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昂贵的城市门票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iIJFz2y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MN7Fv2.jpg!web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本社”(ID:zhibenshe0-1),原标题《房子,无奈的代际选择,昂贵的城市门票》,授权虎嗅发布。头图©视觉中国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长

过去20年,很多经济学及投资的理论都在楼市面前失灵了。

采用人均收入、人均GDP、租售比等来判断房价走势的人,最终错过了买房的好时机。房价,极其复杂;中国房价,更是扑朔迷离。

现在的房价,是高是低?收入跟不上,房价还能坚挺吗?

中国房价跳出投资理论范畴,我认为,至少存在两大扰动因素:一是城市化大潮,二是逆周期调节。

这两大因素,导致很多人对房价走势产生误判。

过去20年,中国经历了史诗级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水,楼市是船。楼市以城市化为锚,水涨船高,波涛汹涌。

所以,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房子,并不是“居住之所”这么简单,它基本上等于城市的门票,相当于更好的教育、婚育、医疗、信息、营商、公共福利等资源支配权。

大量的人涌入城市,表面上是人随产业走,为了打工、经商,实质上是带领一个家庭争夺城市入场券及优质资源。

从人类城市化历史上来看,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楼市价格必然暴涨,甚至大幅度偏离正常价格。例如1870~1920年的美国,1960~1990年的日本,1981~1997年的香港以及过去20年的中国。

这种偏离是否正常?楼市是否存在泡沫?

通常按房地产成本及居住价值来考察,城市化浪潮中的房价都存在巨大的泡沫。

若将房子设定在城市化范畴中考察,房子的价值则远远超过居住价值,其背后是城市的居住权及优质资源支配权。房价大致等于两家三代人的城市居住权+孩子的优质教育权。

所以,这就导致一个结果: 两家三代人共同为城市入场券而努力。

这两家三代人模式通常是这样的:双方父母的积蓄提供首付,牺牲部分养老基金及消费;夫妻二人保持稳定的工作每月按时供房;透支下一代的消费,投资下一代的教育。

在城市化大潮中,房子是几代人的代际投资及消费 (注意城市化这一前提)

过去,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按照当下及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测房价,实际上应该按照代际收入以及透支能力。

单以一代人的努力,除非运气好,否则很少人能够承担的起如此之高的房价。

从周期的角度来看,房价上涨周期非常长,往往持续几十年,需要某一代人抓住机会,否则又可能等上几十年才能买得起房。

以香港地区为例,若在1980年代没有买房的人,则要等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2004年是上车的好机会,若没有抓住至今也难有机会。

以中国内地为例,60后、70后在2008年之前都有很好的买房机会。如果这两代人没有抓住机会,80后90后则很难依靠自己买得起房子。

所以,房子,是代际财富投资、消费及分配。

但实际上,这是不正常的,也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两家三代”的代际购房模式并不可持续,这种模式是城市化大潮下的特有现象。

因为正常情况下,价格根据供给与需求浮动,不大可能持续单边上涨。房价若偏离个人收入太远,则会出现回调机会,正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1990年日本泡沫危机。

但是,最近十几年另外一个因素在打破这种市场的自然波动,那就是逆周期调节。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理论上美国房价甚至全球房价都应该来一次深度回调,甚至经历漫长的熊市。在此之前,美国、英国、澳洲、中国内地、香港的房价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但是,结果却是全球楼市打了一盹之后,又快速上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在2009年底开始反弹,英国在2010年之后快速上涨,美国在2011年左右各主要城市陆续复苏。

到2015年,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房价已经达到危机之前的水平,澳洲则创下新高。中国内地及香港楼市也在这两年达到历史性高点。

即使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楼市也没给没上车的家庭多少机会。这对没有房产的人来说,过于残酷。

主要原因是逆周期调节起作用,简单理解是美国量化宽松发行大量货币,大量资本为楼市兜底,从而逆转了楼市下行周期。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楼市陷入长期熊市;而2008年金融危机,香港楼市短暂横盘之后逆势上涨。主要原因是,香港跟随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节奏向楼市释放了大量流动性。

那么,房价,真的只涨不跌吗?没有拿到入场券的人,难道就没有上车机会了吗?世代交叠,代际分配,是否妨碍社会公平?房产食利阶层是否阻碍社会进步?逆周期调节,食利阶层膨胀,房价持续上涨,这局该如何破解?

