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火币首席研究员马天元:你必须要知道的比特币10年发展史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MRjU3i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让我们言归正传。咱们先聊聊为什么要了解比特币的历史?

其实,在我看来,学习和了解比特币的历史有两个大的作用,第一个就是判断(比特币价格)大的走势。不管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想必大家对比特币每四年就会产量减半的事情都是了解的。所以我们今天就聊一聊,你必须要知道的比特币的10年发展史。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2011年,那个时候是比特币第一次减半之前,当时的价格就从3美元,涨到了10美元。然后,在第一次减半,也就是2012年的当年,比特币又从10美元涨到了1000美元,可以说是非常夸张的涨幅了。然后,到第二次减半前,也就是2015年,比特币从谷底的300美元一路涨到500美元,然后,到了2016年,也就是第二次减半当年,比特币又从1000美元一路飙升到2017年的20000美元。所以说,现在无论是业内还是业外,对比特币的第三次减半,都非常关注。

那么,学习比特币历史的第二个好处就是摆正心态。摆正什么心态呢?

现在,行业内对于比特币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看法,第一种是看衰,认为比特币是所谓的旁氏传销,是金字塔模型;还有一类人,是过度吹捧,恨不得把比特币列为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第二大重要的事情,动辄要颠覆人家5000年的历史,要推翻世界上200多个国家的金融制度。

其实,这个都是不了解比特币的表现,那么,作为投资者,或者像我一样,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必须要了解比特币的历史,以及摆正自己的心态。

那么想了解比特币完整的历史,做到不过度神话,过度吹捧它,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比特币诞生之前有什么背景,比特币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还是中本聪突然有了天才般的创意,想出来的呢?

比特币诞生前的趣事

其实,比特币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很简单。我们都知道比特币并没有一个实体,它其实只是记录在比特币区块链账本上的一个记账单位而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UTXO,我们这里就不讲了。

而像比特币这样的记账货币,它的创造,其实在比特币诞生之前,就有很多了。比如说在1992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组织诞生了,它就是“加密朋克社区”。“加密朋克”这个组织非常有意思,它是由3个超级的密码学极客在1992年建立的。我这样光说,你可能不知道“加密朋克”这个组织有多好(牛*),我来给介绍下这个“加密朋克”的组织有什么人?比方说有著名的暗网浏览器Tor的开发者(Isis Agora Lovecruft),有维基解密的创始人(Julian Paul Assange),有BitTorrent,也就是BT种子的发明者(Bram Cohen),还有我们最为熟知的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那么,“加密朋克”这个社区非常崇尚密码学,崇尚隐私,所以说,里面的人会构想出很多脱离主权的,一种全新的,依靠密码学的货币。比方说,最早在“加密朋克”社区诞生的一个加密货币,或者叫做“POW货币”,是Hashcash,它的发明者是后来 BlockSteam 的创始人Adam 博士。那么它的作用很简单,它最初的作用是防止垃圾邮件的泛滥,因为他认为当时垃圾邮件的发送是没有成本的,如果每一个垃圾邮件在发送之前,都做一小段工作量证明,那么发送垃圾邮件的成本就会大幅提高,因为之前只是一键转发,现在转发之前都要做一小段POW计算。

这个思路很有意思,它像一个小工具,后来“加密朋克社区”又有一个人,叫戴维,是一个华裔美国工程师,他发明了另外一种加密货币,叫做“B-money”。

2yMVjey.png!web

(Dai Wei, B-Money发明者,密码界的华裔工程师)

B-Money 做到了在每一次转账后由全网所有的账本来记录,这和后来的比特币已经很像了。但是它(B-Money)当时没有想好如何处理双花的问题,因为一笔交易,我既可以告诉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告诉两个人,所以 B-Money 也没有成功。

第三个做加密货币尝试的叫做“BitGold”,它是由另外一位计算机学家发明的,它比 B-Money 更进一步,它不但可以让全网所有账本同时记录一笔转账,还加入了一种工作量证明的机制。注意,我上面说的几个例子,都是在2000年左右,也就是比比特诞生前10年前就已经出现的系统。

