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会员制电商没有土壤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eMF3U3a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qeAZJzU.jpg!web

但拼多多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无论是背靠腾讯十亿微信用户,率先切入社交电商,还是大规模的营销投入,都不是一般创业公司所能比拟的。拼多多看似是新生企业,但内在里并不能摆脱其与生俱来的巨头基因。

国内电商环境已经逐渐固化,偶有新人入场,也必顶着巨头的光环,网易严选、小米有品均如此。

不具备巨头血液的创业者们,必须要另辟蹊径,寻找生存空间——美国零售企业 Costco 的运营模式成为了他们关注的焦点。

会员制电商,一个打着「成为中国电商行业的 Costco」旗号的新模式,最近在国内某些二线电商平台中火了起来。它并不新鲜,却暗合了国内创业者们的融资和营销需求。

算盘打得乒乓响,但这一模式能否存活下去,还要打一个问号。

要理解会员制电商,先理解 Costco

Costco 是美国的一家零售商,在 2018 年财富世界五百强中排名 35。Investopedia 日前根据全球零售商财报数据进行排名,Costco 位列第二仅次于沃尔玛。

要解释 Costco 的独特性并不难,其商品质量很好但价格极低,享受低价优惠的前提是购买会员——会员费占据了 Costco 利润来源的 85%--95% 左右。

依靠低价产品吸引客户,并通过收取会员费的方式盈利,听起来不算深奥的盈利模式,想要做出规模来却并不容易。Costco 为实现这一模式,重要关注点在三项数据:复购率,到店频次和单次消费金额。

aYzmMnb.jpg!web

先说复购率。复购率和会员费相互依存,极高的复购率会触发成为会员的消费动力,会员充值后为享受优惠会提升复购率,但如何激活两者而不至于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是最大难题。Costco 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最低价和高品质。注意,不是低价,是最低价。Costco 2018 年平均毛利率为 10%,且单一商品毛利率不能超过 14%,作为对比,沃尔玛的毛利率为 25% 左右。Costco 不以商品利润为盈利点,因此其商品价格在诸多零售商中永远保持在最低点。

Costco 的 SKU 总数仅有 3700,同样以沃尔玛做对比后者 SKU 总数达到了 140000,是 Costo 的近 40 倍。低 SKU 做的是精选电商的生意,保证商品高质量的同时,又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购买变得非常集中。而少量品类的庞大销售量又提升了 Costco 的议价能力,价格质量和周转速度,三者形成了正向循环,这是 Costco 的核心优势。

2018 年 Costco 的库存周转率是 30 天,沃尔玛是 48 天。

QNnEnu3.jpg!web

第二,Costco 设计了几乎没有限制的退款退货策略。除部分商品外,大部分 Costco 在售产品对于退货是没有要求的。在海外论坛 Reddit 上,大量网友分享自己见过的惊人的退货案例,喝完酒头疼带着瓶子去退货,饼干吃一半退货,用了一个多月的录音机全额退款——各种奇葩案例反应出向外界展示出 Costco 对于退货退款上的宽容。

尽管有一定的成本付出,但这几乎是换取消费者信任的最佳方式。而 Costco 管理层认为,退货并不会影响企业运营,反而激发供应商,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当然,Costco 也有类似亚马逊的「黑名单」,判定为恶意退换货的用户,Costco 有权不与你交易。

最低的价格、最优质的产品加上没有限制的退换货策略组合之下,一般消费者很难抵挡这一获取优惠的机会形成会员充值。同时,低价商品带来的「占便宜」的快感,则刺激着用户用更多的消费弥补会员费的支出。

到店频次与复购率不尽相同,后者是形成消费习惯,前者是增加消费次数。Costco 为了吸引用户不断涌入使用了三项营销策略:寻宝般的消费体验,购物优惠册和周边配套设施。

寻宝,是指 Costco 会不断限量推出不重复的超优惠商品,这些商品上架时间仅有一周,给消费者一种寻宝并立刻买下的消费刺激感。

JvyeYfR.jpg!web

购物优惠册则比较常见,每月将商品优惠信息邮寄到用户家中,吸引其到店消费;