以下从城市化浪潮、房地产周期、逆周期调节、代际收入投资及分配四个角度,观察及分析中国房地产走向。

1  城市化大潮 | 两家三代人

代际思维,重新思考房子问题

过去将近半个世纪,除了德国、日本等,全球主要国家的房地产都大幅度单边上涨。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 (BIS) 统计 [1] ,1970~2017年,全球23个经济体房价平均累计上涨20.6倍、年均增长6.5%。

其中,南非、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中国香港、爱尔兰、新西兰7个经济体房价,累计涨幅在40倍以上或年均增长超过8%。南非房价涨幅高达85.2倍、年均增长9.7%,中国香港1979~2017年上涨20.1倍、年均增长8.4%。

意大利、加拿大、法国、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12个经济体房价,累计涨幅在12-35倍之间或年均增长5.5%~8%之间。

房价累计涨幅在4倍以内或年均增长低于3.5%的,只有日本、德国、瑞士、泰国4个经济体。

过去20年,中国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上涨,各城市涨幅不一,其中一线城市的涨幅基本在10倍以上。

FJNRJ3J.jpg!web

数据来源:泽平宏观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要注意两个信息:一个是房价快速单边上涨,一个是周期非常长。

除了日本、德国等少部分国家,欧美世界的房地产牛市周期长达半个世纪或几十年。美国因2007年次贷危机回调了几年,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小憩之后又快速上涨。

一个人一生工作时长通常为30多年 (不包括失业时间) ,如此推断,若一个人没能赶在房地产上涨周期之前买房,此后一个家庭都可能买不起房。

具体来说,若没有抓住七八十年代的机会,多数美国人、英国人、澳洲人很难买得起房,尤其是1998年之后。再看香港,若没能抓住80年代的机会,普通香港人则与房子失之交臂。若在1997年接盘则高位套牢几年,此后香港房价深度回调,有几年入手的机会。但是2004年之后还没上车的多数人,到现在都没有机会再买房。

以上通过长周期来看待,并非鼓吹人们上车。而是透过周期,我们看到,房地产的特殊性。

房地产,有两大特点:一是周期长;二是属于耐用品,是最主要的代际继承资产。

与黄金、股票、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不同,房地产的周期非常长,单边上涨的牛市有时长达几十年,几乎是人一生的工作时间。

除了日本、德国等少部分国家,全球80后、90后几乎都没赶上买房的好时候。待他们进入社会工作或有能力买房,美国、澳洲、中国及香港等房价已远远超过收入所能承受的范围。

在中国,60后70后正好赶上了房地产大潮,在2005年之前入手的都可坐等房产升值。

所以,人生财富,基本上由房产周期决定的。这符合康波理论。

第二个特点是房产是最主要的代际继承资产。

在城市化大潮中,一个人买了房子,就相当于将整个家庭送进了城市。一个人买了房子,相当于下一代也拥有房产,并且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上一代也可以享受城市福利。

但是,由于房地产的周期非常长,并不是每一代人都拥有买房的好机会,机会落在了某一代,则需要抓住机会。这次机会决定了一个家庭、几代人的财富及生活品质。

所以,从长周期规律以及代际收入分配的两个角度来看,以下几个观念值得推敲:

一是“拼爹”。

本人反对“拼爹”,希望每一代年轻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买房买车、独立自主。但是房产长周期却极为残酷,有些没生对时候的人,一辈子都没能力买房。当然,有些人说,只要你够努力,成为富豪总可以买得起房。

这种假设在个人身上有意义,放到整体上就失灵了。首先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富豪。其次随着整体收入的上升,房价也会上涨。第三,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制度,在城市买得起房的人也只能是少数人。

但是,这少数人并非最有钱或最努力的人,他们可能正好踩到房地产周期。比如深圳关内一套房普遍在七八百万以上,这超出了绝大多数80后90后的支付能力,包括这群年轻精英。所以, 总体来说,每一代人的努力都差不多,大势决定财富规模。

幸运的80后90后,若其父母买了房,则可以“坐享其成”。从长周期来看,这种“拼爹”行为,在道德上似乎让人难以接受,但从周期和代际投资的角度,又是十分合理的。若他们的父辈不上车,那么下一代以及整个家庭可能彻底与城市的房子无缘。

二是以个人收入衡量房地产泡沫。

长期来看,个人收入是衡量房地产泡沫的重要指标。

但是,短期来看,尤其是城市化大潮中,个人收入只是一个参考值,而且是一个容易被误导的指标。为什么?

与城市稳定时期不同,城市化大潮下的房产价值会大幅度地上升。怎么理解?