后来,“加密朋克”社区还在不断涌现新的想法,每一个密码学家或者说计算机兴趣爱好者都会设想一个加密,并通过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加密朋克邮件组”其他的人,并让他们做点评,做尝试,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十分熟悉的 Hal Finney。

Hal Finney 也是一个密码学家,他在2004年的时候,设计了另外一个系统,叫做“RPOW”,这是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 POW 的加密货币,这个在当时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人们觉得这个系统似乎是可用的,但总觉得还差一点什么。

然后,一转眼就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产,引起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次贷危机。整个金融行业(或者说是整个世界),都感觉到了危机的凉意,比如在英国,当时许多银行持有的资产在下跌,银行的股价也在下跌,这是一种非常萧条,凄惨的状态。为此,英国当时的财政大臣拨款了500亿英镑,准备对银行进行救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度过经济危机的难关。但是,很快到了2009年,大家发现500亿英镑救市已经不够了,这时,(英国)财政大臣不得不考虑进行第二次救助。于是,在2009年1月3号,英国最著名的报纸——《泰晤士》报就刊登了这样一条头条新闻——财政大臣处于第二次救助的边缘。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句话就被中本聪记录到了比特币的创世区块链里,大家现在去比特币区块链的创世区块里还能够看到2009年1月3号的这句话。

ZJNZBrI.png!web

(比特币创世区块内记载的一段话)

其实,我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比特币的发明并没有那么神奇,比特币其实是综合了我之前提到的 Hashcash,B-Money,BitGold等众多前辈所发明的加密货币的(特点),它其实是一个结合体。当然,并不是说中本聪不伟大,牛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本聪也一样。牛顿很伟大,中本聪也很伟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度神话比特币的创造,它毕竟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的一个整合,做的第一次成功的整合。它(比特币)用了工作量证明,用了时间戳,用了最长链原则,用了点对点,它用了所有这一切,所以它(比特币)成功了。

中本聪的消失

让我们言归正传,在中本聪发明了比特币,并自己挖出了第一个创世区块之后,中本聪一直在默默的对比特币的客户端做更新,当时比特币的客户端叫BitCoin-qt,现在比特币的客户端改为叫“Bitcoin-Core”。

当时,还有一个论坛,是中本聪一手建立起来的,到现在都还很活跃,叫“bitcointalk.org”.在 bitcointalk 这个论坛上,中本聪和很多对比特币感兴趣的人或者对比特币有质疑的人,以及比特币的爱好者进行广泛的交流,比如说EOS 的创始人 BM,当时就是bitcointalk上的一员。在2010年的时候,BM 就觉得比特币应该把CPU,网络,等等资源单独列出来,还需要更低的手续费,更快的性能,当时中本聪还和他辩论了一轮,最后,以中本聪的不懈告吹。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中本聪在bitcointalk论坛上,还和其他很多想改进的用户进行了交流,比如当时第一个山寨币——Namecoin,第二个山寨币莱特币,Namecoin 是一个域名系统,当时 Namecoin 的设计者想把域名的功能加到比特币(区块链)上。

但是,中本聪在论坛上拒绝了他,说“比特币一定要保持简单,保持简洁,这样才是最安全的,如果你想做你想要的功能,那么没关系,你自己做一个加密货币。”于是,第一个山寨币就这样诞生了。

但是,时间不长,在2010年年底,这个时候出了一件事情,比特币已经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包括大家都知道的那个用10000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之前,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网站,叫“维基解密”,它经常会披漏一些主权国家的秘密,比如它纰漏美国的情报,战况等,所以他们的处境非常艰难。

这个时候,有人呼吁,建议“维基解密”通过接受比特币的形式,不要接受法币,美元,以逃避相关机构对“维基解密”的封杀。在2010年12月5号,中本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在比特币还很弱小,很脆弱,最好不要参与这种有争议的事件。

而这一次发言,就成了中本聪的倒数第二次发言,在12月5号这次发言的7天之后,中本聪对比特币做了一次最后的更新(一次很小的更新),就与社区失去了联络。是的,你没有听错,像比特币这种千亿美元市值的庞然大物,它的创始人居然一直保持匿名,匿名之后不到2年,就悄然离开了社区,不知所踪。中本聪之谜也成了比特币社区,乃至整个区块链社区最大的谜题,中本聪是谁?中本聪去了哪儿?中本聪是否还在世?这些问题,无人知晓。

