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中医和西医的百年战“疫”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424065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yIVZvqm.jpg!web

文 | 虫二

双黄连的药效还没落实,网上已经卖到断货,北京中医药管理局、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的联合背书,让中成药在2003年的洁尔阴之后又火了一把。

加缪说过,疫病“是一个狡诈、顽强不退的敌人,它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组织者”,人类很难占到上风,尤其在现代医疗体系建立之前。

我们对比早期西医和中医的两位标志性人物,就能看出,在预防方面,双方对付大规模疫情的办法都不多。

合信(Benjamin Hobson)在《西医略论》中总结了3条经验:

1、病之传染于人,盖因病者屎溺污及衣服,坐卧处邪气沾人;

2、不令患者聚集一处,以免传染;

3、疫者死后,房内宜烧甘松、硫磺、苍术等物,以避疫气,数月后方可居住;

明朝著名科学家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介绍了两条。

1、时气一行,阖门相染,以草绳度病人之户,屈而结之于壁,则一家不染;

2、入疫家,以麻油涂鼻中,既出以纸燃取嚏,则不染;

合信(Benjamin Hobson)算是中国最早也最有影响的西医,1847年10月他在广州创办惠爱医院,系统性发布了多本专著,是医学领域“西风东渐”的代表人物。至于方以智,学贯中西,知识储备牛到什么程度,稍微学过历史的都知道。

vQB3Avi.jpg!web

合信的主要著作

两位宗师在时间上有代差,但他们的防疫手段都是极普通的措施,合信的遣词造句还能窥见明显的中医影响,尤其用了大量“气”字,这与国人“六气为病,乃中医最精之学”的认知颇为接近。

至于诊疗,双方撕得就比较厉害了。

疫病大多伴有发热症状,合信认为“热病初起,汗不出宜用逼汗法”,具体办法是“热水浸脚”或以“被褥数层裹身出汗”,如果是内热,就用巴豆油、水银散、大黄等药物催吐,如果是头热,就用“冰块按头顶”,以“冷水浇身”,以“酸醋水洗身”等等。

这些观点很有代表性,但中医并不认同,清人唐宗海在《医经精义》一书中就反驳,“西医见热病,即以冰置胸前,外被冰阻,热反内攻,为热毒伏心而死,现下香港疫症,为西医十治十死,皆此之故也。”

近代名医陈存仁也自曝过弃西医改学中医的经历:

“在南洋医科大学苦读一年,对医学基础渐有认识,不幸在暑假中我患上了伤寒症,就请大学中一位老师治疗,但是西医治伤寒并无对症药物,只是要我静卧四星期,吃葡萄糖和维他命C而已,不料病势越来越严重,后来家人力劝就诊于孟河丁甘仁先生,只连服了5天中药,热度竟然退清了。”

中国历代医书对解毒防疫之法多有记载,如《素问》的小金丹方,《肘后方》的屠苏酒、岁旦饮,《千金翼方》的太乙神明丸,《外台秘要》的断瘟疫硃蜜丸等。

由此可知,在尚无特效药的年代,中医的经验主义和民间验方对症状的遏制有时还胜过西医,这是事实。

当然有些方子今天看来相当后怕。

如晚清名医陈虬在《瘟疫霍乱答问》一书提到桃叶、石榴皮、马齿苋、川椒、苦参、小蓝、穿山甲、獭肉、地龙、水银、雄黄等等都是很好的杀菌药。

其实不少存在毒副作用,有些现在被证明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冠病毒有染。

1911年东北鼠疫时也有中医献上验方,得到官方嘉纳,说是“用红纸捻照前后心窝,见有红点,即用针刺破,挑出肉内红筋,可保无事。”

到了清末民初,西医的话语权便得到两个因素的加强:

从防疫上说,中医的“五行”、“六气”、“阴阳”等理论,相对玄学,被证明不易在公共卫生层面落地施行。

从诊疗上说,技术进步使人类认识了病毒和细菌,对疫病患者的救治开始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中医对细菌和微生物并非全无了解,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格致汇编》在1881年发表过一篇名为“人与微生物争战论”的文章,称“西医言猪肉内多有小微虫,人食其肉体,内亦生此虫”,但与列文虎克或巴斯德的科学论证不同,经常有特别本土化的解读。

例如章太炎因为《庄子·齐物论》中有一句“乐出虚,蒸成菌”,便断定“夫人心之乐,发于空虚,而能蒸成有形之菌”,实际庄子是一种哲学语境,表面咏物,实则写人,泛指现实世界的变化无常,玄幻不真。