假如一个城市进入稳定时期,房产交易量会下降,买房主要是改善型为主,房产的价值则是居住价值,为了获得更好的居住环境。

但是城市化大潮时期则不同,大量乡村人进入城市,他们为了获得城市的居住权,包括教育、医疗、公共用品、社会地位等等,甚至是改变家族命运,而不仅仅是改善居住。

如此,在城市化大潮中,就会出现两家三代人共同为一套房子而努力的情况。一个家庭甚至宁愿勒紧裤腰带,也要买房供房,也要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及城市环境。这就是这套房子的价值。

所以,过去几十年,以个人收入评估房价走势常常失灵,因为中国是用两家四个老人一生的积蓄,一代人两夫妻的工作收入,以及透支下一代的生活品质,争取一个城市居住权。

这就是中国房价长期偏离个人收入还能继续上涨的原因。

“两家三代”的代际购房模式,是否合理?

从房地产长周期规律、城市化浪潮以及房产代际继承的角度,这又是一个普遍及合理的现象。

但是,城市化浪潮退去,这种代际购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种模式意味着,在城市化浪潮下,购房者一次性缴纳了高昂的城市入场券,一次性吃掉三代人的储蓄及消费。

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过度透支?

如果过度透支了家庭储蓄及未来生活,父母养老缺钱,医疗面临困难,家庭消费紧缩,负债率过高,或者失业带来收入风险,那么房价面临触顶风险,经济也会可能下行,这种模式也就到了极限。

所以,长期来看,还得回归到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增长上来。

从全球城市化历史来看,城市化浪潮机会不多。换言之,城市化大潮中的高房价,一次性吸收了两代人的收入积蓄以及透支了下一代,此后这种情况很难再现。

此后,关注房价,需要回归到常态,即个人收入或家庭当下及未来收入。

所以,在城市化大潮中,需要以房地产长周期、城市化浪潮、代际思维观察房价走势。但城市化到一定程度,人们一次性缴纳完高昂的城市入场券之后,应该回归到个人增速来考察房价。

2  逆周期调节 | 房地产泡沫

高位横盘,未来房价的主流趋势

当然,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房价也是如此。

1997年,香港房价经历十多年暴涨达到历史高点。此后,亚洲金融风暴击穿了香港房价泡沫,香港房价经历了多年的深度回调,直到2003年8月触底上涨。

1990年,长期累积的日本房地产泡沫崩溃,从此房价一泻千里,至今未能收复失地。

这是两个经典的房地产泡沫崩溃戏路。

房地产周期虽然长,但价格机制终归还会发生作用,当房价过度偏离城市经济及居民收入,房价崩溃之时,则是下一轮上车之时。于是,很多人在猜测,是否有1997年香港、1990年日本的房产深度回调的机会?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次年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很多人认为,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定然导致多年上涨的全球地产深度、长期回调。不少香港人在2008年危机爆发后卖掉了内地的房产。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全球房价只是打了一盹,小憩之后又接着上涨,甚至大幅度上涨。

中国及香港房价在2009年小调之后便一骑绝尘,连续单边上涨了十年,至今都达到历史性高点。香港房价这两年有些“高处不胜寒”,呈现回调趋势。

伦敦及澳洲房价此后横盘了三年,并在2012年左右开启新一轮上涨通道,并屡刷新纪录。这两年,澳洲房价高位回调。

由于次贷危机发端于美国,美国房价在这场危机中遭遇重创,深度回调了几年,直到2012年才开始触底反弹。此后,美国大城市房价快速上涨,有些到2015年就恢复了危机前的水平。如今,美国房价也处于历史性高位。

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没有给人们太多的上车机会?为什么房价没有深度回调反而大幅度上涨?

主要原因是逆周期调节。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开始干预经济。联邦财政部接管了房地产、房利美,同时美联储先后为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巨头提供贷款支持。此后,美联储实施了4次量化宽松,直接购买房地产证券和长期国债,为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

美联储“直升机撒钱”的行为,直接为楼市及金融市场兜底,人为地改变了楼市深度回调的周期。

从1970年到2017年,美元的广义货币量从5900亿增到13.3万亿,年化增长率大约为6.9%。其中2009年和2012年广义货币增速突破10%。2016年后,美联储开始加息缩表,广义货币增速开始下降。

R7VVBvq.jpg!web

美联储这次救市行动,增长量最大的是M1,2008年开始,美国M1大幅度扩张。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总量断崖式下跌,增长率进入负值。但在货币扩张的刺激下,2012年,美国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增长率转正,并在2014年后快速上升。同期,美国房价也较快上涨。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救市行动,是一次全球央行的共同行动。日本、英国、欧盟、澳洲等国家也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提供了大量货币。其中,英国、澳洲的房价在流动性的刺激下横盘三年后大幅度上涨。

