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为什么所有的阅读平台,都开始布局电子阅读器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pintu360.com/a67896.html?s=10&o=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为什么所有的阅读平台,都开始布局电子阅读器了?

摘要:kindle的诞生是对传统纸质图书市场的颠覆,那么国产巨头们的厮杀,应该算是对阅读市场的二次革命。

aaa2f6c3-7d2d-0787-4f71-8235ace209a7.png

你有多久没看完一本书了?

在知识焦虑肆虐的年代,一个好的阅读工具,也不再是文艺青年的专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数字阅读更成了一种主流。

前有kindle武林称雄,后有掌阅、阅文、小米、京东、当当等阅读器蠢蠢欲动,中国的阅读市场在短短几年间,发生了诡谲的变化。

似乎,一个没有阅读器的读书APP,就不是一个好平台了?

kindle踢开电子阅读的大门,硬件or服务?

任何消费现象,都离不开背后兴起的消费群体。

2007年,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推出了一款名为“Kindle”的电子阅读器,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使用亚马逊Kindle购买、下载和阅读电子书、报纸、杂志、博客及其他电子媒体。

这一款售价399美元的kindle,在发售的6小时内被抢购一空,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

亚马逊趁热打铁,在2009年又发布了第一款配备加速器的Kindle DX,不仅在硬件上进行了升级,而且还支持PDF文件,满足了客户阅读的多元化需求。

不出意料,再次迅速售罄。

这一现象,让诸多出版界的人士目瞪口呆——如此功能单一,且存在诸多缺陷的电子产品,何以成为用户的新宠?

科技概念?亚马逊品牌?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Kindle的诞生可能是一种无奈。

电子书的概念从70年代就被提出来了,90年代开始就有专门的电子阅读器产品出现,2002年开始大厂商和出版商逐渐开始对纸质书进行电子化。

它有4个明显的优点:1)携带方便,易于在不同设备间传递;2)不需要印刷,规模化之后的成本会比较低;3)可以集成很多纸质书不具备的功能,如字典、摘录、标记、进度等;4)不用等快递,即购即读。

2003年,亚马逊内容产品的销售占到亚马逊收入的74%,而恰巧苹果推出了iTunes音乐商店,在iPod的配合下,快速侵蚀了亚马逊在音乐市场的份额。

这意味着,如果亚马逊再不采取行动,那么阅读市场也很快被苹果和谷歌等公司取代。

2004年,负责亚马逊纸质书业务的高管被任命去负责电子阅读器,贝佐斯对他说:“你的工作就是要干掉自己的生意,让所有卖纸质书的人都失业。”

与此同时,贝索斯开始让亚马逊Lab126实验室着手研发一款新的电子阅读器,并大量借鉴iPod的理念,希望它“可以单手阅读”,就连Kindle这个名字,都是意为“点亮火焰”,暗喻着书籍和智慧所带来的兴奋。

很明显,Kindle的诞生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思维,电子阅读器不仅代表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更是一个新的流量入口。

这也为中国市场上,各类电子阅读器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知识焦虑推动市场回暖,电子阅读器迎来“多强争霸”局面

2013年,Kindle进入中国市场。

但是,它面临的市场环境与2007年的美国迥异。

2007年,亚马逊掌握着美国最大的读书销售渠道,对出版商有足够强硬的谈判筹码,而几乎所有的图书销售目标人群全都聚集在亚马逊,转化率极高,kindle看似一路攻城略地,但仍然是在做左手倒右手的生意。

“螳螂财经”想说的是,在中国,iPhone 5S才是2013年的明星产品,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中国移动阅读、熊猫看书、书旗小说、掌阅、起点读书、QQ阅读等阅读APP,迅速攻占每一部手机的内存。

这是一个属于移动阅读APP的时代,小米、华为、联想、中兴、vivo、OPPO……每一个硬件厂商,都会在手机出厂的时候强制搭载1~3个阅读APP。

与此同时,中国的出版市场也极为混乱,并无一个霸主出来一统江湖,即便是主打图书市场的当当网,也还在看出版商的脸色吃饭。雪上加霜的是,无孔不入的各类盗版,让这个行业看起来一片绝望,似乎“没有未来”。

结果就是,kindle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着强大的无可替代性,但是在中国的知名度仍然不高,就如今天的“猫王”收音机一类,更多是在一线城市中的小资阶层流传。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电子阅读器的命运是相似的。

2011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达2320万台,增长率超过100%,但是2012年受智能手机普及、阅读资源匮乏、盗版横行的影响,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锐减,2012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锐减为1480万台,并且逐年递减态势明显,2017年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为715万台,不足2012年出货量的一半。

戏剧性的变化,从2016年底开始。

从这一年开始,得到APP、知乎live、分答、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豆瓣时间等知识付费产品在市场上崭露头角,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让知识付费渐渐成为时尚,一直持续到2018年初,“直播答题”将这一氛围推向高潮。

知识付费的兴起,也将“知识焦虑”播种到了中国网民的心里。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经历了草莽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阅文、掌阅、多看阅读、当当阅读、百度文学等巨头,电子版权保护得到了极大改观,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成为网文界的巨头,并以千亿市值登上了港股。

