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Web 3.0 不需要区块链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u6RJ3ye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区块链炒热后,互联网出现了很多讨论 Web 3.0 的声音,这些声音都声称 Web3.0 会依托区块链技术变成一个分布式互联网。这总给人一种「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的感觉,难道现在的 Web 就不是分布式的了?你刷着微博,用着美团,这不正是分布式的信息获取渠道?区别在于信息是否比较集中罢了。那些声称区块链将带来 Web3.0 的人,一定不够了解 Web 的真正意义。

30 年前,Web 改变了我们所有人。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信息交换。我们学会了几年前不可能拥有的知识,并在全球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交流。Web 以全新的、举世无双的方式重塑了世界,并影响着人们每天的生活。

数百亿信息的入口

要理解为什么 Web 3.0  与区块链无关,我们要先理解 Web 的重要性,要理解 Web 的重要性,我们先想象下没有 Web 之前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不同的信息系统,但没有一个系统能够与另一个系统交互。每个信息源都需要一个专门的应用程序来处理。因此,地球上的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能力便捷的获取信息。

Web 通过统一的入口促进了信息的流通,我们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以与几乎无数的资源交互。此外,网络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建立网页和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并且由于开放的标准(手动 at W3C),它们都是相互兼容的。如今,Web 不仅是信息共享渠道,还是服务共享渠道,全球超过 30 亿人可以通过浏览器分享信息、购物和通信。

除了信息入口的统一外,Web 还是跨平台的。人们使用的设备虽然变多了,但所有这些设备都可以访问 Web,你只需要做一次编码,就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这是 Web 最独特的特性,所以,诞生了很多跨平台的 APP 开发技术,无一例外都是基于 Web 技术,就连 IoT 设备都支持 JavaScript (Web 的编程语言)了,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Web 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之时,是否有区块链所谓的「共识」或者「激励」?答案是否。

区块链的借口

区块链从业者言必谈「去中心化」,我们在「通过激励协作实现语义 Web 的弱中心化」一文中也阐述过,「 去中心化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真正可行的是弱中心化 」。此外,链圈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只想追求所谓的「去中心化」,却没意识到「去中心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除了反复提及「去中心化」外,链圈还比较爱说的是「 清除一切的社会层级,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 」,这又属于另外一个乌托邦了。这种说辞对二十岁左右的小青年十分有用,调动起了他们打破常规的热血,瞬间将区块链正当化、合法化了。同时,同时,他们会闭口不谈割韭菜的那些事。

链圈信仰者将区块链视为「信任之根」,他们相信必须是不可篡改的数据才能被信任。于是他们为 Web 3.0 所加的第一个概念就是「信任」,也就是说 Web 3.0 是一个可信网络。该说法的漏洞在于,这种可信网络只是从架构角度是可信的,从内容角度,你无法避免假新闻、谣言的传播。一旦这些内容「不可篡改」,那么真相又该如何大白? 想象一下,一个无法编辑的 Wiki,被不法分子利用后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监管的存在就是确定一票精英是可信任的,让他们作为人民和政府的代理人,去行使职责。

链圈的人是相信数学的,相信数学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一切都以数学来度量。

我们不需要相信任何人,只需要相信数学就可以了。区块链的本质是全球任何人都有权利持有数据的一个拷贝,数学可以保证让诚实的人达成共识,去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

卢梭写过一本书,叫「社会契约论」,这本书论述,劳动者充当生产资料时期,由于互利的需要,人们之间产生了互信、互助的行为规则。人们发现保持诚信是生存下去必要的“技巧”,这时就产生了对人的伦理进行规范的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远比数学更强大,更可靠,因为他关系着个体的生存利益 —— 没有什么能高过个人的生存利益。

链圈另外一个大锤子是「智能合约」,这种名为「智能合约」的合约其实就是一段脚本(计算机内的可执行代码),和我们现在称呼「手机」为「智能手机」没什么区别,其实都是人为编写的机械化程序,没有智能一说。

论断 Web 3.0 会由区块链推动的人认为:

而当前的互联网,也就是 Web2.0 上就没有一个执法者,太自由了,适合分享,但是不适合惩治罪恶。但是有了真正可信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用程序去自动化的执行规则,这就是智能合约的基本思想了。

我们不反对「惩治罪恶」,我们都希望正义长现,问题在于智能合约并不能发现哪些人是恶者,哪些人是善者。

最后,最让区块链从业者自豪的莫过于「投票机制」,在他们眼中,区块链的投票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但是区块链是基于贡献值的民主,发言权的大小是根据贡献大小来分配的,这个跟简单粗暴的一人一票是不同的。

从使用体验来看,区块链的所谓的贡献大小,无非是谁有更多现金以及谁将更多现金变为了算力,这种“贡献”对普通人真的能达到链圈常说的「公平」和「平等」吗?这种机制本身就在和区块链背道而驰,一个金融游戏,不要指望他能解决所有问题。