除了美国、西班牙等少数国家外,2008年金融危机对房地产的冲击有限。

香港是一个典型案例。1997年与2008年都是外溢性风险,但是两次危机给香港地产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2008年的香港房价还没1997年高,后者房价泡沫过大。主要原因是逆周期调节发挥作用。

由于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港币盯住美元,并以美元为基础发行港币。2008年美联储量化宽松后,美元进入贬值周期,香港金管局也不得不扩张港币来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金管局与美联储一道实施量化宽松,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2009年后,香港房价进入暴涨通道,迅速超过1997年的高点,并屡创新纪录。

当然,这个阶段,中国内地买家是香港楼市的主要购买者。

而中国内地买家的力量与国内的宽松货币政策分不开。中国M2从不到1997年的不到10万亿增长到目前的近180万亿,其中2008年之后,增加了130多万亿。

庞大的信贷货币,支撑着中国房地产最近十年快速膨胀。同时,货币外溢,刺激了香港房价上涨。

如今,房地产又到了逆周期调控的关键时期。主要来自两方面压力,一是经济增速换档,二是国际局势收紧。

当前房地产的主基调是“稳字当头”,反应在价格上则是“横盘”。

内部来看,棚改货币化之后,房产的购买力空间非常有限,“两家三代人”的购房模式逼近极限。

外部来看,房地产价格过高,制约中国的货币政策,加大了进一步开放的风险。美国的股票及国债,与中国的房子是一个道理,都因为金融资产价格过高,带来市场风险,并对货币政策掣肘。不同的是,中国的楼市还处于在相对封闭的状态,若在如此之高的价格下开放资本市场,则可能刺破泡沫,引发灾难。

所以,控制房价,实际上是降低中美博弈的风险及成本。

房价短期内快速上涨,积累泡沫风险,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消化泡沫。房价“横盘”,相当于等待经济持续增长及收入增加来消化泡沫。

上个世纪90年代,深圳的房价上涨了五六千一平米,当时的价格不算低。此后,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横盘来消化这个价格。直到2005年左右,深圳房价才开始上涨。

如果中国房价横盘十年,没有上车的人估计会很失望。这相当于房价上涨的列车等你十年,看你能否在这十年间赚够钱上车。

当然,有没有可能房价无非维持横盘,出现下跌或大跌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政府总体上可以维持中短期的横盘局面。影响房价的三大因素土地、货币及人口,其中土地和货币是政府可以完全掌控的。人口,可以短时间内通过政策来吸引,但长期无法控制。

所以,土地和货币两个因素支持中短期的横盘,但房价长期由人口决定。

不过,每个城市的差异化会比较明显。收缩型城市以及缺乏足够的政策性贷款的城市,房价下降的压力较大,甚至会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土地财政依赖度的城市会努力维持房价“不跌”,具体方法除了贷款支持、土地控制外,不排除行政干预。

如果爆发类似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政府则会果断救市,房价会在危机后短期内下挫,而后在货币的刺激下继续上涨。重新上演2008年之后的房价趋势,具体轨迹是英国、澳洲、中国及香港走势,还是美国、西班牙的走势,不得而知。

3  房地产税收 | 房产食利族

房子,还有上车的机会吗?

对于80后90后来说,是不是永远也不会有2008年之前相对低价的机会?

从历史经验来说,城市化大潮就一两次机会,错过了就错过了,机会不会再回头。

这样,没买房的人会感到很无奈,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逆周期调节,感觉更无望。

难道年轻人真没有机会买房了吗?有没有可能楼市在自然回调时,政府不出手干预,不搞逆周期调节?

有的,大致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楼市出现严重泡沫并崩盘。

如1990年日本楼市价格泡沫极为严重,日本央行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幅度紧缩货币,最终刺破泡沫。泡沫破灭后,日本央行并未发行大量的货币救市。一旦严重的价格泡沫崩盘,再超发货币救市,无疑雪上加霜。时至今日,日本的房价都与泡沫巅峰期相去甚远。

1997年香港楼市崩盘,也是价格泡沫积累过大。香港不超发货币救市的原因与日本不同,香港采取联系汇率制度,其货币缺乏自主性,主要目的是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一旦超发货币则可能导致港元贬值,破坏与美元的固定比价,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不过,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还未达到当年日本与香港的泡沫规模。

二是政府不再依赖于土地财政。

政府如果告别了土地财政,则对房价下跌的容忍度要大得多,更可能放松调控,由市场决定价格。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都偏高,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至少缺乏足够的税源来弥补土地财政的缺口。