这几乎也标志着,中国迎来了品质阅读的时代。

根据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81.1%。其中,43.5%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10.6%的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7.8%的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与蓬勃的数字阅读相映衬的是,越来越多的阅读人士,急切需要一个更好的阅读工具。而拥有待机时间长、仿真护眼、小巧专注的电子阅读器,则成了他们的首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07年kindle刚诞生的时候,它被传统出版社吐槽为“伤眼、粗糙、鸡肋”,而到了2018年,电子阅读器成了“护眼、小巧、专业”的代名词。

昔日的恶霸胡汉三,成了浓装淡抹两相宜的西施。

这样“清纯而性感”的赛道,自然也吸引了国内的互联网巨头。

目前,除了汉王、翰林、易博士、易迪欧、方正文房、大唐、台电、三星、文石等等传统硬件厂商之外,掌阅、当当、京东、阅文、小米、讯飞等厂商也纷纷入局,结合内容生态,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阅读器。

多强争霸的大戏,在中国市场拉开了序幕。

电子阅读器已经成为书虫标配,硬件or服务?

受益于中国完备的手机产业链,以及开放的安卓生态,电子阅读器的硬件开发门槛并不高。

甚至,由于手机制造工艺的成熟,国产电子阅读器在做工上已经不觑于kindle,加之为了适应中国国情,诸多品牌的电子阅读器都接入了百度网盘、wifi传书等功能,为产品注入了强大的竞争力。

kindle在优势,已经一点点被抹平,接下来主战场上是国产品牌们之间的厮杀。

从硬件端看,掌阅、阅文、京东、当当等品牌的数字图书阅读器在屏幕大小、清晰度、内存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区别。

从商业模式上看,互联网入局巨头都在模仿kindle,采用“硬件+内容+服务”闭环模式。比如,阅文、掌阅凭借自身积累的丰富数字图书资源,在内容端具备先发优势;当当,京东等传统图书电商则选择和数字图书厂商合作推出电子阅读器,形成“内容+硬件”合力。

从竞争策略上看,大部分品牌争霸的方向在于6英寸小屏阅读器,小部分如文石、讯飞、墨案等厂商则是另辟蹊径,改走大屏电纸书路线,主打专业阅读、原笔迹手写、生产力工具、无纸化办公等概念,在文件共享、文件管理、批注审阅、PDF阅读等方面寻求差异化,由于自身缺少阅读资源,所以倡导“开放式阅读”,即可以安装大量的阅读APP。

巨头入局,必有所图。

难道,像是做手机一样,在抢占下一个硬件风口吗?

电子阅读器与手机不同,它的硬伤在于,墨水屏即便再怎么发展,也无法像手机屏幕一样流畅,这便注定了它只能是一种单一功能性产品。

目前,市面上6英寸大小的电子阅读器,价格基本在600~1200元之间,而10英寸以上的中高端阅读器,则在2000~4000元之间。

根据智研咨询的预测显示,2020年中国电子阅读器出货量为237万台,到2023年增长到275万台。

这个量级的出货量,相比起智能手机而言,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零头,用罗老师的话语体系讲就是:“基本不赚钱,就交个朋友。”

终极原因,在于售卖内容。

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7.4亿人,同比增长1.4%,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中国的国民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204.8亿元,同比增长21%。

2019年,仅仅是纸质书,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量为4.65本,而这个数字在日本是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

即便是按照每本10元的盈利空间计算,这也是一片广袤的市场,达到千亿级并不是一个太难的事情。

尤其是,从2019年开始中国人口红利见顶,移动阅读市场增长乏力,各大阅读平台对于提高单人内容消费的愿望更加迫切。

以掌阅科技为例,2019年的营收为18.82亿元,其中数字阅读营收为15.84亿元,移动月活为1.4亿人,也就是说人均贡献营收仅为11.3元左右。

这是一个极低的数字,按照2019年财报所示,掌阅科技2019年硬件产品营收为0.26亿元,这部分主要为电子阅读器的收入。

换句话说,即便电子阅读器硬件创造的营收占比很低,但却不能小觑,它触达的大多是深度阅读用户,对“数字阅读”营收部分,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

更进一步,在IP与版权运营成为一大新增长点的时代,再也没有哪一种电子产品能够像电子阅读器一样,给内容生态带来如此高的忠诚度和粘性,而这正是互联网巨头们梦寐以求的,无论是掌阅、当当、京东、阅文,还是小米、讯飞等厂商,这都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力。

在亚马逊2007财年的报告里,贝佐斯让大家不要把kindle当成一个硬件看待,它应该成为一种数字服务。

熟悉商业史的人都知道,一旦某一件产品成为了一种服务,那么它的竞争方式也将不再唯一,竞争对手可以有多种弯道超车的机会。

兜兜转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如果说,kindle的诞生是对传统纸质图书市场的颠覆,那么国产巨头们的厮杀,应该算是对阅读市场的二次革命。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