因为,中本聪是比特币区块链一开始时唯一的矿工,中本聪也挖了大量的比特币,有机构做过分析,它推测中本聪至少挖出了90多万枚比特币,但是这90多万枚比特币一直停留在Coinbase的奖励里,从来没有动过。

除了几笔中本聪作为测试,转给其他人,(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除了这些转账外,这90多万的比特币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动过,所以很多人倾向于认为,中本聪已经离开了人世。

这将近100万枚比特币,更是为中本聪的消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像一个都市传说一样。

这样,比特币就进入了所谓的后中本聪时代,就是中本聪不在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比特币的社区在开发,比特币的核心开发者也在开发,矿工,用户,爱好者种种都参与了比特币社区的治理,比特币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去中心化的组织之一。

比特币的Omni层和V神

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事,比特币除了它的主网之外,还有一层叫做 Omni 层。

比特币的 Omni 层

我们平常都非常熟知的 USDT,曾经就是 Omni 层上的资产。

换句话说,你这样可以认为,比特币也可以用来发币,发币的方式就是通过比特币的 Omni 层,而当时的 USDT,就是比特币区块链上的一种资产,在2013年的时候,也有人叫它“染色币”,虽然这个观点现在没有人提了。

Omni 层上的资产有200多种,但是因为受制于比特币的性能,只有 USDT 成为了非常常用的一种资产,其他的资产都逐渐没落了,没落的原因是出现了比它(系统)性能更好的区块链系统,那就是以太坊,大家都知道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发 ERC-20 的 Token,只需要10分钟,5美元就够了。

大家都知道V神(Vitalik Buterin),也就是以太坊的发明者,过去是 BitcoinMagzine 的记者,他当时一篇文章的稿费可能是5个比特币。随着比特币的飙升,V神也因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所以当时就从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辍学了,也用这一笔钱,环游了世界,和世界各地的团队进行交流。

V神来到欧洲以后,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 Omni 层开发团队。V神在和 Omni 层开发团队交流之后发现,比特币居然可以发币,而且发币好像还比较麻烦,所以,用区块链发行新资产这个观点就深深的植入了V 神的脑海当中。

所以,在后来的以太坊系统里,发行代币,就是一键生成,非常简单。我们猜测,很有可能 V 神就是受到了和 Omni 层团队交流的影响,设计了以太坊这个杀手级功能之一。

当然,现在的 USDT 很多正在迁移,逐渐从比特币的 Omni 层迁移到以太坊上,因为以太坊的性能相对来说更快一些,手续费也会便宜一些,所以越来越多的 USDT 迁移到了以太坊上。

随着 USDT 的迁移过程(从比特币 Omni 层迁移到以太坊),因为 USDT 的交易很频繁,所以最近比特币的手续费有所下降,但是以太坊的手续费却一直在飙升,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 USDT 迁移过去了。

比特币的第一次硬分叉

其实,通过这个咱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比特币现在的区块正在逐渐被填满,而且手续费越来越高昂,这个成为了2015年以后社区讨论的一个重点,2015年之前社区主要讨论能耗问题,2015年之后社区主要讨论降低手续费,加快性能的问题。

所谓的加快性能,降低手续费,它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扩容”,比特币的扩容之路就是从2015年开始的。

关于比特币的扩容,现在来说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暂时保持现有区块的大小,不做硬分叉;而第二种思路则是直接硬分叉,直接提高现有区块的大小。

现在来看,(当然是后话了),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第一种思路,也就是现在的比特币的思路,而一小部分选择了第二种思路,通过硬分叉直接提高区块大小,也就是现在的比特币现金。但是在当时,也就是比特币分叉之前,大家对于两种方案始终是争论不休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会议,叫做“香港共识”,那一次就是矿工和开发者之间的一次大会,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要尽快决定比特币到底是用哪种方案进行扩容。

当时,曾经短暂的达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共识,就是比特币要通过把隔离见证把加上的方式把区块扩到2MB,但是好景不长。

