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失序的魅族:黄章与李楠的“费财”始末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EBnqQ3z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本文来自: 界面新闻(ID:wowjiemian) ,记者:林腾、韦杭,封面:视觉中国

7月27日晚上10点,珠海唐家湾,魅族创始人黄章在面对用户提出的“李楠离职的传闻”的时候,愤怒地敲下了“对公司来说能挣钱的就是人才,亏钱的就是费财”这句话。

第二天,消息炸开了锅。即使黄章平时口无遮拦,但这是黄章从未有过的、公开且有指向性地指责公司元老级高管,魅族现员工和前员工们几乎整天都在讨论这件事。

魅族公关部负责人对界面记者无奈地说:“不要再追问了,楠总的个人动向不能评论。”

“李楠提离职的时候,黄章还对他说前程顺利,为何现在突然就翻脸指责。”一名接近黄章的魅族高管对界面记者表达了不解,“他们俩其实都没有争吵过。”

魅族前员工,现华米科技副总裁裴帆迪则在微博上开始声讨黄章,他写道:“没有李楠,JW (黄章) 就不可能现在还有机会坐在家里逛论坛。”

7年光景,李楠从黄章口中最初的“人才”变成最后的了“费财”,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黄章的愤怒与绝望

界面新闻记者从接近李楠的人士了解到,李楠已在6月底的时候就离开公司,最近一直在准备官方宣布离职创业的消息,没想到黄章先捅破了这张纸。

界面新闻独家获悉,2018年8月份,魅族16发布会之际,李楠曾经在魅族16的销量问题上设定了一个数字,但黄章认为魅族16在当时的市场反应不错,因此要“Double”。

对这个销量的提升,李楠并不赞成,他认为太冒险,也没有在备货流程上签字,但黄章坚定认为要搏一把,最后绕过了李楠,直接要求销售渠道执行。

黄章的强势并没有带来结果。一名魅族的核心渠道商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魅族16刚开始销售火爆,但中期黄章单方面要求加量,导致渠道压力很大,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消化完。因为去年下半年高通855芯片的产品陆续上市,加上品牌势能下滑,因此中后期销售非常困难”。

这件事也加剧了魅族资金链的短缺。2018年8月份,魅族16正式发布,而在今年5月,珠海国资委正式注资营救魅族。

另一方面,在魅族16发布前后,黄章将李楠一手建立的“魅蓝”关停,让李楠全力负责魅族16的市场和营销工作。“这让李楠觉得有些不可理解。”上述人士说。

在这之后,李楠和黄章的关系变得很微妙。在魅族16的备货争议发生之后,李楠就开始淡出了公司的管理,如今每天开着跑车在珠海的乡村里转悠。界面记者了解到,李楠现在在交接工作,并且密集地见一些投资人,准备创业。

直到黄章在论坛上直接指责李楠为“费财”,黄章的不满才暴露给了公众。

但在一些魅族员工看来,黄章的自大与傲慢已经人尽皆知,他说出这样的话也不足为奇。

一名魅族员工说:黄章有一次进入公司大堂时,前台没有起立,他直接开除了那名行政员工。黄章还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我在家里不会自己盛饭,这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2017年,黄章正式放弃看电影、听歌、种菜、喝酒的生活,回归魅族,并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裁员、引进新的管理人员、打造高端机等等,但收效甚微。

一方面,魅族15和魅族16都因为大规模加量的问题使得渠道和资金压力增大;另一方面,黄章在前一段时间引入国资委的资本时候说“如果可以,宁可不要做大股东”,种种言行都看出他对公司管理力不从心。

上述接近黄章的人士分析,事到如今,黄章可能认为短期内魅族没有逆转的可能性了,让中层稳定才是首要任务,因此“费财”这番话是通过否认元老来肯定中层的力量,增加他们的信心。

黄章在论坛里数落完李楠之后,还补充到“启用stay hungry,stay foolish的骨干”。

李楠的魅蓝起伏

黄章指责李楠让人吃惊的地方在于,李楠加入魅族的故事本是一段江湖佳话,但在企业的衰落趋势面前,7年的感情都化为了泡影。

一名接近李楠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他曾问过李楠是否会怨恨魅族和黄章,李楠回答:“不会,反而感激魅族给他平台施展营销方案。”

