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小众播客的大市场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Anmyaq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V7RJbqV.jpg!web

文|木宇

孤独是时代的症结,当个体意识逐渐取代集体意识时,当个人空间的生活重要性不断拔高时,孤独自然也如影随形。在都市生活的人,难免会遇到一些难熬的深夜,除了“深夜食堂”,还能带给你慰藉的就是播客了,听几个不相干的陌生人聊聊天,或许也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情脉脉。

“播客”这个词听起来就比较小众,用个形象点的说法,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民间版的《锵锵三人行》音频,把窦文涛和他的朋友们换成不那么知名的普通人,把面向大众换成面向部分圈层,内容题材和节目风格极度依赖于主播的个人审美和各种怪趣味,差不多就到位了。

在国内,喜马拉雅这样的音频平台已广为人知,从情感电台到有声书、从相声段子到育儿百科,应有尽有,当然,也少不了喜闻乐见的知识付费。某种意义上,国内的知识付费主要也是靠音频推动起来的,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音频=知识付费。

但严格来说,播客和音频不是一码事,它是英文“Podcast”的音译,由“ipod”好“broadcast”两个词合并而成,2004年,英国记者Ben Hammersley写了一篇介绍互联网音频的文章,在里面发明的一个新词。在约定俗成的语境里,它更像是广义互联网音频的一个子集,是一种“声音博客”,更注重个性化的表达,而不是一味迎合大众的商业路线。

随着2014年美国一档名为《Serial》的播客的火爆,播客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根据爱迪生研究公司 (Edison Research) 的统计,2019年,全美12岁以上听过播客的人群占比将首次超过50%。

在中国,播客依然还是一种十分小众的媒体形态。而就在去年3月,知名播客《忽左忽右》以135万的价格被喜马拉雅签下了一年的独播权,其在上线第二个月完播率就在同时长节目中排进了全站前五,创始人程衍樑有感而发写了一条朋友圈:“即使在中国,做一档完全不考虑用户口味却能被市场接受的深度播客,依然是可能的。”

在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背后,是国内播客长达五年的市场摸索,说到底,国内早期做播客的人,大多都是为爱发电,没有强大兴趣的驱动,很难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坚持下去。以国内目前听众最多的播客《大内密谈》为例,创办于2013年,单集平均播放量超过350万次,但直到2018年才拿到了ONES Ventures数百万元级的天使投资。

但坚持也迎来了希望,也是在同年年底,由《大内密谈》两位主播出来创业的播客《日谈公园》拿到了头头是道基金的数百万天使投资。几大头部相继迈开了商业化的步子,为播客在国内的发展投下了一丝曙光,总算称得上是一门生意了,只是在当下的市场中,这门生意依然处境尴尬。

上下不易,左右为难

互联网的发展早已把竞争都带到了时间战场上,尤其在内容消费领域。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内容形态的市场几乎已经形成了两条铁律:要么足够“有趣”,要么足够“有用”。好玩和实用是衡量一个内容产品是否初步具备商业潜力的前置条件。

在“有趣”的领域,吃鸡和抖音算得上是符合当代人需求的典型代表,持续不断的刺激、高频率的正反馈,在阈值不断攀升的今天,网剧、综艺需要两倍速观看才能过瘾。播客虽说是互联网音频,但在内容形式上和二十年前的电台节目没有本质差别,时代狂飙突进,播客看起来还太慢。

2017年9月份,一度火遍大江南北的现象级谈话节目《锵锵三人行》宣布停播,这档节目曾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但再长青的节目也抵不过时代的洪流,老的观众不断离去,新的观众还未培养,不断下滑的收视率,让停播成为必然。

即便后来优酷牵头原班人马打造了同类型的《圆桌派》,升级了制作,话题更为贴近当下人的生活,嘉宾质量和谈话水准依然在线,也再难复制曾经的辉煌。当代年轻人获取内容的渠道过于便捷,几个知识分子的谈天说地也不再那么具备吸引力, 在权威早已被消解的今天,《奇葩说》和《吐槽大会》显然更能迎合年轻人的趣味,脑洞够大、段子够多、更平民化、更接地气,人们喜欢名人自嘲和被嘲弄大过于看着他们“装逼”。

相较之下,讲究深度的谈话类节目显得过于高冷和清淡,尽管限制人数才能更好地把话题进行更深度地延展和拓宽,让每个人都能尽情去展示和发挥自身的识见,但也很难时刻抓住人们随时会溜走的注意力。而播客作为消费降级版的《圆桌派》,也很难看出有打破整个局面的潜质。

至于“有用”,在铺天盖地的知识付费栏目面前,播客更显得弱小又无助。 兼具极客、文青、小众等气质为一体,讲究探索、分享和头脑风暴,无论谈什么话题都随时准备发散和延伸的调性,不仅考验的是嘉宾的水准,也更考验听众的认知和消化能力。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付费,有序、齐整、主题清晰、干货满满,一口下去都是浓的要溢出来的知识密度,从人类大脑的结构和认知习惯而言,更遵循线型逻辑的结构化知识点更容易吸收。

