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为谁辛苦为谁忙:为什么你会搬到大城市工作?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qcngt.com/2019/08/30/metropolization.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为谁辛苦为谁忙:为什么你会搬到大城市工作?

作者:青菜年糕汤

为什么同样一份码农的工作,在硅谷的收入能比在匹兹堡的多?为什么一个流水线工人,在深圳的电器厂的收入能比在农村的小作坊的多?

有人说是因为大城市房价贵、消费水平高。不,这是为什么这些公司在大城市要多付钱才能雇到人。

问题是,科技公司为什么宁肯多付钱也非要在硅谷招人?工厂为什么非要开在深圳,而不去人力成本相对更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

原因有很多,比如说一些行业需要靠近客户或合作企业,要靠近公司现有的团队好沟通,要靠近相关专业人士和毕业生的地方以便招人。即使是看上去随遇而安的岗位,如出租车行业,至少也不能在深山老林吧。

总而言之,一些职位在一些地方的需求更大,并不是因为那个地方阳光灿烂(硅谷)、风调雨顺(西雅图?),而是因为靠近、靠近、靠近。

当一堆有关的产业和人群聚在一起,能提高生产力,发挥更大的效益,也就挣到更多的钱。这个群聚的地方,可能是普通城市,可能是大都会(纽约、上海、东京),也可能是专业于某个细分领域的城市(如硅谷、几百年前的景德镇)。

下一个问题是,你背井离乡创造的额外生产力,换成钱后,给谁拿去了呢?

首先,毫无疑问是雇主,既然它肯花更多的钱换得你更高的生产力,无疑有利润空间。

其次,你自己的收入也增加了,即使是除去增加的生活成本,也还是有利可图的,不然你也未必会搬。

当然,政府的税收增加了,不管谁亏它都不会亏。

这真像意外挖到了个金矿,是个见者有份的多赢游戏。

但其实还有一些人也分到了,他们躲在你的“增加的生活成本”里。

你会发现新城市的房租更贵了,但你又不得不有个床位。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不得不有个床位的你,房东们才能收更高的房租。所以你的房东也分了一份。这里其实还可以有好多细节,以后有机会写。

还有就是这个城市里的服务。你每天早饭吃一笼的小笼包,发现小笼包在新的城市里更贵了。早餐店是不是分了一杯羹?早餐店师傅是不是分了一杯羹?收税的是不是分了一杯羹?早餐店店铺的房东是不是分了一杯羹?早餐店师傅的房东是不是分了一杯羹?给早餐店师傅理发的小哥的滴滴司机给她孩子请的家教是不是也分了一杯羹?(别问我小笼包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羹)

说到这个,可以发现,有两类人最适合生活在资源群聚的大城市。

第一类是有更为专业的技能的人。就像码农能在硅谷创造比在别处更多的价值,电子制造工人能在东莞创造比别处更多的价值,相比之下,早餐店在不同地方开的差距并不会这么悬殊,能从城市化中分得的利益也就相对较少。

第二类是尚未成家的人。因为当有了小孩(甚至包括家庭主妇/夫),他们不工作,就没法收割因群聚产生的价值,但还是要产生大城市的额外生活成本。尤其在美国,可能一家好多口,只有一个劳动力,就有人会选择在成家后搬到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而在中国,我们对艰苦条件的忍耐能力更强,出现了诸如留守儿童的现象。

两类加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大城市是“职业青年”(young professional)奋斗的胜地了。

你也许发现,我在行文中刻意没有怎么区分城市化(urbanization)和大都会化(metropolization)。因为在我看来,“农民工”背井离乡去省城打拼,“职业青年”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抑或离开大城市的家乡跨过半个地球去“洋插队”,都是在复杂经济方程的一个最优解,也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望。

这篇文章的灵感还是来自《资本主义的未来》。它其实只是我原来想写的东西的一个引子。但没想到,本来觉得显然的东西,填补上逻辑的漏洞,写下来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整篇文章,还引出好多新的想法。这大概就是写作的乐趣吧。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