2009年,李楠发表了名为《iPhone可有设计哲学?》的文章,黄章在当时看到后邀请他加入魅族。

2012年,李楠正式加入魅族。从魅族移动互联网拓展部高级总监,一路上升到了公司副总裁。

李楠加入魅族后进行了几个有意义的尝试,一是建立了魅族的营销体系,二是建立了魅蓝,三是引入了阿里的投资。

2014年是魅族的第一个转折点。 那年2月,黄章在公司内部宣布 “从火星回到地球”,在剖析了小米的成功之道后,魅族进行了扩展品牌和产品线、引进外部融资、启动员工持股等一系列改变。

在品牌层面,魅族则成立了一个子品牌——魅蓝,这个品牌的负责人正是李楠。

在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的一年时间里,魅族全年总销量突破2000万部,同比增长350%,进入了国产手机十强。一名魅蓝内部人士说,在这些增长中,魅蓝的销量实际占到了70%。

李楠在魅族最大的成就也在于此。当时小米与荣耀等中低端手机已立足市场,竞争激烈,李楠利用亚文化的品牌定位,提出了“青年良品”的概念,这让魅蓝在节约了大量成本的同时,在市场中获取了充足的份额。

界面得到的一份魅蓝内部数据显示,2017年,魅蓝的销量为1600万台,收入达到144亿,毛利率为12.9%,毛利为18.5亿,整体费用率为11.7%。

“但问题在于,黄章其实并不care魅蓝。”上述人士说,黄章一心想做的是聚焦高端,获取更大的利润,他对魅蓝的品牌模式并没有多大兴趣。

界面新闻独家了解,2018年,黄章本来想把魅蓝卖掉,因为这可以达到聚焦高端、裁员和融资的目的。但黄章认为,魅蓝卖掉之后,李楠作为核心市场销售团队会离职,而当时魅族的核心营销团队杨柘等人已经离开,因此为了留住李楠辅助做魅族16市场和销售,最终没有卖掉魅蓝,而是停止运营。

4年的魅蓝,就这样从高光时刻被打入了冷宫。

“绑定阿里”计划流产

除了魅蓝之外,李楠倾注精力最大的应该是推进与阿里的战略合作,但根据界面新闻调查,这项计划至今为止,因为种种原因而最终未能达成预期。

2015年年初,魅族科技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将投资魅族5.9亿美元。这项计划是由时任阿里CTO的王坚与李楠直接洽谈,王坚当时亲自到了珠海,历时数个月之后达成了协议。

“当时跟阿里投资的对赌其实有两项,销量不是2000万,而是1500万,另外将魅族的系统和互联网运营都交给阿里管理,阿里每年给魅族付费。”一名接近此次交易的人士回忆。

李楠在当时认为,面对有高效率的小米、技术实力强大的华为,以及还有线下渠道积累深厚的OV,魅族可以说毫无优势,只有绑定一家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才有翻盘的希望。

虽然最终获得了融资,但在对赌执行过程中,魅族却让阿里感觉到了“信用破产”。

“一开始魅族觉得系统和移动互联网的收入无关紧要,但在手机销量起来之后,却认为这是一块大蛋糕,不愿意把这块业务交给阿里管理。”上述接近交易的人士称,2017年,阿里已经彻底跟魅族决裂,并在魅族董事会上提出要撤资。魅族的系统则在一次升级中,全部把阿里的YunOS更换成了Android。

关于为什么魅族要临时变卦,目前依旧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楠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不少内部的掣肘。

在外界看来,魅族当时的管理层中的“白永祥、杨颜、李楠”被称为了三剑客,界面新闻了解到,实际上,这三人其实关系一般,并不是外界所说的铁杆,在一些主要问题上,甚至矛盾重重。