不过,地方政府去土地财政化的压力增加,房地产税“稳步推进”,有助于改变扭转这一势能。

否则,高房价将社会分裂为有产者与无产者,并引发二者的尖锐矛盾。正如香港,房价越高,有产者与无产者的矛盾越尖锐,政府掌控着土地供应以及福利房供给,却左右为难、难以平衡。

与无房者相对的是,房产食利阶层。

上面讲到的房产长周期规律及代际思维,很容易衍生出房产食利者族。普通家庭“两家三代”为了获得城市居住权,共同买一套房。而对于富有基层来说,买多套房代代收租。这样会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和机会不公。

对此,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是世代交叠模型。

1958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讨论利率的决定问题时,就提出了这一模型 (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斯提出) 。后来经济学家戴蒙德进行完成,教科书上一般称之为戴蒙德模型 [2] 。

这个模型非常实用。它首先说明一个问题,人们储蓄货币或财富存在世代交叠的动机,即继承财富的动机。这个动机在中国尤为明显,很多有条件的中国人会为儿女买房。

房产又是一个周期性长、继承性强的资产,合适做代际投资或消费。所以,很多人购房的重要动机是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及财富安全。

如此,房产自然就成为食利阶层的首选目标。不少人会购买大量的房产,供下一代收租享用。即使目前房价较高,收租回报率低,但考虑到下一代的收租周期以及上涨周期,很多人愿意持有房产。

另外,房产很容易像美元一样成为“最不烂”的资产。比如,当房价下跌时,或投资回报率下降时,依然会有一批人持有大量房产,原因是其它资产可能比房产更烂。

在美国,大类资产配置的选择余地比较多,如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期货等,这些资产每年涨跌不一。过去四十年,美股和房地产增长强劲,其它类资产不确定性较大。

但在中国,大类资产配置的选择很少,能够容纳大量资金的资产,除了股票就是房地产。一旦房地产成为“最不烂”的资产,依然会成为投资的储蓄池,其投资周期可能会拉长到下一代,让下一代“食其利”。

所以,考虑代际转移,是投资预期的基本要素,无需对“食利族”过多的道德绑架。

但是食利主义终归不利于社会进步,从古至今皆如此。科学的方法是,在税收方面,如房地产税、遗产税等做出改变,以打破食利阶层的垄断。这就是世代交叠模型的政策价值。

很明显,房价正常回调和食利阶层两大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指向税收,尤其是房地产税。这也是西方国家都收取房地产税的主要原因。

从政府角度,房地产税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收入问题,征税对象从房地产增量向存量转移。这一转移,可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化,降低土地财政的依赖度。

这种切换可能是缓慢的。

首先,房地产税的体量无力填补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

其次,若征收房地产税,开始时税基可能会偏大,税率会偏低;多套房的税率,主要由地方政府决定;土地财政依赖度小的城市,税率可能偏高,土地财政依赖度大的城市,税率可能偏低。

第三,越往后期,土地财政依赖度越小,房地产税对食利阶层的抑制会偏大。如今在英国、美国,持有多套房的税收成本非常高。

第二种主张是美国政治家罗尔斯提出的代际分配正义理论 [3] 。他强调设置储存率,这样既能保证下一代的生存和发展,又对当代人不构成损伤。简单来说就是不给下一代储蓄太多房产,不伤害社会正义及公平。税收是促进代际分配公平的主要手段。

房地产税,若征收,短时间可能体现不出明显的社会效果,但最起码将房地产经济及政府税收引向了一个正确的方向;若不征收,当前房地产的势能及土地财政很难被扭转,年轻人则很难有再上车的机会。

最理想的状态是,房地产税收逐渐替代了土地财政,房地产往市场化回归,政府对房价自然回调的容忍度放大,减少逆周期调节,压制食利阶层,年轻人还可能在自然回调的时期上车。

除此之外, 更大的可能性就是技术革命,如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的革命性进步,打破了集中化居住、生活的城市布局,解决城市人地矛盾问题。 如此,房价将迎来历史性调整。

但技术创新又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根据历史经验以及可预见的范围内,房地产长周期、代际继承以及逆周期调节不会有太大改变。

所以,当下的房子,是这几代人支付的昂贵的城市入场券。

参考文献

[1] 任泽平谈全球房价大趋势,任泽平,泽平宏观

[2] 戴蒙德模型: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王弟海,中国社会科学报

[3] 人本原则和罗尔斯代际分配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齐军,徐升波,今日科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智本社 授权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304472.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虎嗅App猛嗅创新!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