区块链不能自洽的问题太多,不再详述。总结一下,链圈认为的 Web 3.0 主要包含了如下几点:

  1. 区块链作为事实层和激励层
  2. 未来的应用都是 DApp
  3. 未来的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
  4. 去中心化互联网的最根本的目标是数据确权,让用户会拥有自己的数据
以上四点,本文同意其中第四点的后半句,即「 让用户会拥有自己的数据 」,这也是本文与链圈唯一的「 共识

」。

下面,我们来想象下没有区块链的 Web 3.0 是什么样。

真实的 Web 3.0

关键词:语义网、关联数据、社交互联数据、SoLiD、个人助理、模块化生产力软件、语义控制面板、机器学习、知识图谱。

理解 Web 3.0 前需要先理解 Web 2.0 是什么。Web 2.0 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只有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基础的认知是:网站的内容是由用户生成的,也就是常说的 UGC(用户生产内容) 或 PGC(专家生产内容)。Web 2.0 和 Web 1.0 的区别在于, Web 1.0 时代的网站内容只可读,不可写; Web 2.0 时代这些内容既可读也可写 ,下面这张图很好的表达了 Web 2.0 与 Web 1.0 的区别:

b6bAfyz.jpg!web

Web 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超链接」,现在说超链接可能会显得有些过时或者「老土」,因为在如今的 APP 世界中,超链接这个概念已经没有人再提了,大家提的更多的是「链接」,也正是这个「链接」才是 Web 的真谛所在。

不管是 Web 1.0 还是 Web 2.0,「链接」在网站中的意义都是「网页之间的互相跳转」。这种跳转只是简单的一种索引,不包含任何语义信息,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上下文了解「链接」与当前网页的关联,计算机却完全不能搞懂。

为了解决「 让计算机理解链接 」这个问题,产生了「关联数据(Linked Data)」这一集成技术。

看到这里有人会想了,「 让计算机理解链接 」有什么用?恭喜你找到了本文的核心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知识?这也是 Web 3.0 的核心。

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知识就相当于是一个语义网,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智能网络,它能实现人与电脑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它好比一个巨型的大脑,智能化程度极高,协调能力非常强大。在语义网上连接的每一部电脑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而且还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干人所从事的工作。它将使人类从搜索相关网页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用户变成全能的上帝。语义网中的计算机能利用自己的智能软件,在万维网上的海量资源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从而将一个个现存的信息孤岛发展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关联数据被称为「万维网上的结构化数据」,也是语义网的主题之一。关联数据最大的特点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关联起来,这些不同的来源,可以是一个组织内部的不同系统,也可以是不同组织的不同系统。这些内容,存储地点和存储方式都可以不同,但最终他们是存在关联的。

关联数据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资源。在发布一个领域的数据之前,我们需要确定要发布的资源是什么。任何事物,只要你认为是有意义的,有被引用必要的,都可以称之为资源;
  2. 资源标识。任何一个资源都用一个 HTTP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s)来标识。之所有要用 HTTP URI 来标识,是希望数据能够通过 HTTP 协议访问,真正实现基于 Web 的访问与互联;
  3. 资源描述。资源可以有多种描述,例如 HTML,XML,RDF 以及 JPEG。文档 Web 的文档主要通过 HTML 格式来表示,数据 Web 的数据主要通过 RDF格式(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来表示。RDF 将一个资源描述成一组三元组(主语,谓语,宾语);

以上几点我们在「Web 的未来,语义互联已死,请拥抱自由编辑」中有大量阐述。

换句话来说,关联数据就是希望这些数据相互链接,组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正如互联网中相互链接的网页,只不过 基本单位变为粒度更小的数据

关联数据 Web 3.0 相较区块链 Web 3.0 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关联数据是实现机器智能的基础设施,一旦实现了机器智能,就可以解决上文提到的假新闻、谣言等问题;
  2. 关联数据可以使整个世界的数据变成结构化数据,大量数据融合在一起处理后,可以出现一个个人助理,赋能每个人的每日生活;
  3. 关联数据可以让数据具有互操作性。现在我们如果想融合 36kr 和 亿欧的媒体信息,需要写爬虫,然后做数据清理,将数据字段统一。每个网站都不同,每个网站都需要定制化、定向的爬取。我们曾经拥有 RSS(一种信息聚合标准),后来 RSS 一夜之间光荣退休,连 Google 的 RSS 阅读器也下线了,关联数据将可以代替 RSS。
有类似想法的一个区块链项目叫「Blockstack」,平心而论,他们已经做的非常成功了。他们使用区块链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应用生态(包含上层应用和开发者),你可以将他理解为 一个新兴的、使用区块链代币快速成长的操作系统