在魅族系统层面,一直是由Flyme事业部总裁杨颜管理,在消极执行阿里系统的对赌协议上,接受界面记者采访的人士都表示,可能正是杨颜下的命令。

虽然完成了销量的对赌目标,但魅族内部消极执行系统上的合作,彻底让阿里方面失望,这件事也被认为是王坚被调离阿里CTO的原因之一。

“5.9亿美元对阿里来说不算什么,阿里不想成为财务投资人,而是战略投资人。”上述人士说,从现在来看,魅族一旦销量下滑,背叛阿里、失去阿里的后果就显而易见了。

自信魅族的盲目扩张

“一手同花顺打飞了。”这是绝大多数手机行业的人士对魅族的评价。

魅族衰落是从2016年开始。当时的魅族总裁白永祥召开了会议,提出不能再单纯追求销量,要开始追求利润。与此同时,白永祥还从vivo公司挖来了一位产品总监,负责魅族2016年的产品规划。

魅族在2016年的策略是,依赖2015年达到2000万销量的品牌和渠道能力,用机海战术快速覆盖线下渠道,扩大规模;压缩产品成本,并用线下的高溢价获取更大的利润。

按照oppo、vivo在2015年之前的做法,它们利用门店在全国广泛普及的优势,在全国各地覆盖配置接近、但设计不同的产品,价格则要比互联网手机品牌高出不少。除此之外,还在省级卫视、户外配合品牌广告轰炸,让品牌得到最大范围的认知。

魅族在学完了小米以后,2016年又开始学OV。这一年,魅族发布了多达14款手机——魅蓝Note 3、Pro 6、MX6、U10、U20、魅蓝MAX、魅蓝E、Pro 6 Plus等——比2015年多出了8款型号。

那一年,魅族在销量的刺激下急速扩张,一个数据是,2014年魅族只有1400人,2017年的已经到达了4300多人。

成本大规模增长了,销量却不增长,这是魅族出现问题的根源。

一名深度参与过魅族运营管理的人士评价,魅族在后续许多激进和错误的决策中,绝大多数是因为扩张后的成本压力导致的。

“我们定销量的时候不是根据品牌能力和产品能力,而是根据运营成本反推的销量,因此有时候销量目标会非常离谱。”上述人士说。

2017年,黄章回归之后,白永祥力邀前华为消费者业务部CMO杨柘加入魅族,进行魅族Pro 7的市场和推广,这个建议得到了黄章的默许。而李楠则从魅族主品牌中退居二线,负责魅蓝事业部。

界面新闻了解到,当时这个新任的营销团队信心满满,对Pro 7进行大规模加量,试图通过卖出更多的机器来弥补超出运营成本。

但最后的结果是却是,魅族Pro 7系列上市开始就销量不佳,没有多久就开始降价销售,而杨柘也在不久后,黯然离开了魅族。

黄章与摇摆的魅族

广东珠海市唐家湾镇东岸村,魅族科技的总部向海而生。

黄章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数码王国。他从不在大众面前露脸,经常以“J.Wong”的ID在论坛上出言不逊,他高傲而执拗,却又在若干年前被称为中国最接近乔布斯的人。

黄章算得上是中国手机行业中最早期的匠人和先锋,但在变幻的市场环境下,他和他的魅族一直在变化、摇摆,却从未打下扎实的根基。

魅族手机横空出世之后,黄章一如既往保持小而美。直到在管理层的逼迫和小米启发下,黄章接受了资本的注入,开始注重销量。而在华为OV模式崛起之后,黄章又选择了利润先行。

一次次的变化让魅族变得伤痕累累,也让控制欲极强的黄章说出了“不想做大股东”的想法。

“不能说完全是黄章的责任,这是魅族管理层集体做出的决策。”一名魅族高管评价。

但无论如何,随着魅族元老管理层的离去,黄章还有多少时间挽救魅族,已经成为了一个谜。

“黄章回来之后很努力,但魅族现在的情况是,每三个月就会增加一倍的难度,黄章不能犯任何的错误了。”上述人士评价。

25海里之隔,切断了深圳与珠海的连接。7年前,大量年轻人不远万里,乘船跨过海峡,抵达魅族总部,他们称之为“朝圣”。

7年后,年轻人们带着失望与懊恼,开始陆续登上了回城的船。这一次,他们称之为“逃离”。

(界面记者陆柯言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 界面新闻(ID:wowjiemian) ,记者:林腾、韦杭,封面:视觉中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