的次数至少 4 次。我在这里分别分享给大家。

02

第一处: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张小龙在讲到「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时提到微博 5 次。如下:

我做了一个实验。之前我发现,我在计算机前写「微博」,想不到要写什么好时,更多是看别人的「微博」来评论一下或者转发一下而已。这是 “我在计算机前” 这个 “环境” 下的反应。然后有一天我想,如果我不在计算机前,“环境” 会怎么刺激我呢?当我走在路上的时候,会有很多想法,我把它们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微博」发出。我发现,我在路上记录的想法,和我在计算机前发的「微博」是完全不同的。在计算机前更多时候是评论和转发,而在路上,受到很多现实的刺激,想法很活跃也很跳跃,跟现实很贴近。我们知道,我们想的任何东西都是受外界刺激的,有时觉得这是件很悲哀的事情。比如在「微博」上,你关注的人就是你的 “世界’了,关注了十个人,总是看到这十个人的刷屏,你会以为你的世界就是由这十个人组成的。这都是可能存在的现象。

PS:张小龙通过思考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微博的不同反应的思考,总结出了人是环境的反应器,从而推导出了微信的朋友圈的功能。

所以,张小龙的结论是:

从这点来看,朋友圈的拍照和 Qzone 的相册有什么区别呢?朋友圈的拍照,很多是现实中的,而 Qzone 的相册,很多是从计算机上传的照片,一个是在使用这个应用的时候,当下产生的动作,而另一个是从计算机拷贝的动作,虽然都是发布一张照片, 但从本质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环境是不同的。对于产品来说,从中受到一个很大的启发是,要营造一个 “环境”,然后由这个环境来决定用户来做什么样的反应,用户会被你营造的 “环境” 牵引。这是决定用户应该做什么的重要因素。

03

第二处:人是不爱学习的

第二处:是讲到「人是不爱学习的」这件事情的时候,再次提到了 2 次微博,以微博举例。如下:

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可能都不爱学习,要不就不会整天看「微博」,而是写博客去了。上「微博」不用动脑筋,不用思考,看起来很热闹,所以最终博客衰落下去了。很牛的技术,比如 RSS 慢慢也不见了。

我们经常讲一个 “马桶阅读” 理论。如果我们给用户的内容是在马桶上的时间看不完的话,就是太多了。这是用户很自然的习性。

之前跟某产品的负责人聊天,说他们的产品口号是 “发现新的知识,发现更多的世界”,其实不太对。因为人没有学习知识的爱好,都是被动学习的。假定用户很喜欢学习很喜欢知识,这个出发点可能就错了。

PS:我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在朋友圈发长文字会被折叠的原因,张小龙估计是为了鼓励大家发短内容,让大家能够拥有 “马桶阅读” 的体验。

04

第三处:让不上微博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第三处:这次张小龙直接使用了小标题的形式,来点名微博举例了,小标题是:让不上微博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他是这样说的:

刚才说了那么多关于人的话题,其实都在强调一点,真正的用户,并不是我们周围的人。比如说,让不上「微博」的人来用你的产品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知道很多人都是不上「微博」的。最近有一个体会,微信的朋友圈到底能不能起来?最近对这个感觉越来越强,因为身边开始有不上「微博」的朋友在朋友圈发图了,这是非常好的势头,也是非常难迈过的一关。一旦这一关迈过了,就不用担心产品没有人会用了。因为「微博」代表了一个门槛,上「微博」的人其实代表了互联网里有主动体验产品的愿望的群体,而不上「微博」的人可以认为他们是更懒惰,更没有好奇心去尝试新事物的一个群体。当这些人都愿意来用的话,反而会变成我们用户的主体。

PS:在说这段话之前,张小龙分别阐述了「人是懒惰的」,「人是没有耐心的」,「人是不爱学习的」等观点。这一段我感觉算是总结了,为什么?这一段的主旨显然是:如果微信朋友圈能够吸引那些不上微博的人来,那些喜欢上微博的人迟早也会来。为什么?因为不上微博的人可以认为他们是更懒惰,那么人都是懒惰的,上微博的人那么勤奋也逃脱不了懒惰定律,岂不是也迟早会来呢?