在 Blockstack 的生态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唯一的 ID,这个 ID 可以访问 Blockstack 生态中的所有应用,同时用户可以 完全控制自己产生的数据,也可以授权自己生产的数据给信任的应用。

在 Web 中有相同概念的项目叫「SoLiD」,英文全称为 Social Linked Data,中文可翻译为社交互联数据。在 Solid 是什么?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 SoLiD 的核心理念。

SoLiD 与 Blockstack 在理念上是基本一致的,最大的不同是,SoLiD 更进一步,拥有 Blockstack 所没有的「关联数据」和「数据互联」特性。一旦关联数据得到运用,那么整个互联网都会变得可计算,语义计算引擎和语义控制面板将会变成现实。

这才是 Web  3.0,也就是上文中所说的我们和链圈的唯一共识 —— 「数据自有」。

一个不需要区块链的 Web 3.0 应该拥有如下特性:

1. 数据自有。用户的朋友关系、朋友圈、关注的话题等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统一存储到一个 Pod 中,Pod 是 Personal Online Data 的缩写,在 Web 3.0 中,不管是微信还是微博都从 Pod 中读取用户的数据,用户也可以随时切断对某个应用的数据访问授权。由于用户产生的数据与应用程序是分离的,所以用户能够避免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随意锁定、删除数据,从而在各个应用之间无缝切换而且不会丢失任何数据或社交关系。这样就可以让 数据重复利用 ,开发者在创建新应用或改进现有应用时,可以重用现有的数据,其中有些数据可能是由其他程序创建的(但要得到用户的许可才能使用)。

MbQBbeA.jpg!web

2. 数据互联。数据互联使用的是「关联数据」这一技术集合,你可以将关联数据理解成一种拥有通用字段定义的 JSON API。比如,在没有关联数据之前,开发者定一个用户的头像可能是 avatar,也可能是 photo,那么在两个应用间互操数据的时候,就会产生字段对齐等问题。而关联数据就是定义了用户的头像只能是 avatar,不能是 photo,这些统一的字段定义,也被叫做本体(Ontology),本体可以定义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实体,最终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本体网络,这个本体网络描述了人类和自然的所有属性。在本体的基础上,还有 Web 这个规模宏大的语义网存储本体对应的知识,此时可以完成很多语义计算。小到记录你每天穿的是什么颜色的内裤以及还有几条内裤没洗,大到智慧化的辅助你的工作(想象下钢铁侠穿衣,就是这么高科技)。

ZviYjuu.jpg!web

3. 拉数据。拉数据很容易理解,请先看一下钢铁侠是怎么穿衣服的 ——

EBB3q2I.jpg!web

钢铁侠的衣服像乐高一样,是模块化、智能化的,每个模块都能主动找到钢铁侠然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战衣。

在 Web 3.0 时代,数据也是模块化的,在 SoLiD 的官方定义中,这种模块化不是 Module,而是 Shape(暂时还找不到更合适的中文翻译,以下都以 Shape 来指代这种模块化的数据)。

URnYFfv.jpg!web

Shape 会像钢铁侠的战衣一样主动找到用户,主动将数据「拉」向用户。现在,我们寻找某样东西,需要访问搜索引擎,然后查看每个网页,最终得到答案。在「拉时代」,你不必搜索任何信息,只需要说明你想要的,Shape 就会找到你。

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还不能到达「拉时代」呢?因为你的数据都是分散的,以前是分散在各个网站中,现在是分散在各个 APP 中,关联数据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分散的现状而存在的。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标志我们进入了 Web 3.0 时代呢?

答案是大量用户开始使用 Pod 的时候。这个 Pod 可能是你家里的一个智能音箱,也可能是在云上的一个服务。我们认为数据不太可能会存储 IPFS 之类的去中心化存储,一是他们的稳定性还有待验证,二是靠散户的能力,很难支撑上千万上亿人使用的基础设施。当进入 Web 3.0 时代后,Pod 提供商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此时像 Apple 或者 Google 这样做全家桶生意的,如果他们不开放数据,不关联数据,就会被历史淘汰。除了 Pod 提供商,那些管理用户数据的软件或平台,只要好用,也会变成时代的宠儿。还有第三类大机会,就是语义控制面板,语义控制面板 —— 继手机和电脑之后的下一代个人生产力平台 这篇文章阐述了为什么「语义控制面板」或者说「模块化生产力软件」会对我们产生更为巨大的影响。

Web 诞生的意义就是让数据共享,让所有人更便捷的获取信息。去中心化从未成为 Web 的目标,如果去中心化能让数据共享变得简单、容易,能对终端用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更好的正面影响,那么就是值得做的。进一步来说,通过「代币激励」让大家蜂拥而至,一旦潮水退去,只剩一地鸡毛的区块链项目,不会久存于世。

能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东西,才是真的东西。

作者: 蒸汽记忆

来源:Authing认证云(微信公众号)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