因为当时比特币的开发者,也就是 Bitcoin Core 钱包客户端的运行者,他们更倾向于采用隔离见证加上闪电网络的方式进行扩容,但是不少矿工更倾向于采用直接扩大区块大小的方式进行扩容。虽然“香港共识”达成了阶段性的临时性的共识,但是当时有几个少部分的几个矿池并不满意。于是,有一个非常知名的矿池当时就撕毁了“香港共识”,牵头做了一条新的区块链,这条区块链就是区块大小为8MB的比特币现金。

我记得很清楚,时间是2017年的8月1号,比特币现金就从比特币区块链上分叉出来了,后来到2018年,BSV又从BCH 上分叉出来了,大家搞清楚这两个分叉币的关系,BCH 分叉自BTC,而 BSV 分叉自BCH。

就我个人来讲,我更倾向于第一种思路,就是保持现有区块大小。

为什么呢?毕竟我们现在还处于4G时代,还没有到5G时代,我们现在的网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区块大小,现在比特币的区块大小是1MB,只需要1-2S就在不同节点之间完成了同步,这样的网络是稳定的,不容易分叉的。但是如果一个区块达到了32MB,甚至像某些区块链那样,达到了2GB的大小,那么节点之间的传输可能就要花费十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但是同时比特币的区块间隔只有10分钟,那么这个区块链还怎么运行,那么这个区块链肯定会问题不断,分叉不断。如果说未来,人类社会的网络带宽可以提高几倍,那个时候,再把比特币的区块大小提高到2MB,4MB,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第二个呢?如果说区块过大,也就是说所有的交易都记录在主链上,其实很多交易是没有必要的,比如我从 A 交易所 提到 B交易所,这种转账记录记载在主链上,意义并不大,如果全世界所有的这种没用的交易记录全部都记载在主链上,那么势必会影响它的效率,而且存储这样一个全账本,(目前,比特币的全账本的大小控制的很好,只有100多GB,如果比特币区块大小再翻10倍,那么它的大小就是1个多TB,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也会消耗很大的硬盘容量。

区块链就是分布式账本,账本是越多越好,账本多的前提条件是区块体积越小,大家才愿意去存,因为存比特币的账本是没有奖励的,如果区块过大,大家可能就不愿意去存了, 因为矿工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去购买专业硬盘,在目前的硬盘存储水平没有质的提高的时候,现在是完全没有必要提高区块大小的。

还是要感谢现在1MB 的区块,比特币现在全网的全节点数量是9000多个,高于以太坊,是全世界最分布式的系统。但是换一个思路,如果比特币的区块再大一点,是不是存在的人就少一点,那么很有可能它的账本数量就会有所降低,这样的话,其实是伤害了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因为比特币的性能可能不讨好,但是去中心化和分散化一定要做到最好。

JRNvU3n.png!web

(比特币全节点分布图)

如今的比特币Layer2扩容思路

最后一个话题,我们再聊聊现在比特币的扩容思路。

比特币现在更希望通过 Layer2,也就是所谓的多层网络来完成扩容,比如现在的闪电网络技术。

闪电网络是比特币的一项扩容技术,如果说当两个人或者是两个地址之间建立一个闪电网络之后,这两个人/地址的转账可能是完全免费的,并且速度可以达到极快,秒到!

同时,如果 A 和 B 建立了通道,B 和 C 也建立了通道,那么理论上,A 和 C 不用建立通道,就可以通过 B 作为桥梁,运行这个通道,如果说比特币全网很多个地址,尤其是交易所之间,或者是交易频繁的商家与用户之间,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闪电通道之后,整个比特币,首先是主网的负荷会大幅降低,而且通过闪电网络可以达到的效果是,每笔交易几乎是免费的,几乎是秒到的。

此外,比特币社区还自己研发了一些侧链,侧链主要作用是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交易,可以通过侧链来完成,而一些大额的,重要的交易通过主网来进行。知名的侧链包括 RSK,Liquid等等。

直接提高区块大小相当于是在做加法,而采用多层网络的方式,相当于是在做乘法,乘法当然比加法要好,这就是我的观点。(火币研究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