从人类行为的底层驱动力而言,“愉悦”和“恐惧”算得上是大多数行为的起点,知识付费牢牢占据了“恐惧”的高地,而播客还在“愉悦”的外围打转。在吴晓波团队最近出品的《2019新中产白皮书》中,接近10%的新中产在知识付费上的年支出超过了1万元,统计范围内的年平均花费为4263元,这个人群是涵盖60后到90后的。尽管知识付费的最终效果有着巨大的争议,但依然逃不过“真香定律”,人们的身体显然十分诚实。

播客的实用价值更多依然停留在认知拓展和思维发散上,换句话来说,就是还停留在“虚”的层面,而知识付费在产品的包装上已经切入到了现实生活的各个场景,营销文案也是赤裸裸打在“实”的层面。对大部分人而言,“如何通过副业月入十万”看起来怎么都比“来一场穿越灵魂的旅行”更具备吸引力。

人人都嚷着要成为“有趣的人”,但人人最终都会选择成为“有用 (钱) 的人”。

穿越迷雾的真实,寻求共鸣的陪伴

究其本质,播客并不算是一门新媒体形态,就像二十年前的电台节目穿越到了今天,只不过由无限电波转变为了4G或者wifi,内容由主播脱口秀变为了主播嘉宾头脑风暴。多年前电台给无数人在深夜送去了抚慰和温暖,而在今天,即便社交软件让你随时可以连接任何人,但依然消除不了人们内心的孤独,恰恰相反的是,人们反而变得更孤独了。

时代变迁,人们需求的东西其实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出版业衰落了,但小说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化身一变成了网文,因为人们依然需要故事。而且,网文的市场十分庞大,甚至完成了另类的文化输出,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中国网文出海的潜在市场规模即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人们以前听电台,现在听播客,其实都是需要陪伴。《大内密谈》的创始人李志明通过分析2018年到2019年的数据,发现其听众的年龄层在20—30岁的比例最高,占一半以上,这些年轻人也是都市生活的主流人群,长期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这让他意识到,“也许他们并没有那么在意在节目里边能获取到多少的这种硬知识,很多时候第一个是欢乐,第二就是陪伴,这让我意识到了欢乐和陪伴本身的价值。”而这也直接影响到李志明对于节目调性的调整,核心从“知识、观点、段子”拓展为“内容、结构、情绪”。

如同前文所言,由于内容形态的限制,播客在“有趣”和“有用”上都很难真正做到极致,至少无法超过现有的内容形态,这让它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但与此同时,它也有其独特的气质和魅力,恰恰击中了人类的集体软肋——孤独。

在大众媒体形式中,播客是最具亲和力的一种,它恰到好处地卡在了一个不远不近非常舒服的位置。几个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聊着你感兴趣的话题,你看不见他们却能从声音中感受到情绪和个性,会有一种不在场的参与感;主播和嘉宾都不是名人,或许就是在街上和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更为真实和亲切,聊天的语气就如同你和朋友们在说话。

在内容的信息密度和个人的思维发散之间,在理性探讨和感性共鸣之间,在公共话题和个人生活之间,播客都可以制造出一种微妙的平衡感,长此以往,听众会习惯主播的语气、节奏、个性和价值观,种意义上而言,主播对于听众而言算得上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恰恰是普通人最为缺少的社会关系。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互联网制造出了更多价值和观点的混沌地域,人们生活在一片迷雾森林之中,既看不见对方,也看不清自己,大家害怕被集体吞噬,也恐惧无人聆听,播客能够提供的就是穿越迷雾的真实和寻求共鸣的陪伴。

小众生意的大市场

价值输出是商业化推广的前提,回到播客的市场发展上来,在我看来,让这个行业具备商业潜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国内音频这种内容形态已经具备了广泛的市场接纳度,喜马拉雅、荔枝等平台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二是在内容产业最为成熟的美国,播客的观众已经达到了主流水平,根据爱迪生研究公司 (Edison Research) 的研究估计,2018年每月播客听众为7300万人,占12岁及以上美国人口的26%;三是以文字为主打的个人公众号和以视频为主打的播主,都已经诞生或正在诞生大批的KOL,音频播主也完全具备这种可能,这是粉丝经济和IP效应的必然趋势,在正在圈层化的社会中,将一座座孤岛连接进来。

就在今年2月份,流媒体音乐服务巨头Spotify以3亿欧元 (约合3.37亿美元) 的价格收购了两家播客创企Gimlet Media和AnchorFM Inc,这也给了业内人员一个发展和估值的参考标的,结合去年国内几大头部播客的融资,从现实层面来讲,播客作为一门生意而不仅仅是一份业余爱好,也完全有可能行得通。

但就产业发展而言,播客在国内显然还处在开荒阶段,没有成形的产业链上下游,没有成规模的内容供应商、行业媒体和行业组织,在内容生产上依然以UGC为主流,商业变现渠道单一。

不过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资本热钱和专业PGC还没有大量进场时,在马太效应还没有真正形成时,反而是最适合进场的时机。只不过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是,作为显性价值并不凸显的内容形态,播客注定会是一门慢生意,还需要经历一个周期的市场培育,需要静下心来打磨内容、坚持创新和守住寂寞,这无疑和当代讲究短平快的创业氛围相悖。

中文播客的未来什么时候到来,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还是一个很难预测的问题。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