配套设施,是指在 Costco 门店附近,会有小吃街、眼镜店、加油站等生活设施,价格同样为周边最低,以综合服务吸引用户到店。

Costco 的第三项关注点,是提升用户的单次消费金额。消费金额越高,说明商品吸引力越大,用户购买欲越强。在 Costco,大部分商品都是超大包装,一来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成本,二来提升了用户的总消费额度。

体现单次消费金额的最佳方式是看坪效,Costco 的坪效达到了 1.3 万美元每平米,山姆大叔和沃尔玛坪效分别为 0.7 和 0.47。

ZZZnu2Y.jpg!web

综上,Costco 的业务模式便基本清晰了。以低价精选商品为核心,吸引用户持续缴纳会员费实现盈利,简单的模式下背后有着一整套的运营流程。2007 年到 2017 年间,是线下零售遭遇电商冲击的十年,Costco 靠着足够的用户忠诚度,和顺势开展的配送及电商服务,避开了线上购物的冲击,并在十年内,实现了 243% 的市值增长。

Costco 独特的成功策略吸引了国内创业者,也让「会员制电商」成为了电商领域内新的风口。

国内的会员制电商:概念大于模式

会员制电商,和电商会员制不是同一种生物。

近两年,淘宝京东纷纷推出了超级会员机制,购买会员后,可享受商品专属折扣、视频网站会员以及其他增值服务,但这本质上是电商会员制,即电商平台通过将一系列其他服务打包出售,提升用户粘性,和亚马逊 Prime 模式类似。

阿里在这一方面有天然优势,其会员服务在电商平台之外,包括了外卖、音乐、视频等多项服务赠送,这算是平台提供的优惠赠品,平台并不靠此盈利。京东也相同,不过由于其集团下属服务平台不多,需要拉来爱奇艺打辅助,算是曲线救国。最终的目的,就是把用户圈在自家的平台上,应对竞争,降低获客或留存成本。

这和社区超市搞会员积分卡是一个道理,让出一点利益换来稳定的顾客,算不上什么新鲜的招数。

QRr6bmj.jpg!web

阿里和京东也没有使用过「会员制电商」的概念,目前用拿这一概念做背书的大多是新兴电商平台。其中分为两类:

第一类,以新上市的云集、洋码头新成立的全球优选,以及前两年刷爆朋友圈的环球捕手为代表。

云集不久前刚上市声量最大,它曾声称要做线上版的 Costco。两者在盈利点上略有相像,去年云集会员费收入高达 15.5 亿元,且 7 成 GMV 由会员消费提供,粗略来看还真有点会员制电商的意味。

但是,云集及其同类与 Costco 最大的区别是,其会员本身也承担了分销商的角色。会员通过拉新可以获得提成,且自己发展的会员购买商品可以获得返利。在此类平台上,商品和服务本身只是产品的一部分,会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会员费的分成及流转才是运营的核心。

3uiMBbV.jpg!web

「直销」「分销」「传销」,无论用哪个词语来形容,都意味着相较于一个购物的电商平台,它更像是以购物为动机的金融平台。

第二类,则是模式上复制了 Costco 的新兴电商平台,最具代表性的是营销上略显张扬的海豚家,以及前天猫、当当高管黄若两年前创办的特购社。两者都是以产品优惠作基础吸引用户,主要盈利方式来自于会员费,称得上是真正的「会员制电商」。

但问题在于,当有企业真正将 Costco 的模式搬到线上,是否意味着 Costco 的成功可以作为经验,并行之有效的复制与执行?