05

第四处: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第四处:在讲到「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时,又讲到了微博。如下:

前面这些理论,其实都不是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得来的,更多的还是以己推人。我们自己也很懒,也不喜欢学习,不喜欢看内容超过半个小时的文字,喜欢上「微博」…… 通过自己,或许你就理解了人普遍的心理。所以,在产品里面,我们往往是靠自己的感觉来做决定的。

PS:这段内容可以说是对人们为什么喜欢上微博进行的总结了,为什么微博在移动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就火了?因为它满足了人性的懒惰,不爱学习,内容短。

所以,在用户篇的最后,张小龙对产品以及人性的关系进行了升华。张小龙说:

需求就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满足人们的贪嗔痴就是做产品的终极目标。

06

产品与道德观

当然了,在用户篇的文末张小龙强调了研究人性多面性的背后与道德的关系,在后期的版本中也建议用户「少发微信」,是了解用户后,从另外一个方面对用户的关心。原话如下:

我们每天都在分析人的心理偏好、缺陷或者弱点,我们需要了解人性的多面性,而不一定只是弘扬人性伟大美好的一面。这和道德感没有关系,是两个层面的事情,所以也不要在产品设计中掺和个人的道德观进去。因此,我们在新版本出来的时候,建议用户 “少发微信”,是我们了解用户后从另一方面对用户的关心。

07

总结思考

最后,我简单总结和复盘一下我的思考哈。

张小龙在用户篇频繁提到了微博,这让我想起了《腾讯传》当中的一个场景,如下:

这是 2011 年 11 月的傍晚,我与马化腾站在深圳威尼斯酒店的门口,临分别前,他教我下载微信,并告诉,微信是腾讯新上线的一个产品,已经有 3000 多万的用户,并且每天新增 20 万。『因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语调低沉,不容置疑。

你看不管是马化腾,还是张小龙当时对于微博都很重视,是社交领域非常强劲的一个对手。张小龙做微信朋友圈,更是借鉴对微博的思考。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向优秀的竞争对手学习。

当然了,我看完整个用户篇最大的感受是从另一个维度的思考,那就是:

互联网的产品都是为了迎合用户,不管是之前的社交产品,游戏产品,还是现在的算法推荐产品,都是在瞒住人性的贪嗔痴,满足人们懒惰,不爱学习,没有耐心的人性。虽然我们身处在这个知识泛滥的时代,人们学习知识可以触手可得,但是并不能提到人们的学习总量,学习情况并不会变好,反而会更坏,因为满足人性恶的产品更是比比皆是。

所以,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正在慢慢拉大,而且未来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因为以前,没有这些满足人性的产品的时候,那些想学点东西的人,可能还有时间学点东西,现在大家的时间几乎都被这些产品占据了。直接把那些想学但是动力又不太大的人拉到直接不能学和不想学的人群当中去了,反而只有极少数非常非常非常想学习的人才能坚持下去,势必在未来的互联网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两级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举个例子:比如在移动互联网没有这么火之前,60% 的人本来也不愿意学习,30% 的人有想学习的心态,可能还有点时间学习,只有 10% 的人学习心极强,不会被这些产品带着走。而有了这些满足人性的移动互联网产品,60% 的不想学习的人还是不想学,30% 的有想学习的心态,可能还有点时间学习的人,被满足人性的产品带走了,只剩下 10% 的人在学习了。所以,未来,只要你努力,你爱学习,你成功的几率反而会更大了。

这是我的另类的思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非著名程序员」,欢迎大家关注,关注之后,即可查看系列生财思维和副业赚钱的文章,超多干货,值得你去一探究竟。打开微信,使用 “搜一搜”,搜索「非著名程序员」,即可关注。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