章太炎将其具像为一种中国人能理解的学术概念,进而展开推论“微生菌者,远西近代所发明也,旧时只言微生虫,则中土亦有之,按诸书言五尸者,尸即虫也”。

这个考据很牛,但明显是志怪小说看多了。

技术进步加大了中西医的对立,双方的交锋随之激化。

1921年国民政府在名医余云岫等人推动下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提案,试图以行政力量废止中医,其中最根本的一条论据就是中医的“阴阳、五行、六气、脏腑、经脉,皆凭杜撰,全非合实”,按照余云岫的说法,中医“以为疾病之原,皆由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而来,此皆幼稚时代之言论”。

63qeQbr.jpg!web

如果这个论断成立,那中医的灵魂就被掏空了。

中医对此采取三种回应模式。

首先,部分中医开始说服西医接受“气”与“病”的原理。

著名的温病学派就认为“西医不言气化,以传染病为瘟疫,不知天气为病,亦能传染,如风热咳嗽,其气由鼻入肺,病气相传,西人误以为肺疫,不知风能生虫,乃气化之常理,风去虫自绝,风不去则久咳成痨,此非地气为病不能杀人”。

还有的从症状入手,试图找到中西医理念的对应关系。

出身同盟会的名医杨则民对舶来文化有一定接触,在所著《潜庵医话》中,就强调西医的细菌与中医“湿”的概念有共通之处。

“西医好言细菌,而中医好言湿,湿与细菌实有相似之处焉,…中医概以利湿清热毒之剂治之,西医细菌以显微镜知之,…是由细菌与湿,殆有相当之关系也”。

另外一些人基本接受了细菌、病毒的存在,但认为中医应该坚持自己的理论体系,不能动摇,也就是洋务派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表现出来就是物化技术进步,“病菌之说,必有打倒之一日,而六气之论,无时焉可破者也。”把解剖视为奇伎淫巧,“西医视人如器物,纵解剖极细,何能攸往咸宜哉”?否认显微镜等器械的作用,“镜能显微,不能穷变,剖视脏腑,已非原相”。

医学评论家陆士谔认为,“凡是一种学术,必有其根据地,必有其立脚点,此点丝毫不能迁就,丝毫不能通融,假使必以迁就西医学说勾入时,立案论证,满纸发炎细菌,则根据尽失,立脚毫无”,这代表了不少人的观点。

名医恽铁樵也觉得,“中医一旦研究细菌,势必要连带研究血清注射,果然切实做到,已是完全西医,无复国医本来面目”,后来傅斯年讽刺中医改革“改无可改”,原因在此。

1935年曾有一桩公案,暴露了中西医的严重对立,就是中国报业之父戈公振之死。

戈是老报人,爱国记者,九一八后曾冒死深入沈阳北大营揭露日军侵华真相,深受国人爱戴,彼时他访问苏联归来,身体不适,入住虹桥医院,医师黄秉琦、梁福莲初诊是疟疾,复诊为盲肠炎,交医生董某手术,耗时仅1小时,情况乐观,但此后病情突然恶化,宣告不治。

死因扑朔迷离,但戈素信西医,临终仍嘱好友邹韬奋,“把遗体交医院解剖,供医学研讨”,由此引发了中西医的激烈论战。

西医程翰章解剖发现戈氏死于7种败血症病菌和18种并发症,中医陆士谔认为这个结论“云中捉月,雾里看花”,坚称此病“就是我们中医之暴感风寒,如何会死,就使不延医服药,煎一二付午时茶,吃了也会好的”。

由于当时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极为有限,双方皆无切实论据,所谓辩论实际上是基于不同知识体系,牛头不对马嘴的隔空互喷。

发生这种情况,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一定关系,学者钱穆曾说,“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和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里去领悟”。

这当然对中医有利,因为中医本质上是经验和效方的总结和升华,但争吵很快超出医学范畴,连公众人物都不得不出来站队。

民国元老于右任就笃信中医,宣称“我一生都看中医吃中药”,史学家陈寅恪则说,“宁愿让西医治死,也不愿让中医看病”。

对中药的态度也趋向极端,明人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提到福建香茶饼的成分包括沉香、白檀、儿茶、粉草、麝香、冰片等,口含有防疫作用,西医也觉得可能“比口罩更方便而实用”,而著名的洋务派人物吴汝纶完全否认,坚称“中医之不如西医,…故景岳诸书,尽可付之一炬。”

虽然如此,中西医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进入缓慢融合的过程。

晚清学者丁福保编纂《丁氏医学从书》时,曾确立一条标准,“凡古方之可用者则存之,以保国粹,凡西药之可以中药相代者,则代之,如不得已之时,非西药不能奏效者,则不得不用一两种以补中药之所不足也。”