我认为不能。线上购物人与产品之间的空间隔阂,注定了会员制电商本身的局限性。

会员制电商难题

Costco 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户信任,即用户相信在 Costco 购物可以获得价格和品质上的双重保证,同时购物所节省下的费用远超会员费本身。作为线下卖场,Costco 与用户之间没有距离,线下商店在售货过程中其沟通成本远低于电商平台,只需要维持商品质量、价格和服务,便足以完成早期的用户积累,并逐渐形成规模。

更何况,Costco 成立于 1983 年,那是一个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信息的闭塞给了 Costco 野蛮生长的机会。

而会员制电商在没有足够规模资源和品牌背书的情况下,启动期如何获取用户信任是最大且基本不可解决的难题。以知乎平台的舆论影响为例,仅关于「海豚家商品是否是假货」的类似问题就多大数十个,其中不乏有用户表示,在参考了知乎回答后,卸载了 APP 而非成为会员。

nIvEbyN.jpg!web

这也是前文所述的云集及其同类,选择分销方式的理由之一。在没有任何利益驱动的情况下,新兴的电商平台想要获取新用户并不容易。所以才会有大部分打着「会员制电商」旗号的平台,实际上做的是社交电商中的拼团和分销生意,单靠电商平台自身建设难以对用户形成付费吸引力。

除空间距离带来的拉新难度之外,平台本身在商品规模、质量和折扣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是关键。国外公司 Jet.com 是一个不错的借鉴案例。在上线前,Jet.com 便获得了 8000 万美元的融资金额,上线四个月融资 5 亿美元,一年后以 30 亿美元的估值被沃尔玛收购。

Jet.com 顺利发展的背后,是前期足够长的准备时间。在筹备阶段,jet.com 获得了上百家商家支持实现高额融资,但仍然不敢轻易上线,原因无他,会员制电商平台,必须用足够有吸引力的优惠力度和产品质量,保证用户口碑,一旦运营起步遭遇口碑质疑,便极难生存。毕竟让用户先交钱后交易,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FRrYBrb.jpg!web

上线之后,Jet.com 更是引发了用户和资本的双向青睐,主要原因有两点,不过这两个优势在国内市场环境下却不具备相同的土壤。

第一,是大规模和超低价。Jet.com 承诺平台上有超过 1000 万商品维持在全网最低价,价格低于市场价 10% —— 15% 左右,并实时显示竞争对手平台价格,确保价格维持在最低水平。目前国内的会员制电商,多从海淘彩妆商品切入,不具备大规模发展的能力,况且在国内电商环境的竞争格局下,15% 的折扣并不足以吸引用户充值会员;

第二,是复杂的定价策略。Jet.com 具备足够的规模和技术,会根据用户的位置、订单详情计算出合适的价格。目前国内能够实现用云计算制定价格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巨头,创业公司不具备技术实力。当然,目前的几家平台规模尚小,还到探讨技术能力的时候。

除上述问题之外,国内尚未解决的假货泛滥的问题,也是会员制电商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无论是京东淘宝还是拼多多,至今假货的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新兴平台的会员制与低价策略,反倒会激发用户对于假货的担忧,这份担忧也会是触及会员制电商底层逻辑的致命问题。

电商终究绕不开巨头

目前来看,国内市场尚不具备会员制电商的发展土壤。对于这些打着 Costco 旗号的创业公司来说,找知名品牌作背书,仍然是第一目的。

风口论盛行多年,如果观察创业公司的宣传路径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创业公司找背书是有固定套路的,分别是找同类、跨界和制造对立。

举个例子:

BAT 成立初期号称「中国的谷歌亚马逊 Facebook」,是典型的找同类;大疆要做「无人机领域的苹果」,这属于跨界;瑞幸咖啡从外卖切入却非要和贩卖空间的星巴克硬碰硬,显而易见是在制造对立。

会员制电商们找到了最佳的背书模式,「成为中国电商行业的 Costco」这句口号,基本上涵盖了找背书的三个方向:同为零售行业,这是找同类;但差异点在电商,这是跨界;与各大巨头的模式均不相同,这是制造对立。

但口号和背书,终究解决不了恶劣环境下的生存难题。会员制电商在国内发展也有些时日,但终究没有哪家平台作出看得见的成绩。或许一如开头所言,做电商,终究离不开巨头。现在全行业都在聊新零售和智慧零售,这或许是会员制电商发展的一次机会——如果巨头们,能够关注到并下场的话。

而那时,目前的这些会员制电商平台也不见的有上岸的机会。毕竟对于巨头来说,其平台规模基本不具备什么价值。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