这被视为中医勉强接纳西医的肇始。

坚定的恽铁樵也看到中医的硬伤,就是中药处方常能发挥奇效,但由于无法科学阐述作用机理,只能停留在验方的阶段,不能上升为系统理论。

清末民初,剑桥毕业的南洋华侨伍连德用西式检疫制度和西药消灭了造成5万多人死亡的东北鼠疫,最终创造了一个中西医融合的契机。

BFFZb2Y.jpg!web

后来的著名中医张赞臣在总结经验时明确承认,“此病(鼠疫)为祸最烈,应以预防为主,万一感染,尤宜以西药施治,旧有方论,存之以备参考可也。”

这意味着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中医基本退出了防疫战争的第一线,让人尤其遗憾的是,历史上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曾经非常高效。

乾隆时期马戛尔尼使华,他和助手斯当东一边看到大部分清朝民众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一边也注意到天津郊区松林间的坟茔,“把死者安葬在距住宅相当远的地方,比欧洲人谨慎,欧洲人把死者安葬在城市中心,容易腐化感染,也不卫生”。

相比之下,欧洲自中世纪以来一直脏乱差,BBC纪录片《肮脏的城市》就描述了当时的伦敦,由于公厕很少,大家都习惯了在街上方便,每个清洁工一天要运出6吨“翔”,BBC为了测试这个工作量,曾经“人造”了1吨出来,结果大家光是看看就崩溃了。​

JFfEjeB.jpg!web

清末刊物《格致汇编》也提到,“英国大镇名立发埔(利物浦),阴沟不通,臭恶之气甚多,每年因此死者万余人”。

反倒是中式公共卫生系统独具特色,尤其是城市给排水系统领先全球,汉代长安城方圆36公里比同期罗马大4倍,各种明沟暗渠总长超过35公里,并建有昆明池调蓄雨水,唐律规定“穿垣出污秽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极为重视粪便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宋代汴梁的地下管网更是发达,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提到,“京师沟渠极深广,亡命多匿其中,名曰无忧洞”。

但这套系统到庚子国难的时候已然衰败,刘半农曾经采访过晚清名妓赛金花,后者回忆:“北京的街道那时太腌臜了,满街屎尿无人管。洋人最是嫌腻这个,便下了个命令,叫住户各自打扫门前的一段,倘有一点污秽,查出来是先打后罚,他们这种办法固然太厉害些,可是北京的街道却赖以洁净了许多。”

至于一般老百姓倒觉得这是苦役,《仲芳氏笔记》就有这么一段记载,“各国界内不准在沿街出恭,……偶有在街上出恭,一经洋人撞见百般毒打,近日受此凌辱者不可计数。”

这也是近代中国疫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学徒出身的医学家范行准就指出, 近代中国人仅有消极的个人卫生思想,而没有积极的公共卫生思想, 可谓一针见血。

所幸中医及时跟上了时代,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中医语境的革命性变化。

1924年张锡纯写《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樟脑的功效,“通活周身血脉,尤善消除毒菌”,前半句是典型的中医术语,后半句就是洋为中用了。陈邦贤编纂的《新本草备要》是一本中医著作,但在“黄连”条目下,释文为“对细菌有抗生作用”,要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写的是“降火燥湿”,《丁氏医学丛书》是“健胃止泻”,虽是一句之差,但其中况味已经大不相同。

以往中医排斥西医倡导的检疫隔离,后来也逐渐认同。

恽铁樵曾经认为,“西国之方法,炎肿则消炎,有菌则杀菌,传染则讲隔离,讲清洁,但其愈病成分甚少,多数结果不良。”

罗燮元甚至攻击隔离制度“惨无人道”,“中医对于大疫,从初起到严重,历代都有成方,又何必如西医之手忙足乱,检之验之,隔离之,聚物于室而焚毁之,甚至有断绝交通,禁止来往,……非西人过于迷信科学之过耶?”

这些妙论放在疫情肆虐,多地封城的今天简直是笑料。

当然形势比人强,1935年中医黄国材总结预防传染病的经验时,就不再提什么天人感应了,只是总结了三条。

一是维持康健,这可以理解为增强个人抵抗力;

二是严行清洁,但凡沟渠厕所,撒入石灰,杀灭臭虫,扑灭鼠族,病人卧室,宜用硫磺,闭门久薰,用过衣物,沸水洗涤等;

三是设传染病收容治疗所,凡有传统病之疑者,均令送入治疗。

回首审视,当年的所谓中西医之争更像是一种文化涅槃。

钱穆说过,“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

2010年,有人曾把类似的难题抛给钟南山,他的回答相当得体,“我不喜欢讲中西医结合,因为很难结合,但中西医可以并举发展”,这大概是公允之论了。

屠呦呦从葛洪《肘后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研究出拯救2亿人的青蒿素,已经证明了中医走出虚无缥缈的玄学世界所能产生的惊人潜力。

​对公众来说,能治病的就是良医,能救人的就是好药,能把口罩分给最需要医院的,就是好红十字会。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NfANziy.jpg!we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